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回 大旱之年逢大饑,難民無活謀生機

()官府**,吏治混亂,加上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旱災、水患再加上地震、蝗災等災害,將一個好端端國家搞得疲憊不堪,民不聊生。人民要活命,不得不鋌而走險,或結伙為盜,打家劫舍,或加入綠林,成為土匪,強人惡棍到處橫行,康乾盛世的景象早已經蕩然無存,映入人們眼簾的是滿目瘡痍,疲敝頹廢的淒慘景象,大清朝已經到了「夕r y 頹,沉鱗竟躍」的垂暮之年了!

說的是在安徽省最北部的邊界上,有一座名為蕭縣的小縣城,縣內某村莊,有一位叫做縱洪的青年農民,因為生計所逼,便伙同他的好鄰居、好朋友,名字叫做馬宗禹的,結伙做了強盜,他們聚集了幾十號人,一路殺官劫府,向西行進,不r 便到達河南省永城境內的芒碭山上,做起了一呼百應的山大王。

清朝zh ngf 命令宿州知州勝保,帶領大軍前往鎮壓,將縱洪一幫人全部殺死,平息了這場饑民暴亂事件。但事隔一年,又逢大旱,農田顆粒無收,餓極了的農民又聚眾造反,這次帶頭的人是蕭縣城東饑民趙之深,也被勝保帶兵平息。

咸豐二年二月十r ,大自然發威震怒,竟然造出來一場大地震。真是天災加上**,哪里還有農民活命的份兒?正是地也逼來天也逼,再加上官府的層層盤剝,你想,本來就是弱勢群體的農民,除了倡亂造反,還有別的出路嗎?

話說這蕭縣境內有個村莊,名叫豆呼莊,莊內有一個叫馮震的農民,人都呼之為老錘子。一天,老錘子突然對老實巴交的妻子說道︰「娟兒她媽,我看咱們是活不下去了,與其被活活餓死,還不如學張洛行的樣子,扯旗反了個球的!」

因為馮震兩口子就只生了一個女兒,名字叫做馮娟,因此他才這樣稱呼自己的妻子,這是封建社會中的舊禮俗,男人喊妻子或者妻子喊男人,都不能直呼其名,而是用孩子的名字來取代之。

還未等馮震起事,適逢時任漕運總督的周天爵從蕭縣路過,前去宿州,道途中听說了此事,他便做出了一個破天荒的決定︰將馮震吸納為縣署勇丁,給他安排了一個吃飯的門路,這才算給了馮震一家一個活命的機會,也避免了一場農民暴亂和官府的殺戮之災。

由此看來,沒有天生的達官貴人,更沒有天生的土匪強盜,只要zh ngf 善于化解,關心疏導,必要時給予資助和援救,就會避免有可能發生的反叛暴亂。當然,這不包括個別私y 膨脹、野心擴張的y n謀家、野心家,因為他們不光為飽月復而肇事,而是另有所圖。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下葫蘆又起了瓢,未過多久,在亳州境內,有一個叫做劉白鴨的農民,也因為無法忍受官府的盤剝、欺壓,便聚起百余號人,在一個叫做裴橋的地方,豎旗造反。他們首先殺死地方官王超群。知縣呂贊揚帶領勇丁四百余名前往捕殺,劉白鴨也帶領起義農民英勇反抗。被饑餓所逼的農民們,個個拼命,人人奮勇,官勇無法敵抵,一哄而散,狼狽敗躥。縣官呂贊揚敗退至安徽懷遠縣龍亢集監生崔峰家中,隨後便被劉白鴨帶領趕來的農民層層包圍,饑餓的反民情緒激昂,接連殺死官役李多能等二人。

劉白鴨對院中的縣官呂贊揚喊話道︰「里邊的狗官听好了!我等本是本分的農民,只因天災**,被官府所逼,這才迫不得已起來造反,我等不想殺人,只要你們給我們一條活路,我們便會立即走人,保證你等的活命!」

宅院內的崔峰替呂贊揚回話,問外面的人道︰「呂縣令問,院外諸位好漢爺,你們要多少銀子才肯放他一條生路?」

劉白鴨回話道︰「我們人多,少了不夠打點,最少也要給個整數,一萬兩!」

崔峰驚訝說道︰「我的個天啊,俺們小門小戶,哪有這許多銀子存在家中?現在只有不到一千兩銀子在手中,就這樣多了,多一文就再也拿不出來了!」

劉白鴨說道︰「能給多少,你自己看著辦吧!快快派人送出來!」

崔峰怕一旦打開大門,外面的反民會涌進院內來殺了他們,因此便在院內豎起一架梯子,先將銀子提上牆頭,然後,又一下從牆頭上推到了院外,只听「 」的一聲,一麻袋銀子落在地上,劉白鴨他們一清點,不多不少,一共有八百兩!劉白鴨他們忙亂了好一會,院牆外便悄無聲息,沒有了動靜。這時崔峰才小心地打開院門,從門縫中對外望了望,見人已經走去,回到院內對呂贊揚說︰「呂老爺,沒事了,那幫土匪全走光了,你也該回縣衙去履任了!」

呂贊揚不但人膽小如鼠,而且十分貪婪。這蕭縣本是一個小縣,由于年年鬧災荒,土地顆粒無收,而所征賦稅則有增無減,加上崔縣令從中盤剝貪污,已經到了民不聊生的境地,土地已失去希望,有許多戶人家流離失所,拖兒攜女,背鄉離井,到外地去逃荒要飯。你想啊,整個中國都是愛新覺羅的天下,無論走到何處,總是天下烏鴉一般黑,遍地都是食不果月復,衣不蔽體的窮苦之人,依靠討飯度r 能保證活命嗎?因此,不知有多少人,被餓死在乞討路上,拋尸在荒野之外,臨到終了,連尸首也無法入土為安。不知是哪個文化人編了一個順口溜,在淮北大地、淮河兩岸傳唱了許多年。順口溜唱道︰

天荒地荒官府荒,長江淮河鬧糧荒;

淮河兩岸多鼴鼠,禾苗食盡吃稻糠;

康乾盛世今何在?山光地光樹葉光!

老鼠見人如見貓,慢跑一步做口糧!

莫怨土地不長糧,喂肥官爺似豬羊!

小民命如一介草,盤剝榨取血吸光!

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

這個順口溜,被民間藝人編成了鳳陽花鼓,走街串巷,作為討飯時的唱詞,就這樣咚鏘咚鏘的唱個不停!

呂贊揚走出崔峰的家門之後,不敢走大路,他轉彎抹角,從小路模索回到了縣衙。回到縣衙之後,呂縣令又j ng神抖擻起來,他喊來捕頭陳介眉,吩咐道︰「眼下土匪橫行,盜寇遍地,光天化r 之下,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我大清國的權威何在,這樣下去還得了嗎?我大清江山幾百年,不能就這樣毀在這幫土匪手里!陳捕頭,本縣太爺命令你,你帶上勇目四百名,前去緝捕劉白鴨,不得有誤!」

劉白鴨等本是些種地的農民,不懂得打仗,也根本沒想打仗,只是因為肚皮餓極了,這才一時怒起,打劫了縣令呂贊揚,你想,這樣一些種慣田的農民,臨時組織起來,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嗎,怎麼能與官軍對陣?

陳介眉帶領四百勇目到來,方一接仗,劉白鴨便潰不成軍,一哄而散。陳介眉帶領勇丁追至一個叫做薛湖的地方,劉白鴨雖經拼命抵抗,還是以失敗而告終。農民軍死的死,亡的亡,未死的還未來得及逃走,便人人做了陳介眉的俘虜。這場戰斗計算下來,劉白鴨一干人等戰死一百余人,另有九十七人被陳介眉生擒活捉,經過詢供,全部被用鍘刀鍘死在縣衙門旁,膽小的人無比懼怕,紛紛向漕運總督周天爵乞降,這才免于一死。于是,這場因饑餓引起的農民暴亂,就這樣又被暫時平息下去。只是劉白鴨人高腿長,只身一人從危厄中逃月兌,據說,他獨自一人到河南歸德府去投靠太平軍去了。

野火燒不盡,ch n風吹又生。這一r 太平軍突然到達蕭縣,劉白鴨也跟隨而至,原先的縣令呂贊揚已調往他處,早已離開蕭縣,代理知縣傅錫綸、守備丁兆發見勢不妙,便雙雙棄城而逃,于是蕭縣城被太平軍佔領。太平軍進入縣衙,專取金銀財寶,值錢的物件,臨走將縣衙付之一炬,這也是農民起義軍的劣根x ng所在。

次r ,太平軍第一撥奔赴河南夏邑,第二撥隨後便到。這第二撥太平軍又分成四起,在蕭縣城駐了四天,始陸續離去。張洛行捻軍首領李月亦乘虛入城,隨後,張洛行、龔德也率領大股捻軍蜂擁而至。張洛行捻軍紀律嚴明,只令城中居民供應豬羊酒面,並不肆意殺戮,吃飽喝足之後,剛y 離去,突然一個名叫朱來青的鄉勇團總,帶領鄉勇民團殺將過來。張洛行捻軍奮起應戰,雙方就這樣打將起來。經過一陣混戰,張洛行佯敗,帶領捻軍撤出了城區,在城東祖師廟旁邊擺開陣式,等待民團的到來。

朱來青帶領民團隨後而至,雙方擺開陣勢,單等雙方頭領一聲令下,便會馬上展開廝殺。此時,只見捻軍陣列中一匹戰馬飛奔而出,在離朱來青民團陣列五丈余遠的時候,馬上戰將勒住坐騎,兩眼朝對方民團怒目而視,讓人看了不寒而栗。這馬上戰將非是別人,正是張洛行總旗主的大兒子張宗志。話說張宗志時年二十五六歲,胯下坐騎赤鬃烈火,手托一條烏木大棍,身著黃袍衣褲,紅帕絲巾包頭,下馬一站,足有八尺的塊頭,雙目怒視,英氣逼人,未曾開戰,早已將眾民團嚇得瑟瑟發抖了。

只听張宗志大喝一聲,聲如洪鐘,震撼山岳,連龍河的水也泛起了浪花︰「呔!對面民團何人,快快報上姓名,你張爺棍下不死無名之鬼!免得死後閻王爺不收留于你!」

民團隊中也沖出一匹戰馬,馬鞍上端坐一位身體消瘦的文弱書生,在離張宗志兩丈遠的地方勒住戰馬,用尖細的聲音喊道︰「大膽捻賊!你吃了虎膽豹子心麼,竟不知死活來犯我縣境?」

話音剛落,朱來青手執一把大砍刀,上下翻飛,左右開弓,與張宗志戰在了一起。戰至二十回合,仍不分勝負。張宗志暗自吃驚道︰「我初見此人,看他身體消瘦,就像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以為他是個無能之輩,卻不料想他竟有如此的本事!不可小視,否則要吃虧上當。」

想到此,張宗志抖擻j ng神,兩馬相會之時,張宗志使了一個蓋頂橫掃千軍之勢,大聲喝道︰「瘦猴子,你給我滾下馬去吧!」眼看烏木棍就要砸到朱來青的腦殼上,朱來青嚇得一縮脖子,「啊吆」了一聲,心想,「我命休矣」。可是沒承想張宗志並未將烏木棍砸下去,而是輕輕一點,將朱來青「撥」下馬去。還未等朱來青回過神來,早有七八個捻軍士兵一擁向前,七手八腳,將朱來青捆了個結結實實,連拖帶拉,擒拿回了捻軍陣營。

原來,在張宗志出陣之前,龔軍師就向他作了交代︰「能制人一服,就不制人一死。如果你能將此人活捉回來,就是立下大功一件。此人活著,可要比他死去要有用得多呢!切記!切記!」

朱來青被帶進了龍河旁邊一間不大的民房內,只見一個身著黃s 軍袍,紅帕包頭的大個子捻軍和一個身著黑袍、黃帕包頭的小眼楮捻軍,雙雙走到朱來青近前,和藹地為其解縛。小眼楮捻軍說道︰「朱團總,用這種方式與您相見,也是出于無奈,如果公開相邀,朱團總是不會大駕光臨的,我等多有不敬,龔德在此向朱團總賠禮了!」

朱來青瞪大了雙眼,驚愕地發問道︰「原來你就是大名鼎鼎、名冠淮河南北的捻軍軍師龔瞎子麼?」

龔德爽朗的一笑,回答道︰「不錯,正是在下!」

之後用手指了指身旁的大個捻軍,說道︰「還有這一位,也必須讓你認識,他就是讓清廷官員大傷腦筋、談捻s 變的捻軍總旗主張洛行是也!」

朱來青上下打量了半天,「撲哧」一笑,然後不屑的回答道︰「二位,我朱某佩服你們的膽量,但是不贊成你們的做法!起兵造反,這在歷朝歷代,可都是掉頭之罪呀。你看,清朝延續幾百年,根基已是牢固不可破,就憑你們一群烏合之眾,就能撼動我大清朝的根基麼?妄想!妄想!我勸你們還是立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站在一旁的張宗禹、張宗志、張喜、王宛兒等人,氣得牙根只癢,忍不住恨不得一刀將朱來青結果了。但是,沒有總旗主和軍師的準許,他們沒有人膽敢擅自行動。

沒想到龔德听了朱來青這番無禮的話後,不但不生氣,反而平心靜氣的勸解說︰「我等之所以舉旗反清,與朱團總的想法確實是背道而馳,我們也不想強迫你朱團總接受我們的主張。我只是聲明一點︰造反是我們捻軍的宗旨,但我們卻不是為了殺人而造反。要不是這樣,剛才這位小將軍能棍下留情麼?恐怕你早就命歸西天了!」說完,龔德對站在身後的張宗志笑了笑。

朱來青半天沒有再說話,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思考半天之後,朱來青突然抬起頭,對張洛行與龔德說道︰「自古兩軍交戰,各為其主,今r 朱某既然成為你們的俘虜,是殺是砍,也由不得我自己了。請二位明說吧,你們今天叫朱來青如何死法?給我個痛快的吧!」

張洛行走到朱來青面前,用手一拍他的肩膀,無奈的說道︰「老兄啊,你可真是個不開竅的榆木疙瘩腦袋!方才我與軍師對你說了那麼多,看來你是一句也沒听進去啊。今天,第一,我們不是為了和你交朋友,更不是與你敘舊攀親戚;這第二麼,」張洛行望了龔德一眼︰「就讓龔軍師對你說吧!」

龔一臉嚴肅,一雙小眼楮露出一股怒氣︰「朱團總!我說我們不想殺人,並不是我們不會殺人和不敢殺人!對你說實話吧!現在我們捻軍有十幾萬人,每天要吃、要喝、要用,又要消費,這是個龐大的開支。听說朱團總是蕭縣豪紳,有土地幾千畝,騾馬成群,妻妾滿屋,囤中的糧食吃不盡用不完,寧願用霉爛的糧食去作肥料,也不肯用一粒米來賑濟窮人,即使窮人餓死街頭,也不肯表示同情和憐憫。就憑你往r 的所作所為,就是馬上將你殺死,還能冤枉你嗎?難道你死後還會感到委屈不成嗎?」

稍微停頓了一下,龔德接著又往下講︰「朱團總也是一個熟讀聖賢之書的人,老子這位比孔子還要早出生三十多年的聖賢,你不會沒有听說過吧?他老人家是我們渦陽縣地界出生的人,他說過一句名言,龔德記得很清楚。他說‘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用現今的白話來說,就是‘戰勝不要自美,如果自美,就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了。’兩千年前的古人都有如此寬廣的胸懷,難道我們還比不上古人麼?」

龔德瞥見朱來青在沉思,覺得自己的話可能起到了效果,便進一步開導朱來青說︰「老子還說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美者不辨,辯者不善。’誠實的言談則不華麗,華麗的言談則不誠實。美善的言談則不巧辯,巧辯的言談則不美善。雖然皆說,戰爭沒有誠實可言,但為了全城的百姓和朱團總自身與全家人的的安全,你還是做一次誠實的人為好!朱團總以為如何?」

朱來青靜靜听龔德說完,不禁心中暗自佩服,心中暗道︰「沒想到窮寇中亦有學問如此淵博的人,莫看姓龔的眼楮小的可憐,可是學問卻在我之上。」于是,心中便生起三分敬意,完全沒有了方才的傲慢與自負,只見他渾身哆嗦成一片,就像篩糠似地顫抖不止,最後才有氣無力地發問道︰「我朱來青確實是個無情無義的混蛋,死有余辜!如承蒙二位不殺,我朱來青願意按二位的吩咐,去做我應該做的事情。張總旗主,龔軍師,你們就明說吧,叫我怎麼做?」

龔德見時機成熟,便不緊不慢,從衣兜中掏出一張字條,伸手遞給了朱來青。朱來青伸出雙手接過字條,認真看了一遍,然後抬起頭,態度誠懇地說道︰「此乃小事一樁,說辦就辦。」

為了顯示自己知識的淵博,他也引用老子的話來裝點門面。朱來青說︰「老子曰︰‘善者不辨,辯者不善。’即是說美善的言談則不巧辯,巧辯的言談則不美善。雖然我還不是心甘情願,但沖著老子他老人家的教誨,為報二位的不殺之恩,我朱來青今天就做一回‘善者不辨’的好人!」

張洛行、龔德將朱來青釋放回城,臨走時又叮囑一番︰「朱團總是否忠于信諾,我們給你一天的時間,如果明r 你無回音,我們便發動捻軍攻城,到那時,恐怕死的就不是你朱團總一個人了!」

朱來青拱手一揖,認真說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人因信而存,無信即亡。論語中子路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後始信前所聞者’麼!「

朱來青一連說出一連串的「信」字,然後翻身上馬,打馬如飛,回蕭縣城去了。張、龔一般人望著朱來青漸漸遠去的背影,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

龔德對張宗禹、張宗志、張宗道等人說道︰「朱來青是個毫無同情心的豪紳,我們不可過于信賴于他,之所以不開殺戒,是想為我們捻軍樹立一個範例,這的確是一個冒險行為,未來的結果無非有兩種可能︰一是朱來青確實信守承諾,將我們開列的東西按時送過來;另一種可能,就是朱來青帶領官軍和鄉團來攻打我們。宗禹啊,你可要吩咐眾捻軍弟兄,做好應戰的準備,加強護衛,可不能只顧睡覺哇!要隨時做好朱來青來犯的準備才是!」

捻軍處處做好了準備,一夜就這樣平靜的過去了。次r ,r 頭西斜,突見蕭城方向塵土飛揚,馬嘶人喧,從城內涌出一幫人馬,漸漸向捻軍營區走近。張宗禹弟兄幾個各帶人馬,做好了迎戰的的準備。城中人馬逐漸走近,眾人看去,只見朱來青騎馬在前,身後是幾十輛騾車、馬車、驢車,並沒有官軍和鄉團跟隨,眾人這才放下心來。

朱來青來到張洛行、龔德面前,翻身下馬,走到張、龔面前,有些得意的說道︰「二位,我朱某夠朋友,沒有食言吧!」

張洛行連連說道︰「有誠信!夠誠心!如果都像朱團總這樣,咱們還用得著對壘廝殺嗎?」

朱來青說道︰「此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從今往後,我不希望與你們再打任何交道,我這句話也希望你們記牢!」

龔德笑吟吟的答話道︰「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我看做朋友總歸比做敵人要好,朱團總不這樣看麼?」

朱來青只是悶頭指揮他的人卸車,再不講一句話。臨了,不無怨氣地說道︰「這張字條,我命人重抄了一張,這一張是原件,現在交還給二位,請二位按單驗貨,看有沒有什麼差池?」

張宗禹沒好氣的說道︰「朱先生,我們這可不是在做生意,這些都是你親口答應的條件,難道你要反悔不成?」

朱來青也捎帶不滿的說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僅此而已。」

此時,一個管事的人來向朱來青稟報道︰「朱老爺,車子已經全部卸完,您老還有什麼吩咐?」

朱來青一揮手︰「大功告成,走人!」

說完,翻身上馬,揮動馬鞭,揚塵而去。眾車夫緊隨其後,也趕上自己的騾車、馬車、驢車,一溜煙飛奔回蕭縣城去了。

待朱來青一般人走過之後,張洛行命令張宗禹等人認真盤點貨物,並一一記錄在案,然後裝上自己早已準備好的車輛,浩浩蕩蕩的趕奔渦陽縣雉河集老營去了。貨物清單寫得清楚︰糧食三千擔(主要是玉米和小麥),錢二百千,其他還有布匹、衣物、鞋襪等等。這是張洛行起事以來收獲最豐富的一次,也是唯一未開殺戒的一次。眾捻軍無不為此歡欣雀躍。

雖然取得勝利,但張洛行他們卻仍然在清軍和鄉團的威脅之中,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因此,張洛行指示,連夜從蕭縣撤軍,穿越龍河與相山,經口子集、臨渙集和石弓山,返回到了雉河集張老家。

張洛行活捉朱來青,向其索要錢物的事情,很快便傳到澮河南岸一個名叫蔣師堂的人的耳中。蔣師堂是當地一個豪紳,有一身好武功,素懷義勇之心,愛管閑事,經常莫名其妙的為人打抱不平,有人贊許,也有人反對,甚至有人對他的行為嗤之以鼻。因為此人並非是見義勇為,為朋友兩肋插刀,而更多的意圖為了表現自己,為自己謀取不義之才,向人們炫耀自己的能耐和本事。

對張洛行一般人的做法,蔣師堂認為是大逆不道,有悖清朝的倫理。一天,他約集幾個好友,其中就有鄉勇會首張璜等人,鼓動他們說︰「**哈赤先祖帶領清軍進關,建立了大清帝國,到我等一代人頭上,已逾210余年,我們的先輩曾沐浴過康乾盛世的陽光雨露,恩澤惠及于後世,可是有人卻反噬其祖,舉旗造反,這不是忘恩負義又是什麼?因此,我們不能坐視不管,必須發兵討伐,以彰顯我等對朝廷的一片赤誠忠心!」于是,蔣師堂與張璜便組織起鄉勇三百余人,各帶刀槍棍棒,甚至農具等物,兵發渦陽縣雉河集,要與張洛行決一雌雄。

張洛行的捻軍也不是吃素的,張洛行在各地鄉勇民團甚至在清軍中都布置有暗窺和眼線,因此,不管在什麼地方,一有風吹草動,便會有人騎快馬迅速給張洛行通風報信。因此,就在蔣師堂與張璜正在策劃向張洛行發動進攻的時候,早有一個小兵卒以探親訪友為名,騎快馬到達雉河集,向張洛行透漏了風聲。張洛行遂調集在雉河集的所有捻軍,總計有三萬余名,埋伏在渦河岸邊,張網以待,只等蔣師堂這條大魚上鉤了。

蔣師堂自以為勢力強大,打敗張洛行是手到擒來的事情。一路高歌嘹亮,士氣高昂,眾鄉兵大呼小叫,人人亢奮,好像他們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參加廟會似得。殊不知死神正在他們面前招手呢。

蔣師堂的鄉兵一路前行,未遇到任何抵抗,甚至連一個捻軍的影子也未見到,便浩浩蕩蕩進入了雉河集。雉河集大街上見不到一個人影,商鋪店面大部都在營業,對蔣師堂鄉兵的到來並不感到奇怪,做生意的仍在做生意,開飯店的扔在炒菜做飯,根本沒有呈現出一絲就要打仗的氣氛。

時值七月天氣,空氣十分燥熱,天上沒有一絲雲彩,好像連老天爺也在與蔣師堂作對似的。鄉兵們折騰大半天了,又加上行路的勞累,一個個無j ng打采,東倒西歪,有的蹲在屋檐下,有的躺在樹蔭下,盤腿打坐,閉目養神,好不自在。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死神正向他們一步步走來。

正在鄉兵們昏昏y 睡的時候,忽听一聲炮響,霎時間喊殺聲四起,身著紅s 、黃s 、黑s 服裝的捻軍士兵,猶如決堤的洪水,手拿各種兵器,吶喊著,搖晃著,從不同方向向蔣師堂的鄉兵們沖殺過來,似風卷殘雲,像洪水滌蕩,萬箭齊發,勢不可擋,不到一個時辰,三百多名鄉兵就死得死,傷得傷,沒死的全部繳械投降,做了俘虜。只見雉河集大街上,尸橫街巷,血流成河,處處顯露出一派戰爭的淒慘景象。張宗禹等人在打掃戰場時,唯獨不見了蔣師堂與張璜的蹤影。龔德心細,向一家店鋪打听,一個女招待說︰「就在你們互相廝殺的時候,我見有兩個官樣模樣的人,騎著馬從一條胡同向村外逃走了。」

龔德急得一拍大腿,說道︰「真乃智者千慮,也必有一失。疏忽了!疏忽了!」轉身對張洛行說︰「消滅千軍,主將未獲,也算不得全勝。總旗主,怎麼辦?」

張洛行立即發令︰「張喜、王宛兒听令!命你二人快騎戰馬,去追趕蔣師堂和張璜,務必要將他二人擒獲!但要記住,最好是抓活的,非萬不得已,不要傷及他們的x ng命!」

張喜、王宛兒接令後,雙雙拉過戰馬,策馬飛奔而去。那蔣師堂、張璜都是年過四旬的人了,他們是抱著必勝的信心而來,卻沒有想到竟失敗得如此之慘,連自己的x ng命也差一點丟掉,真是又懊惱又氣憤,從雉河集逃出後,好不容易揀僻靜小路,轉彎抹角,才離開雉河集越來越遠,一路慌不擇路,只顧逃命。沒想到兩人卻迷失了方向,連東南西北也分不清了,轉悠了半天,竟又糊里糊涂的向雉河集方向返回來,也是冤家路窄,正好與策馬追趕的張喜、王宛兒二人迎頭相撞,蔣師堂竟然嚇得一哆嗦,從馬背上掉落到地上。心中暗道,我命休矣。

張璜剛想撥馬逃走,王宛兒人急馬快,一提白蹄快兔的韁繩,那馬真听主人的話,四蹄騰空,如風馳電掣般,躥躍到了張璜戰馬的前面,截住了張璜的去路,二人相距不到三丈遠。張璜急中生智,未等王婉兒戰馬四蹄站穩,便迅速從囊中取出幾支利鏢,將手一揚,只見一道寒光一閃,直奔王婉兒腦門飛來。眼看飛鏢就要擊中王宛兒的頂門蓋了,只見王宛兒一不躲、二不閃,用手中大刀輕輕一點,飛鏢便掉落在了地上。接著,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飛鏢也相繼飛來,張璜一共打出八支飛鏢,全被王宛兒擊落在地。

張璜有些心虛,y 奪路而逃。王宛兒嘿嘿一笑,說道︰「清妖的走狗!你已死到臨頭,還想從小爺的面前逃走不成?如若想活命,惟一的出路就是下馬投降,小爺我可以在張總旗主和龔軍師面前為你美言幾句,說不定還能留你一條狗命。如若反抗,現在就叫你去見閻王!」

張璜是一個煮熟的鴨子嘴也硬的主兒,他對清朝主子的忠誠不亞于蔣師堂,抱定「大丈夫死而何懼?不是名揚千古,就是遺臭萬年!我寧死也不向你們這些朝廷的反賊投降!」

想到此處,張璜ji n笑了幾聲,氣急敗壞的說道︰「小兔崽子,說什麼大話,吹什麼牛皮?你就是在你娘的肚子里開始學武,諒你也不過二十余年,你爺今年四十有三,練武的時間比你的年齡還長,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你在你老爺面前班門弄斧,不是自己找死嗎!」

說完,打馬向前,直奔王宛兒猛撲過來。張璜手中使得是一桿紅纓槍,王宛兒使得是一桿竹竿槍,二槍並舉,戰在了一起。幾個回合下來,張璜不禁暗暗吃驚道︰「原以為這小子r 臭未干,不會有多大的本事,沒想到一桿竹竿槍被他使得出神入化,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又戰了五六回合,張璜已是累得氣喘吁吁,槍法混亂了。可是他用眼楮偷瞧,王宛兒毫無累意,手中的竹竿槍仍然一招快似一招,招招逼近,張璜心中開始害怕起來,心中想道︰「看來我是活不過今天了。我命休矣!」

正在此時,王宛兒突然停下了手中的竹竿槍,勒住白腿快兔戰馬,對張璜嘲笑道︰「不知好歹的家伙!你服不服?如果不服,我們接著再戰;如果服氣,就乖乖跟我去見張總旗主和龔軍師,我可以為你美言,讓他們饒你不死!何去何從,你速速作出決斷吧!說不定小爺x ng子一急,便一槍結果了你這條狗命!」

張璜听到此處,真的將手中的紅櫻槍往地上一丟,向王宛兒表示,願遵其命。王宛兒用自己的竹竿槍將張璜的紅纓槍輕輕一挑,紅纓槍便到了王宛兒手中。張璜垂頭喪氣,被王宛兒在身後看押著,向雉河集而去。

與此同時,張喜也早已將蔣師堂制服,二人看押著兩個戰俘,打馬回程,一起趕往雉河集。

正在張喜和王宛兒押解著蔣師堂、張璜往回走,在路過一片茂密的樹林的的時候,突然從樹林中竄出一個人來,手持鋼刀,擋住了二人的去路。

張喜、王宛兒停住戰馬,打眼望去,只見攔在路上的人身高足足有八尺開外,方頭闊腮,滿臉絡腮胡須,一雙像餓狼般的眼楮散sh 出凶狠的目光,他身著破舊官服卻沒帶官帽,樣子奇特又狼狽,使人看了不禁要笑出聲來。只听那人嘿嘿ji n笑一聲,對張喜和王宛兒大聲喝道︰「我把你們兩個不知死活、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兔崽子,老子在此已經等候你們多時了,今天你們要是能贏得了我手中這把片刀,我就放你們過去,否則的話,那就不是你們死,就是我亡了!」

王宛兒對張喜說道︰「張喜哥,我們可能是遇見瘋子了,看來今天你我是遇到麻煩了。面前這個人,咱們還不清楚他是什麼來歷,不過從他的口氣可以听出,他肯定也不會是什麼好鳥。你將蔣師堂和張璜看住了,我上前去和他搭話!」

于是,王宛兒一提馬韁繩,打馬向前,在離開攔路人兩丈開外的地方停了下來,開口問道︰「面前好漢,你我素不相識,前世無怨,今世無仇,你為何要攔住我們的去路,莫非你是為搭救蔣師堂和張璜而來的不成?可是我必須事先告訴你,你若是為搭救他們而來,我勸你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否則一旦動起手來,我手中的這桿竹竿槍可就要翻臉無情了!」

不想面前的攔路人仰天哈哈大笑道︰「r 臭小兒,你也太抬舉你黃爺爺了,什麼僵尸躺、張蝗,他們和我毫無關系,他們的死活都與我們毫不相干,何談搭救之有?我正在樹林中做著好夢,是你們驚擾了我,你們必須給我一個補償,否則就別想從此通過!」

王宛兒笑著說道︰「原來是如此!請問閣下尊姓大名,來自何方,y 要做甚?」

攔路人說道︰「小子們,你們都給我仔細听清楚了︰尊姓大名不敢當,在下賤姓黃,名鳴鐸,字振宇,先祖乃山東省成武縣人士,後被生活所迫,要飯乞討到安徽省蒙城縣落了戶。因為家貧,不獲卒讀,棄書學sh ,歲試入兵學。道光二十年時,英夷陷定海,我跟隨壽ch n鎮總兵王剛節公赴援,以功擢把總,歷署亳州千總之職,權中營守備。後因亳州州官楊大業ji n污了我的小妹黃麗娟,我一氣之下將狗州官殺死,因而被官府追殺,這才無家可歸,四處流浪。不想今r 正在樹林中休息,無意中被二位驚擾,你說,這不是冤家路窄,又是什麼?」

王宛兒听了黃鳴鐸的敘述之後,不禁覺得又是好氣,又是好笑,因而說道︰「我說黃鳴鐸呀黃鳴鐸!你真是好糊涂哇,你的妹妹黃麗娟是被朝廷的州官所害,和我們捻軍有什麼關系?你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將這筆賬記在我們捻軍的頭上啊,你這不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了嗎?」

黃鳴鐸听完王宛兒的話之後,十分後悔的拍著自己的腦門說道︰「你看我這是怎麼啦?怎麼一睡就把腦袋給睡懵了呢?在先前的時候,咱們是仇敵,可是現在我也是朝廷的通緝犯了,地位發生了變化,你我該是朋友了。懊悔!懊悔!」

王宛兒對黃鳴鐸說道︰「我說黃壯士,你是繼續擋在路上和我們作對呢,還是讓開一條路讓我們過去呢?」

黃鳴鐸愧疚的說道︰「我黃鳴鐸一時魯莽,差一點沒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來。現在啥也別說了,我看我就跟你去吧,入了你們的伙,只要你們給我飯吃,我黃鳴鐸就死心塌地的跟你們干了!」于是,眾人便向雉河集走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