扳倒一個備受恩寵、威權赫赫、作惡多端的大奸臣,談何容易?前僕後繼者,既有赤膽忠心的小吏、正直為公的大臣,亦有十足的機會主義者、「高明」的幕後導演……而義正詞嚴的彈劾無法奏效,充滿陰謀與權術的做法卻取得了成功。這就是明朝大臣彈劾嚴嵩的真實寫照。?
嚴嵩何許人也?明朝嘉靖年間政壇上權勢顯赫、作惡多端的大奸臣,人所共知。一般百姓對嚴嵩的了解,並不是從《明史奸臣傳》,而是從小說和戲曲中得來的。從嚴嵩在世時起,抨擊他的作品就絡繹不絕,《寶劍記》、《鳴鳳記》、《金瓶梅》、《喻世明言》、《一捧雪》,直至《盤夫索夫》之類,人們看到了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權奸形象。?
然而,在嚴嵩得勢的時候,要把這個政壇炙手可熱的大人物扳倒,卻並非易事。道理很簡單,有皇帝為嚴嵩撐腰。?
出生于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的嚴嵩,自從進士及第以後,一直官運亨通,從翰林院、國子監這些清閑職務做起,逐漸爬上禮部尚書的台階,進而成為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相當于宰相),在嘉靖二十一年到四十一年(公元1542年∼公元1562年)間專擅朝政達二十年之久。當時的皇帝明世宗剛愎自用、猜忌多疑,而又篤信道教,在宮中清虛學道,潛心修煉,根本無心治理朝政。正如海瑞在《治安疏》中對皇帝的批評︰「二十余年不視朝,綱紀弛矣」,「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這樣的皇帝當然需要一個能夠投其所好的、讓他放心的內閣首輔,來擺平朝廷政事。?
嚴嵩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嚴嵩與皇帝的關系處理得非常和諧,馬屁工夫十分了得。為了迎合皇帝學道潛修,經常代皇帝起草一些具有濃厚道教色彩的「青詞賀表」。以嚴嵩的進士出身以及在翰林院的磨練,所寫的「青詞」自然非等閑之輩所可望其項背,深得皇帝歡心。嚴嵩也因此而博得「青詞宰相」的美名。?
嚴嵩的投其所好當然決不僅止于此,而是全方位的。有人說得好︰皇帝剛烈,嚴嵩柔媚;皇帝驕橫,嚴嵩恭謹;皇帝英察,嚴嵩樸誠;皇帝獨斷,嚴嵩孤立,因此君相之間「如魚得水」。皇帝把嚴嵩視為心月復,威權震懾;嚴嵩把皇帝當作護身符,權勢顯赫。嚴嵩大權在握,擅權亂政、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無所不為。嚴嵩的兒子嚴世蕃代行父權,儼然一個「小丞相」。嚴氏父子把持朝廷,政壇一派烏煙瘴氣。?
一些剛直不阿的官員,秉承儒家倫理道德準則,不畏權勢,前僕後繼,上疏彈劾嚴氏父子。幾乎沒有一個能夠逃月兌嚴嵩之手,不是充軍,便是殺頭。?
嘉靖二十九年,由于嚴嵩的失職,導致蒙古鐵騎兵臨北京城下,震驚朝野,史稱「庚戌之變」(嘉靖二十九年為庚戌年)。由此而激起公憤,輿論嘩然。但是朝廷中的高級官僚懾于嚴嵩的威勢,個個噤若寒蟬,沒有人敢于向這個權奸發起挑戰。?
然而,政壇上畢竟還有一些不畏權勢,置身家性命于不顧的官員,在黑暗中透出一絲耀眼的光亮。因而,嚴嵩的晚年,日子並不好過,對他的彈劾,從未間斷過。?
嘉靖三十年,一個在錦衣衛掌管文書的小吏沈煉挺身而出,以為「庚戌之變」的城下之盟是奇恥大辱,「出位」(超越職位)彈劾嚴嵩。沈煉的奏疏題目直截了當——《早正奸臣誤國以決征虜大策》,矛頭直指嚴嵩、嚴世蕃父子︰「今虜寇(指蒙古)之來者,三尺童子皆知嚴嵩父子之所致也」,當此危急關頭,必須清除嚴嵩父子奸黨,激發忠義,才可以化險為夷。沈煉在奏疏中揭發嚴嵩父子十大罪狀,概括起來就是三點︰專擅朝政、貪贓枉法、結黨營私。?
皇帝接到這份奏疏,命內閣大學士李本代他起批示(當時叫做「票擬」)。李本懾于嚴嵩的威權,不敢自作主張,便向嚴世蕃征求意見。向被彈劾者透露彈劾內容,並且征求處理意見,看來十分荒唐,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他們原本就是沆瀣一氣的同黨。嚴世蕃與嚴嵩義子趙文華一起炮制了「票擬」,李本全文照抄。這份皇帝聖旨傳達的恰恰是嚴嵩父子的旨意,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聖旨」指責沈煉超越本職權限(即所謂「出位」),「恣肆狂言,排陷大臣」,希圖博取「直名」。是非顛倒,嚴嵩父子安然無恙,沈煉卻遭到嚴懲。在一頓杖責之後,沈煉被革職流放塞外。六年後,嚴嵩父子無端捏造「謀叛」罪,處死沈煉,其長子充軍邊疆,次子、三子被活活打死。?
嚴嵩以這樣的手法向人們顯示,要想扳倒他的人決沒有好下場。?
然而,正直官員並沒有被嚇倒。嘉靖三十二年,刑部員外郎楊繼盛再次挺身而出,上疏彈劾嚴嵩十大罪狀︰壞祖宗之成法、竊人主之大權、掩君上之治功、縱奸子之僭竊、冒朝廷之軍功、引悖逆之奸臣、誤國家之軍機、專黜陟之大柄、失天下之人心、壞天下之風俗。楊繼盛還指責嚴嵩「五奸」︰皇上的左右都是嚴嵩的間諜,皇上的言官都是嚴嵩的鷹犬,皇上的爪牙都是嚴嵩的黨羽,皇上的耳目都是嚴嵩的奴僕,皇上的臣工都是嚴嵩的心月復。?
楊繼盛的彈劾較之沈煉,更加深刻,直指要害,言詞也更加尖銳。以其中任何一條,都可以置嚴嵩于死地。但是,在當時皇帝寵信嚴嵩的形勢下,彈劾嚴嵩的勝算幾乎等于零。楊繼盛並非不知,因此他是冒死諫諍,寧願以自己的死來營造一種扳倒嚴嵩的輿論。結局早就定了。何況楊繼盛書生氣太盛,居然在奏疏中批評皇帝「甘受嵩欺」,「墮于術中而不覺」。並且要皇帝叫他的兩個親王——三子裕王、四子景王——出來揭發嚴嵩的罪惡。老奸巨猾的嚴嵩這次親自出馬,在皇帝面前指責楊繼盛挑撥皇帝與兩個親王的關系。皇帝大為惱怒,立即下旨︰「這廝因謫官懷怨,摭拾浮言,恣肆瀆奏。本內引二王為詞,是何主意?著錦衣衛拿送鎮撫司,好生打著究問明白來說!」?
楊繼盛被關進錦衣衛的特務機構鎮撫司中,遭受種種酷刑,要他交代幕後主使人。楊繼盛身上有著傳統士大夫那種引以自豪的名節正氣,始終沒有屈打成招,還是被毫無根據的判處死刑。臨刑前,楊繼盛十分坦然,賦詩明志︰「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至死還在對皇上表明赤膽忠心,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而皇帝卻把楊繼盛看作草芥,以為他是因貶官心懷怨恨,而誣陷內閣首輔,死得活該。這正是楊繼盛的悲劇,寄希望于這樣的皇帝,未免過于迂腐。?
楊繼盛之死,並沒有使彈劾嚴嵩的風潮停息。接二連三的彈劾奏疏,不斷地送進紫禁城,依然動搖不了嚴嵩的地位。上疏彈劾的官員卻接連遭到懲處,不是發配充軍,就是借故處死。?
轉機終于出現了。嘉靖四十年,向來善于阿諛逢迎的嚴嵩,一言不慎而得罪皇帝,從此失去了恩寵。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皇帝為了學道潛修,長期住在西苑永壽宮。嘉靖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五夜里,一把大火把永壽宮化作一片廢墟。朝廷大臣有的主張修復永壽宮,有的主張皇帝遷回大內(紫禁城),議論紛紜。皇帝征求嚴嵩的意見,嚴嵩既不同意修復永壽宮,也不同意遷回大內,而主張皇帝暫時居住南宮(重華宮)。皇帝大為惱怒︰南宮這個不祥之地,先前是景帝幽禁英宗的場所,嚴嵩似乎有「幽禁」我的意思。內閣次輔徐階一向圓滑,從不得罪嚴嵩,這時敏感到嚴嵩已經失寵,便乘機落井下石,提議修復永壽宮,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竣工,由此而博得皇帝的歡心,皇帝把朝廷大政方針的決定權交給徐階。?
徐階為了扳倒嚴嵩,自己升任內閣首輔,便利用皇帝篤信道教的弱點,收買他身邊的道士藍道行,在扶乩時,假借神仙之口攻擊嚴嵩。據《明世宗實錄》、《明史鄒應龍傳》記載,這一機密信息被御史鄒應龍獲悉,立即上疏彈劾嚴嵩父子,正中皇帝下懷,終于導致嚴嵩父子的倒台。?
那是嘉靖四十一年五月某日,鄒應龍因避雨進入太監房中,攀談中,听說皇上請道士藍道行扶乩,得到這樣幾句神仙的旨意︰「賢不競用,不肖不退耳」;「賢如徐階、楊博,不肖如嵩」。沉迷于道教的皇帝,對藍道行的扶乩深信不疑,遂有意罷去嚴嵩。「帝有意去嵩」,這是一個政治信息,也是一個機密情報。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鄒應龍以為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連夜趕寫洋洋千言的彈劾嚴嵩父子的奏疏——《貪橫蔭臣欺君蠹國疏》。其中寫道︰「工部侍郎嚴世蕃憑借父勢,專利無厭,私擅爵賞,廣致賂遺」;「臣請斬世蕃懸之篙竿,以為人臣凶橫不忠者之戒。其父嵩受國厚恩,不思圖報,而溺愛惡子,播弄利權,植黨蔽賢,黷貨敗法,亦宜亟令休退,以清政本」。在奏疏的末尾,鄒應龍信誓旦旦地說︰「如臣有一言不實,請即斬臣首以謝嵩父子,並為言官欺誑者戒皇帝正要除去嚴嵩父子,鄒應龍的奏疏提供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口實,于是聖旨下達︰勒令嚴嵩致仕,嚴世蕃逮入詔獄,提升鄒應龍為通政司參議。?
民間戲曲常常把鄒應龍描繪成攻倒嚴嵩父子的英雄,其實此人是一個十足的機會主義者。鄒應龍是模透了皇帝「有意去嵩」的心理後,投其所好,果然正中下懷。皇帝雖然罷了嚴嵩的官,但多年來的感情一時難以割舍,每每念及其「贊修之功」,竟忽忽不樂,便以手諭的形式告誡已經升任內閣首輔的徐階︰「嵩已退,其子已伏辜,敢再言者,當並應龍斬之也就是說,今後如果再有官員談起嚴嵩父子的事情,那麼連同鄒應龍一並處死。這使鄒應龍感到莫名的惶恐,唯恐因此遭來殺身之禍,遲遲不敢赴通政司出任參議之職。後來在徐階的調護下,才惴惴不安地赴任視事。?
事情的真相還遠不止此。這場政治活劇是徐階一手導演的。唐鶴征《皇明輔世編》,透露了其中的許多細節,好在並不難懂,照錄如下︰?
「先是,(嚴)嵩子世蕃賣官蠰爵,恣肆無忌。(皇)上亦微知之,念嵩,不忍發。會有術者藍道行以箕仙術進,上頗信眷,事必咨之。(徐)階因深與之交。上有所問,密封使中官(太監)至乩所焚之,不能答,則處中官穢,不能格真神仙。中官乃與方士謀,啟示而後焚之,則所答具如旨。(藍)道行狡,乃偽為紙封若中官所齎者,及焚而匿其真跡,以偽封應。?
(皇)上一日問︰‘今天下何以不治?’?
對曰︰‘賢不競用,不肖不退耳。’?
則問︰‘誰為賢、不肖?’?
曰︰‘賢者輔臣(徐)階、尚書(楊)博。不肖者(嚴)嵩父子。’?
(皇)上復問︰‘我亦知嵩父子貪,念其奉玄久,且彼誠不肖,上真(上天真君)胡以不震而殛之?’?
報雲︰‘世蕃罪惡貫盈,固宜速殛,以在輦下(京師),恐震驚皇帝,欲俟外遣,戮為齏粉矣。’?
(藍道行)密以告(徐)階,(徐)階恐稍遲則(皇上)聖意解,半夜即遣人邀御史鄒應龍具疏,劾嵩父子。詰朝上之。上勒嵩致仕,下其子世蕃獄,(遣)戍之。擢應龍五品京職。?
(皇)上雖退嵩,而憐其和良承意,慮後無當者,忽忽不樂,手諭(徐)階欲傳嗣,令擬詔。(徐)階極言不可,而吏部、禮部奏遷(鄒)應龍通政參議,報可矣。忽有旨切責二部臣,以鄒應龍為邪物,不宜轉官。(徐)階恐為應龍累,力為關說,應龍得無恙?
你看,徐階買通藍道行,在扶乩時讓「神仙」說出「賢者輔臣階、尚書博,不肖者嵩父子」,並且連夜派人要鄒應龍起草彈劾嚴嵩父子的奏疏;此後又害怕鄒透露其中關節,連累自己,多方為鄒應龍關說,使之平安無事。?
一波已平,一波又起。嚴嵩雖然罷官,不過是「致仕」(致仕即退休,並非某些人所謂「達到做官」)而已,並未傷筋動骨。嚴嵩的兒子嚴世蕃遣戍雷州,也只是官樣文章,虛應故事,還沒有到雷州,就中途返回老家,威風依舊。嚴世蕃的同黨羅龍文也從遣戍的地方逃回,與嚴世蕃計議如何翻盤。袁州府官員獲悉此事後,立即把嚴府「聚眾練兵謀反」的跡象報告了巡江御史林潤。林潤作為言官,一向敢于直言,先前曾彈劾嚴嵩的黨羽鄢懋卿,害怕嚴世蕃東山再起,遭到報復,馬上上報朝廷︰嚴世蕃、羅龍文「蔑視國法」,「有負險不臣之志」,而且還有「通倭」跡象。皇帝對于嚴氏父子貪贓枉法還可以容忍,對于謀反絕對難以容忍,立即下旨逮捕嚴世蕃、羅龍文來京審問。?
嚴世蕃余威猶在,居然買通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官員,在定罪書上寫進彈劾嚴嵩父子的沈煉、楊繼盛,以便激怒皇帝,得以死里逃生。三法司官員把嚴世蕃的定罪書送交內閣首輔徐階審定,果然強調處死嚴世蕃為沈煉、楊繼盛抵命。徐階深知皇上脾性,這種寫法必然觸怒皇上,是「彰上過」——彰顯皇上的過錯,因為處理沈煉、楊繼盛都是以皇帝聖旨名義發出的,為沈煉、楊繼盛翻案,就意味著皇帝以前的聖旨是錯誤的,那樣不但不能置嚴世蕃于死地,反而會禍及林潤及其他彈劾嚴氏父子的官員。經過徐階修改的三法司判決書,強調的重點是與皇帝毫無關系的罪狀︰「謀反」、「通倭」。上面如此寫道︰嚴世蕃與羅龍文一起詛咒朝廷,構煽狂謀,招集亡命之徒幾千人,操練兵法,妄圖謀反,並且準備「外投日本」雲雲。平心而論,嚴世蕃咎由自取,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但「謀反」、「通倭」卻是不實之詞。這不是真正意義的彈劾與審案,而是在耍弄權術。?
果然,皇帝對于嚴世蕃「謀反」、「通倭」十分震驚,下旨︰僅憑林潤的揭發,還不足以昭示後世,必須核實。徐階再度代替三法司起草答疏,以肯定的語氣回答皇帝︰「謀反」、「通倭」證據確鑿。嘉靖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四,皇帝降旨︰批準三法司的擬議,以「交通倭虜,潛謀叛逆」的罪名,判處嚴世蕃、羅龍文斬首,抄家,黜革嚴嵩及其孫子為平民。?
兒子斬首、孫子充軍、家產被抄,嚴嵩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一年之後命歸黃泉。?
嚴嵩、嚴世蕃惡貫滿盈,他們的下場是罪有應得。值得深思的是,為何義正詞嚴的彈劾不但無法奏效,而且適得其反;為何充滿陰謀與權術的做法卻取得了成功?幾年以後,官員們在撰寫《明世宗實錄》時,就表示了異議︰嚴世蕃憑借其父的威勢,「盜弄威福」,「濁亂朝政」,完全可以用「奸黨」罪處死,而林潤的奏疏說他「謀逆」,三法司的擬議說他「謀叛」,「悉非正法」。所謂「悉非正法」雲雲,就是沒有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以一種非法手段處死本該處死的罪犯。實在有點匪夷所思。?
僅僅指責林潤、三法司是不夠的,關鍵依然在于皇帝。徐階深知皇帝的心態,耍弄權術,把握的原則就是不能「彰上過」,既要處死嚴世蕃,又不能彰顯長期寵信嚴嵩、嚴世蕃父子的皇帝的過錯。而「謀反」、「通倭」這樣的罪狀,是在皇帝決定嚴世蕃充軍之後發生的,皇帝當然毫不知情,與先前寵信嚴氏父子毫無關系,因此一舉成功。當時的史家不可能洞悉其中的奧妙,或者即使洞悉奧妙,也不敢直白地說出來,畢竟聖賢是主張為尊者諱的。?
同樣是彈劾嚴嵩,各色人等的心態是不一樣的。顯然,鄒應龍、林潤、徐階的人品,也是無法與沈煉、楊繼盛相提並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