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銅山、沛縣交界處,毗連微山湖邊際,因湖地干涸,露出湖地百余里,土地肥饒,膏腴沃美,最適宜種植稻麥,真可謂是人間寶地。在咸豐五年間,此乃因黃河決口汛漫所致,山東曹州府一帶皆受災害。先有難民唐守忠率領自己的親屬朋友多人,遷徙來至此地,開墾耕種,時間一久,便有數萬人聞風聚集而來,人們為方便管理,便自發分族築寨自衛,而以湖團命名,打算久居。
當時徐州知府派官吏到湖團進行驅趕,與開墾荒地的湖民發生沖突,最後湖民贏得了勝利,官府派員協助湖民對湖地進行丈量,然後將湖地分為三等,按不同等級向官府納租充餉。因為湖地皆為沖積淤集所形成,所以土質異常肥沃,又連續遇上好年景,風調雨順,人壽年豐,湖民便漸漸富饒起來。
最初的時候,銅、沛居民為避河患,皆遷徙他處,听說河水退去,也是故土難離的思想驅使,便三三兩兩、成群結隊陸續又回歸故地,但見昔r 被河水沖垮的淤地,皆被外來之人開墾為良田,進行耕種。于是,土地原先的主人與現在的耕種者便發生爭斗,官司一度打到徐州府城,年年爭訟不斷。老居民說︰「我們世代在此耕種、生活,土地自然應歸我們所有,新到湖民應當將土地歸還給我們。」新居民則說︰「天老爺發怒,使黃河決口,將地面上的人、物皆滌蕩一空,否則你們為何要逃往他鄉?原先的土地早已蕩然無存,土地是我們重新開墾,自然應歸我們所有。」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地方官吏也遲遲不能給出公斷。相持經年,累累釀成命案。漕運總督吳棠多次上疏朝廷,奉旨查辦,也終未得到結果。
湖民對地方官吏十分氣憤,要自己尋求一條解決的途徑,于是,有人與任柱賴文光暗約,正好藍旗捻軍進抵沛縣,便將任柱、賴文光迎接至湖團內,以壯聲勢。老胡民與新湖民本因土地糾葛結下仇怨,此時更以新湖民暗中勾結「捻匪」,將新湖民告上公堂。
與此同時,新湖民唐守忠父子與老湖民發生爭斗,雙方大打出手,唐守忠父子被人毆打致死,圩中房屋也被燒成灰燼,湖民仍以叛逆相視,喋喋詛咒,罵個不停。吳棠慮其土客相爭,若不為其解除仇恨,必然會每r 爭鬧械斗,而湖團內良莠更加難以分辨,也必然會被任柱、賴文光所乘。
事有湊巧,適遇僧格林沁赴河南圍剿張洛行捻軍,臨時在徐州小憩,遂信手寫就一書,向清廷疏言道︰「湖團一事,與剿捻大有關系。臣擬將通捻之團民酌量懲辦,其余數萬人全數資遣回籍。現經兩次派員前往山東鄆城、巨野等處,察看該團民原籍尚足安置否?如可,則遣之歸去。在沛縣可免去佔產之爭訟,在徐州亦無招捻之窩藪。臣再將資遣事宜,專疏奏辦。而臣之赴豫,則需稍遲。如其不可安插,臣亦不勉強驅遣。在徐、沛不無後患,而臣之赴豫可以稍速。」
疏既上,即將京控湖團之王獻華等逐一研究,分別良莠,定其去留,仍飭提督劉松山率師五千前往彈壓,並酌辦善後事宜。
任柱和賴文光目睹此結果,大為不滿。任柱對賴文光說︰「官府借整飭湖團為名,而行打壓湖民之實,其結果就是將我捻軍逼出湖團之外,尊王你看我們應怎麼應對才好?」
賴文光說︰「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我看咱們不如趁機出擊,‘打’僧格林沁一個措手不及!「
任柱問道︰「怎麼個‘打’法,請尊王詳細說來听听。」
賴文光說道︰「我意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二人一拍即合。
那麼,何謂湖團呢?原來,因為連降大雨,黃河發生水患,山東曹州一帶成為汪洋一片,有大批農民失去家園,不得不撇家舍業,離開故土,一路乞討,來到這銅、沛交界之處,人們見湖地肥沃,無人耕種,便將大片沃土湖地犁靶耕種,後來逃難貧民愈集愈多,便在湖地建立起新家園,形成規模。湖民們為便于管理,便自發組織起來,成立為團,因謂之為「湖團」。人們將這些新遷徙而來的人稱作團民。該地瀕臨微山、昭陽兩湖西岸,南迄江蘇銅山,北跨山東魚台全境,綿延二百余里,寬亦有三四十里至二三十里不等。
在魚台境內的湖團有兩個︰一曰魏團,一曰任團。而在銅山、沛縣的湖團共有八個︰曰唐團、北王團、北趙團;曰南王團、南趙團;曰于團、睢團、侯團,均以領頭人的姓名為團名。也有小的變化,如昔r 之侯團,今亦歸屬刁團也。魚台境內的兩團,由山東境內遷徙來的湖民居東境,人數寡而墾地少,一經官府為之處置,漸漸便息事寧人,相安無事了。惟有銅、沛境內的八團,人數眾多,墾地也多,彼此反復構訟,幾乎釀成不可調解之仇。
八團之人分作甲、乙兩批,反復到徐州吳棠官府中去告狀。甲團哭訴說︰「稟大清官吳大老爺,在咸豐元年的夏天,天降大水,數旬不止,黃河漫堤,決堤于豐工下游,沛縣等屬正當其沖,黃水滔滔,猶如洪水猛獸,立即將我等先人淹斃,真是哭天不靈,呼地不應,少數人賴皇天保佑,死里逃生,方才繁衍生息至今。若不是老天有眼,哪有小人等的活命?此湖地本就是我們的屬地,現被外來流民掠奪,望大人公斷,令他們歸還給我們!」
听完甲團的哭訴,乙團亦哭訴道︰「這微山、昭陽的湖地,本系黃河決堤突發大水沖積形成,原先銅山、沛縣、魚台之民田,均已匯為巨浸,付之東流,成為一片汪洋。今r 之湖地,乃我等流離遷徙至此,在一片汪洋澤國的窪地上,經幾代人耕耘之結果,原先的湖民,均已流亡他鄉,有的已經亡故異土,他們對這片土地早已失去控制的權力,還何談屬他們所有?我等才是新湖地的主人,望大人明斷!」
見甲團無語,乙團進而又說道︰「我等說我們才是新湖地的主人,是有歷史為佐證的,並非小人隨意杜撰。據查,在咸豐五年,黃河又一次決堤于河南蘭儀下游,鄆城等屬正當其沖,于是,為躲避水患,鄆城、嘉祥、巨野等縣的難民,扶老攜幼,牽兒帶女,紛紛由山東遷徙來此。其時,銅、沛之巨浸已經成為新涸之沃地,我等先人相率寄居于此,墾荒地為良田,築棚搭建草房為新居,持器械以自衛,立團長以自雄,繁衍生息至今。前任徐州道王夢齡以我先人形跡可疑,曾飭縣勇將我等先人押解回原籍。然我們先人在原籍已無居所,不得不又返回湖地,繼續以墾荒為業,復經沛縣官吏稟請,認為我山東移民實因躲避黃河之水災遷移來此,被災困窮,擬查明所佔沛地,令甲方退還所據田地,其湖邊無主荒地,令其耕種納租,並經前河臣庚長批準生效。」
甲團反駁道︰「乙方所言具是事實,但我等先祖長久居住于此,只因暫避水患,才暫時離開家園,但原湖地歸我所有的事實,怎容輕易更改?」
雙方各執一詞,皆有理有據,互不相讓。吳棠在大堂上細細听來,也得不出一個子丑寅卯來,只得暫時休庭,改r 再議。
現在來說說吳棠此人。吳棠,字仲宣,號棣華,系安徽省明光縣三界鎮人氏。從小家境極為貧寒,根據傳說,他家連一盞油燈也點不起,常常借助房外白雪的反sh 之光和借助月光來勤奮耕讀。由于學業有成,于道光二十九年,也就是1849年,以舉人大挑一等,即被清廷授淮安府桃源縣令(今江蘇省泗陽縣)。吳棠為官清廉,勤于行政,在任期間,常改裝出行私訪,關懷疾苦,禮賢下士,以文施政,關注治安,根治水患,為政期間,境內大治。因此在民間留有較好的口碑。後來,吳棠調任淮安府清河縣令,他嚴禁胥吏苛派,明令禁止賭博。咸豐二年,也即公元1852年,江蘇邳州遭遇水災,農田被大水沖毀,顆粒無收,導致歲荒盜熾,朝廷調任吳棠為邳州知州,方一履任,吳棠便實行首惡必懲,協從解散的政策,親自查勘災情,著重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收養棄嬰。這在**成風的大清朝,吳棠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之人才了。但是,吳棠再好,也只是清廷的一個**政策的執行者,他不可能超月兌當時的歷史現實,他興兵鎮壓捻軍起義,從這一層上來說,他還是一個歷史的罪人呢。
任柱、賴汶光自在湖北擊斃清朝名將張樹珊、與鮑超軍作戰失利之後,帶領藍旗捻軍五萬余人,曉行夜宿,一路北進,悄無聲息的便來到徐州附近的湖團之內,暫時偃旗息鼓,蟄伏于微山湖南岸的五段、八段村附近,由于隱蔽得當,並未有驚動近在咫尺的徐州大員們,甚至瞞過了經徐州赴河南去剿襲張洛行捻軍的僧格林沁騎兵。
任柱、賴文光就駐在一家普通農戶家中,院落不大,也很破舊,所居房屋,僅僅能夠遮風擋雨而已。這一天上午,簡單吃罷早點之後,任柱走進賴文光屋內,見尊王正在埋頭讀書,任柱笑呵呵地說道︰「尊王,你可真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啊。在這麼艱苦的歲月中,在這麼危險的環境中,尊王愣是手不釋卷,刻苦用功,怎麼不令任老弟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呀!」
賴文光听見任柱的聲音,立即將手中的書放在一旁,回轉身子,以禮相迎,並手扶著任柱坐在另一張板凳上,十分謙虛地說道︰「你我每天逐r 月而行,天是房,地當床,蓐食寄宿野外,還要防備清妖的偷襲,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r 子,已經這麼多年了,從未得到過像今r 這樣的清靜時光,不抓緊看看兵書,學點古人治軍馭將之術,還怎麼能夠打敗十倍、百倍于我的清軍呢!」
任柱說︰「前幾r ,我們慫恿兩大湖團頭領到徐州面見吳棠,各自哭訴自己的悲慘家史和不幸遭遇,使這位吳大人微啟惻隱之心,我們還要再進一步與湖團頭領們聯系,叫他們不要放松,再接二連三的去面見這位吳大人,主要是為了分散他的j ng力,讓他無暇顧及其他,我們就借此時機,養j ng蓄銳,壯大實力,積聚糧秣,屆時直趨安徽、河南甚至山東,待清軍明白過來時,我等早已遠揚他去,就是僧格林沁的騎兵跑得再快,他又能奈我何?」
賴文光說道︰「還同過去一樣,你帶人去走訪甲,我帶人走訪乙團,目的殊途同歸,盡量拖延吳棠的時間,也要教導湖民們怎麼用合法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既不要過分刺激官府,也不出賣湖民的利益,盡量做到周密嚴謹,不露破綻,如此,我們的目的也就算達到了!」
于是,二人分頭並進,各自去做早已籌劃好的事情。任柱、賴文光怎樣去規勸甲、乙兩個湖團首領,怎麼與他們秘密策劃,用了什麼方法,這些都不必細說,在湖團首領與吳棠的面談中,自然會充分體現出來,作者就不必多費筆墨了。
甲團由魏德琨和任光亮帶領,乙團由唐禹明、趙幫舉帶領,擇r 又騎馬向徐州吳棠大堂而去。
一到徐州,熟途明路,直奔吳棠衙署。擊鼓升堂,吳棠端坐大案後面,甲、乙兩團分左右兩排跪在堂下,大堂內鴉雀無聲,人們靜候吳大人擊案發話。只見吳棠將驚堂木在幾案上一拍,大聲問道︰「前幾r 剛來告狀,本官已作出明斷,為何今r 又來,莫非汝等又生齟齬不成?」
甲團魏德琨首先開口說道︰「稟吳大老爺,前r 所斷,並無不妥,只是小人回去後和族人相商,認為仍然有不完善之處,須待吳大老爺進一步明斷。」
吳棠問道︰「何處不公,還要本大人再斷?快快說來我听!」
魏德琨咋了一下舌頭,清了清喉嚨,不緊不慢地說道︰「稟大老爺,這湖中沃地,本是由黃河決口淤積而成,原先的地界早已蕩然無存,實難區分哪塊地屬于張三,哪塊又屬于李四,土地邊界不明,歸屬不清,一到耕種季節來臨時,還是互相扯皮,爭吵齟齬不斷,最好的解決辦法,莫過于重新勘查丈量湖地,分上、中、下三個品次,設立湖田局,有不清侵佔之地,責令退還,靠近湖地邊界的荒地,也令耕種者納稅交租,前任河臣庚長大人也曾有此議,後因調任他處,隨即擱置。」
甲團任光亮也插言說道︰「以小人之見,勘界設局實為重要。不過小人還認為,在沛團交界之地,還應發動湖民,修築長堤一道,可名曰大邊,借以劃清齊魯遷徙之民與原先土民之界限,隨後明確各團名目,設立團總團副各一人,委其領導,便可做到盡善盡美,可保永久太平也!」
听完甲團發言之後,乙團唐禹明亦發言道︰「魏團長所言,出自至誠,小人再補充幾句。山東遷徙來湖之民,也有多年耕耘歷史,他們生兒育女,繁衍成家,如果遽爾驅趕,將使他們重新過上流離失所的苦難歲月,作為銅沛老湖民與當地土民,也不忍視出現此種結果,讓他們回到豐工初決時流亡在外的局面重新上演。迨後數載還鄉,眼見此一片淤地早已變為齊魯客民之產,心中固然不悅,此糾釁之由起也;而長官議定所佔沛地,即使責令退還,也必將付諸空言,而並未變為實事。且同此巨浸,新涸之地,孰為湖荒?孰為民田?茫茫湖原,如何分辨?沛民之有產者既恨其霸佔,就是無產者亦咸抱公憤。湖民人多勢眾者,恃其人多勢強,可置之不理,反或欺侮土著,r 尋斗爭,遂成勢不兩立之勢,貽害之大之深,敬祈大人速速公斷。」
乙團趙幫舉是個結巴,說話極為吃力,在這莊嚴的大堂之上,本不敢輕易講話,但听完剛才幾個人的發言之後,他一時興起,也壯起斗膽,接下話茬。但為了不使讀者心煩,咱們還是按正常人的講話標準來加以描寫吧。
趙幫舉說道︰「咸豐九年時,侯團窩藏土匪,搶劫銅山縣的鄭家集村,經徐州道派兵拿獲法辦,並將該團團民驅逐出境,另行招人開墾,輾轉更置,是為今r 之刁團。這些都是過往之話,重新提及,不是為了挑起事端。在同治元年,又有山東災民在唐團邊外佔種沛民土地,建立新團,屢與沛民械斗爭控,甚至發生流血事件。至咸豐三年六月,遂又發生攻破劉莊寨,接連擊斃數十條人命的事件,經現任漕臣吳大人您的調停,飭派徐州鎮道帶兵剿辦,平毀新團,方得暫時安靖。但是,災害年年發生,失地無家之貧民屢屢攜兒帶女,繼續投奔湖地而來,他們為自己活命,爭種湖地,似乎無可厚非。但已經侵佔別人利益,就要發生爭端甚至械斗。如果單靠武力彈壓,也並非妥當。我等所祈求者,無非請大人上疏朝廷,切實給出一個兩全其美的完美答案,防止流血事件的繼續發生,我等便可于心足矣。」
有人還要傾訴,吳棠將驚堂木一擊幾案,大聲說道︰「本大人虛心聆听諸位團總的傾訴,遂生憐憫之心,提出種種要求,也屬無可厚非,本堂將即行上疏朝廷,待聖旨一到,即可做出決斷。今r 升堂,就此結束,請諸位暫且回避,靜候續音。」
由于任柱、賴文光事先做好了工作,甲、乙兩團頭領心中早已有底,他們只是用這種合法的手段拖住吳棠,防止官府以強硬的方法驅逐湖民,所以就輪番上演苦肉戲,逼使吳棠就範入套。走出大堂之後,他們攜手來到一家叫做「彭城飯莊」大客棧,訂了兩間客房,準備飯後就寢歇息。連r 奔波勞累,他們已感到身疲力竭、十分困倦了。
在徐州歇息一夜,第二天,一行人啟程返回湖團駐地。任柱、賴文光听說他們一行人盛行而歸,親自到村外迎接,人們隔r 不見,顯得格外親切,拱手相揖,禮讓有加,簇擁著回到村中。
不大的農家院落,磊土為牆,以草蓋頂,雖然並不寬大,卻也被收拾得清潔明亮,這是捻軍的傳統,每到一地,盡量做到不驚民、不擾民,如有可能,對老實本分而且貧窮的村民給予幫助。清潔衛生要保持,也很注重個人儀表。
魏德琨首先說話︰「我們甲、乙兩團,按照任旗主和尊王的吩咐,在徐州大堂上,盡量不露聲s ,軟纏硬磨,使吳棠找不到發怒彈壓的空隙,但也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我們有意盡說些他喜歡听的順耳之言,模稜兩可,不痛不癢,叫他當了一回丈二和尚,空空道人。臨到末了,他卻還不知道我們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呢!」
賴文光說道︰「清朝的**,早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清朝的滅亡,也只是早晚的事情。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最後滅亡清朝做準備。恐怕與吳棠演打啞謎的戲,還要繼續演下去。有勞諸位深明大義,大力協助,我賴文光真不知道用什麼感激的語言來表達對諸位的感激之情呢!」
唐禹明也插話道︰「尊王,您這可就見外了!我們萍水相逢,結識r 短,但你們的大義和勇敢,不得不令我們佩服。要不是你們的幫助和提醒,還用過去的械斗和廝殺來解決湖民之間的矛盾,不知又有多少無辜百姓死于非命了,也不知有多少窮苦百姓被吳棠等昏官驅逐出境了。任旗主,尊王,以你們的實力,現在還不能與清廷抗衡,但我們相信,未來的中國是屬于你們的,或者是屬于你們培養出來的子孫後代的!」
任柱說道︰「時當r 中,諸位從徐州一路顛簸,鞍馬勞頓,恐怕諸位的肚皮早已咕咕作響了吧?因條件有限,物質麼,目下來看並不匱乏,但勤儉持家常,節儉度r 久嗎,咱們也不能鋪張浪費。我們準備了一桌便餐,對諸位的勞苦之行略表慰藉,實在不成敬意,望諸位莫怪!」
說話之間,早有灶頭兵將一盤剛出灶的熱菜,擺放在了方桌上。幾位團湖頭領打眼一看,有土豆燒牛肉一大碗,芹菜炒肉絲一大盤,茄子炖豬肉一盤,辣椒炒雞蛋一盤,涼拌胡蘿卜絲一盤,紅燒微山湖鯽魚一大條,雞蛋青菜湯一大盆。主食為微山人愛吃的玉米窩窩頭,全是地方小吃,時尚菜肴,應有盡有,也算豐盛了。
賴文光說︰「清妖們說我們捻軍是殺人不眨眼的土匪、強盜,我說,他們也太高抬我們了,我們只是一群不願餓死凍死的窮苦農民,被逼無奈,這才造反謀生,組織成軍。既是軍隊,就少不了約法三章,我們捻軍明令規定,非年非節,決不允許飲酒,更不允許酗酒,違令者格殺勿論。因此,今r 只請諸位吃飯吃菜,無酒奉獻,這,只好請諸位諒解了!」
魏德琨等人異口同聲的說道︰「我等深深理解尊王的教誨,理解遵王的心情,絕無怨言,絕無怨言。」
飯桌上充滿了和諧氣氛,眾人一邊吃飯,一邊交談,半個多時辰,風卷殘雲,一桌飯菜便被席卷一空。午飯後,甲、乙兩團團總們各自騎馬回自己的住地去了,臨走時還互相約定下次見面的時間,這才互相依依惜別。
湖田開墾,事關江蘇、山東兩省民生及社稷安定大計,朝廷屢接吳棠奏折,盡言個中曲折。于是,為保百世無虞,特飭令曾國藩途經徐州時,全權辦理。
曾國藩一到徐州,即將歷年有關湖團械斗及官府處理文檔取出,仔細閱讀,用時五、六天,便核查完畢,然後閉門造車,手書一疏,上報朝廷。曾國藩在奏折中這樣寫道︰
臣于上年奏復軍情折內,附陳銅、沛境內有與剿捻相關之湖團一案,亟宜查辦以杜後患。今年正月,復將通賊之王、刁兩團勒限驅逐,安分之唐、趙等團仍留徐州,先後具奏在案。查湖團者,山東曹屬之客民,墾種蘇、齊交界之湖地,聚族r 眾,立而為團也。
該處濱微山、昭陽兩湖西岸,南迄銅山,北跨魚台,綿延二三百里,寬三四十里或二三十里不等。其在魚台之團有二︰曰魏團、任團。其在銅、沛之團有八個︰曰唐團、北王團、北趙團,曰南王團、南趙團、曰于團、睢團、侯團,均以首事者之姓為名。昔之侯團,即今之刁團也。魚台兩團,以東民居東境,人數寡而墾地少,一經官府為之處置,漸以相安無事。惟銅、沛之八團,人數眾而墾地多,主客構訟,幾成不可解之仇。
溯查咸豐元年,黃河決于豐工下游,沛縣等屬正當其沖。凡微山、昭陽之湖地,銅、沛、魚台之民田,均已匯為巨浸,一片汪洋。居民流離遷徙,以為故鄉永成澤國,不復顧戀矣。
厥後咸豐五年,黃河決于蘭儀下游,鄆城等屬正當其沖,于是,鄆城、嘉祥、巨野等縣之難民,由山東遷徙來徐。其時,銅、沛之巨浸已為新涸之沃地,災民相率寄居于此,墾荒為田,結棚為居,持器械以自衛,立團長以自雄。
前任徐州道王夢齡以他們形跡可疑,飭縣押逐回籍。繼而來者r 多,復經沛縣稟請以東民實系被災困窮,擬查明所佔沛地,押令退還,其湖邊無主荒地,暫令耕種納租,經前河臣庚長批準。旋議勘丈湖荒,分上、中、下三個品次,設立湖田局,招墾交價,輸租充餉。又飭于沛團交錯之地,通築長堤,名曰大邊,以清東民與土民之界限。遂得創立各團,據為永業。此東民初至留住湖團之情形也。
銅、沛之土民,當豐工初決時,流亡在外。迨後數載還鄉,此一片淤地,已變為山東客民之產,固已心懷不平;而長官議定所佔沛地,押令退還者,又僅托諸空言,並未施諸實事。且同此巨浸,新涸之區,孰為湖荒?孰為民田?茫無可辨。沛民之有產者既恨其霸佔,即無產者亦咸抱公憤。而團民恃其人眾,置之不理,反或欺侮土著,r 尋斗爭,遂成不能兩立之勢。
咸豐九年,侯團因窩藏捻匪牛落紅,在銅山縣鄭家集大肆搶掠,經徐州道派兵拿辦,牛落紅聞訊遁往安徽境內,因而只好將該團團民驅逐出銅山境,另行遴選董事招墾,輾轉更置,這就是今天的刁團。
至同治元年,又有山東災民在唐團邊界之外佔種沛屬荒地,他們設立新團,屢與沛縣之民械斗爭控,至同治三年六月,遂聚眾攻破劉莊寨,一連擊斃數十條人命,經漕運總督吳棠飭派徐州鎮道劉松山帶兵彈壓,並將新團平毀,將團民驅散。此咸豐六、七年後,客民擅逞迭釀巨案之情形也。
新團既平毀,抓捕擒斬至千人之多,並令其將所佔湖地退出,交還沛民。可謂抒沛民之憤,而遂其心願矣。孰料沛縣人貢生張其浦、張士舉,文生王獻華等,與劉莊事主劉際昌先後赴京,以新團一案,唐守忠主盟指使,情同叛逆,請將各舊團一概剿辦,向都察院具狀呈控。欽奉諭旨,交吳棠等密速查辦。
旋經吳棠以唐守忠來湖建團最早,名聲特著,名望最高,經反復認真核查,張其浦等人所控各款,毫無實據,且與原呈不符,其用意十分明顯,不過y 將新舊各團一概驅逐,而奪其成熟湖田而已。吳棠將案卷壓存,不予理睬。而沛人仍不依不饒,紛紛構控不休。
臣博采輿論,昔年銅、沛被害之家,被洪水淹沒而田產盡失,洪水退去而田產被佔,其懷恨憤懣之心可想而知,無非是靠訴訟奪還其田產而已。近則構訟之人並非失田之戶,不過一二刁生劣監,設局斂錢,終歲戀訟。不但湖民受苦,即使士民亦因按戶派錢而苦不堪言。而主訟者多方構煽,既以強客壓主激成眾怒,又以奪還大利歆動眾心。官長或為持平之論,構訟者卻視之是受賄之舉。各團豈無安分之民?構訟者皆將其指為通賊,以此壓制。
初時,有領地之價,後來有輸地之租,而構訟者不問案牘之原委,必y 盡逐此數萬人而後快。此又新團既剿以後,沛民健訟不顧其安之情形也。
回想上年八月,臣亦駐扎徐州,曾有銅、沛紳民赴臣轅控告各團,呈詞累數十紙。臣思案情重大,實兆兵端,未敢迅為剖斷。至九月,捻眾東竄,遠近探稟,獲知均為湖團莠民與捻賊勾結。訊據生擒捻賊供稱,稱南王團有人函約捻眾。百口一詞,反復研究,然終未得主使人名姓,其口風之緊,由此可見。而平時該團窩匪搶劫,積案累累,情實可信。又刁團平r 窩匪,與南王團相等。此次賊退之後,臣飭徐州府縣,親赴各團察勘情形。旋據稟稱︰捻首任柱、賴文光、牛落紅等,均潛伏于湖團之中,該團房屋、糧草、器具皆完好如故,其為賊黨縱容已無疑意。
又有人稟稱︰唐團練董唐守忠、其子唐錫彤、其叔唐振海,曾帶練勇擊賊,力絀被執,賊脅迫其投降,但唐氏父子叔佷罵不絕口,因此同時遇害。除王、刁兩團外,其余六團或憑圩御賊,或圩破被害,遭賊焚擄殺掠,其悲慘情狀歷歷在目,說他們並未通賊,亦屬確實可信。
而沛縣去年赴京控湖團之王獻華等,一聞湖團通賊之語,復行聯名多人指控,各團無非賊黨,即已殉難之唐守忠等人仍然加以叛逆之名,稟請一律追逐。臣親提鞠訊,原告既多提名,供情亦多不實,其為刁訟污飾亦屬無可置辯。
臣乃剖析是非,以實論斷,不分土民、客民,只分孰良孰莠,持有地契憑據確鑿者,確認為客團侵佔湖地者,即令其返還,即是土民之良者也;手無地契作為憑據者,卻知斂錢構訟,激起眾怒以興禍端者,是士民之莠者也。遂于臘月下旬,通告曉諭,飭令王、刁兩團,限正月十五r 以前,逐回山東本籍,派劉松山帶兵前往彈壓。後據各州縣稟報,王、刁兩團雖已全數散去,一路哭泣傾訴,多出言罵官不止,但在清軍彈壓之下,也只有戀戀不舍的離開肥沃的湖地,另謀生路。
以上就是曾國藩脅迫湖民遠走他鄉、重新走上離井背鄉、流離失所之路的情形。其實,清廷辯說是「安置」,實際上就是驅趕、驅逐,偏信不實之詞,又無力查核調查清楚,最後,為了向朝廷交差,也只好瞞天過海、欺瞞了事。實際上只是使親者更痛,仇者更快而已。這種歷史疑案,看來也只好讓歷史來澄清了。
任柱、賴文光、牛落紅等捻軍首領,他們的目的只是在湖團內暫避清軍鋒鏑,並沒有挑動湖民與吳棠作對,他們補充給養,整頓軍紀,厲兵秣馬,準備向清軍發動更猛烈的進攻。
雖然捻軍嚴格保守秘密,時間一久,也難免不走漏風聲。一r ,甲團首領魏德琨突然走進任、賴院中,氣喘吁吁的說道︰「我手下的一個小團首,不知從哪里得悉貴軍來徐的消息,他已經騎馬奔赴徐州,去告發你們了,吳棠很快便會知道你們的信息,劉松山也必然帶兵來攻打你們。事不宜遲,二位打算如何應對?」
任柱望了賴文光一眼,十分自信地對魏德琨說︰「魏頭領請放心。我們雖身居八段村,但防人之心並未喪失,我們早就在各要道路口,飯鋪茶攤旁邊,安插了我們的便衣暗窺,對一切可疑之人,攔截盤查,不讓他們進入徐州。你所說的那位小頭領,可是名叫刁二狗的麼?」
魏德琨望著任柱,疑惑地問道︰「怎麼,任旗主也認得此人?」
賴文光插話說道︰「我們哪里認識此人。只是今天一早,我們在鄭集鎮的暗窺發現此人快馬加鞭,絕塵如飛,向徐州方向飛奔,于是便向前將他攔住,此人膽小似鼠,惜命如金,經不住嚇唬,我們將明晃晃的大刀向他脖子上一架,他便說出了一切。他還把我們當成官府的人了呢!」
任柱大笑,繼續接茬說道︰「于是,我們就將計就計,隱瞞身份,將他帶來八段村,現正關押在村邊一家農家小院內,有專人看護,你與我們接洽的事情,他並無確知,只是道听途說而已。我們早已經策劃好了,待大批捻軍從八段村撤出以後,我們的人自然會將其釋放。你可裝作一切不知,繼續給他灌**湯,讓他至死也不知我們的確切信息。」
魏德琨說道︰「此法甚好。我知道你們這是在保護我魏德琨啊!我不能與刁二狗見面,馬上就離開此處。」說完騎馬而去。
當天夜里,任柱指揮他的千軍萬馬,神不知,鬼不覺,悄悄離開各自的駐地,向別處去了。任柱、賴文光到底又去往何處?這留待以後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