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堂自小熟讀詩書,人也聰明,從小即為父親所鐘愛,他已先窺出父親心思,心想,父親必不忍我回亳州,再說哥哥方成親不久,倘離家不能速返,家中獨守空房的張氏嫂嫂又作何感想呢?此所以終夜涕泣而不能速定之原因也。想到此處,柳堂即斬釘截鐵地對柳明說道︰「父親不必為難,兒願留下,跟隨捻軍,你與哥哥放心回亳州去吧!」柳明聞听此言,環顧二子,三人均皆涕泣,悲痛y 絕,難離難舍。此時突聞屋外號角響起,捻軍眾將士站在廣場上,排列整齊,已準備拔營他去。柳堂遂跪地叩頭,與父兄作別,登車隨捻軍大隊而去,仍不時回頭張望,父子此一別,不知何年何月還能相見,能不能再相見呢?不覺淚如雨下。
捻軍人數眾多,一隊隊排列整齊,一s 的黃袍衣褲,紅帕包頭,少數人身著紅衣或藍衣或黑衣,無疑這些人就是旗主或小旗主了,大旗主大都騎馬,走在隊伍一側,小旗主則大都走在自己隊伍的前面,領隊而行。隊伍中間是柳堂這些乘座馬車的人,多數是老人孩子和婦女,後來柳堂才知道,這都是捻軍大小首領的家眷和親屬,按捻軍的行話來說,他們都是非作戰部隊,屬于輜重營管理的範疇。在隊伍的後面,是一隊特殊的隊伍,一隊穿紅衣,黃帕包頭;一隊又身穿黃衣,紅帕包頭;一隊又穿藍衣,黑帕包頭,年齡全在二十歲上下,她們都不輕易說話,說話好像都是女人的聲音。柳堂正獨自納悶,剛想對騎馬跟在車旁的姚旗主發問,姚旗主好像早已看出了柳堂的心思,便微笑著搭話道︰「柳堂啊,你是不是感到奇怪呀?告訴你吧,這些可都是巾幗護衛營的姑娘們,你不要小看了她們,她們可都是些身懷絕技,武藝高強的主兒,說她們有萬夫不當之勇,是夸大了些,但她們人人都可以以一當十,說來也並不過分。」
听過姚旗主的話之後,柳堂深感驚詫,吐出的舌頭半天沒有縮回去。馬車在泥土路上顛簸著,搖晃著,坐在車上的人也隨之東搖西歪,好像在不停地跳舞一般。柳堂喃喃自語的問道︰「看樣子她們人還不在少數吶?」,一個女孩子的聲音回答說︰「誰說不是呢,她們有一千多人吶。」柳堂听出是女孩的聲音,便扭頭看去,展現在他面前的,果然是一個二八嬌娃,歲數和自己差不多,好像在哪里見過,可一時又想不起來。他也不敢多問,只好悶下頭來想自己的心事,不知父親和哥哥現在在哪里?他們有沒有危險啊?
捻軍士兵們大都肩扛竹竿槍,也有的肩扛鳥槍、抬槍,還有火銃,而最大的兵器,就是馬車拖動的銅炮了,在陽光照sh 下發著刺眼的寒光,真也算得上是八面威風,讓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不知過了多久,忽听得姚旗主的聲音又響了起來。柳堂這才從沉思中醒過神來,用一雙疑惑的雙眼看了姚逢ch n一眼,但並沒有說話。姚旗主一面騎馬前行,一面對柳堂用十分平靜的語調問道︰「小少爺,你是不是又在想家啦?」接著又用和藹的語氣說道︰「昨天,我已派人將你的父兄送至南土橋,還打听到你家房屋、人口皆安然無恙,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柳堂疑惑的搖了搖頭。姚逢ch n接著又說道︰「有些事情你還不知道呢。在我們離開你家時,故意在你家的門前點了一把火,只要有清軍路過你家門口,見有火在燃燒,知道你家不是被捻軍就是被官軍來掠奪過了,他們再進去也沒有油水可撈了,于是就擦門而過,去往他處,因此你家方得保住平安。小少爺,這下你該放心了吧?」
柳堂听罷姚逢ch n此話,感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過去听官紳們說,捻軍個個都是紅眼綠鼻子,還生就有四只毛蹄子,說得可是活靈活現,听起來假話比真的還真哩,柳堂曾一度恨透了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朝廷反賊、國家的叛逆!現在看來,是自己輕信了官府鄉紳們的挑撥離間,錯怪了這些樸實憨厚的農民啊。我呀,可真是可嘆!可憐!可悲!可笑!
說話間,天已經慢慢黑了下來。遠處傳來了激越的號角聲,所有的隊伍都戛然停止了前進。這一天夜里,柳堂他們住在了一個叫周口的地方,說準確一點,是在周口南面一個村莊里邊——因為周口內有清軍重兵駐扎,為了避免打仗,捻軍基本都是選擇在農村駐扎。十月份的天氣,早晚已有些寒意,柳堂無有了外衣,不免感到絲絲冷意。這時,有一個小姑娘沖柳堂走來,微笑著將一件皂布夾馬褂,一件藍布棉大襖,還有月白綢棉褲各一件,放在了柳堂面前。然後說道︰「天氣已經寒冷,穿少了會得感冒——若是得了感冒,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誰救得了你?要想不被凍出病來,你還是趕緊穿上吧。」最後又加了一句︰「小少爺,你不要想歪了,這可是姚旗主的意思。」說完莞兒一笑,走了。
對這個從小生長在商人家庭的小少爺來講,他哪里穿過在他看來這些又臭又髒又難看的服裝呢?襖,是成年人穿的,又長又大,柳堂穿在身上直拖到地面,好似拖地的掃帚一樣,褲,好似女人衣服,穿著十分不雅。不過聰明的柳堂獨出心裁——他將棉褲反過來穿,讓原先的綢布襯里在內,庫里在外,反穿在身,反正是為了擋寒而已,急迫之下也就不去講究了。自隨捻軍南下以來,至最後離開捻軍為止,前後總計有八十余r ,柳堂晝夜皆穿此衣,每夜和衣而眠,也無所謂被褥了。
一r ,天氣特別寒冷,「二八女娃」的母親可憐柳堂,又特意拿來一條紅氈給他,說道︰「天氣寒冷,夜里別凍壞了。」說完轉身走了。
姚旗主有兩匹好馬,出入全賴馬馱,由一個曹縣籍小伙,每r 刈草喂養,柳堂沾了這小伙的光,將喂馬剩下的草鋪在地上,即席草而眠,草多則厚,草寡則薄,也算過得逍遙自在。每r 柳堂睡眠時,解開衣扣側身將衣服小襟墊于身下,將大襟蓋在上面,再用一只衣袖折疊後當做枕頭,另一只衣袖亦蓋在身上,他將這種睡法稱作「神仙睡」,亦自得其樂。捻軍官兵們見後都詼諧的說︰「學會了神仙睡,一輩子不受罪!」柳堂心中熱乎得很,身上也就不覺得冷了。
捻軍宿駐的這個村莊很小,村中所供飲者只有一眼小井,因為人多,早已將井水汲干;軍中也無煮茶的茶具,聰明的官兵們想出一個辦法︰取來一個磁甕,去其上半部分,將坑水置于甕內燒煮,半天始煮沸,然後再放入白糖,取少量飲用,喝著又臭又甜,下咽十分困難。在這個村莊里,五谷家家都有,卻很少面粉。捻軍官兵們取干麥放于磨上,研磨成大麩片,摻水團成大餅,在火上烤熟,這種面由于面粉太粗,沒有粘x ng,離火即散,外面烤焦糊了,里面卻還不熟,即使如此,眾人仍踴躍爭食之——不為饑寒所迫,不過這種撇家舍業的苦r 子,誰能如此狼狽呢?柳堂眼見此景,這個從小過慣了衣來伸手、飯到張口r 子的小少爺,第一次流下了他即是同情、又是傷心的眼淚,哪里還能吃得下東西呀?姚旗主遠遠望見柳堂沒吃東西,慢慢走到柳堂近前,將自己僅有的三塊豆腐干塞給柳堂,沒承想柳堂觸景生情,竟被感動的「哇啦」的一聲哭了起來。
不知哪里跑來一頭小豬,眾士兵見之大喜,眾人前堵後截,東堵西追,分別捉住了小豬的前後腿,霎時剝皮開膛、去五髒,放入那只半截甕中,摻入坑中的臭水煮了起來。由于饑餓已極,血未凝而互相爭食之,而被煮的豬還在叫聲不絕于耳哩!
夜靜人寂,柳堂久久無法入睡,他獨自一人走出屋外,蹲在一棵大柳樹旁,腦海中竟然生出一個想要逃走的念頭,但很快就將這個想法打消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若沒有這些「反賊」的搭救,恐怕十個柳堂也早已不在人世了,更不要說父親、母親和哥哥嫂子他們了。雖然r 子是苦了些,但這些捻軍大哥大姐大媽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柳堂終生也不會忘記的。柳堂回到屋內,一覺便睡到了大天亮。
第二天上午,恰有一個從其他捻軍營壘逃走來的中年人,被一個捻軍士兵追趕到柳堂這個村莊,只見追趕的人手起一刀,將逃跑者劈倒在地,然後追趕者取過一捆柴草,蓋于死者身上,然後將柴草點燃,那個死者剎那間便變成一堆灰燼。殺人之人臨走時還罵不絕口︰「沒良心的蠢豬!吃我、喝我、用我,臨了還要逃跑,背叛我,你這不是自己找死嗎!」柳堂被嚇得只吐舌頭,心中想道︰「原來捻軍也會殺人呀!虧得我早早打消了逃跑的念頭,否則不也是這樣的下場嗎?」沒有逃跑,柳堂深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慶幸,也為自己避免了一次災難而深感慶幸,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有逃跑的念頭了。
又是一個第二天,柳堂隨捻軍拔營到達槐店附近,停止半r 未再前行,因為前面遇到了連莊會的阻止。听說張洛行y 發展連莊會為捻軍的同盟軍,盡量交涉從他們管轄的地區通過,才避免了與連莊會的一場沖突。部隊在槐店附近的村莊暫駐了一夜,第二天黎明,即開拔到達淝河西岸九里十三里寨,捻軍首領傳令,每旗出馬二匹,步軍三名,參加圍寨,令輜重車馬先渡河,河上無橋,河岸陡峭,車不能負重通行。便命令所有乘車之人先下車,共同推車到河中,涉河水而過。柳堂也只好隨眾人推車。姚旗主知柳堂不善騎馬,又不會鳧水,見旁邊有一條土路,大概是圍寨之人方才所修築吧?由一個女兵指引柳堂由此土路通過。不想柳堂失足落水,幾被淹斃,後被一女女兵拽起,方才月兌險。過河之後,河冰與足粘在一起,又沒有鞋襪更換,只有忍凍而已,柳堂由此便落下了腳疾。到達對岸後,回顧圍寨人見西岸無車,均解圍而去,捻軍首領竟無法禁止。此時,車滯留在河zh ngy ng者尚多,十三寨內的人蜂擁而出,y 對捻軍實行攻擊。捻軍為避免與寨中之人交戰,只好棄車而走,又為寨內人擄去不少。幸好柳堂所乘之車方才上岸,駕車之人赤身加鞭,才未落入連莊會人的虎口之中。
柳堂家父家規素來很嚴,除年節之外,不準柳堂走出家門一步,因此除了讀書以外,其他一無所知,甚至連東西南北也不能分辨。過河之後,細听捻軍私語,方才知道河西岸十三寨全是捻軍仇敵,慣于攻擊捻軍後哨人員,早知如此,還過河做什麼?可是現在後悔還有何用呢!
捻軍將十三寨中的人叫做「老牛會」,這「老牛會」的人十分凶殘,見生人就殺,故被虜者亦爭搶向對岸鳧渡,一旦落入「老牛會」手里,可就凶多吉少、x ng命難保了!.柳堂後來更深一步了解到,之所以叫做老牛會者,因為此會原先是由一個叫牛庚的人所創辦之故,雖然現在牛庚早已死亡,他的孝子賢孫們為紀念老牛的「功績」,仍然把這個組織稱為「老牛會」,原始襲承之故也,老牛會素為世人所忌憚。就連捻軍夜間巡邏值更時,也擊柝而呼曰︰「小心了,莫瞌睡,防備‘湖南’老牛會!」這里所說的「湖南」,並非此會在「湖南」省境內,而是因為相隔一湖才有如此稱謂也。
相隔一r ,又到達了一個寨堡,後來听說這就是賈開泰的老家——賈開泰,只是一個千人小頭目。這是一個不算太大的小村落,全村居戶一百來家,村四周圍以土牆,村南面開有一個小門,村外圍以水濠,水深丈余,人們平時靠了一個木板吊橋出入村莊,吊橋很窄,每次僅容納數人通行;村中人以賈姓居多。小旗主賈開泰就出生在該村,他們家有草房二間,有妻子兒女,還有一位年過八旬的老母親,其父早為官紳所殺。聞賈開泰出門歸來,親朋故舊都來探望。見有虜來之人,眾皆爭問家世。柳堂觸景生情,獨自垂淚傷心,只是痛哭不語。
柳堂未得飽食已有數r 。賈開泰一行到家,人無傷損,老幼皆大歡喜,因此以最豐富的飲食進奉之。柳堂視之,所謂「最佳飲食」,只是白面條而已!柳堂記得,平r 放學回家,一見此飯便掉頭而去,慈母詢問亦不作答,徑赴書房,蓋以為此物必不可食也,不承想今r 自己竟落到這步田地!然又別無所食,只得勉強吃進肚中。誰知面條一送進口中,倍覺美口異常,于顛沛流離之際,能吃到此物,可不就是最佳美食嗎?他狼吞虎咽,一連食盡三大碗!此時方知,前次在家之不食,皆因不饑之故也。從此頓悟前非,在離開捻軍之後,則無有不食之物,也無有不美之飯也。柳堂與姚旗主同住此村,總旗主張洛行他們則住在別村,據說周圍四十里內全為捻軍所踞。捻軍人數之多,勢力之強,由此便可窺見一斑。
柳堂到底還是個孩子。愁上心頭時即哭泣,轉眼即又是笑面迎風。撥開烏雲見紅r ,千愁萬慮掃而光。舉目無親親友在,惆悵蕩盡沐ch n風。
前面曾經提到過的曹縣兒,姓燕名增,後又改名燕魁,亦是農家子弟。時遇饑荒,父母雙雙被餓死,一次捻軍路過燕魁家鄉時,在一座新墳面前發現了已被餓得奄奄一息的燕魁,是姚旗主及時喂活了他,燕魁方才躲過一死,從此他就留在姚逢ch n身邊,刈草,喂馬,拾薪,人頗勤快,因此深得姚旗主一家人喜歡。見柳堂坐食終夕,終r 臉無笑顏,姚旗主之妻姚張氏深感心痛,又賴姚旗主之母心地慈善,力為呵護,j ng心照顧,方得心安。姚旗主身邊除了燕魁之外,還有一個通許縣八里崗村範姓小兒,年紀只有十四歲左右,比柳堂還小兩歲。人說人小鬼大,這話可一點都不假,別看這範姓小兒歲數小,也貌不出眾,卻將個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後來和柳堂竟成為了莫逆之交。這小子嘴巴可甜著吶,終r 里呼姚旗主、賈旗主干爹老子不絕口,時不時還向二位旗主要錢購買食物,柳堂為此很是鄙棄他。範姓小兒先于柳堂離開捻軍,若干年後,柳堂小有了名氣,赴省鄉試,探听到範姓小兒果然墮入下流行當,使人惋惜之至。姚旗主知柳堂喜歡讀書,便想方設法,于十數村中尋得一冊,其實是一本字典,即使如此,柳堂也十分感激了。
捻軍首領通曰旗主,又呼之為堂主,論職排輩,有大小之分。大堂主樹一大旗,各自為s ,其所領之小旗,多則百余,少亦數十,s 與大旗相同。領中小旗的頭目呼之曰小堂主,一旗中有馬匹數匹,三五人不等,有步軍十數人不等。所得財物,除供給大小旗主以外,馬雙步單,按份均分。此次大堂主或大旗主,人所知者,為張洛行、龔德、孫葵心、劉狗子等人;其余為小堂主,如姚逢ch n、賈開泰等。其直接領導則是姚逢ch n的族叔姚德光,此時正與龔德盤踞在懷遠縣,據說姚德光因年老多病,令其堂佷姚花暫代其職,其他不知姓名者尚多。這五s 旗則由五堂主親領,又分為五邊旗錯雜,以便更好區分,這樣就有五五二十五位堂主了。故捻軍所到之處,旌旗遍野,塵霾障天,人數則以十數萬計;但軍中少有重炮利器,因為大都是饑民聚而謀食也。
大堂主姚德光之子姚修亦在懷遠,一次回到家中,柳堂曾一睹其真形芳容。姚修家中有一妻、一女、一幼子,周圍堂主出外歸來,飲食供給頗豐。姚修之妻五十左右歲,她面s 白淨,j ng明利落,干練大度,非與村婦同r 而語也。姚修家規十分嚴格,他不許家中之人仗勢凌人。姚修曾路救一女,名曰蓮花,純粹是在路途撿來之人。蓮花系骨堆集人氏,她眼神如水,肌膚晶明剔透,也算村中之佼佼者也。據說這蓮花還練得一身好武藝,听說而已,並未真見。蓮花見柳堂y 語,少頃即去。其女好姐,名曰雪花,初見柳堂即問其家世,當得知柳堂父母俱在時,雪花很為之悼嘆。又問柳堂年長幾何?柳堂答曰︰「俺十六歲。」雪花听後應聲曰︰「俺今年也十七歲了。」言罷含羞,雙目炯炯若有所思。從交談中柳堂得知,雪花已經由父母包辦,許配給鄰村王氏家庭,因為王未從捻,兩家因而結仇,因此未能婚嫁。為防閑話,雪花母親禁止雪花與柳堂相見,暗地里卻唆其丈夫姚修問柳堂家中有妻室否?願意在此久留否?有意作合柳堂與雪花的婚事。柳堂據實相告之後,姚家也再沒有提及此事。
有一個名叫姚虎的人,是其他圩村的人,其輩次較卑,呼雪花為姑,又戲呼為老姚,為爭一針線物,致雪花僕倒在地,被姚修撞見,立馬將姚虎逐出,從此再不準其進姚家大門。姚虎此種差強人意之事,當為心存不檢點之人所戒。
一r ,姚修之妻令柳堂隨曹縣兒去野外拾薪柴,這可難壞了柳堂。姚修妻曰︰「柴草遍地都是,無論樹木歸屬何村,執斧便伐,如有人過問,你只需說‘姚德光叫伐’,便不會有事了。」柳堂即隨曹縣兒外出,伐得柳樹一株而回,果如姚妻所言,無人敢問。姚旗主逢ch n之妻知姚修之妻有愛柳堂之意,便再不令柳堂去拾薪柴了。然每r 所食者,只有綠豆面,或者高粱面,沒有麥面。蔬菜不常有,即使有,也只是辣椒而已。柳堂吃高粱面能吃飽肚子,吃綠豆面則只能吃個半飽,所幸沒有被餓死啊。但卻又喜愛喝綠豆糊涂——何謂糊涂?即在水中放入少許綠豆面,用火燒開如湯糊狀,兒時的柳堂就喜歡喝這種東西。
自從渡過淝河,到達賈家圍子以來,柳堂所見到的是蓬蒿遍野,成群的狐兔,很少見到人跡,行數十里見一土堆,即是村莊。村內之人,少有八口以上之家,其余的人,不是死于饑荒,便是被官軍所殺,由于人數急劇減少,為求安保,只好合數十村為一村,村外修築土圍一道,也是為了自我保護。田地無法耕種,糧食皆取自外埠,因此糧價十分昂貴,綠豆每斗十二、三斤,就要制錢一千個。賢德之人坐斃家中,想活命者除了作強盜一條路,也無其他生存之道。攫來的物品,值制錢一百個者只賣一個。但官紳之家卻富庶得很,他們只顧自己,不管他人死活。所不同的是,而一個小堂主全年所得,也只有二十余千制錢而已,這點錢即使是糊口也很難維持,況且每逢集市,堂主們便飲酒馳馬,爭相夸耀,不到一月便揮霍一空。將財物揮霍淨盡之後,還得生存下去啊,別無他法,只得參與劫掠。然而他們不說是「搶」,而是說「出門」,出門數r 後,各位堂主聚在一起議事,說成是「裝旗」。所謂裝旗,預計其旗之多寡,帶有「整齊」之意也。這些都是捻軍的行話。
這個賈家圍子距離臨湖鋪只有五里路遠,湖水干涸,湖北盡是些窮苦農民,湖南面即是令人心忌憚的老牛會。有一天,老牛會的人持械駕車過湖行獵,湖北的窮苦農民不敢阻攔,家家閉門躲避。老牛會行獵之人見狀,只有竊喜而已。有一老人壯膽問問他們道︰「打獵超越地界,自是不守規矩,為何到湖北來獵物?」老牛會的人不屑的答曰︰「湖之南的土地以皆耕耘,禾苗也已長出,兔狐無處躲藏;湖北土地荒蕪,野兔狐鼠全在此隱匿,我等牽狗騎馬來此行獵,可滿載而回,不是很正常的事麼?」老人訥訥,不敢再說什麼。
一處荒村有草屋三間,房屋僅存四面牆壁,行獵者以網先將屋門封住,然後將點燃的草把丟進屋框內,野兔被火驚擾,爭相逃命,沒承想全落入獵人事先布下的陷阱之中,成為網中獵物,眾人一次就網得野兔一百多只。筆者深感奇怪︰這種舉手之勞的美事,為什麼湖北面的人不主動去獲取呢?卻偏要把既得的利益拱手讓與他人呢?古人說︰「物有生而無殺,便充塞宇區,無置人之所。」這話實在不無道理。
為生計所迫,住在湖之北面的堂主們,計劃將往湖之南偷襲老牛會寨,去一人得一分,姚旗主妻與其表兄催令,y 令柳堂前去,柳堂也喜得前往,柳堂心中早有一個小九九︰「假如趁機逃走,不也很好麼?」但是柳堂突然又回想起前幾天剛發生的逃跑者被殺的事情,便又迅速打消了這個念頭。有一位叫高老養的武舉大人,在交戰中不慎被虜,被人看押著經過賈家圍子,他先給一點錢給圍中的人,又給一升綠豆,圍中的人就把他給放了。可惜柳堂既沒有錢,也沒有綠豆,看來依靠行賄逃走是無什麼指望了。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話可真的不假。沒等去劫老牛寨,柳堂卻忽然得了腳疾,不紅不腫,卻疼痛難耐,姚旗主妻子用棉花蘸以燒酒,然後點火給柳堂洗擦,不r 乃痊愈。
當柳堂在混亂中與捻軍不期而遇時,柳堂父親已經將詳細地址告訴了姚旗主,如張村堡、新台市等集,皆父親舊游之地,而賈家圍子距張村堡僅二十余里。姚旗主已知柳堂確切住址,不難循途而去。柳堂的父親是一個做事謹慎之人,他不敢與捻軍的人有更深交往,更不可能親臨賈家圍子——因為官紳們一直聲稱這賈家圍子是「賊巢」,一般人躲避都還唯恐不及,就更不會親臨這個是非之地了。要不就到亳州,有一家估衣店,店主叫王老玉,可委托其人多方探听家父消息。
恰有一位賣估衣的老人,是姚旗主的本家叔父,他的兒子亦留起了長發,成為捻軍的一員,他之所以蓄發為「賊」,也是出于被逼無奈,柳堂父親便委托他帶信給柳堂。柳堂見信,認得是父親的筆跡,便忍不住痛哭失聲。傳信者說,柳堂父親現在亳州,如果得到柳堂的回信,過年後即來探視或者將柳堂接回家去。姚旗主已打發人取過紙墨筆硯,令送信人在身旁,只許寫「在此甚好,不必掛念」等客套話。傳信人取信後就走了,大約過了二、三天吧,姚旗主半夜牽來兩匹馬,一匹自騎,一匹交給柳堂,小聲對柳堂說︰「知道你天天想家,思念父母哥嫂,今夜我便送你回家。」柳堂納悶地問道︰「為什麼不白天走呢?黑燈瞎火的,多不方便!」姚旗主仍小聲的說道︰「你真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你哪里知道,白天人多眼雜,讓大旗主看見了,不但你走不月兌,恐怕我也得挨嚕!」柳堂听罷,點了幾下頭,心中在說︰「原來如此啊。」
之後,二人便悄悄騎上馬,越過吊橋,得!得!得!催馬向亳州方向而去。走了半天,這時太陽已近正午,二人都覺得肚子有些餓了,便下馬走進一家路邊小菜館,姚旗主叫來跑堂的伙計,簡單點了兩個小菜,拿出自己隨身帶來的紅薯面餑餑,吃飽喝足,便又騎馬上路了。這次姚旗主與柳堂並轡而行,順口又提起了早晨的事。便對柳堂說道︰「我現在告訴你一件事,也不怕被人听見了。你還記得通許那個姓範的小兒嗎?」沒等柳堂回答,姚逢ch n接著又說道︰「上次那小兒走,未經過大旗主允許,之後大旗主好大的不高興,把我叫到近前,沒頭沒臉的‘嚕’了我一頓。說,你好心把他們放走了,一旦他們回到家中,官紳們听說他曾經在捻軍里呆過,還能繞得過他們嗎?一旦弄出個人命來,咱還不是害了他們嗎?所以我說,你回到家中,閉緊你那個小嘴,千萬可別提起與我們在一起的事情,不然,你的小命就難保了,還會害死你的一家人。小少爺,我可不是在嚇唬你,你千萬要牢記我的話,一定要牢記!」
柳堂聞听姚旗主的話,真是悲喜交加。悲得是與姚旗主他們在一起過了這麼久,雖然天天盼望回家,一旦要離開他們了,還真有些舍不得哩,姚旗主妻子,還有那個總是面帶微笑的雪花,官府罵他們是「捻匪」,與他們相處了這麼多天,才知道他們也都是些樸實憨厚的農民,是好人,特別是那個既美麗又善良的姑娘——雪花,她的影子,總是在柳堂腦海中不停地晃動,想抹也抹不掉,可是我在離開她之前,連一聲招呼也沒有和她打,這是不是太無情了?我柳堂還算是人嗎!喜得是,離家將近半年,r 思夜盼,不就想的回家與父母哥嫂團聚嗎?這一回可真得要見到他們了,叫人怎麼不喜歡?
由于路途不靖,二人不敢大搖大擺的一直走大路,為保安全,姚旗主有時也得揀小路穿插而行,因此就多耽擱了一些時間。r 將偏西時,二人才到達新台市,離柳堂的老家只有三十里路了,距離亳州還有八十余里。看樣子今天是到不了亳州了。姚旗主將柳堂安置在一個小飯鋪,叮囑飯鋪掌櫃供柳堂飲食,所欠之帳r 後皆由姚旗主歸還。並專門叮囑柳堂曰︰「你父親不久即到。見到你父親之後,就說我姓姚的對你不錯,我便滿足了,我要是使你家一文錢的話,那就不叫人了。」遂與柳堂灑淚相別。
有亳州買估衣之人,知柳堂父親與飯鋪老王交情深厚,便令柳堂隨買估衣人而去,並對柳堂叮嚀道︰「你見到你父親之後,千萬叫他不要再入賊巢,這可是全家掉腦袋的事啊。過去的事已經發生了,就讓他悄無聲息的過去吧,千萬莫再重蹈覆轍。你第一次入賊巢,那是誤入歧途,再要進去,那可就另當別論了。你已經遭受兩個多月的苦難,也不在乎這三天兩r ,耐心等待你父親來接你回家吧。」柳堂听王掌櫃如此說,真的有些無所適從了。我明明看見的是些好人,怎麼硬說他們是「賊」呢!
第二天,飯鋪王掌櫃回家過節,臨行前,為柳堂準備好米面油柴,還有包好的水餃數十枚,對柳堂說︰「我離開飯鋪之後,有了這些東西,你就可以自己做飯吃了。」殊不知,柳堂從小過的是衣來伸手、飯到張口的少爺生活,他從來就沒有自己做過飯,根本就不懂得飯是怎麼個做法。心想,獨自一人過節,這可是破天荒的事,心內悲傷,不想吃東西。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心發慌。縱使你是鐵石之人,也扛不住饑腸轆轆,肚皮也是會餓的,柳堂不甘心就這樣餓死,無奈之下,還是自己動手,學著母親的樣子,先將鐵鍋中注滿水,再將柴薪點燃,急忙把水餃放入鍋中,沒承想水未開而水餃已爛矣。柳堂哪里知道,水餃必須是滾水下鍋的啊,涼水煮水餃,哪有不破不爛之理?幾十個水餃就這樣變成了一鍋糊涂粥,哪里還像水餃的樣子?只好棄之不吃。柳堂氣的痛哭一場,從屋外叫來一個乞丐,把煮爛的水餃送與他吃,那乞丐狼吞虎咽,似風卷殘雲一般,一霎時,便把爛水餃吃了個j ng光,還眼巴巴望著柳堂,好像要把柳堂也吃進肚中去似的。柳堂感到恐懼,趕忙將乞丐趕出門外,將門閂緊緊插牢。肚子還餓著吶,只好又和面打算炕油餅,沾水的面團將柳堂的手死死粘住,他拽都拽不出來,急得柳堂又大哭一場。有街坊听到柳堂的哭聲後,敲門而入,待問明情由後,代為造飯,但急迫之中又忘記放鹽,無奈油餅已經做成,也只有難為柳堂少爺勉強下肚了——餓不死就為天幸了。幸虧柳堂的父親不幾r 即來接他回家了。
第三天,是柳明該到的r 子,柳堂站在飯鋪門外,眼巴巴望著西方,那是父親到來的方向,但等到近中午了,也不見父親的人影。此時,卻見飯鋪掌櫃匆匆走來,他急急慌慌走到柳堂近前,氣喘未定便對柳堂說道︰「少爺,快收拾一下,跟我去亳州!」正在柳堂驚愕之間,掌櫃拽住柳堂的胳膊,便哩溜歪斜的朝大街走去。約莫午後未時時分,二人便到達亳州城,先到王老玉家。原來柳明認為兒子的書信不準確,已于臘月二十八回老家過年去了,因此未來接兒子,這使得柳堂又大哭一場。王老玉懷疑柳堂的真實身份,經仔細盤問查詰,都十分吻合,這才帶領柳堂進入屋內,將銀子交付給飯鋪掌櫃,柳堂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被用銀子贖回來的呀。回想起姚旗主先前的言論,原來他也是為了欺瞞于我呀,抑或是王老玉在欺騙我吧?柳堂百思不得其解。
翌r 一早,王老玉自外面歸來,對柳堂說道︰「東門李團長大人听說有一小兒從賊中歸來,想讓你留在他的軍營中當差,交付十兩紋銀給他,即可獲免你從賊的罪行。」柳堂听罷此言,被搞得一頭霧水,唯有唯唯諾諾而已。自此開始,王老玉便令柳堂與他的家人同居一室,食同席,眠同鋪,不避內外,如同是一家人一般。使得柳堂不得不生出感激之情。只是王老玉所說東門李團長之事,是真是偽?也容不得柳堂去考察。時隔多年,柳堂考中舉人,適柳堂的哥哥有事來亳州,柳堂叮囑哥哥代為探听此事,但此時王老玉人已病故,只是王老夫人還健在,膝下無兒女,寡居一室,柳堂覺她可憐,也不好再去過問此事,此事就成為了歷史之謎。當下柳堂雖然沒有到家,探知家中人口安堵無恙,房屋宅院也沒有被毀,唯獨r 夜盼望家父早一r 來到自己面前,以敘離別之苦。
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亳州東門每r 緊閉,有的官紳惡少常到東門尋釁格斗,官府並不加過問,也無人報官,即使報官也不會有人理會,因為東門外即是捻軍出沒的地方,官府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也懶得去管這種閑事。四門各設團長一名,權力很大,握有生殺大權。張洛行帶領捻軍于r 前又來圍攻亳州城,y 破城而入,攻城的捻軍,個個都是不要命的主,他們分別用硬物遮擋身體,緣梯而上,絡繹不絕,前面倒地,後面繼上。守城官兵用磚石擊打,死尸幾乎把護城壕都填滿了,但捻軍士兵寧死不退縮。官紳們在城上建起炮台,y 置大炮于台上,對攻城捻軍進行轟擊,但還未等竣工,火藥突然爆發,城樓被炸飛,清軍官兵死傷無數。而捻軍卻在此時停止了攻城。事後柳堂得知,張洛行不忍再使城內無辜百姓再遭受荼毒,便大發仁愛之心,因此撤軍。張洛行對他的部下說︰「清廷腐朽,猶如爛根的樹木,天怒人怨,就是死一百次,也不值得憐憫;火藥突然爆發,使清妖遭受應得懲罰,這實在是天意,我等如再要趁此攻城,接下來便會有更多無辜黎民百姓遭受禍殃,這有悖我捻軍造反的本意。」于是便麾軍離去。亳州城被圍困四十八天,官軍、捻軍都付出了沉重代價。此時城中糧食即將食盡,若再有三天不能解圍,官軍將自己崩潰矣。在這關鍵時刻,捻軍卻主動撤退,城內人認為這就是天意,捻軍的撤走救了一城百姓。
自古以來,凡出現饑民造反,社會動蕩,必定是因為zh ngf **所引起。清朝的**導致太平軍和捻軍大規模起義,這即是政治**造成的後果。人民長期生活于饑不果月復、流離無助的境地,為了能夠繼續生存,必然會生出種種事端。張洛行在關鍵時刻,停止進攻亳州城,沒有做出趁火打劫的舉動,一時放過了清軍,卻保全了一城百姓的x ng命,人都認為這是天意,殊不知這是由高人指點所造成,是好人之意也。有人也許會說︰「天道福善禍y n,既然為賊,何又發善心,而保全一城人民之x ng命呢?」筆者曰︰人有生下來就是賊的嗎?乃饑寒所迫,走投無路,而又無人問津,富者過著花天酒地的糜爛生活,饑者卻又無法活命,迫于饑寒而入賊道,才是癥結所由在也。所以說,當官必須清廉,清廉必須腦清,「難得糊涂」,昏昏然而從政,這可是要不得的啊。
柳堂終于等到了父親柳明的到來,父子相見,不覺又是抱頭痛哭。在城內歇息了兩r ,然後雇了一輛小車,父子二人輪流乘坐,向老家而去。柳堂從小嬌生慣養,長途跋涉對他來說就是一場懲罰,沒走多遠,雙腳已經磨起了水泡,離開捻軍後,舊傷未愈,又添新傷,所受的磨難自不必多說。
r 落西山時分,即到達村頭,修寨,這就是柳堂久違的村莊啊。走入街巷,見到房屋近半已毀于戰火,與從前景象已是無法相比,心中又是一陣感傷,不免掉下淚來。走進家門,迎頭撞見慈祥的母親,真是悲歡交集,柳堂跪地給母親叩頭畢,雙雙入座,母親問起半年來兒在捻軍中的情形,悲喜交加,不覺又雙雙落淚。此時,親戚鄰居也聞訊趕來探視,簡直使柳堂一家應接不暇,都感嘆柳堂大難不死,多虧了貴人護佑,今後必有大福。寒暄半r ,眾皆灑淚而去。
哎!柳堂這一次經歷,真是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啊。雖說柳堂人絕頂的聰明,滿月復經綸計謀,雖然不像通許範姓小兒那樣表面聰明,而內心實則狡詐愚笨,看人的眼s 行事,慣于施展順風使舵的伎倆,最終落入下流場中。要不是有貴人護佑,即使柳堂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毫發無損的安全返回家中。
據說柳堂年紀少長之後,即到省城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但一生未有婚娶。據說,他始終忘不掉在賈家圍子與雪花姑娘短暫相處的r 子,在他的心目中,任何女子都無法與雪花相比,家中多次給他保媒,他都一概拒絕,後來听說賈家圍子被清軍將領宋慶屠殺一空,雪花等眾人從此便沒也有了音信,柳堂憂恨交加,得了瘋癥,他整r 家在街上游蕩,一時笑,一時哭,蓬頭垢面,乞討度r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終于在饑寒交迫中暴斃街頭。可憐一個既聰明又j ng靈的人,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這些都是題外之話,不必多說。這就叫︰
烏雲壓頂牛羊葸,風雨瀟瀟有人泣;
誰知人心歹如虎,失時民命賤如雞。
廬舍淒涼飛磷火,殘垣斷壁無人棲;
多少y n魂隨風去,夜半孤鬼聲淒淒!
其實,迫于戰亂而逃難的人有成千上萬,像柳堂這樣雖然遭受苦難而得以活命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們的親身經歷最好不過的說明了一個道理︰捻軍的造反,都是被當時的清廷官吏所逼,為保活命而不得已而為之也,柳堂的經歷就是最好的說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