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0章 他人舉薦——做官的捷徑(1)

一、找到舉茬自己的那個人?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李白詩)通往官場的道路並不少,有的人能沿著這條道路破門而入,甚至登堂入室;有的人卻終生徘徊在官場之外。除了種種主客觀原因外,能不能找到通往官場道路的關鍵部位,並成功地打通它,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最為關鍵的部位還是握有最高權力的那個人,如果能把這個關鍵打通了,自然一通百通。春秋戰國的那些游說之士,便是直接向這個核心關鍵進攻,如孔夫子、孟夫子、商鞅、蘇秦等。封建帝制確立以後,這樣的機會很少有了,此時的求權者只好等而下之,在核心關鍵的外圍,甚至外圍的外圍去尋求突破口、切入點。?

在古代,想要打通關節也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沒有真本事不行,只有真本事,門路找的不準也不行。杜甫的詩才,在當時便被很多人所賞識,在一個「以詩取士」的時代,他的官運應該是很亨通的了,他在長安十年,一直在找門路,通關節,「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十分辛苦,也十分屈辱,可始終未得要領,不得其門而入。而有的人詩才未必如他,卻能平步青雲。?

看來,打通關節也還是很需要些技巧的。?

縱觀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史,歷代有識之士,皆認為賢才是治國之本,君主得賢才,則國無不安,名無不顯;失去賢才,則國無不危,名無不辱。?

歷代的賢相、仁人志士對「薦賢」的重要性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孔子在《論語子路》篇中把「舉賢才」看成是同「先有司,赦小過」並列的三大職責之一。孟子則把它提到「不舉賢亡」的高度,並用「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的歷史進行論證。宋王安石說︰「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危以辱?

對如何選拔、舉薦人才,古代先哲們也提出了許多精湛的謀略。根據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他們認為「德才兼備」是舉薦人才的標準。唐魏征認為「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後用之。設令此人不能濟事,只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干,為害極多。但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兼具,始可任用曹操根據三國時期的戰亂環境,提出「唯才是舉」的方針。曹操認為賢才並不是一點缺點也沒有的人,只要有真才實學就可以舉薦。曹操為選拔人才,打破東漢時期以封建「德行」和門第的選官標準,三次「唯才是舉」令。在《論吏士行能令》中,提出「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的選官標準。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列舉出大量的出身低賤而有所作為的歷史人物,並提出「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在此方針下,有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被曹操選拔重用。?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治人》、《舉措》、《考黜》等文章中論述了用人之道。諸葛亮提出「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凶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後」的治人謀略。諸葛亮還提出「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的命題,主張從下層、民間選拔賢才。為了整頓吏治,諸葛亮提出以五事做為考核官吏的標準,「遷善黜惡」,進用賢良,退去貪吏。?

韓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因而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事,史非罕聞。賢才的月兌穎而出,往往需要有鑒別、選用賢才的伯樂。不然,「賢才」就像一塊璞玉,永無發光之日。「賢才」不被社會所利用,他也就失去了展示其才能的機會與舞台。可見「伯樂」地位遠遠要比「賢才」重要得多。中國古代的祁奚就是位以任人唯賢為美德的「伯樂」。晉悼公曾問祁奚︰「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奚回答說「解狐可晉悼公很驚奇︰「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奚回答;「君問誰可以當南陽縣令,並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呀過了一段時間,晉悼公又問祁奚︰「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祁奚推薦祁午。晉悼公又很驚訝︰「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奚回答︰「君問誰可當尉,可沒有問誰是我的兒子呀?

狄仁杰曾經舉薦張柬之有擔任宰相的才能,于是武則天就把張柬之提升為洛陽司馬。狄仁杰對武則天說︰「我所舉薦的人,是做宰相的人才,而不是做司馬的人才張柬之最終被任命為宰相。狄仁杰又相繼舉薦了姚崇、桓彥範等幾十個人,這些人都成為當時的名臣,有人對狄仁杰說︰「天下的賢才都出自您的門下啊!」狄仁杰說︰「舉薦賢能之士,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個人推薦賢人的「伯樂」可能和被推薦的「千里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作為一個有著優秀品德的高素質的「伯樂」來講,這方方面面的關系絲毫不會影響「伯樂」發現「千里馬」的標準。?

「伯樂」的另一個素質還體現在「伯樂」本身就是有遠見卓識的賢才。有了能識別「千里馬」的「伯樂」,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千里馬」。舉賢者本身是人才,才能發現和舉薦真正的人才。這就是英雄識英雄,人才識人才,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才是相互交往,相互聯系的。《左傳》稱公孫枝是「其知人也,能舉善也公孫枝是秦國著名將領,他舉薦了孟明視,孟明視使秦國稱霸西戎。淳于髡本身是齊國的官員,有次他一天就推薦了七個賢士,齊王很不放心,淳于髡回答說︰「夫鳥同翼者而聚居,善同足者而俱行人才雲集成團是個自然現象,賢能的人自然就會聚集在一起。?

賢人的舉薦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它從開始的簡單化、無規律,逐漸形成一種系統化、專業化的過程。所以,僅僅依靠「伯樂識馬」式的選材方式,還是遠不能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歷代的明君、賢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尋求一種行之有效的「薦賢」方式,使胸懷韜略、才智過人的賢才不被疏漏;地位卑微、懷才不遇的,不被埋沒。並源源不斷地被舉薦出來,為統治者效力。?

管仲在齊國曾推行了推薦賢才的法令︰鄉一級負責人,在本鄉範圍內發現有「為義好學,聰明質仁,慈孝父母,長弟聞于鄉里者,有則以告。有而不告,謂之蔽賢,其五罪由此看出,推薦賢才已經被作為一種制度來執行。如果有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而沒有被各級地方官員舉薦出來,就叫「蔽賢」、「蔽才」。並分別根據情況給以處罰,分五等定罪,處以五刑。?

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指出了兩種舉賢才的方法︰一是推薦自己了解的賢才,自己不了解,別人了解,也不會埋沒他。二是「選于眾」、「舉直」、「舉善」,舉薦那些正直的表現好的人。《論語顏淵》中說︰「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所謂的「選」也是掌權者從眾人中挑選賢才,當然要征求眾人的意見。?

孟子舉薦的方法比孔子就先進多了。孟子主張既要充分征求人民的意見,還要實際調查了解︰「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這是比較切實可行的舉薦方法。左右親信推薦了某人,這時不能用;諸大夫也說這人賢能,還是不能用;國都的人民都說這個人賢能,也不能馬上任用,應該先去了解,發現他確實有才能,是個賢才,然後再任用他。這里已將少數人舉薦的權力大大削弱了,主要考慮的是民意,相當于進行民意測驗。但又不是只考慮民意,還要進行實際考查了解,既重民意,又重實踐。這不失為舉賢的良策。?

漢高祖劉邦開始把用人取士完善成一種制度。漢代的主要取士制度是察舉制。察舉制至漢武帝時逐漸完備起來。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詔舉賢良方正。在應詔的一百多人里,董仲舒對當時的取士用人制度提出批評,他提出,選官主要考查人的才能,而不是以門第資格取人。通過各種途徑選拔人才,不計家資,不問出身,打破封閉式的選才小圈子。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意見,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詔告天下實行察舉制度。為了進一步完善察舉制,漢武帝又推行舉孝廉、茂才的選賢方式,就使察舉制度逐步完善起來。此後,魏晉的「九品中正制」,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逐漸將這個制度完善起來。此外,還有武則天首創的「自舉」,歷代都有的張榜招賢。因為人間伯樂必然是少數,賢能之士很難遇上伯樂,加之其他一些因素,人才往往容易被埋沒。自薦之法雖古已有之,而武則天把它正式做為一種選人制度,疏通了選拔人才的渠道,使一些賢能之士有表現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這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成功謀略。?

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得到賢士的國家便能昌盛,失掉賢士的國家便要滅亡。所以,王安石在《興賢》中說︰「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已而衰紂王殺了王子比干,箕子便披頭散發裝病。陳靈公殺了泄冶,鄧元便離開陳國,全族人都跟隨他走了。從此以後,殷朝被周朝取代,陳國被楚國滅亡。?

燕昭王被齊國打敗後,卑身厚布招賢,為郭隗築黃金台,當老師侍奉他。于是鄒衍、樂毅等名士來到燕國使燕國富強,大破齊國。從實力上講,燕國遠不如齊國,但燕國有勇氣以小敵大,以弱制強,就是因為燕昭王任用賢能的緣故。?

春秋時代的霸主也是依靠賢士擺月兌困境的。秦穆公崤山之戰受挫,便急忙依靠百里奚、蹇叔、公孫枝而稱霸西戎;晉文公被驪姬逼得無處存身,立即依靠咎犯、趙衰、介子推而終于回國當了國君;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圍困在會稽,及時依靠範蠡、文種而在南方稱霸;齊桓公在長勺打了敗仗,便任用管仲、寧戚而使天下得到安定。在困難處境中依靠賢人,相信賢者,發揮眾人的才智,扭轉被動局面,既擺月兌困境,又能取得勝利。?

「千里馬」不同于普通的「馬」,它應享有高于普通「馬」的待遇。這樣,它才能具有馳騁戰場的威力並展示它飛奔千里的才華。同樣,對待賢人,首先要尊重人才愛惜人才,人才才能被緊緊地吸引到自己身邊。?

古人提倡明主賢臣禮賢下士,「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者奚由盡忠哉?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樂而後至也可見,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是得到人才擁護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隋文帝楊堅建國之初,曾作書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張羨,懇請他能入朝輔佐。見面時,身為帝王的隋文帝不讓張羨下拜,並「降揭執手,與之同座,宴語久之」。張羨勸文帝儉約,文帝「優詔答之」。如此敬賢,從善如流,隋文帝能開創二十年興旺局面也不是偶然的。人才能被任用,首先要被尊重,沒有尊重與信用,一般人際關系尚難相處,何況君臣治政!?

朱元璋在沒有完全奪取天下的時候,就開始愛才、惜才。朱元璋認識到儒士對他取得天下、治理天下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盡管當時朱元璋僅佔江南一隅之地,軍糧不足,經濟十分困難。但朱元璋仍然從有限的財力中拔出專款,為儒士建造了一座禮賢館,以示尊崇。正是由于朱元璋尊重人才的態度,才吸引了大批儒士。一時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共同輔佐朱元璋成就大業。?

端正了用人思想,還必須有正確的人才實踐。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好比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古今有作為的帝王將相、首腦人物和有識之士,都十分講究用人策略。曾先後提出「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不拘一格、出類拔萃」、「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知人善任」等精闢而富有哲理的人才思想、原則和方略。?

二、舉賢不避朋友之親?

朋友原有「益友」與「損友」之分,也有「道義之交」與「酒肉之交」之別。孔子告誡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損友。當然,益友有所謂「刎頸之交」,「生死之交」,這是友情的最高境界。故古人常以「得一知己足矣」而感嘆。?

益友得道,友人享福。在封建權力場上,若益友一朝得勢,朋友常能搭便車,不費多大力氣走做官捷徑。?

春秋時代,鮑叔牙和他的摯友管仲(名夷吾)分別做了齊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管仲為了自己所輔佐的公子糾能當上國君,曾箭射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卻在鮑叔牙的輔佐下當上了齊國的國君,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登位後,一方面重用鮑叔牙,欲用他為相;另一方面要報一箭之仇,欲殺死管仲。?

然而,高風亮節的鮑叔牙卻不願接受相位,他深知管仲的奇才,是能夠幫助齊桓公稱霸天下的良相。因此,鮑叔牙竭力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一天,鮑叔牙入宮見桓公,先向他表示慰問,後向他慶賀。?

桓公問︰「為了什麼事向我慰問呢?」?

鮑叔牙說︰「子糾是你的哥哥。您為國而滅親,實在是不得已,臣怎麼敢不來慰問?」?

桓公又問︰「那麼,你要向我慶賀什麼呢?」?

鮑叔牙說︰「管仲是天下的奇才,臣已經把他帶回來了。您得到一位賢相,臣怎麼敢不慶賀呢?」?

提起管仲,桓公咬牙切齒,早已按捺不住,鮑叔牙剛一說完,他便氣洶洶地說︰「夷吾射中我的帶鉤,差點要我性命,他的箭我還留著。食其肉、寢其皮也不解我心頭之恨,難道還可以用他嗎?」?

鮑叔牙說︰「做人臣的各為其主。夷吾射帶鉤的時候,知道有子糾不知道有您。您如果任用他,他可以為您射得天下,豈只是一人的帶鉤呢?」?

桓公怒氣仍然未消,說︰「看在你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不殺他。我不想用他,你不要再說了?

鮑叔牙只好退了出來。他將管仲接到家里,朝夕談論,伺機再薦。?

齊桓公論立君之功,高國世卿都加封了采邑。齊桓公想授鮑叔牙上卿之職,任用他來處理國政大事。鮑叔牙說︰「您對我施加恩惠,使我不受凍挨餓,我知道這都是您賜予的。至于說治理國家這樣的大事,就不是臣所能勝任的了?

桓公說︰「寡人了解你,你不要推辭?

鮑叔牙說︰「您所說的‘了解’,只是知臣做事小心慎重,循禮守法而已。這些只是一個平庸臣子的德性,不是治理國家的大才。那些治理國家的大才,能內安百姓,外撫四夷,有大功于王室,布恩澤于諸侯;國有泰山之安,君享無窮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這是有王佐之才的人才能擔當的大任,臣怎麼夠得上呢?」?

桓公听後,興趣大增,促膝向前,問道︰「像你說的那種人,當今還有沒有?」?

鮑叔牙說︰「您如果不需要這樣的人,就不說了;一定要用的話,難道不是管夷吾嗎?」桓公默然不語。鮑叔牙又說︰「臣有五點不如夷吾桓公抬起頭看著鮑叔牙。叔牙接著說︰「對民寬緩,施恩于民,使其安定,臣不如他,這是其一;治理國家不喪失根本,臣不如他,這是其二;用忠和信使百姓凝聚,臣不如他,這是其三;制定禮儀制度,使四方之人效法,臣不如他,這是其四;拿起鼓槌,站在軍門擂鼓,使百姓增加斗志,奮勇向前,臣不如他,這是其五?

桓公听後,停了一會,說︰「卿可與他一起來,寡人要考察一下他的才學?

鮑叔牙說︰「對于非常之人,一定要用非常的禮節來對待。您應當選擇個吉日,親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天下的人听說您能尊敬並禮遇有才能的人,不計私仇,誰不願意到齊國為您效力呢?」?

桓公點了點頭說︰「寡人听你的于是,劉桓公讓太卜擇好吉日,準備去郊外迎接管仲。?

鮑叔牙先將管仲送到郊外的公館里。到了日期,三次洗浴,三次用香水涂身。所用衣帽袍笏,和上大夫一樣。桓公親自去迎。?

百姓們听說國君去迎一位賢人,都出來觀看。遠遠地見儀仗中間擁著幾輛車子,馬頭兩邊紅綢飄舞。樂聲、串鈴聲和馬蹄聲,越來越響。中間一輛車上,有一人同桓公並排而坐,身軀偉岸,氣度不凡。近前一看,卻認得是射桓公的管仲,個個驚訝得半晌合不攏嘴。?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