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3章 曲線投靠,以免“樹倒猢猻散”跟著受牽連

曾國藩在道光朝倚靠穆彰阿而發跡,在咸豐朝則倚重肅順而得勢,到了同治朝,又很快與恭親王奕?打得火熱,從而歷時三朝不衰並能呼風喚雨。值得注意的是,穆彰阿與肅順兩人在朝權的更替後都不得善終,就連恭親王奕?也是幾經挫折,而曾國藩卻是官照升、蔭照封。宦海浮沉似乎與他無緣。尤為嘆奇的是,掌政的後繼者即使與前任有不共戴天之仇,曾國藩仍是巋然不動,這就很值得研究。肅順與穆彰阿是這樣,恭親王與肅順又是這樣,都是「仇人接班」,曾國藩與穆彰阿和肅順這一對「仇敵」的關系都不一般,這就不能不說是曾國藩權術的高明了。?

滿族貴族中最初主張重用湘軍集團的文慶,雖在咸豐六年病死,但後繼有人,而且權勢更大。咸豐後期,皇族出身的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及其異母弟肅順為首的集團已經形成,並且愈來愈得到咸豐皇帝的信任,擁有越來越大的權力。三人「盤結,同干大政,而軍機處之權漸移,軍機大臣拱手听命,伴食而已肅順尤為突出,遇事敢作敢為,對權力的爭奪尤為執著。肅順一方面排斥打擊秉政的滿漢大臣,使大學士翁心存、大學士軍機大臣彭蘊章、協辦大學士周祖培等不安于位;甚至慫恿咸豐帝處死曾為大學士的耆英、大學士軍機大臣柏俊。清廷對朝廷大臣一向較為優禮,平時以罪論死者極少。可肅順為了在朝廷中樹立自己威嚴的形象,絲毫也不顧這一點,竟然在兩三年內,兩次力主處死大臣。另一面,肅順又與軍機大臣杜翰、兵部尚書陳孚恩、兩廣總督黃宗漢等人結為死黨。同時,又廣泛招納有名望的官吏和名士,「頗搜羅人才,資以延譽樹黨,先及留京公車,次京曹,次外吏當肅順查訪到江西道員李桓為干吏,有能名,即令人示意李桓向他遞「門生柬緘」,「即可晉秩兩司」。?

肅順這樣打擊大臣和政敵,大肆結納黨羽,顯然是為他長期把持朝政鋪平道路。後來,肅順與那拉氏、奕?爭奪最高權力,就是這一圖謀的體現。試想有如此野心的人,對當時軍隊,特別是戰斗力最強的湘軍,怎能漠不關心??

不過,軍隊是國家機器的支柱,大臣與帶兵將帥密切往來,最易招致皇帝的猜忌和政敵的攻擊,甚至引來不測之大禍。肅順自然不敢貿然行事。肅順對湘軍集團的籠絡遠比上述種種活動更為微妙,更為精心,而曾國藩心里明白得很,自然也會因避嫌而巧妙為之。?

事實上,肅順與湘軍集團的確有著非常微妙的聯系。在其招納的眾多人員中,不少人與湘軍集團有密切關系,甚至就是湘軍集團的骨干成員。如尹耕耘不僅為曾國藩任禮部侍郎時之屬員,而且很受曾國藩所器重。同時,尹耕耘也為肅順之屬吏,肅順對他也是「禮敬有加」。其他如郭嵩燾、王運、龍臬臣、李壽榕等人均與曾國藩和胡林翼同為長沙府人,且有交往,郭嵩燾更是與曾國藩為「金石至交」,而肅順與他們也關系密切。郭嵩燾不僅為肅順所賞識,而且與肅黨陳孚恩交往甚密,陳孚恩向咸豐帝推薦郭嵩燾「堪充謀士之選」,被「即日召見,在南書房行走」。龍臬臣為肅順的家庭教師。肅順對王運更是「激賞之」,要與之結為「異姓兄弟」。這樣破格相待,使王運終生感激不盡。以至于數十年後,王運至北京還專門去看望肅順的兒子,並加以資助。李壽榕雖然後來與肅順關系破裂,但李壽榕為戶部下吏時,卻「見賞于本部尚書肅順,部事輒咨之」。此外,還有一些人,雖與曾、胡等人沒有過多的交往,但卻與王運、郭嵩燾等人關系密切,又為肅順所賞識,如高心夔等人。?

肅順籠絡這些名士,除了培植為自己將來的親信外,還可與他們共議政事。他們實際上起到了肅府幕僚的作用。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其時夷患初興,朝議和戰,尹杏農(耕耘)主戰,郭筠仙(嵩燾)主和,而俱為清流;肅豫亭(順)依違和戰之間,兼善尹、郭,而號為權臣。余(王運)為豫亭知賞,亦兼善尹、郭,而號為肅黨這就是說,肅順在和戰間是听取他們意見,甚至參與他們的討論,但沒有表示明確的主張。?

平息太平天國革命、湘軍集團的興起及其顯赫戰功是當時最大的政事,肅順自然也會與他們商議。事實上,肅順就經常與王運討論軍事,即所謂「軍事諮而後行」。這些人在為肅順出謀劃策的同時,還與曾國藩和胡林翼等人在書信中議論政事。?

從以上所列種種情況,可以明顯看出,肅順與湘軍集團,完全是通過郭嵩燾、王運等人進行間接甚至直接的交往。不過由于後來肅順身敗名裂,這類資料已被銷毀,交往的具體情況已成歷史之謎,誰也無法弄清。但在一些私人記載中,還是偶而露出些許端倪。如九年樊案發生,官文欲趁機打擊左宗棠。此案後來和平了結,左宗棠沒受任何處分。胡林翼求情于官文固然起了作用,但主要還是因為肅順的鼎力相助。肅順得悉要嚴懲左宗棠的詔旨,即告知幕僚高心夔,高馬上轉告王運、郭嵩燾,王反過來求救于肅順,肅順答以「必俟內外臣工有疏保薦,余方能啟齒郭便巧妙策動潘祖蔭上疏,肅順即趁機說左宗棠在湖南「贊畫軍謀,迭著成效,駱秉章之功皆其功也。人才難得,自當愛惜。請再密寄官文,錄中外保薦各疏,令其察酌情形辦理這樣,官文自然不能不見風轉舵。這件事不僅證明,肅順主動討好于湘軍集團,並且力圖通過王運、郭嵩燾等人,與湘軍集團建立某種特殊的合作關系。?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閏二月,成豐皇帝任命劉長佑為廣西巡撫,正是湘軍開始被重用的先兆。三四月間,當江南大營徹底崩潰,蘇南正在瓦解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朝廷大員們普遍感到問題的嚴重重,一時間議議紛紛,爭執不下。?

早在道光末年就與曾國藩結好的莫友芝,「與二三名流議江督非公(即曾國藩)不可,而其時君者為尚書肅,適湖口高碧湄(即高心夔)館其家,遂往商焉。高白于肅順,肅然之。翌日下直徑至高館,握手曰事成焉」。當年四月,即宣布任命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曾國藩為湘軍創建者,也是咸豐皇帝最不信任的人。曾國藩能否出任督撫兼掌軍政大權,就成了湘軍集團與滿族貴族的關系能否進入新階段的關鍵。肅順乘時進言破關,其他人就不難繼曾而出任督撫。這就是說,滿族貴族終于拋棄舊的方針,而采用新的方針,即由限制使用,改為全面依靠。事實也證明了這一轉變。六月,不僅實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而且加以欽差大臣重任。十月,任命嚴樹森為河南巡撫。二月,更命田興恕為欽差大臣,督辦貴州軍務。十一年正月,命李續宜為安徽巡撫。此後數月未再有新任命,湘軍集團人員出為督撫的勢頭似遭到了抑制。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死,朝政由肅順等八大臣執掌,任命**再起。七月二十日命駱秉璋為四川總督,毛鴻賓為湖南巡撫,八月命江忠義為貴州巡撫(未到職,即命田興恕兼署巡撫),九月十七日,命彭玉麟為安徽巡撫,李續宜調任湖北巡撫。不久即發生「祺祥政變」,肅順等人成了那拉氏和恭親王的階下囚。?

肅順在朝權獨攬期間,曾多次向湘軍統帥曾國藩等人予以肯定的表示,但善于揣摩政局變化的曾國藩並沒有投挑報李,他只是通過郭嵩燾等人暗送秋波,特別是當看到肅順殺人立威之後,曾國藩愈加感到不能將自己的命運拴在肅順這棵易撼倒的大樹上。這就是肅順被處死抄家後,抄出很多文武大吏與之往還的書信,而獨不見曾國藩與之交往只字片言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因為如此,那拉氏慈禧才稱贊曾國藩為大大的「忠臣」。?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