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實難這是唐文宗面對國家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官間的朋黨之爭所發出的無奈嘆息。這兩個政客集團,一稱「李黨」,一稱「牛黨」。李黨的重要人物有李德裕、李紳、鄭覃,牛黨的重要人物有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閔。李黨多是世家士大夫,牛黨則是寒門士大夫,出身平民。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一直鬧了40年,歷史上把這種爭吵叫做「朋黨之爭」。?
一、出身之別?
朝官中之所以形成對立的黨派,往往是由于出身的不同。「出身」指的是入仕為官的途徑。在唐朝,要麼是依靠祖蔭、門第入仕,要麼是憑借科舉進士為官。?
李黨魁首李德裕,祖父李棲範,在唐代宗時曾為御史大夫,父親李吉甫在憲宗時兩次入相,權傾一時。牛黨中的李宗閔、牛僧孺則是進士出身。李宗閔雖是唐高祖之子李元懿的玄孫,但由于長期以來好幾代沒有高官厚祿了,祖父就已經無蔭可言,李宗閔只有通過科舉考試,得中進士的途徑為官。牛僧孺更是出身寒門,苦讀寒窗才中了進士。?
出身不同,政見也不同,這就構成了朋黨之爭的基礎。公元808年,唐憲宗策試賢良方正科(制舉考試的一種,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時事政策等發表意見,可直言極諫)。李宗閔是前科進士,牛僧孺因為不滿足于一個縣尉之職,兩人都參加了這次考試,期望得到考官及皇上的垂青和賞識,得以加官晉級。在應策中,他們和另一個縣尉皇甫浞都直言不諱地指陳時弊,攻擊了宦官以及藩鎮的問題。三人的對策都得到了考策官的贊賞,評為上第等級,皇上對此也表示了嘉許。不料半路上殺出了宰相李吉甫,他對唐憲宗說︰「皇甫浞是策試復核官員王涯的外甥,王涯沒有避嫌,其中必有虛假包庇皇上一時沒了主意,只得重新評判,考官一一被貶,牛僧孺、李宗閔的升遷更是成了泡影。後來,他們知道是李吉甫斷了他們的升遷夢,自然是懷恨在心,見到李德裕後,不免把對老子的怨恨加在兒子身上。?
二、長慶科舉?
公元821年,由禮部執掌的常科考試中,西川節度使段文昌、翰林學士李紳因為一些利益、人情關系,分別推薦士人楊深之、周漢賓。這次主持考試的是右補闕楊汝士及禮部侍郎錢徽,因而段文昌、李紳兩人都寫信給錢徽,要求予以關照。然而事與願違,揭榜之日,楊深之、周漢賓名落孫山,及第的是鄭覃之弟鄭朗,裴度之子裴撰,李宗閔的女婿蘇巢,楊汝士的弟弟楊殷士等主考官的親朋故舊。?
李紳、段文昌二人大怒,告到穆宗面前。李德裕知道李宗閔與自己已過世的父親有過節,元稹也與李宗閔在仕途進取上有矛盾,而這次中第者中有李宗閔的女婿蘇巢,他們二人便為段文昌作證。穆宗立即命中書舍人王起重新復試,結果是中第的這些人確是名不符實。穆宗大怒,不僅免去了中第者的進士之名,而且詔貶錢徽為江州刺史,楊汝士為開江縣令,李宗閔為劍州刺史。?
這件事加深了李德裕與李宗閔之間的仇恨,此後,他們各樹朋黨,互相傾軋,揭開了牛李黨爭的序幕。?
三、水火不容?
矛盾沖突揭開後,牛李兩黨各自樹立了朋黨集團,不論哪方得勢,在人事安排上,都極力排斥對方,培植私黨。他們提攜自己的同年、同學為官,而這些同年、同學又有各自的老鄉、朋友,從而形成盤根錯節的關系網,覆蓋了朝中大大小小的重要機構。長安城中有「門生故吏,不牛則李」之說。?
公元832年,牛僧孺遭到罷相,李德裕還朝,被唐文宗委以重任。李宗閔得知後如坐針氈,長吁短嘆。這時,牛黨的骨干杜悰給李宗閔獻了一計,他說︰「李德裕雖自恃有才,但不是科舉出身,只是依靠祖輩門蔭,因此也常心有戚戚,如舉薦他為知舉(進士科主試者),他一定心滿意足,同時也就阻塞了他的入相之路李宗閔當即深表贊同。?
果然,李德裕听到此事後,表示欣然接受。但此事並沒有付諸實施,最終因牛黨的另一重要成員楊虞卿的阻撓而告吹。李德裕還是官拜宰相。?
拜相之後,李德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驅逐牛黨人員。然而,李德裕的這次得勢也是曇花一現,新得寵的李訓、鄭注因憎惡李德裕,再引李宗閔為宰相與之對抗,終于又將李德裕排斥出了京城。樹倒猢猻散,李黨成員紛紛倒台。然李宗閔並未因此穩坐泰山,因其同黨楊虞卿被鄭注、李訓誣陷下獄,他很快也被貶出京。?
一時間,牛、李兩黨被貶斥的被貶斥,被調離的被調離,直到「甘露之變」,鄭注、李訓被殺後,牛、李兩黨在朝中才逐漸復起,又開始了相互的擠抑。?
這時期,西川附近有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復了一個重鎮維州(今四川理縣)。這本來是李德裕立了一功,但是牛僧孺卻跟唐文宗說︰「收復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麼,跟吐蕃搞壞關系,才不上算呢要唐文宗下令叫李德裕把維州讓還吐蕃,使李德裕氣得要命。後來,有人告訴唐文宗,說退出維州城是失策,並且說這件事安全是牛僧孺排擠李德裕的手段。唐文宗挺懊悔,對牛僧孺也疏遠了。加上唐文宗受宦官的控制,一會兒用李德裕,一會兒用牛僧孺。一派掌了權,另一派就沒好日子過。兩派勢力就像走馬燈似的轉悠著,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亂。?
四、淒涼收場?
公元840年,唐文宗去世,仇士良等宦官擁立潁王為帝,是為唐武宗。陳王的支持者楊嗣復、李玨就被擠出相位,李德裕再次入朝為相。?
這一次,李德裕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對牛黨的打擊變本加厲,始終不給他們一點點還手的機會。?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子少傅白居易,屬進士出身,以品德才學聞名天下。武宗想以其為相,征求李德裕的意見。白居易與李宗閔有親戚關系,與牛僧孺亦較融洽.李德裕便以其老弱多病為由而提出反對。?
在武宗時期,李德裕在驅逐牛黨的同時,不斷任用自己的親信,鞏固了李黨的地位,也削弱了宦官的權力。但由于其專權日久,樹敵亦多,一些朝官、宦官甚至皇上多有不滿。?
唐武宗死後,即位的唐宣宗在登基之日,就對左右說︰「剛才靠近我身邊的人是不是李太尉?他每次看我的時候,我都感到毛發聳立果然沒過幾天,李德裕即被罷相,然後一貶再貶。李黨成員也被紛紛斥出,牛黨卻時來運轉,一升再升。然而這些爭了大半輩子的牛僧孺、李宗閔等,畢竟年事已高,雖得到升遷,卻多數病死在途中。鬧了40年的朋黨之爭終于以這幾位主人公的去世收場,但是混亂的唐王朝已經鬧得更加不好收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