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權力場中,謀臣是從最高掌權者手中分一杯羹的人。如何能分到這一杯羹,如何能分得更多的羹,這里面可有著更大的學問。?
古人有一句話︰「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從對作為臣下的人來說,謀取權力的學問,就在這一個「擇」字上。?
在多國並存的時代,如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擇」,有一定的自主性,因為可供選擇的「主」不只一人,「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在改朝換代之際,在帝位更迭之時,這種「擇」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臣下選擇的標準也只有一條,即選擇那些能夠給予自己更多、更大權力的人。?
什麼樣的君王會是這種人呢?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與臣下志同道合或臭味相投、肯于放權的人;二是昏庸無能、無意行使權力的人;三是年齡幼小,根本無力或無法行使權力的人。?
一、寧戚自薦?
酒好也怕巷子深,千里馬不想被埋沒,就要懂得露兩手,主動向伯樂推銷,以求他日自奮蹄。如果僅埋頭等待,難免會老死于草槽之中。?
齊桓公繼位之後,重用管仲和鮑叔牙,對內大刀闊斧進行整頓改革,國勢日趨強盛,開始對外圖謀霸業。?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征得周天子同意約集各諸侯國在北杏(齊國西部,今山東東阿境內)會盟,剛繼位的宋桓公不願接受齊桓公的領導,未等到簽訂盟約,就先期偷跑回國。齊桓公對此異常惱怒,約集了陳國、曹國,打起周天子的旗號,共同興兵討伐宋國。?
管仲率領著一隊人馬為先頭部隊先行出發。走了大約三十多里,來到一座山腳下,就見一個頭戴破草帽,身穿粗布衣服,光著兩個腳丫的農夫,一邊揮動鞭子趕牛,一邊悠然自得地唱歌。?
管仲從旁邊經過,看那農夫氣度不凡,不像俗人,就命人給他送些食物。農夫伸手接過,也不答謝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並告訴差人說︰「我要會見相國!」差人回答說︰「相國已經坐車過去了農夫說︰「既然這樣,就請你向相國轉告一句話︰‘浩浩白水’差人快步追上管仲,把農夫的話告訴了他。管仲茫然,他的愛妾婧說︰「我記得古詩《白水》中有‘浩浩白水,倏倏之魚,君若召我,我將安居?’我想這是他富有才干,自薦于你管仲聞言立即命令停車,讓人把這個農夫請來。農夫見了管仲說︰「我是衛國人,姓寧名戚,風聞相國極有才干,特地遠道來訪,可惜無人引見,只好流落在此,給人放牛以糊口?
管仲與他談論安邦治國之道,寧戚見解精闢,對答如流,管仲聯想到自己類似的遭遇,不禁感慨嘆息。隨後,管仲給齊桓公寫了一封推薦信,交給寧戚說︰「我們國君不久要率兵路過這里,你拿著這封信去見他,一定會得到重用!」說完,管仲又驅車前行了。?
寧戚仍舊留在村中放牛。三天以後,齊國大隊人馬果然浩浩蕩蕩地開過來。等到齊桓公馬車駛近,寧戚便用鞭子輕輕抽打著牛背,站在路邊引吭高歌︰?
南山湖水波濤涌,?
鯉魚游水驟然騰。?
慨嘆堯舜不重在,?
賢才粗衣難謀生。?
起早貪黑放牛行,?
長夜難度何時明。?
齊桓公听到一個牧牛農夫竟敢在這里指桑罵槐,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把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抓到車前,喝道︰「何處刁民?妄談國政!寡人治理齊國,百姓安居樂業,諸侯各國臣服,如此太平盛世,與堯舜之時有何不同?你怎麼竟敢說成是暗無天日?」?
寧戚冷笑連聲,說︰「堯舜在世,不言而信,不怒自威;如今的齊國東征西討,怨聲載道。堯舜在世,冷落親子,謙讓天下;如今齊王,殺兄得國,不仁不義齊桓公聞听,氣急敗壞,怒聲吼道︰「匹夫竟敢如此出言不恭!左右給我砍了!」左右侍衛立即綁縛寧戚,準備開刀問斬。?
寧戚毫無懼色,從容不迫地說︰「昏庸的夏桀王殺死了賢能的關龍逢;暴虐的商紂殺死了忠誠的比干;想不到今日我寧戚能有幸與關龍逄、比干比肩而三!」?
齊桓公看到他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神態,深受觸動,陡生敬意。念頭一轉,便命人松綁,滿臉賠笑,說︰「寡人是測試一下您的膽量!」?
這時寧戚才從懷中取出管仲的推薦信,齊桓公看完後埋怨說︰「既然你有仲父的推薦信,為什麼不早一點給我看?」寧戚說︰「良禽擇木而棲,賢君要選擇能臣輔佐自己,反過來說,能臣也要選擇明君,剛才是我試探大王的度量!」?
齊桓公于是撥給寧戚一輛車,請他一起參與討伐宋國。?
當天晚上,軍隊宿營後,齊桓公派人舉著火把找衣冠,要給寧戚授爵封官。一個大臣建議道︰「此地離衛國相距不遠,何不派人去查訪,如果寧戚是賢士,再加封也不晚!」齊桓公說︰「這個人不拘小節,在衛國難免有些許過錯,如果查訪出來,封他爵祿不好,放棄他又可惜就這樣在軍營中舉著火把,拜寧戚為大夫。?
齊桓公率領齊國大軍來到宋國的邊界上,與陳國、曹國的軍隊會師後共同商議討伐宋國的策略。寧戚建議說︰「依我之見,對待宋國最好是先禮後兵,如果能通過良言相勸兵不血刃地解決問題,豈不更好?我雖不才,情願出使宋國,說服宋公?
齊桓公說︰「好主意!听你的!」于是傳令軍隊就地駐扎待命,派寧戚出使宋國。?
宋桓公探听到這個消息後,與大臣戴叔皮商討對策。戴叔皮說︰「寧戚前來游說,必定很有辯才。大王只要故意怠慢他,保準他乘興而來,掃興而去!」宋桓公點頭稱是。?
寧戚入朝看見宋桓公神色倨傲,不禁長嘆一聲說︰「宋國處境實在危險,馬上就要大禍臨頭了!」宋桓公一听,不禁動容︰「如何見得呢?」寧戚說︰「齊侯約集諸侯會盟,也是幫助您穩固君位。可是您卻在中途不辭而別。眼下各**隊聯合伐宋,大兵壓境,誰勝誰負,不是明擺著嗎?但是如果現在采取補救措施,還為時不晚宋桓公听後,不住點頭,離開座位說︰「先生有什麼高見,請指教!」戴叔皮見宋桓公已被寧戚引入圈套,干著急沒辦法。?
寧戚建議︰「事到如今,您不如備下一份厚禮送給齊國,表示悔過之急,這樣宋國才會安穩如舊宋桓公依然擔心地問︰「僅送些禮物就能保證他們不再進兵嗎?」寧戚說︰「齊侯心胸寬闊,世人皆知。以前和魯國交戰,還把佔領的土地歸還,大王您一時糊涂,一定會得到諒解的?
宋桓公采納寧戚的建議,派使者帶上禮物,隨寧戚向齊桓公謝罪,齊桓公同意撤走軍隊並同意宋國重新入盟。?
齊軍撤退後,齊桓公不戰而屈人之兵,在眾盟國之中地位驟升,寧戚也因此有功,深得齊桓公的賞識,一直追隨在齊桓公左右。?
寧戚膽大,一介貧民在宰相管仲面前賣弄文才風騷,在帝王齊桓公面前耍把戲。寧戚幸運的是遇上了管仲這樣的明相,齊桓公這樣的明君,否則非被亂刀砍成肉泥不可。?
所以千里馬欲尋伯樂,一定要尋得真正的伯樂。?
二、一紙《諫逐客書》入君王法眼?
李斯(公元前280∼公元前208年),楚國上蔡縣(今河南上蔡縣)人,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輔佐秦王統一了中國,是中國封建王朝設置了「丞相」一職後,第一位官居此職的人物。?
李斯年輕時,在家鄉做收糧征賦的小吏。一日,李斯內急入廁,幾只正在吃屎的干癟老鼠見有人來,惶恐逃竄,李斯頗有些得意,便罵了一句︰「賤種!」?
數日後,李斯在官府的糧倉中看見了幾只碩大的老鼠,正在悠然自得地吃著糧食,對于李斯的到來,竟然視而不見。李斯見狀不禁長嘆︰「人和老鼠真是太相似了,所處位置不同,決定了各自的貴賤尊卑從此,李斯發誓要做一只糧倉里的碩鼠。?
26歲時,李斯投到大儒荀況的門下,學習治理天下的學問。學業完成後,李斯把戰國七雄逐個打量琢磨了一番,認定只有秦國才是實現自己抱負的地方,便離開家鄉游歷到了秦國,在呂不韋的門下做了門客。?
當時,韓人鄭國為了削弱秦國的國力,阻遏秦國東擴,說服秦王修建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即後來的鄭國渠,這就是有名的「疲秦計」。在水渠修建過程中,「疲秦計」被識破,秦王大怒,要將一切從六國投奔來的「游士」都趕出去。李斯就是其中一個游士,當然也在驅逐之列。為了說服秦王收回成命,李斯上了《諫逐客書》。文章中,李斯列舉了游士對秦國的功績,詳細分析了留客、逐客的利弊,曉以利害。秦王讀罷這篇洋洋灑灑的高論,悚然動容,立即廢除逐客令,對李斯加以重用。?
三、婁敬的進身之路?
婁敬,齊國(今山東省北部)人,是劉邦的重要謀臣,而且是劉邦不可多得的敢于直諫的謀臣,為劉氏政權設計過許多重要謀略。?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夏五月,婁敬在被遣往隴西(今甘肅省東部,古郡名,治所在今臨洮縣南)駐防,路經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時,漢高祖劉邦在那里,婁敬從車轅里走出來,穿著他那件羊皮襖,對率領他們的齊人虞將軍說︰「我想去拜謁皇上辦一件大事虞將軍看婁敬穿得太寒酸,要給他換一身華美服裝,婁敬說︰「穿絲綢,就穿絲綢去見;穿麻布,就穿麻布去見。我是不願換衣服的虞將軍向劉邦傳話,劉邦讓婁敬進去,並且賞他飯食。?
然後,劉邦就和婁敬談話。婁敬勸說劉邦︰「听說陛下想定都洛陽,是想和當年的周朝比威望吧?」(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一直到公元前256年)。劉邦說︰「是這樣婁敬說︰「您奪取天下的道路跟當年的周朝是不一樣的。周朝祖先,從後稷起,積德累善十余代。周太王遷到岐山下,部族人民都跟著他。周文王有呂望(姜子牙)、伯夷從遙遠的地方來歸附,周武王會合八百諸侯滅了殷商。到了周成王登位,周公輔佐,在洛邑(洛陽市西部)建都,認為這里是天下中心,各地諸侯朝貢,道路里程均等。這里定都,君主有德則容易統治天下,無德則容易亡國。因此,周朝強盛時,四方諸侯向往周朝聲威,一致服侍周天子,不用布兵駐防。到周朝衰弱了,直屬領地也分裂為兩個小國,諸侯也不來朝拜,周天子也不能駕御形勢了。陛下和周朝不同,您從沛縣起兵,率士卒三千,席卷蜀(今四川中西部)、漢(今陝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平定三秦(關中三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與項羽在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會戰,爭奪成皋(原名虎牢,今滎陽縣西汜水鎮),大戰七十余次,小戰四十余次,天下人民因戰亂而肝腦涂地,橫尸遍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殘之人未起,您怎麼能和周朝「成、康之治」的威望相比呢?因此,您應該入函谷關建都長安。那里過去是秦地,靠華山,臨黃河,四面有關隘作屏障,有緊急情況,可以動員上百萬的軍隊。憑借富饒肥沃的土地,真是一個天然府庫、形勢險固的好地方。就是東面山東地區亂了,秦國舊地也可以穩定佔據。與人搏斗,不卡住他的脖子,光捶他的背,是不能制服他的。而如果您進入函谷關建都,佔據秦國舊地,實際上就是既卡住了天下的脖子又可以捶它的背,是萬全之策?
劉邦听了婁敬的分析,就問大臣們是否同意。這些大臣都是山東人,都說,洛陽這地方,周朝統治了幾百年,而函谷關里秦朝兩代就滅亡了,這樣比較,還是定都洛陽好。劉邦猶豫不決。後來,留侯張良在建都問題上完全支持婁敬的建議。劉邦才下決心,于當天西行定都關中。劉邦說︰「建議建都秦地的是婁敬,婁就是劉吧在古代,帝王以自己的姓氏賞賜給功臣,表示恩寵,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因「婁」、「劉」音相近,就賜婁敬改姓「劉」,任命為郎中(官名,始于戰國。漢代沿設,屬于郎中令,管理宮廷的車、騎、門戶,並內充侍衛,外從作戰),稱號奉春君。春季是一年之始,因為是婁敬第一個建議建都關中的,所以稱「奉春」。?
四、鄧禹主動投靠劉秀?
鄧禹善于知人,又能審時度勢。鄧禹年紀很小時,在長安認識了劉秀。鄧禹見劉秀氣度不凡,就和劉秀結為朋友。?
後來各地紛紛起義,反對王莽的苛政。起義軍推出了漢朝的宗室劉玄,讓他做了更始皇帝,一時很多人都來依附,聲勢浩大。?
有人要把鄧禹推薦給劉玄,鄧禹卻看出劉玄難成大事,就婉言謝絕了。?
劉秀當時只是劉玄手下的將領,人馬很少,又被派往河北。鄧禹听說了,就趕緊去追趕劉秀,一直追了很遠,才追上了劉秀。劉秀見到鄧禹,十分高興,就開玩笑說︰「你大老遠地追我,是不是想要我給你個一官半職呀?」?
鄧禹卻說︰「我不想要官?
「那你來做什麼?」劉秀問。?
鄧禹說︰「我只想幫老朋友一個忙,要你威加海內,名垂青史?
到了晚上,兩個人秉燭夜談。鄧禹向劉秀分析了天下大勢,他說︰現在更始帝雖然立足關西,但關東並不在他的手里。各路起義軍各佔一方,而劉玄沒有主見,手下的將士也沒有大志,所以他成不了大事。鄧禹勸劉秀圖謀大事,成為高祖劉邦那樣的人物,來安定天下。?
劉秀听了,深為折服。但這時河北的局勢又發生了變化,一個叫王郎的人自稱是漢成帝的兒子,拉起了一支人馬,很快就佔據了河北大部分地區,劉秀幾乎沒了立足之地。?
劉秀問鄧禹︰「你說天下可定,現在出現了這種局面,你怎麼看?」?
鄧禹說︰「現在海內混亂,人們思念明主,就像孩子盼望母親一樣。從古到今,成就大業的人,在于德行深厚,而不在于一時力量的強弱劉秀听了,信心大增。?
劉秀的很多決策性問題都是和鄧禹商議後決定的。劉秀沒有一支真正屬于自己的嫡系部隊,于是派鄧禹去召集了幾千兵馬,才算有了真正的第一支嫡系部隊。劉秀選任將領,也多先征詢鄧禹意見。因此,鄧禹的功勞,大多不是建立在戰場上,而更多地是出于制定方略上。?
後來,劉秀果然在鄧禹等人的輔佐下,翦滅各路英豪,建立了東漢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