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做到明察,首先要審時度勢。為什麼要把審時度勢放在首位呢?這是因為,時勢造就功業。我們過去常說,時勢造英雄,這話不錯。順應時勢,自然會成就英雄。但另一方面,逆時勢而強行,也同樣會成為英雄。楚霸王項羽難道不就是這樣嗎?盡管項羽以悲劇告終,但悲劇的英雄也是英雄,甚至是更加令人同情的英雄。?
因此說,做英雄不難,敢于玩命就行。建功立業就不一樣了,必須順應時勢才能實現。誰都想建立功業,誰都知道要順應時勢,但究竟時勢是怎樣的,卻要下一番工夫來察明,不是所有人想認清就認清得了的。?
鄧禹其人,只是一介文士,雖然領兵打仗立下了不小的戰功,但比他勇猛者有之,比他戰功顯赫者有之,比他富于謀略者也有之,為什麼偏偏要把他放在功臣的「雲台二十八將」之首呢?這是因為,鄧禹為劉秀指出了天下大勢,並根據這種時勢訂立了戰略目標。根據我們上面所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項羽和劉邦打仗,劉邦屢戰屢敗,但最終在垓下把項羽團團圍住,讓他上演了霸王別姬的一幕。這是因為,劉邦的戰略是對的,而項羽失敗就失敗在大的戰略方針上。?
劉邦會用人,也能听取別人的意見,他采納了張良等人的謀略,順應了時勢,成就了功業。而劉邦的後人劉秀頗有乃祖的遺風,也接受了鄧禹的主張。因此,西漢和東漢的建立,是頗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五、房玄齡投靠李世民?
房玄齡(公元579年—公元648年),字喬,齊州臨淄(今屬山東淄博市)人,自幼聰敏,博覽群書,有驚人的洞察力。在隋初,一般人根據當時的太平景象,認為隋朝政權將會長期穩定,而房玄齡從隋帝「無功德」、誑騙百姓且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等情況得出結論︰隋朝滅亡「可翹足而待」。?
隋煬帝繼位後濫用民力,揮霍無度,驅使千百萬農民建東都,修西苑,開運河,掘長塹,築長城,通馳道。又數游江都和巡邊,沿途各地常有幾十萬人迎送,極其奢華。還多次進攻高麗,人力物力耗損巨大,使「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水旱災害不斷。短短幾年,隋朝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各種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吏也擁兵自重,伺機取隋而代之。義寧元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淵在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輔佐下起兵反隋,揮師南下,沿汾水進軍關中。?
在李世民所部進抵渭水以北時,房玄齡從隰城(今山西汾陽西)趕來投靠李世民,當上了記室參軍。隨後,在唐軍入據關中、建立唐朝及李世民揮軍取河隴、北救晉陽、東定中原、攻取河北等統一戰爭中,房玄齡均「罄竭心力,知無不為」,給秦王李世民出謀劃策。作戰中,唐軍每殲滅一部敵軍,別人都爭著尋求珍寶之物,房玄齡則總是先收攬各種人才,安置在幕府之中。發現有謀臣猛將,房玄齡便想方設法與之結交。因此,那些謀臣猛將均願為李世民「盡其死力」。在用人問題上,房玄齡還常給李世民出主意。例如,杜如晦原是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遷陝州長史。房玄齡認為杜如晦人才當用,便向李世民建議說︰「杜如晦,王佐人才。大王欲經營四方,非如晦不可李世民接受了這一建議,將杜如晦又調回秦王府。後來,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跟從李世民東征西討,參謀帷幄。「玄齡善謀,如晦能斷」,二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李世民,為唐朝統一中國立下巨大功勛。李世民稱贊房玄齡為「漢之蕭何」。?
六、杜如晦的進身之路?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少年時聰悟好學,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認為其「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隋大業中,補滏陽尉,不久即棄官歸里。李淵父子進入長安後,杜如晦到秦王府任兵曹參軍。?
杜如晦剛當上秦王府兵曹參軍,就顯示出超群的才華。不久朝廷欲調杜如晦任陝州總管府長史。秦王李世民感到秦王府的英才外遷實在可惜,便問計于房玄齡。房玄齡說︰「秦王府的僚佐外遷者雖然很多,但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是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端拱(保持現狀不求進取),則此人無所用之。若大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聞言大驚,說︰「爾不言,幾失此人矣!」因而,李世民奏請唐高祖李淵,仍然將杜如晦留在秦王府中任職。在唐統一戰爭中,杜如晦跟從李世民,西平隴右的薛舉、薛仁杲和河西的李軌;北救晉陽,擊破劉武周;東定中原,消滅盤踞洛陽的隋殘余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領導的河北義軍;攻取河北,鎮壓竇建德舊部劉黑闥領導的義軍,南滅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稱帝的蕭梁後裔蕭銑;平定在丹陽(今江蘇南京)稱帝並統治江淮一帶的輔公祜。在歷次作戰中,杜如晦都「參謀帷幄」,「剖斷如流」,深為秦王府諸僚屬所折服。秦王府改稱天策府時,杜如晦作為重要僚屬「從事中郎」受到畫像表彰,並名列榜首。畫像上的贊語是︰「建平文儒,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
七、李靖主動示好?
在唐王朝的開國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謹,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軍事家、政治家。李靖長期追隨李世民,為大唐王朝東征西討,戰功卓著,並因此出將入相,成為貞觀時期權力中樞的核心人物之一,後人多尊稱他為李衛公。?
李靖本名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生于一個官僚士族家庭。其祖父李崇義,為後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李詮,為隋朝趙郡太守。李靖姿貌英偉,少年時代即通讀書史,以文才武略而聞名。李靖胸懷大志,時常對親近的人說︰「大丈夫如果能遇明主,逢對時勢,一定要建功立業,博取富貴其舅是隋代名將韓擒虎,文韜武略,飽讀兵書,有一次與少年李靖探討用兵之道,對他贊賞不已,撫其背感嘆地說︰「可以與我談論孫武、吳起兵法的,只有你啊!」?
隋朝大業末年,身任隋朝小吏的李靖覺察到李淵的圖謀,但由于缺乏政治經驗,對隋王朝還抱有幻想,所以他決定要告發李淵。李靖沒有料到,他的這一行動差點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成為隋王朝的殉葬品。?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李世民父子在太原公開起兵,李淵集團乘農民起義軍主力瓦崗軍在東都洛陽一帶與隋將王世充相持不下、關中地區非常空虛之良機,迅速南下渡過黃河,直取長安。于是,李靖就成了李淵的階下囚。李淵對李靖恨之入骨,決定將他處死。?
臨刑之際,李靖毫無懼色,大呼道︰「你唐公舉義兵,本來是要為天下除暴亂,成就一番大事業。值此大業未成之際,為什麼要因為一點私怨而殺壯士呢?」李淵見李靖儀表凜然,言語雄壯,且所言極為中肯,竟心中遲疑起來。就在這時,正在一旁注視的李世民知其決非等閑之輩,頓生英雄相惜之情,早已坐不住了,連忙起身,然後長跪向李淵求免。李淵見此,便順水推舟,赦免了李靖。李世民正在大肆網羅人才,便將李靖延入幕府,任用為侍衛軍官。李靖見李世民少年英雄,便謝他再生之恩,願以死相報,追隨其左右。李靖,因禍得福,從此如蛟龍入海,奮展雄威。?
八、趙普主動投靠趙匡胤?
趙普(公元922年∼公元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今屬天津)人。後周時,趙普是為趙匡胤的親信幕僚,幫助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北宋建立後,趙普歷任樞密使、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太祖死後,趙普幫助宋太宗制造了所謂的「金匱之盟」。?
唐末、五代戰亂不斷,趙普的祖先雖然都是官吏出身,但不是由科舉入官的,都是藩鎮僚屬。趙普少年時也曾讀書,但沒什麼成就,也談不上學識,科舉之途無望,遂步父、祖後塵,投兗州鎮為僚屬。?
趙普與趙匡胤的初次相見是在滁州。當時,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領兵在淮南作戰,生病于滁州,趙普不僅朝夕侍奉,又與趙匡胤父子攀附為同宗。不久,後周退兵,滁州復歸南唐,趙普調任渭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同年,趙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揮使,隨後又兼領匡**(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升趙普為節度推官,趙普從此投入趙匡胤的幕府,成為趙匡胤的心月復。?
周世宗死後,年僅7歲的柴宗訓即位,為趙匡胤篡奪帝位提供了良機。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度使,趙普升為節度掌書記。公元960年正月,在趙匡胤的精心策劃下,指使人謊報北漢和遼軍入侵,後周宰相範質等人便倉促命趙匡胤率禁軍北上抵御。在趙普等人的策劃下,趙匡胤順利地「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
九、李善長投靠朱元璋?
在封建官場上,有不靠真本事吃飯的︰吃特飯的是皇上老子,他們憑的是世襲;吃霸飯的是豪門權貴,靠的是門第;吃軟飯的是寅緣附會者,靠的是出賣自己的身體和靈魂。但這些人難以在歷史的河流中流芳百世,他們不是匆匆的過客就是臭名昭著的小人。?
李善長胸有大志,月復藏韜略,等候時機投靠明主朱元璋,身效法家、謀比蕭何,成就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由于種種原因,歷史上總會有許多有才之士沒有被重用,終其一生郁郁而不得志。但也總有人是幸運的,即使是不惑之年才得志,也終究可以施展自己的宏偉抱負,一路攀升,直到權傾朝野。李善長就屬此例。?
李善長(公元1314年—公元1390年),字百室,定遠(今屬安徽)人。李善長出身于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從小博覽群書,智謀過人、心懷襄助帝王成就霸業的強烈願望。?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郭子興與孫德涯等起義將領不和,其麾下的朱元璋率徐達、湯和等24名骨干人物離開濠州,往南到定遠一帶發展。通過此舉,李善長一眼就看出出身貧寒、暫居人下的朱元璋有成就大業的氣勢,絕非等閑之輩,心中頓生歸附之意。朱元璋率軍進攻滁州,行至途中,李善長率家鄉老小前往迎謁。朱元璋得知李善長是頗有聲望的鄉賢,對他優禮以待。歡聲笑語之際,李善長以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啟迪朱元璋。朱元璋雖讀書不多,卻心有靈犀一點通,頓時對法家的法、術、勢產生濃厚興趣。朱元璋對李善長如獲至寶,將他留在身邊,執掌書記,負責軍中文字事務。?
這一年,李善長已40歲,正值不惑之年。李善長投靠明主朱元璋,興奮不已,決心從此施展自己的宏偉抱負。?
加入紅巾軍後,戰事頻繁。每逢戰斗,李善長運籌帷幄,表現出驚人的政治和治軍才干,逐漸成為朱元璋深為倚重的謀士。?
十、主動投靠的胡惟庸?
胡惟庸,安徽定遠人。歷任明朝主簿、知縣、通判、僉事等職。公元1373年,升右丞相,後進左丞相。胡惟庸在他任相期間,憑借皇帝的寵信,驕恣漸露,在朝中有恃無恐,結黨營私,對皇權造成極大威脅。為了罷中書省、廢丞相,朱元璋經過縝密的考慮和多方面的改革,逐漸削弱胡惟庸手中的權力,相權和皇權的斗爭不斷激化。胡惟庸為此密謀起事,後被告發,朱元璋借此誅殺胡惟庸及其家人。此後,朱元璋以肅清逆黨為名,大規模地屠殺,坐誅者三萬多人,株連蔓引,十幾年未靖。胡惟庸伏誅後,朱元璋定制不設丞相。?
胡惟庸在朱元璋起事後便追隨左右。當時太師李善長柄政,胡惟庸以黃金200兩行賄于李善長,從此青雲直上。朱元璋稱吳王後,由于李善長的推薦,胡惟庸被召為太常少卿,不久升為太常寺卿。朱元璋建國後,胡惟庸更是春風得意,三年後便入中書省,拜中書參知政事。?
公元1373年,右丞相汪廣洋出遷廣東參政,胡惟庸升為右丞相,四年後遷左丞相,汪廣洋仍為右丞相。但自從汪廣洋第一次罷相後,中書省的大權實際上全由胡惟庸一人獨攬。?
十一、紀綱晉升之路?
紀綱(?—公元1416年),山東臨邑人。縣生員(即秀才)出身。紀綱年輕時頭腦靈活,巧言善辯,總想出人頭地。燕王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變」反對建文帝後,率軍南下攻打南京。大軍路過山東臨邑,紀綱听到這個消息,趕忙跑到燕王馬前,跪下叩頭請求朱棣收留自己,並表示願意忠心耿耿為之效勞。燕王與紀綱交談一陣,覺得十分投機,認為此人可用,于是就把他收留下了。紀綱雖然是個秀才出身,但善于騎馬射箭,武功不錯。紀綱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奸詐狡詰,善于揣摩人意,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看風使舵。因此,紀綱很受燕王青睞,給了他一個「忠義衛千戶」的官干。紀綱一路上鞍前馬後,為燕王效盡了犬馬之勞,因此當朱棣攻下南京,繼承皇帝位後,馬上提升紀綱為錦衣衛指揮使,令他執掌皇家親軍,並管理詔獄。在他的指使下,其下屬誅滅了建文朝的忠臣幾十家,屠戮、株連親屬幾萬人,造成了一個又一個冤獄。紀綱很善于揣測明成祖的心思和旨意,到處派遣特務(即校尉),探察百官和百姓的**,搜集他們的點滴言行,抓住一點把柄,就作為他們的「罪行」,大做文章,然後上報給皇帝朱棣,朱棣又把處理大權交給紀綱。紀綱往往苛求細節,施以嚴刑,大搞逼、供、信,羅織罪名的把戲,有的甚至屈打成招。明成祖認為這一切都是紀綱對他的忠誠,因而把他看成自己的心月復,委以重任,提升他為都指揮僉事,並仍然讓他執掌錦衣衛事務。同時,明成祖也把一些惹他生氣、動怒,或他看著不順眼的太監武臣等,統統交給紀綱,讓他處置。紀綱往往是帶到自己家里,先是熱情招待,讓他們洗澡更衣,然後酒肉款待,並安慰他們說︰「請你放心,如果我見到皇上,一定替你美言,請求皇上寬恕,赦免你的罪行,讓你早日回去,與家人團聚但這一切絕不是無償的,更不是紀綱發什麼善心,而是以此誘騙被害人的金銀財寶,索取大量錢財的手法。一旦將被害人錢財榨盡,紀綱馬上就改變臉色,將被害人拉到刑場處死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