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臣者取得君主的信任和支持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因為在君王眼里,你必須為自己樹立起一個正直公正的政治形象,而恰恰這一點,並不是所有的為臣者都能做到。?
漢武帝遺詔讓霍光、金日碑和上官桀共同輔佐幼主,不久,金日碑病死,由霍光和上官桀共同輔政。霍光和上官桀之間有著姻親關系,霍光的大女兒是上官桀兒子上官安的妻子,彼此原本親密無間,霍光有事或出宮休假期間,上官桀就入宮代替他處理政事。?
但過了不久,兩人的關系就逐漸緊張起來。上官安有個女兒,年方5歲,與昭帝年齡相當。上官安貪圖祿位,請求霍光把他的女兒送進宮去,許配昭帝作為皇後。霍光認為外孫女年齡太小,沒有同意。上官桀父子又通過昭帝姐姐鄂邑長公主,把上官安的女兒收入後宮,幾個月後,就被立為皇後。不久,皇後的父親上官安就被封為驃騎將軍、桑樂侯。?
上官桀父子位高權增之後,對長公主十分感激。公主私生活不嚴肅,與河間的丁外人私通。上官桀、上官安想為丁外人求封爵,希望依照國家關于列侯娶公主的成例把外人封為列侯。霍光不同意。他們又為丁外人求取光祿大夫的官職,霍光又不同意。因此,長公主對霍光大為怨恨,而上官桀屢次為丁外人求官爵而不得,也很慚愧,心里想︰從先帝(指漢武帝)時開始,自己已經是九卿了,官位在霍光之上,現在自己與霍光都是輔弼重臣,皇後是自己的親生孫女,霍光只不過是外祖父,他反而一人**朝廷政事!從此,上官家族的人也很怨恨霍光,企圖與之爭奪權力。?
此時,自以為年長又未得立為帝的燕王劉旦,亦常懷怨恨之心。御史大夫桑弘羊創始酒、鹽、鐵專賣官營制度為國家興利,居功自傲,想為他的子弟求官不得,也怨恨霍光。于是,上官桀父子便同長公主、桑弘羊串通一氣,並勾結燕王劉旦,策劃發動政變,先除掉霍光,然後廢黜昭帝,立燕王劉旦為帝。燕王答應事成後封上官桀父子為王。上官安則圖謀事成後殺燕王而立其父。他們各懷鬼胎,卻還是為共同的預謀走到了一起來。?
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八月,上官桀等人讓一個冒充是燕王使者的人向朝廷上書,以燕王的名義攻擊霍光「專權自恣」,並列舉了他的三大罪狀︰其一,霍光到長安東郊去主持郎官和羽林軍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時,路途中他像皇帝出行時那樣的威嚴,吃飯時讓皇帝御膳房為他提前準備飲食。其二,霍光賞罰不公,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達二十年而不投降,回國以後只是被任用為典屬國,而大將軍長史楊敞沒有任何功勞,卻當上了搜粟都尉。其三,霍光擅自調動、增加大將軍幕府的校尉,而不報告朝廷。並稱燕王懷疑霍光別有企圖,表示願意交出燕王封爵,入宮值宿保護皇帝,防止奸臣作亂。這份奏章是乘霍光休假之機呈送給皇帝的。上官桀打算從宮里把這件事下交給主管官吏查辦,桑弘羊負責和各大臣共同脅迫霍光退職。但是燕王書信上奏以後,昭帝並沒有向下轉發查處。?
第二天早上,霍光知道了上書這件事,留在殿前西閣的畫室里不肯進殿。昭帝問︰「大將軍在哪兒?」左將軍上官桀說︰「因為燕王告發他的罪行,所以不敢進來昭帝下詔叫霍光進殿。霍光進殿後,取下頭上的冠帽,叩頭謝罪。昭帝說︰「將軍請戴上冠帽吧!朕知道信是假的。將軍沒有罪霍光很驚訝地問道︰「陛下怎麼知道的呢?」昭帝說︰「將軍去檢閱郎官是近日的事。調校尉以來還不到十天,燕王遠在數千里以外,怎麼來得及知道呢?況且將軍您一定要反,也不會在乎多一個或少一個校尉吧!」這時昭帝才十四歲,卻能如此識別賢愚、明辨是非,著實使在場的尚書及其身邊的人都感到驚奇不已。這時,那上書的人果然已逃之夭夭了。皇帝命人追捕,上官桀等人害怕機密泄露,于是對昭帝說︰「小事不值得窮追不舍昭帝堅決不同意。不得已,上官桀派人把上書的人殺了,然後制造假證,說他是畏罪自殺,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
後來,上官桀及其黨羽又在昭帝面前攻擊、誣陷霍光。昭帝發怒說︰「大將軍是忠臣,先帝委托他來輔佐朕,敢有誹謗他的,要治罪!」從此以後,上官桀再也不敢說什麼了。?
上官桀等人見上告的計謀不行,于是密謀叫長公主設酒席請霍光,暗伏兵士,殺掉霍光,乘勢廢掉昭帝,迎立燕王為天子。長公主家舍人的父親稻田使者燕倉得知這個密謀,立即告訴他的上司大司農楊敞,楊敞畏事不敢揭發,于是告訴了杜延年,杜延年立即將此密謀報告給霍光。霍光震驚不已,當即采取斷然行動。這年九月,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等都以謀反罪被處死,並誅滅了他們的宗族。長公主、燕王劉旦都自殺而死。在這次激烈而殘酷的權力爭奪戰中,霍光取得了絕對的勝利,從而也奠定了他更為堅實的政治基礎,為日後推行他的政策和主張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霍光、上宮桀與桑弘羊等均為漢武帝所托付的顧命大臣,其中霍光與上官桀還是兒女親家。按常理,他們應協力同心共同輔佐幼主漢昭帝。?
但同僚最終轉化為政敵,究其原因仍逃月兌不了一個「利」字。霍光堅持原則,不願利用手中權力為同僚謀私開方便之門,因此遭到他們的怨恨。霍光一方面維護了國家的利益,也為自己樹立起一個正直公正的政治形象,這也是他上受君王信任、下得群僚和百姓擁戴的重要原因。但是另一方面,面對政敵的威脅,霍光毫不手軟,從而最大限度地穩定了局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