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節第十四章(4)
劉羽希望開通外部網絡的申請批準了,他可以上網了。網絡是一個遼闊的世界,能給他帶來很多便利。他在漂泊者論壇看到一些詩友在談論博客,他晚上去加班,也注冊開了一個,鏈接了一些詩友,把作品往上貼。這里就像自己的一塊莊稼地,任他怎麼伺弄,偶爾去管理一下,看同行怎麼評價,又去別人的莊稼地逛逛,打個招呼,留個腳印。電話里他對曾皓說,曾皓啊,詩歌論壇的熱潮在消退了呢,大家都在玩博客了,要跟上,寫作的人不能落伍于時代。
「二十一世紀文學藝術工程」簽約評選結果出來了。本地和外地近二十名簽約者,體制內在位的佔絕對多數,體制外的只有三個。劉羽有幸成為這三名中的一名。據後來劉羽得到的消息,盡管他得的是全票,也差點被刷下了,是一位領導和一名從外地請來參加評審的評委幫了他的忙,他才簽上了。差點被刷下的原因,據說是有人說打工仔能寫出什麼好作品?不過,畢竟簽上了,對此,他是感激的,也覺得凡事只要用心去做,並且認真做好了,就有希望。
簽了約,每個月有三千元補貼,先打一千元到賬號,另二千元待簽約任務完成後再發放。劉羽的選題是一百首詩,簽約期是一年半。按規定,這一年半得完成一百首詩的創作和發表或者出版。這個任務是很艱巨的。當然,如果不能如期完成,適當延期也是可以的(延期期間沒補貼),總之是要完成。任務雖然艱巨,但劉羽願意將之當成一種鞭策。
簽約後劉羽慢慢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離開工廠,出去開個工作室,自己做點事。有兩個和他一樣原先在企業編內刊的,出去開了文化公司,承攬設計、印刷、策劃等活,已經做得不錯。一個人打工打到一定時候,多半就得爭取擁有自己的事業。
劉羽把這想法同張彥彥說了,張彥彥表示支持。張彥彥老鄉的廠已經建好,很快就可以開工了,張彥彥就辭掉了售樓的工作。她在售樓上可以說幾乎沒有業績。哪一行都有自己的行情,好多行業還有潛規則,售樓這一行也是,怎樣去有效推廣,接觸客戶,拿下客戶,都是大有講究的,不是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那樣發發廣告,打打電話,就能賣樓了。有些內幕,是外人所不知的。
劉羽送張彥彥去石碣她老鄉那個廠上班去了,逢周六傍晚張彥彥才回來。
劉羽開始構想,工作室開在哪里。霧崗肯定不行,得開到市內去,可是開到市內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