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還未完全走入社會就已經變得極為現實的聶華,本該嘲笑這種「愚蠢」的行為,但不知何故,看著不惜一切也要堅持理想的荀不禮,聶華心底里竟然隱隱有些感動,哪怕這個理想其實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他不覺輕嘆道,「不管如何,忠誠總是一種美德」
但感嘆完了,聶華又不禁好奇道,「晉國立國數百年,公室一代代繁衍下來,應該現在有很多人了啊,哪是魏侯可以輕易殺絕的?怎麼會就剩我一個呢?」
「公室在當年曲沃武宗‘旁支代宗’時就已經元氣大傷,後來驪姬之亂中又受到了重創,文公登基時年事已高,子嗣單薄、襄公又盛年早亡,其弟與獨子靈公也都喪于趙盾之手,其後歷代晉君普遍子嗣不多,羊舌氏等公室的四大旁支還先後被篡權的六卿誅戮一空,令宗室的力量愈發薄弱三家分晉以後,為了防止公室復興,那三家逆賊強令公室成員全部聚居于曲沃一城,不從者都死得不明不白,說起來若非老主公當年甘冒奇險將您放入河中隨波逐流,對外詭稱失手溺死,只怕公子也無法幸免」,荀不禮一臉沉痛地回憶道。
「原來是這樣,做得還真是絕啊!全都幽禁到曲沃,這次慘禍一起,自然就一網打盡了。不過稍遠一些的旁支,應該還是有少數幸存的,只是大概都改姓了吧?」,聶華突然想起長桑君,他不就是羊舌氏一脈嗎?雖然他那一脈等于已經絕嗣,不過既然有這個例外,以前幾百年中自然也可能還有別的
「公室有公室的驕傲,寧可死,也不會改姓的!」,荀不禮不悅道。
聶華卻搖了搖頭,堅持道,「凡事總有例外,多少還是會有一些的,只是他們既然當初就選擇了身家性命,現在自然更不會站出來了」
「公子所見甚是。」,荀不禮想了想,最終還是贊同了聶華的看法。
另外,據荀不禮說,除他之外,當初老主公姬柳還曾將聶華的事告訴另外三個信得過的近臣,如果他們能夠成功逃出,應該也會想到來這里見少主的。但幾天過去了,並未出現什麼新的「家臣」,聶華與荀不禮也就不再繼續等待,「武功再高,在千軍萬馬面前也很難自保,四人能夠逃出一個,運氣已經不錯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另外三人當中有人被俘,這就很危險了,萬一他們說出公室仍有遺孤在外的事雖然荀不禮信誓旦旦地保證那三人都是堅貞不屈之士,可是心里也多少有些擔心。好在一晃十多天過去了,一切都風平浪靜,兩人才漸漸放下心來,以為那三人估計都遇難了
但這時荀不禮又不安分了,令聶華沒有想到的是,荀不禮在了解到聶華過往的無數「神跡」後,本已死心的他居然又有了希望,屢屢過來勸說聶華。荀不禮的煩人著實令聶華幾欲抓狂,為了讓自己耳根清淨,聶華只能再次祭出了無往而不利的「拖」字訣。他對荀不禮說,現在三晉政通人和、國力強盛,而且緊緊抱團,即使與整個天下(華夏)為敵,它們也沒什麼好怕的,因此晉國想要復興在目前來說是絕無可能的事。
但是,三晉再強,也不可能在幾十年內就一統華夏(主要是因為這個年代盛行的封邑制與落後的攻城技術,身處四戰之地的不利地緣也是重要原因。),而三晉之間的聯盟其實也並不穩固,只是因為魏侯斯雄才大略而又遠見卓識,寧可出讓部分魏國的利益也要維護盟約,才令三國一直步調一致罷了。可是,魏斯這樣的明君雄主百年不遇,他的繼承者即便也是明君,與其相比肯定也有不如,到時候三晉聯盟還能不能維持下去就不好說了,只要三晉聯盟一解體,那三國國力再強,也不再像現在這樣不可戰勝。復國大業沒準就有機會了。
「魏斯年紀已經不小了,估計最多也就再活二三十年的時間,而我年紀還小,等得起,你明白了嗎?」,聶華繼續忽悠道。
荀不禮終究不是什麼深謀遠慮的智謀之士,一听之下大受鼓舞,從此安心遵照聶華的安排,任勞任怨地為墨門打工,渾然忘記了他自己的年紀也並不比魏侯小,等到魏斯薨了的時候,他十有八九也不在了,到時候聶華復國與否,他在九泉之下又如何得知?
但兩人並不知道的是,其實這時魏侯斯已經知道了聶華的事,但墨門高手如雲,刺殺不可行,魏軍主力目前又都派去攻打中山國了,一時騰不出手來,而聶華那些驚人的事跡又還沒傳入魏侯耳中,只以為他是一個普通的公室余孽,自然不會為此甘冒國內空虛的風險。不過,如今蓬勃發展的墨門卻令其隱隱感到不安,連帶著本來被其尊為老師的大儒田子方和段干木也不似以前那樣受到禮敬。儒士們為此憂心不已,他們可不像墨者那樣擅于實干,若是沒有統治者支持,那就真是百無一用了,可是儒者搞實績根本不是墨家的對手,辯論同樣是屢屢落下風,這可怎麼辦呢?
俗話說「窮則思變」,最後還是與墨子斗了一輩子的西河學派領袖曾申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之前儒墨辯論,之所以儒家罕有勝績,是因為公開辯論這種模式本就是墨子發明的,一切規矩都得按他們的辦法來,而擺事實、講道理,一向務虛的儒者們又豈是墨者們的對手?在儒家學派危在旦夕的緊要關頭,曾申終于在空前的壓力下突破了原有的思維定勢,「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就行了,至少也是個不勝不敗,為何一定要按你們的規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