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9章 皇帝禮賢下士請謀臣

一、周文王渭水請姜尚?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每朝每代的官位是有限的,但想做官特別是想做大官的人卻是無限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你擠我擁,這競爭是何等激烈??

要想做大官,能有別人引薦當然是好事,怕只怕朝廷無人,這時就要等待伯樂去挖掘、發現自己。?

一部《封神榜》,把姜太公描述的神而又神乎,八十歲的老人,學了道術,出山輔佐周王滅商紂,並且親上封神台封神……?

翻開歷史的扉頁,姜太公確有其人。?

姜太公原名呂尚,又稱姜尚,也叫姜子牙,號飛熊,又稱太公望。究其源,姜尚是炎帝的後裔,伯夷之後,史料考證,是山東日照人。?

呂尚是建立西周王朝的第一位功臣,又是齊國的始祖,他的軍事謀略和治國思想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相傳,呂尚先世為貴族,後家道中落,到呂尚這一代已經淪為了貧民。為了維持生計,年輕時的呂尚曾在商都朝歌宰牛賣肉,又曾到孟津做賣酒生意,不過結果都不甚理想。呂尚雖然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但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非獲得較高職權不行,可是像呂尚這樣出身卑微的社會底層中人,要爬上去談何容易!呂尚在朝廷試探過,但紂王昏庸不管事,沒有成功。老年時,呂尚決心入周尋找機會,選擇了距離周的都邑只有幾十里的磻溪垂釣為生,等待機遇的到來。這里離都城不遠不近,恰到好處,風景又秀麗,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風度氣質,能夠借江山之助增強人格的感染力。?

附近的人們都不知道呂尚的年紀姓名,他平時沉默寡言。雖然呂尚已是80歲的耄耋老年,但精力充沛。于是,人們按照對老人的一般尊稱呼之為「太公」。又因為呂尚長長的白眉覆蓋下的眼楮,常透露出心事重重、茫然遠望的神情,所以給他起了個名字,叫作「望」,《釋名》上說︰「望,茫也,遠視茫茫也合起來就稱作「太公望」。?

至于呂尚如何從一個平民老者到西周第一功臣呢?這里就有一個人人皆熟的典故——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而呂尚當時所企盼釣的這條「大魚」,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紂王時封為西伯,又名伯昌,是周族(傳說周族的先世棄擔任過舜的後稷之職,負責掌管農事)首領王季(棄的十世孫)的第三子,有雄才大略,善良仁慈,被譽為「聖人」。其父被商紂王殺後,西伯即位號文王。周文王以岐山下的周(今陝西岐山北)為基地,繼承祖先的事業,敬老愛幼,禮賢下士。?

一次,文王在野外行走,見路上枯骨累累,心里很難過,馬上吩咐把枯骨好好掩埋。隨從告訴他︰「這些都是無主的尸骨文王說︰「統治天下的就是天下之主,治理國家的就是一國之主。我就是主,怎能說這些尸骨無主呢?」這件事傳出去後,各地的人都稱贊道︰「西伯對枯骨尚且這樣愛護,何況是對人呢?」于是,一大批人才如散宜生、閎夭等都來投奔周文王。在散宜生、南宮適等大臣和兒子武王、周公的輔佐下,文王將周族的勢力進一步向東發展。商紂王為此深感憂慮,就把文王召到朝歌,關進監獄,將其子伯邑考醢尸,強迫文王吃下。敬宜生等人為救文王,除賄賂紂王寵臣外,還送給紂王大量珍寶、美女,紂王被這些禮物弄得眼花繚亂,加上寵臣為文王說情,消除了對文王的疑慮,便把他放了回去。這一抓一放,再一次暴露了紂王的昏庸**,更加堅定了文王討伐商朝、取而代之的決心和信心。回國後,周文王積極發展經濟,訓練軍隊,更加注意搜羅人才。一旦發現,就想法羅致,予以重用。?

話說姜子牙在渭水之濱,天天到磻溪釣魚,他一面耐心等待,一面把自己的志向和對形勢的分析編成歌謠,教漁人、樵夫等傳唱,以期引起文王的注意。?

冬去春來,花紅柳綠,春草萌生,景色宜人,正是游玩的好時節。一天,文王帶著散宜生、南宮適等人來到渭水之濱游玩,君臣游興正濃時,一伙漁民作歌而來。這伙人唱道︰?

憶昔成湯掃桀時,十一征戰自葛始。?

今經六百有余年,祝網恩波將歇息。?

懸肉為林酒作池,鹿台積血高千尺。?

內荒于色外荒禽,可嘆四海沸。?

我曹本是滄海客,洗耳不听亡國音。?

日逐洪濤歌浩浩,夜觀星斗垂孤釣。?

孤釣不如天地寬,白頭俯仰天地老。?

听那歌詞,飽含著商朝將要滅亡、乾坤必定更替和隱者避世逍遙之意,文王大為驚奇,命南宮適叫來這伙漁民,問道︰「請問,這歌是你們編的嗎?」一個漁民答道︰「我們是打漁的,不識字,哪會編歌呢?這是一個叫姜子牙的老翁在磻溪垂竿釣魚時唱的一首歌,他每天都唱歌,還教我們唱,我們听久了,也便學會了,其實並不解歌中之意文王听了,當即前往磻溪,尋找姜子牙。?

來到磻溪邊,只見一棵柳樹下,有一塊光滑平整的大石頭,石頭旁邊的魚竿飄在水面上,姜子牙卻無蹤跡。求才心切的文王耐心地等到夜幕降臨,仍不見人影。散宜生一語提醒文王︰「求賢聘杰士,應該心誠,今天我們突然闖入,說明心意不誠,行為不恭敬。因此,賢人才故意避開,我們應當另擇吉日專程拜訪才是文王認為言之有理,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磻溪。?

回宮後,文王命令文武大臣不得回家,都住在宮里,齋戒三日。第四天,大家沐浴整衣,抬著禮品,前往磻溪。沿途驚動了無數百姓,扶老攜幼,觀看迎賢盛況。隊伍行至樹林邊,文王命令隊伍停下,不準喧嘩。?

文王下馬,同散宜生步行入林,只見一老翁背坐溪邊,文王猜想此人一定是姜子牙。兩人悄悄來到老翁身後,不敢驚動。的確,文王猜得不錯,此人就是姜子牙。其實,姜子牙早已發現了他們。而且,前幾天姜子牙也是故意躲開的,他想考察文王,看看他是否是真正的明君,是否真正求才若渴。?

今天,姜子牙還想考察一番。姜子牙明知文王已站在身後,卻假裝沒有看見,自言自語道︰「世人垂釣以誘餌,老夫淚眼視空鉤;王公卿士無人識,面對流水度春秋?

文王听罷,更覺得姜子牙是個奇人,再定楮一看,又發現了奇怪的事︰姜子牙的魚鉤不在水中,而是高出水面三尺多,鉤是直的且無魚餌。文王忍不住,低聲問道︰「先生可就是隱士姜子牙?」姜子牙假裝不認識文王,慢慢扭過頭來說道︰「小民確為姜子牙,但不過是一村野匹夫,並非隱士文王想了一下,又問道︰「別人垂釣均有誘餌,鉤入水中。先生如此釣法,能釣得住魚嗎?」?

姜子牙借題發揮︰「休道鉤離奇,自有負命者。世人皆知紂王無道,可是,伯邑考就甘願上鉤;紂王自認為才智高超,能識破一切謊言,可硬是讓散宜生的奇鉤鉤住,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文王文王听了,更加敬佩,誠懇地說︰「不瞞先生,我就是您說的文王。祖父老太公生前就盼望我得到一個協助我興邦立國的賢臣,現在我得到了,您就叫太公望吧。請先生收拾行裝,隨我進宮?

姜太公見文王確實是謙虛待人、禮賢下士的君王,也就沒有推辭。文王非常高興,立即將他迎上馬車,姜子牙于是永遠離開了磻溪。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姜子牙終于釣到了「大魚」,等到了賞識自己的明君。這一年,姜子牙年已80。?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渭水垂釣」,其釣者之意不在魚,而在乎人也。?

姜子牙韜光養晦,默默積蓄力量,終獲成功,這在世人看來,也是識得千里馬的伯樂周文王的成功。古代政治就是這樣,彼此為取相互所需,帝王臣子才能言談投機。?

二、劉備三顧茅廬?

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劉備懇切地請諸葛亮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被任命為蜀國丞相,主持朝政。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後率軍出駐漢中,前後六次北伐中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

諸葛氏是瑯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叔叔諸葛玄病逝後,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20里,一說南陽),隱居鄉間耕種。?

諸葛亮自幼聰慧好學,雖然生活清貧,但是他邊耕種,邊求學。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通曉兵法戰術。雖然是隱居,但諸葛亮十分關注天下大事,常自比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管仲和戰國時期的燕國名將樂毅。?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結識了一批飽學有志的青年,如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汝南孟建、襄陽龐統等。他們經常聚會,縱論天下大事,暢談個人抱負。此外,諸葛亮還結交了兩位長者,即襄陽龐德公、潁川司馬徽,此二人對諸葛亮的才華十分贊賞。一次,龐德公對司馬徽說︰「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對此比喻深表贊同,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聲名之一斑。?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了十年,直到27歲時,終于遇到了合意的君主,這就是劉備。?

公元200年,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作戰時,劉備被袁紹派往汝南一帶擾亂曹操的後方。曹操打敗袁紹後,親自率軍進擊劉備,劉備倉皇率部逃往荊州。當時荊州是劉備同宗劉表的地盤,劉表于是令劉備屯駐新野,守護荊州的北方門戶,以防曹操。從這時起,劉備在荊州居住了達十年之久。?

荊州靠近中原,但因劉表一直堅持中立政策,因此局勢一向較為安定,北方的士大大到這里來避難的很多。然而劉表勢力雖強,卻是一個徒有虛名而缺乏實際才干的人,既不利用曹操同袁氏交兵的機會襲取許都,又不能收用荊州土著及僑居的許多人才。劉備來到荊州後,深切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屢遭挫敗,主要是由于沒有優秀的參謀人員,所以對訪求人才十分注意。?

當時,襄陽有一個名士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劉備找他訪問天下大計,司馬徽便向他推薦了「臥龍」和「鳳雛」兩個年輕俊杰。?

不久後,諸葛亮的朋友徐庶歸附劉備,極為劉備器重。劉備認為徐庶已是個難得的人才了,想不到徐庶常常夸獎「臥龍」諸葛亮,于是劉備鄭重而謙遜地前往隆中求見諸葛亮。?

公元207年的冬天,劉備冒著嚴寒,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吃了閉門羹,直到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這段故事,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

初次相見,劉備十分誠懇地向諸葛亮求教安定天下的大計,諸葛亮便答以著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首先明確了天下的五大勢力集團,即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張魯。然後又對五支力量進行了具體分析,認為目前曹操不僅兵力逾百萬,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最大的軍閥,切忌與曹操爭鋒;孫權佔有江東,已經三代,且江東地勢險要,可以同仇敵愾,聯合孫權作為自己的外援;劉表雖佔據荊州,但他懦弱無能,可奪取荊州作為自己的起家之地;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其統治者劉璋昏庸,因此,在奪取荊州後即取益州;之後,與西南少數民族修好,再和孫權結成聯盟,內修明政,「外連橫而斗諸侯」,等待時機北伐,興復漢室。?

劉備听了諸葛亮透徹的剖析後極為敬佩,極力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大業。諸葛亮見劉備禮賢下士,抱負遠大,正是自己想要輔佐的人,就答應了劉備的請求。自此以後,諸葛亮成了劉備最得力的助手,終于成就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