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神童到經濟奇才?
劉晏(公元718年—公元780年),曹州南華人,字士安,自幼就有神童之譽。劉晏出生時正值大唐開元全盛時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禪,年僅8歲的劉晏自作《東封書》,令唐玄宗驚嘆不已,令宰相張說試其才能。張說測試後大為稱奇,對玄宗說︰「國瑞也龍顏大悅的唐玄宗當即授任劉晏秘書省正字,劉晏神童之譽名震一時。?
此後,劉晏被玄宗帶到長安城里,在長安城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一去就是16年。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三月,劉晏出任山西夏縣縣令,後來因為政績卓著,又調為溫縣(今屬河南)令。在地方上,劉晏組織農民築堤修壩,蓄水防災,溝通渠網,同時運用糶糴的方式維護農民的利益。這是劉晏理財思想的初步實踐,聚斂財富而不勞民傷民,用自己的才能和理財方法使國家富裕。當劉晏要離開溫縣升任侍御史時,百姓用刻石立頌德的方式表達對這位為民造福的能吏的感激之情。?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突然從盛世的頂峰跌落下來,劉晏也逃難到襄陽。玄宗的兒子永王李璘欲任他為官,但劉晏看出李璘有不軌之心,堅決推辭。當時肅宗在靈武組建朝廷,劉晏升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領江淮租庸事。當劉晏赴任走到吳郡,正好遇到永王李璘起兵叛亂,沿江東下,劉晏在余杭死守。永王兵敗後,欲轉而攻略州縣,听說劉晏早有防備,遂從其他道路逃走。劉晏積極組織力量抗擊叛亂,保護了江浙一帶人民免遭戰火的荼毒,進一步得到唐肅宗的信任,一再受到重用。不久,肅宗詔拜他為彭原太守,轉任隴、華二州刺史,遷河南尹,進為戶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鑄錢、鹽鐵等使,不久又兼京兆尹。?
此時,大唐的平叛戰爭正在走向好轉,但財政上卻瀕臨崩潰,國家財政支出與日俱增。軍隊增加到七十余萬,官僚隊伍膨脹到一萬余人,而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繁華都市變成廢墟,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劉晏采取應急措施,鼓勵農民恢復生產,重鑄錢幣,穩定幣值,抑制物價上漲,十分稱職地完成了任務。但因為劉晏秉性清廉正直,不會逢迎拍馬,最後卻遭司農卿敬羽誣劾他泄漏宮中之事,宰相蕭華又妒忌他的才干,遂貶為通州刺史。?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六月,唐代宗即位後,劉晏再次成為京兆尹、戶部侍郎,領度支、鹽鐵、轉運、鑄錢、租庸使。翌年正月,擢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依然兼任諸使職。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因為與宦官程元振交通的罪名,僅做了一年宰相的劉晏被貶為太子賓客,罷知政事。此時,朝廷內正是權臣元載專權,當唐代宗要他解決漕運和糧食問題時,他感到問題棘手。于是,元載想到一個兩全之策,既不妨礙自己擅權朝中,又能運糧京師顯示自己輔政有為。元載想到的唯一可靠人選便是劉晏。劉晏有才能,辦事嚴謹,事必躬親;不貪私利,有報國憂民之心;更重要的是,劉晏有人望,委任他陷身于具體事務之中,可減少一個爭權的對手。于是,元載大力舉薦劉晏。因此,劉晏在罷相兩月之後,又時來運轉,于三月復出任御史大夫,專領東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轉運租庸、鹽鐵使,全面負責解決棘手的經濟問題。?
二、志氣常存範仲淹?
範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先祖範履冰曾在唐朝武則天垂拱年間(公元685年—公元688年)任宰相。祖先本來居住在陝西邠州(今陝西彬縣),後來遷移至江南蘇州吳縣定居。?
範仲淹家境坎坷,二歲喪父,母親因貧困所迫而改嫁到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朱家,他隨繼父姓朱,名說。少年時代的範仲淹就富于志氣節操,當他漸漸長大,知道自己的家世後,感慨萬端,含悲灑淚,辭別母親,只身前往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投靠在戚同文門下求學。範仲淹發憤攻讀,晝夜不息。數九寒冬,為了驅除疲倦,以冰水澆臉;食物不濟,為了堅持學業,靠喝粥度日。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苦,範仲淹終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進士,授任廣德軍司理參軍。範仲淹立即將母親接到身邊,盡心奉養。接著,改任集慶軍節度推官,開始恢復原來的範姓,改名仲淹。?
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時任泰州西溪(今江蘇東台)鹽倉監稅官的範仲淹,見泰州沿海一帶海堰久廢失修,每年海潮侵蝕農田,百姓流離失所,便前往求見江淮制置發運副使張綸,提出修復海堰的主張,得到張綸的大力支持。張綸奏請朝廷任命範仲淹為泰州興化(今江蘇興化)縣令,總管修堰工程。範仲淹調集泰州(今江蘇泰州)、通州(今江蘇南通)、楚州(今江蘇淮安)、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等地民眾四萬余人,歷時二年,修築捍海堤堰一百八十里,從而消除了海潮的危害,使大批流亡在外的百姓得以重返家園。人們感念範仲淹的恩德,為他建立祠堂,並將那道捍海堰稱為「範公堤」。之後,範仲淹因母喪去職。?
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樞密副使晏殊被罷免出任應天知府。晏殊到任後創辦府學,獲悉範仲淹學識淵博,召請他到府學任教。範仲淹任教期間,關注朝政,上書建議︰慎擇郡守,優選縣令,斥責懶惰,裁減冗員,嚴格選舉,培養將帥,全篇洋洋萬言。?
範仲淹服母喪期滿後,經晏殊舉薦,調往京城任秘閣校理。範仲淹精通六經,眾多學者都來請教。範仲淹手捧經書,細心講解,不知疲倦。範仲淹還傾盡俸祿供給前來求學的四方游士,以至自己的孩子們缺衣少食,出門時不得不輪流更換一件較好的衣衫。而範仲淹卻泰然處之。每當和同僚們論及天下大事,範仲淹都慷慨激昂,奮不顧身。在範仲淹的倡導下,當時的士大夫們開始形成注重修養和崇尚節操的風氣。?
三、天資聰穎歐陽修?
歐陽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
歐陽修4歲喪父,家境貧寒。寡母鄭氏,守節自誓,獨自承當起撫育教誨幼子的重擔。家中無錢購買筆墨紙硯,鄭氏就以荻桿為筆,在地上教子認字寫字,使兒子接受了幼時的啟蒙教育。?
歐陽修天資聰穎,敏悟過人。讀書時,全神貫注,廢寢忘食。讀遍家中存書後,就向四鄉鄰里的讀書人家借書抄錄讀誦,往往抄錄一遍,即能背誦。在母親的精心培育下,經過自己的刻苦學習,20歲時的歐陽修就已經很有文名。?
宋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24歲的歐陽修考中進士,試南宮第一名,名列甲科,授任西京(今河南洛陽)留守推官。歐陽修開始和同輩文友尹洙、梅堯臣、蘇舜欽等人交游,倡導由唐代韓愈、柳宗元開啟的古文運動,作散文以議論當朝時政,又以詩歌相互唱和,因而文章名冠天下,成為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北宋古文運動的首創者。此後數十年間,歐陽修大力獎掖文壇人才如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以及王安石、曾鞏等人,最終形成唐、宋古文八大家的體系。?
四、少年聰慧司馬光?
司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實,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父親司馬池,官至天章閣待制。?
司馬光在童年時代,就以好學機靈聞名于世。7歲時,凜然如同成年人,听人講《左氏春秋》,聚精會神,回家講給家人听,就能講出這部書的要旨。從此,司馬光刻苦讀書,手不釋卷,甚至到了不知饑渴寒暑的地步。一天,一群兒童在庭院嬉笑玩耍。有個頑皮的男孩爬到水缸上,失足落入盛滿水的缸中,在場的孩子們驚慌失措,一哄而散,眼看男孩要溺水而死。只見司馬光搬起一塊石頭用力砸破水缸,水流淌一地,男孩得救了。此後,少年司馬光砸缸救孩童的故事流傳開了,還有人把這件事繪成圖畫,在京城和洛陽一帶傳揚。?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才華橫溢的青年司馬光高中進士甲科。依慣例,要為進士及第者披紅戴花,舉行聞喜盛宴。司馬光生性不喜歡華麗奢靡,惟獨他在宴會上不肯戴花。同科進士勸告說︰「君主的恩賜不可違抗啊他才插上了一枝花。?
朝廷授任司馬光為奉禮郎。當時,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住在杭州,他為了便于侍奉父母,請求出任蘇州(今江蘇蘇州)判官,朝廷批準。不久,父母先後去世,司馬光數年守喪,心情悲哀,形容枯槁。服喪期滿後,司馬光歷任武成軍判官,大理評事,國子直講;後經樞密副使龐籍舉薦,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
五、過目不忘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王安石自幼酷愛讀書,過目不忘,富于文學天賦。深厚的學識功底,使青年時代的王安石就享有文名。王安石作文動筆如飛,初看似乎漫不經心,文章寫成後,讀者皆嘆服精彩奇妙。好友曾鞏帶著王安石的文章去拜訪當世文豪歐陽修,深受贊譽。在歐陽修的大力獎掖下,王安石、曾鞏後來都成為古文「唐宋八大家」成員,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風采照人。?
宋仁宗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科第四名,授任淮南判官。按照朝廷制度,王安石任職期滿後,可以進京獻文求試史館、昭文館、集賢院中的職位。這些部門的官員是朝廷選取宰輔大臣的重要來源,一般士大夫求之不得,惟獨王安石不去追求,安于擔任地方官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