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家,尤其是亂世中的政治家講究擇主而從。跟錯了對象,即使你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無從施展。而一旦選擇了一個慧眼識珠的明主,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苻堅與丞相王猛相知相得,長期互相信任和支持,融洽無間,這在當時那種動蕩的年代十分難得。王猛出身貧賤,少以蠰箕畚為業,博學好兵書,懷佐世之志。東晉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經人推薦,王猛見到了前秦東海王苻堅,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對天下大事的看法大都不謀而合。苻堅無比興奮,把他遇到王猛比作劉備遇到了諸葛亮。?
前秦是氐族所建立的政權,當時正處于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階段,無論是出于對內促進封建化的需要,還是對外防衛的需要,都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抑制氐族奴隸主貴族的勢力。正是在這一點上,苻堅和王猛取得了共識。因此,在苻堅于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六月殺掉苻生,奪得政權之後,便對王猛倍加重用。王猛則全力以赴,建立法制,加強集權,狠剎權貴的氣焰。?
始干縣(今陝西咸陽西)聚居著許多從枋頭遷來的氐族貴族豪強,在當地橫行不法。苻堅就讓王猛兼任始干令。王猛上任後,明法峻刑,禁勒豪強,雷厲風行,大見成效。然而,王猛也招來了豪強的報復,有人告他無故鞭殺一吏,執法機關便將他逮捕下獄。苻堅親自審問王猛,問他為何到任不久便殺戮無辜、施以酷政。王猛大義凜然地答道︰治寧國用禮,治亂邦用法。陛下令臣治理如此重要之地,臣決心剪除凶猾。如今才殺一人,所余還有上萬。若責臣以除暴不盡,執法不嚴,臣甘願受罰。至于酷政之罪,臣實不敢接受苻堅听後,心里已明白,便向群臣宣布王猛無罪,並當眾贊揚他︰「王景略(王猛字)固足夷吾(即管仲)、子產之儔也?
王猛日益被苻堅重用,引起氐族勛貴的嫉妒。氏族大臣樊世自恃開國元勛,尤為不服。樊世曾當眾羞辱王猛︰「我輩與先帝共興事業,而不預時權;君無汗馬之勞,何敢專管大任?是為我耕耘而君食之乎!」王猛毫不客氣地回敬道︰「方當使君為宰夫安直耕稼而已即非但使君耕之,還將使君炊之。樊世听了勃然大怒,威脅道︰「要當懸汝頭于長安城門,不爾者,終不處于世也意思是說我若不把你的腦袋掛到長安城門上,誓不為人!王猛將此事報告苻堅,苻堅說︰「必須殺此老氐,然後百僚可整不久,樊世進宮言事,當場與王猛發生爭執,樊世破口大罵,穢言不堪入耳,後來竟揮動拳頭擊向王猛,被左右攔住。苻堅當即下令將樊世斬首。一些氐族貴族不服,紛紛讒害王猛。朝官仇騰、席寶利用職務之便,屢屢對苻堅毀謗王猛,苻堅則將二人趕出朝堂;對那些說王猛壞話的氐族大小官員,苻堅將他們痛罵一頓,有的甚至當場鞭撻腳踢。從此以後,公卿貴族見了王猛無不畏懼。?
東晉升平三年(公元359年),王猛從尚書左丞遷為咸陽內史,又遷侍中、中書令、領京兆尹。京兆是氐族貴族最集中的地方,苻堅讓王猛領京兆尹,目的是要殺一殺他們的氣焰,進一步加強王權。王猛果然不孚所望,一上任,就把強太後之弟、特進、光祿大夫強德抓了起來。經德自恃皇親貴戚,酗酒驕橫,掠人財貨子女,民憤極大。王猛將張德處死,並陳尸于市。數十天內,被處死的違法犯罪的權豪有二十余人。京兆風氣為之一變,權豪們個個心驚膽戰。苻堅見收效如此之大,不勝感慨地說︰「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為尊也!」?
這年十月,王猛第三次遷官,為吏部尚書,不久,再遷為太子詹事、左僕射。十二月,又遷為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居中宿衛。王猛一年之內,五次遷官。此時,王猛僅36歲。以後,王猛又任丞相、中書監、都督中外諸軍事等職。王猛身兼數職,權傾內外。?
在中國古代,像王猛這樣的謀士,要想建功立業,必須選擇好輔佐對象。如所擇非人,即使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亦是徒勞。只有所輔對象英武有為,謀士的才干才能得以發揮,才能干一番事業。王猛擇明主于患難之時,苻堅識英雄于草創之先,君臣二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因而,二人能在十六國紛亂的年代里大顯身手。?
王猛自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至寧康三年(公元375年),前後輔佐苻堅18年之久,竭盡全力,傾其文韜武略,的確干出了一番事業來︰他流放尸位素餐的庸官,拔舉幽滯賢才;外修兵革,統軍滅群雄;內崇儒學,勸課農桑。而其君主苻堅對王猛則放手重用,信任備至,史稱︰「軍國內外,萬機之務,事無巨細,莫不歸之苻堅自己則「端拱于上」(端坐拱手于朝堂之上),這使得王猛可以**自主地處理軍政,工作效能因此大大提高。在君臣二人齊心協力的治理下,前秦國富兵強,戰無不克,成為當時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並且初步統一了中原地區。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東晉政權已感到巨大的壓力,無人再敢「北伐」;前秦境內,也是一片小康景象。?
王猛對前秦功不可沒。苻堅曾情不自禁地夸獎王猛︰「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游以卒歲苻堅把王猛比之于「文武足備」的姜尚,可見信寵之重。而王猛卻十分謙虛地回答道︰「不圖陛下知臣之過,臣何足以擬古人!」苻堅又肯定地說︰「以吾觀之,太公豈能過也認為王猛勝過姜太公。苻堅還經常教導太子苻宏和長樂公苻丕等人︰「汝事王公,如事我也?
寧康三年(公元375年)六月,王猛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加重,苻堅親自為之祈禱,並派侍臣遍祈于名山大川。其間,王猛病情略有好轉,苻堅欣喜異常,特地為之赦免誅死以下罪犯,以示慶賀。七月,王猛病勢轉危,苻堅親到王猛家中探望,並問以後事。王猛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在生命彌留之際,向苻堅進言︰「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言畢而終,時年51歲。苻堅悲痛萬分,三次親臨哭祭,並對太子苻宏說︰「天不欲使吾平一**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苻堅按照漢朝安葬大司馬大將軍霍光那樣的最高規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謚為武侯,如蜀漢謚諸葛亮為忠武侯一樣。苻堅常把自己與王猛的關系比之為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但劉備長諸葛亮20歲,而苻堅卻小于王猛13歲。所以,盡管有君臣名分,苻堅卻始終把王猛視為兄長。現在王猛離他而去,使苻堅頓如失去左右手,他時時沉浸在懷念王猛的悲痛中,常常潸然淚下。過度的憂傷與焦慮,使苻堅在王猛去世後半年就須發斑白了。苻堅在王猛死後最初的年份里,恪守王猛遺教,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處理國政,並迅速滅掉苟延殘喘的前涼和代國,完全實現了北方的統一,東夷、西域六十二國及西南夷都遣使前來朝貢。東晉的南鄉、襄陽等郡也被攻奪下來。前秦臻于極盛。遺憾的是,苻堅後來忘了王猛的臨終遺言,在王猛去世8年後,兵敗淝水(今安徽境內),統一天下的願望化為泡影。苻堅在淝水慘敗後痛悔自己忘記王猛遺言而鑄造成的大錯,但後悔已晚,終成千古之憾。然而,無論怎樣的結局,我們都可以把王猛與苻堅視為君臣相得的典範。正如歷史學家範文瀾所評價的那樣︰「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大臣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這兩位明君賢相的配合,造就了前秦這個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朝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