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期,遼國、西夏屢屢入侵,內外矛盾加劇。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主張變法改革,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新黨」。「新黨」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力圖改變積貧積弱的社會局面。但王安石的變法遭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的猛烈攻擊,由此揭開了北宋新舊黨爭的序幕。?
一、時勢造英雄?
與其說是王安石選擇了變法圖強,倒不如說是這個需要變革的時代選擇了王安石。?
王安石天資聰慧,博學多才,讀書過目不忘。憑著真才實學和滿月復經綸,王安石在22歲時即中了進士第四名,從此踏上仕途。與眾不同的是,少年得志的王安石沒有得意忘形,更沒有上躥下跳結交權貴,而是一直在關注和思考著國家的命運與前途。王安石給仁宗皇帝上了萬言書,希望對朝政進行改革。?
當時宋仁宗剛剛廢除了範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頭疼,根本沒理王安石。王安石明白,時機還未來到。于是,王安石一次次謝絕了朝廷的任命,繼續在地方官任上韜光養晦。一次,官府派人將委任狀送上門去,王安石照例不肯接受,送信人跪下來求他,王安石便躲進了廁所,送信人沒辦法,將委任狀放在桌上就走,卻還是被王安石追上退還。在王安石看來,做不做官,做什麼官,都不要緊,要緊的是能不能做事。如果在朝廷做大官而不能做事,那他寧肯在地方上做一個能做事的小官。?
宋神宗繼位後,希望能夠有所作為,這時王安石便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守舊派的司馬光為了攻擊王安石,以此作了一道策問,來考翰林院中謀求官職的李清臣等人,把王安石的這三句話作為奇談怪論向參試者質詢,希望學士們加以駁辯。讓司馬光沒想到的是,宋神宗是支持變法的,在審閱了司馬光的策問後,認為不妥,讓他另出題目,並就此事親自詢問了王安石,王安石趁機勸神宗要親自處理政事,要不懼人言,不畏天變,不法祖宗。司馬光本想借翰林院考試之機詆毀變法,結果反而給了王安石一次上諫的機會。?
當王安石被宋神宗親自召見後,他便侃侃而談了自己對變法的主張,很對神宗的胃口。不過,這時的神宗還很猶豫,想看看這個口出狂言的王安石究竟是不是自己尋覓已久的人選,便試探性的問他是否有合適的人選,王安石當仁不讓,說道︰「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句自信的言語讓神宗下定了決心,他那朝思暮想的富國強兵、重振朝綱,好像已經不再是夢想了。?
二、熙寧變法?
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為宰相,進行變法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1.青苗法︰在每年青黃不接之際,將官倉里的存糧貸給農民,減少高利貸的盤剝,又使官倉存糧「新陳相易」。?
2.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3.免役法︰官府的各種差役,民戶不再自己服役,改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戶按貧富等級,交納免役錢,原來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錢。這樣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
4.方田均稅法︰為了防止大地主兼並土地,隱瞞田產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
5.保甲法︰政府把農民按住戶組織起來,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家里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個當保丁,農閑練兵,戰時編入軍隊打仗。?
王安石的變法方案較之範仲淹的,涉及面要大得多,而且這些改革方案都是他多年深思熟慮的成果,並非一時沖動,相當科學,至少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宋神宗的決心也很大,為此專門設立了變法領導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一場關乎國運興衰、民心順逆的重大改革,就這樣轟轟烈烈的在全國鋪開了。?
王安石的改革一上馬就雷厲風行,而且不搞試點,馬上在全國實行,立刻就遭到了地主、貴族們的反對。這時期,支持改革的被稱作新黨,反對變法的是舊黨,還有一部分觀望的中間力量,在靜觀事態變化。?
三、兩黨直接交鋒?
反對變法的舊黨以司馬光為首,還有歐陽修、富弼等元老重臣,實力不容小覷,不斷向皇帝上書,攻擊新政和王安石。神宗見朝中老臣多數反對變法,內心彷徨起來,態度不如變法之初那麼強硬了。這嚴重打擊了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的情緒,王安石一度稱病在家,神宗溫詞慰勉,王安石才勉強繼續執政。?
神宗的搖擺態度,使本來就搖擺不定的中間分子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他們懾于元老重臣的威嚴,紛紛倒向舊黨。「舊黨」的氣焰越漲越高。舊黨領袖之一文彥博是三朝元老,他在同神宗的談話中,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敵視變法的態度,認為祖宗法制不需更張。文彥博反對農田水利法,說︰「漳河不在東邊決口就在西邊泛濫,無論在哪邊,利害都一樣,何必多管。修建水渠完全是勞民傷財,難道修了水渠洪水就不泛濫了?」?
面對舊黨的猛烈抨擊,新黨決定加速改革的步伐,希望讓快快到來的改革成果堵住舊黨的嘴巴。但是,由于改革受到各方面的抵制,推進得並不順利,國勢並未因此有所好轉。此時,外部的敵對力量也沒閑著,遼國與西夏時常故意挑釁。面對內外夾擊的不利形勢,新黨雖繼續堅持變法,但改革也出現了停滯,並導致了內部的分裂。?
公元1074年,河北鬧了一次大旱災,農民到處逃荒。一些官員趁機進言,說旱災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職。神宗的祖母曹太後和母親高太後也借機哭哭啼啼,訴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神宗本來在眾多的反對聲中就已是勉強支持了,這次只好妥協,讓王安石暫時離開東京,到江寧府去休養。王安石離京後,變法由韓絳、呂惠卿等人負責。此時,變法派的中堅力量為了各自的利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呂惠卿是個極有野心的人,王安石離開後,他提拔親族呂升卿、呂和卿等人,扶植自己的勢力。同時,呂惠卿還打擊變法派內部的其他成員,妄圖取代王安石的地位,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滿。呂惠卿不久即被舊黨攻擊去職,新黨遭到重創,士氣十分低落。巨大的壓力讓年輕的皇帝不免有些惱火,宋神宗決定實行更為強硬的手段來推行新法,嚴懲反對變法的官員。?
公元1079年,蘇軾調任湖州,他按照慣例向皇帝上表致謝,謝表中有「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多少帶點發牢騷的意味。主張變法的一些人抓住這個機會,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譏諷朝廷,發泄對新法的不滿。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也是斷章取義,說蘇軾「謝表」中的「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一句,是指責興修水利的措施。神宗大怒,下令將蘇軾免職下獄,交御史台審訊。一些與蘇軾關系密切的親友,如蘇轍、司馬光、張方平,甚至已經去世的歐陽修、文同等二十多人均受到牽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是御史台的別稱,據《漢書朱博傳》記載,御史府(台)中有許多柏樹,常有數千只烏鴉棲息在樹上,晨去暮來,後人因此將御史台稱為「烏台」。?
蘇軾下獄後,長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于父子不能見面,便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一天蘇邁有事,不能去給父親送飯,便托朋友代勞,但忘記告訴朋友這個約定了,偏巧這個朋友就給蘇軾送去了一條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難逃一死,便寫了兩首絕命詩給弟弟蘇轍。蘇轍看到哥哥的絕命詩,痛哭流涕,立刻上書給皇帝,希望能以自己的官爵贖哥哥的罪。神宗一向很欣賞蘇軾的才華,也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警告那些反對變法的官員罷了,于是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
「烏台詩案」發生的前後,神宗沒有停止改革的進程,親自對熙寧年間的變法措施加以調整,繼續推行,韓絳等人強烈請求王安石返京復職。神宗也認為,只有王安石,才能挽回局面。?
第二年,神宗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準備繼續深入變法。可剛過了幾個月,天空上出現了彗星。彗星也叫掃把星,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神宗慌了,要大臣對朝政提意見。一些保守派又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迫不得已,再一次辭去宰相職位,回江寧府去了。?
四、終結新黨?
王安石二次罷相後,神宗還是繼續改革的,但其目的只是為了擴充國庫收入。兩次對西夏用兵失利,國庫幾近空虛。此時遼國趁火打劫,要求增加歲幣。神宗一心想對外用兵,以求一勞永逸的掃除邊患,于是逐步擴大了賦稅征收,偏離了王安石當初的理財軌道。?
四川的茶稅,一下子自四十萬增至百萬。由于茶稅增加太多,茶戶和商旅都感受到負擔沉重。舊黨中的呂陶、蘇轍、劉摯便根據四川的狀況猛烈抨擊新政。新黨中有不少人也只能承認,新的稅法確有害民之處。?
不久,宋神宗病死,繼承皇位的是他不滿十歲的幼兒,即宋哲宗,而實際權力落在宋神宗的母親高氏手中。高氏本來就不滿于宋神宗支持的新黨變法,自她垂簾听政伊始,便立即停止了變法,新舊兩黨的黨爭局勢發生了急速變化,舊黨的核心人物司馬光出任了宰相。?
司馬光上任後,馬上同文彥博、呂公著一起建立了舊黨的統治體系。不滿變法或是因反對變法而遭到打擊的官僚士大夫們,都被重新召回,那些中間派人士也被他們拉攏過來,開始大肆攻擊新黨。?
舊黨執政後,首先著手廢除新法。從司馬光執政到死的一年中,新法大多被廢除了,退休在家的王安石听到這個消息後悲憤至極。而司馬光也並沒高興,直到臨死時,還仍念念不忘地說︰「新法不去,我死不瞑目?
在司馬光掌權前,舊黨在斗爭中時常失敗,這讓舊黨明白掌握政府的要害部門至關重要。因此在當權之後,不僅盡量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且全力打擊新黨。新黨的重要成員如呂惠卿、蔡確、呂嘉問等,都遭到排擠和打擊。有的被貶逐為地方官,有的被削去官職閑居在家,有的甚至被貶到偏遠州縣。呂惠卿就被逐貶到建州,生活極其清苦,甚至不敢生病,以免被人誣為是悲戚哀嘆所致。?
舊黨要徹底鏟除新黨,當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們以李定不為生母服喪為名,將李定逐出。實際上,李定的生母一再改嫁,李定都不知她在何處,何時去世。舊黨還將蔡確以前作的《游車蓋亭詩》加以引申,指斥為對高太後的誣蔑,將蔡確發配至新州而亡。後來在呂大防、梁燾、劉安世的主持之下,舊黨還把較為出名的新黨成員大約**十人的名字分別歸附于王安石、呂惠卿、蔡確名下,稱為「親黨」,張榜于朝堂之上,使他們永世不得做官。?
其實,王安石和司馬光都不是奸佞之人,王安石質樸、節儉、博學、多才,在當時士大夫中有極高威望,而且很可能是歷史上唯一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後無任何遺產的宰相。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打擊、排斥反對派,但也僅僅是將其降職或外放,從不羅織罪名陷害對手,也從未企圖將對方置于死地。司馬光也有著政治家的大度和正派的品格,他只反對王安石的政策,並不否定王安石的為人。然而,改革從不以個人的人品作為評判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