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六十七章 上帝是華夏的

但從孔子(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開始,早期的儒者們從來都不擅長耍嘴皮子,斷章取義、牽強附會等詭辯技巧現在又還未成熟,曾申等人能用的,也只有人身攻擊和亂扣帽子了,于是歷史上幾十年後才由孟子首創的「謾罵流辯術」提前出現了。雖然連曾申本人都認為這樣做于禮不合,但為了儒家學派的生存,也不得不如此了,當年師祖孔子不也說「事急從權」嗎?

這一招果然收到了奇效,墨者辯論中一直都是講道理的,一下子遇到了蠻不講理、逮著機會就罵人的對手,別提多難受了,而且在「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模式下,就算辯才再厲害,撐死了也就是個和局,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相對更為政府所偏好的三晉與齊魯等國就更是如此。而且這個年代的華夏人普遍性情激烈,以辱罵為導火索的打斗廝殺也十分常見,在除秦楚鄭宋(秦國中立,楚國、鄭國、宋國親墨。)四國以外的各國政府偏袒下,吃虧的仍然是墨家弟子。好在墨子早就采納了聶華的建議,將宣教的主要目標定為下層民眾,回避了沒有意義的纏斗,令墨家思想信眾不斷增加,相對于儒家的優勢仍在緩慢卻穩定地擴大。

但這個年代的儒家畢竟也是人才濟濟,孔子的嫡孫子思經過長期的研究,終于發現了墨家思想致命的死穴,那就是墨子十論中的「尊天」與「事鬼」學說。崇信鬼神是這個年代的主流,墨子提倡「尊天事鬼」本沒有什麼問題,但由于墨子本身其實不信鬼神,而且也不希望自己的弟子相信鬼神,他宣揚鬼神之說純粹是對傳統的妥協與警示各國君主力行仁政的功利之舉,這就形成了主觀與客觀相背離的尖銳矛盾。縱然是世人尊崇的聖人,在心懷二意的情況下,隨意敷衍弄出來的思想學說也必然是漏洞百出,當儒者抓住這個弱點死命攻擊後,連一貫講道理的墨子都不得不以詭辯為自己的學說辯護,長此以往對墨家的發展極為不利。

身為墨子最親近和看重的弟子,聶華對此早就十分關注,他現在已很清楚,在這個鬼神之說盛行的時代,墨子若公然宣傳無神論,墨家的學說倒是變得完美了,可天下恐怕也沒幾個人敢信奉這種「褻瀆神明」的思想了。可是若宣揚有神論,卻又與墨家思想「科學」與「理性」的特點不符,也會嚴重限制墨家弟子的創造性思維,對墨家將來的發展同樣不利,也難怪墨子這樣的聖人也想不到解決的好辦法了,「也許墨家思想真的是太超越時代了」

「不對,宗教思想固然對科技發展不利,但程度上卻有很大差別,西方宗教改革之前,與其後科技發展的速度相差何止十倍?」,聶華突然眼前一亮,登時萌生出了一個想法,「以我記憶中的宗教知識,完全可以創出一套比歷史上任何一種宗教都更利于科技發展的教義,而且有了嚴密的宗教思想,還有利于團結廣大的墨門弟子,而不致像歷史上那樣一分為三」

夏華當年也曾一度相信那些專家所謂「中國人不信宗教」的結論,但後來改學歷史以後卻發現事實是歷史上幾乎每次大規模的起義都有宗教的影子,哪怕是教義漏洞百出的邪教,都能吸引成百萬乃至更多的人為此甘心赴死,又怎麼能說中國人不信宗教呢?聶華以為,中國大一統之後之所以一直沒有一個具有統治性地位的的強勢宗教、信教人口比例也一直不高,其實只是因為東方一直都是中國「一超獨大」的局面,只要華夏自己不出問題,根本就沒有哪個鄰國能夠威脅到華夏大一統政權,所以宗教勢力不可能像西方中世紀的羅馬教廷那樣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而自重,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宗教勢力從來都是不能與世俗政權正面對抗的

因此,歷史上哪怕是佛道這樣的「正規」宗教,只要信教人數一多,中國的皇帝們就會感到威脅,而發起一次次的「滅教」行動,宗教能夠興盛起來才怪。這與小國林立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和政教合一的伊斯蘭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但在春秋戰國這個群雄並起的亂世,情況卻與後世大不相同,完全有大量傳教的可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聶華這個當年的歷史研究生來到這個年代之後竟意外得知原來原來華夏也有上帝的,或者說後來的「上帝」一詞根本就是翻譯時冒用了這個名號,而且其實後世這種宗教信仰也仍有殘留的影響,只是老百姓一般稱其為「老天爺」或「老天」罷了。

宋人是昔日殷商遺族,因此宋國保存了很多上古時期的文化,墨門總院遷入樂土之前的那幾個月,聶華一直都住在宋國,也因此得知上古時期的華夏人曾普遍信奉被稱為「昊天上帝」的唯一神,也叫「上帝」、「帝」、「天帝」、「天」、「昊天」,而民間則多稱其為「老天」或者「老天爺」

正因為這樣,夏商乃至以後華夏的歷代君主才自稱為「天子」,商朝代夏也被稱為是「天命變革」。但商朝建立以後,商朝的君主為了證明自己改朝換代的合法性,居然硬生生地將他們的祖先帝俊捧到了「上帝」的位置上。這樣一來,原本至高無上的「上帝」與一個死掉的凡人等同起來,神秘感與威嚴頓時蕩然無存。而且商朝的歷代天子還將很多上古的部落首領如黃帝、炎帝等人,以及過世的歷代商王也一個個封神,這樣一來最初的一神教便變質成了介于一神教與多神教之間的主神教(日本的神道教與此幾乎如出一轍,都是將皇室的祖先捧為至高神,而且也將死人當神來拜,不知道是不是向咱們祖先學來的)。本來這只是上層的變化,不足以影響百姓民眾的信仰,但商人卻來了一手釜底抽薪之計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