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十六章 十三山

其實所謂的群議自然是找說得上話的人商量,而當時在山海關的朝廷大員可不少,視師尚書張鶴鳴、遼東經略王在晉、薊遼總督王象乾都在。

按照袁崇煥打的小報告,王在晉不顧眾人反對獨斷專行,耗資百萬去修「八里鋪重城」,結果是「群議哄然」。實際情況是哄然確實有,不過是哄然響應。視師尚書張鶴鳴、薊遼總督王象乾都表示同意,而且聲援這個計劃的、出主意的、贊賞的、嘉許的還大有人在。

戶科周希令提出與王在晉類似的計劃,他提出可由中前所入海口築一邊城到黃土嶺,城牆約有十七里,算是出主意的。不過,此城造價頗高,十七里要四五百萬。此後兵科沈應時又復議他們二人的方案,說兩個都不錯,算是聲援的。接下來兵科賴良佐又提出,可先修王在晉所提議的八里鋪,等完成以後再修周希令的。

不同意的,袁崇煥、閻鳴泰、沈棨、孫元化,這幾個人里職位最高的是閻鳴泰,當時是山海監軍道副使(正四品),和前面的這些大佬比起來,他們只能算是不入流的小字輩。只要孫承宗腦袋還沒有秀逗,就知道雙方的分量孰輕孰重。

所以哪怕是孫承宗再想推行自己的主張,也不得不暫緩。他不能不顧及在場的三位大員的意見。所以第一時間放棄了原本的打算,轉而同意修築八里鋪重城。

「諸位同僚意見如此統一,看來是孫某孟浪了。不過某還是認為,遼西之地不可盡送與建奴賊子之手,更望各位同僚于虛活之著,提綴道將之精神,使其人人在戰,事事在戰,切勿跼足于十六里之內,如此方為上策也!」

朱宏燚暗自搖了搖頭,孫承宗果然還是沒有放棄他的想法。雖然這一回合交鋒,表面上是王在晉、張鶴鳴等人贏了。但是朱宏燚很清楚,戰斗才剛剛開始,孫承宗想贏實在是再容易不過。他只需要一道奏章,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搬掉眼前的這些障礙,誰讓他是天啟皇帝最信任的老師呢。

看著王在晉等人輕松的樣子,朱宏燚不禁有些悲哀。可對于現實他卻是無可奈何。這一晚上的會議開下來,唯一讓他覺得有趣的就是傳說中袁都督的真實相貌。

後世的那副乾隆年間的畫像中,袁都督著實是個美男子,皮膚白皙,容貌俊美,一副儒將風采。說實話,和畫像中的袁都督比起來,朱宏燚都有點自慚形穢,恨不得先去棒子國整容之後再穿越。但是見面之後,朱宏燚卻大呼上當,還真是見面不如聞名。

袁都督這副尊榮怎麼描述呢?和《石匱書後集》里描寫的一樣,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情躁暴。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袁都督身材矮小,長得跟猴子一樣,而且性情非常暴躁。其實說袁崇煥長得難看的不止這一處,舉薦了袁崇煥的錢龍錫也說︰「崇煥初次陛見時,臣見其容貌丑陋,退謂同官,此人恐難勝任」。說白了,袁崇煥不是那種一見面就能打動別人的魅力男。

清朝人就是靠不住,朱宏燚暗自月復誹了一聲,都說後世的明星整容化妝什麼的,這弘歷狗韃子感情幾百年前就干過,還干得很惡劣。男子漢大丈夫長得丑怕什麼?又何必故意遮掩?

當然相對袁都督並不和諧的面容,更讓朱宏燚咋舌的是他的那個脾氣。暴躁是一方面,喜歡說大話,沒事找事則是另一方面。眼下這兒時候,孫承宗都偃旗息鼓了,他還不干。

「諸位大人,下官以為,修築寧遠城是勢在必行!修築好寧遠城之後,下官可以保證,不讓建奴韃子犯我國門一步!」

說實話,這就是不上道了,原本王在晉就看他不順眼。注意,這才是事實,清修明史里面說什麼袁崇煥夜行荊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對此王在晉表示極大的肯定和贊揚,還欣賞袁崇煥,提拔他當了個「寧前兵備僉事」。

這不是純粹扯淡麼,看看王在晉奏章里是怎麼說的︰「……職屬袁崇煥膽魄稱雄,志力並矯,且其澡滌之襟期光明之心事迥迥逸群,職心重之,愛之。及崇煥對職曰︰‘我不惜命。’職應之曰︰‘性命與封疆孰重。’制袁崇煥輕進。職令其往前屯安插遼民,四鼓入城,夜行于荊棘,蒙茸虎狼潛伏之地,職未嘗不壯其氣,而深虞其輕進也。」

整段話就是說王在晉對袁崇煥不怕死的勇氣表示肯定,但是對他輕進的作風表示極大的憂慮和不滿。實際上這麼評價袁崇煥的也不止王在晉一個,孫承宗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見︰「……而袁崇煥守寧遠之議,氣勃勃欲起……臣非謂袁崇煥輩之慷慨,而不疑其喜事也。蓋再三駁其議以盡其任事之心。」說白了孫承宗也不喜歡袁崇煥那個沒事找事的個性。

而且王在晉更沒有提拔袁崇煥做什麼寧前軍分區司令。他當時是題補袁崇煥做山海監軍道兵備副使,也就是頂原本閻鳴泰的缺,因為閻鳴泰馬上就要升任遼東巡撫,副使的職位就空出來,而原本袁崇煥就是那個山海監軍道兵備僉事(副使的副手),說白了就是一把手高升了,二把手頂上去。

「簡直是狂言妄語!新修重城之事部閣大臣已有決斷,豈容你山海道一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橫加阻攔。若是再狂言亂語,定不輕饒!」火大了的王在晉一口就將袁崇煥梗了回去。

說起來,袁崇煥還真是個二桿子的個性,一挽袖子就準備繼續上去爭,眼看著情勢就要惡化,門外的皂吏非常恰當的送進來了一封信。王在晉接過來一看,臉色頓時一片灰暗,他也不多語,旋即將信件交給了孫承宗等人一一觀看。

朱宏燚還真有點小遺憾,他真想看看袁都督發飆是個什麼樣子,是不是像屎書上寫的那麼慷慨激昂,催人尿下。不過看了看幾位大佬的表情,他趕緊收起了幸災樂禍的心思。這是一封什麼信,竟然能讓諸位大佬面色都變得如此凝重?

孫承宗清了清嗓子,沉痛道︰「諸位同僚,這是義州義民寫來的求救信,如今他們被建奴賊子圍困在十三山之上,食不果月復、衣不遮體……」

孫承宗後面的形容詞,朱宏燚沒有听進去,他的心思全被十三山這個地名給吸引了。這個地名實在是太熟悉了,熟悉明末歷史的人都清楚。這個十三山的義民,其實就是義州的居民,殺人魔王努爾哈赤收拾了王化貞之後,就決定將義州的居民內遷充作他八旗兵的奴隸。但是義州居民奮起反抗,幾萬人躲進了十三山里打游擊。眼下是被金兵團團包圍在山上,所以才派人沖出重圍求救。

朱宏燚暗自責怪了自己一聲,這麼緊要的事他竟然給忘記了,那可是幾萬條人命,若是安排妥當的話,也就不會使他們落入賊手。唯一讓他有些奇怪的事,這求救信應該來得更早,應該在孫承宗到山海關之前就送到,而且王在晉也做出了安排,難道是來晚了?

他正疑惑間,孫承宗已經拍案而起,朗聲道︰「義州義民乃是我大明的子民,在居高位,但不敢忘民憂,定要將這數萬義民盡數營救月兌困。以某之見,當速速發兵前去營救!」

袁崇煥當即跳了出來,激昂道︰「下官願領五千兵馬前出寧遠接應!」

王象乾不太同意︰「確實應當發兵營救,但關上守軍乃新潰之師,士氣低落,不足以當此大任,不如派蒙古插漢部軍馬三千人以往。」

孫承宗想了想道︰「明初兄,就如你所言,使三千插漢部蒙古護關軍前出寧遠接應義民如何?」

看得出王在晉對于袁崇煥和孫承宗的提議有些哭笑不得,其實朱宏燚又何嘗不是如此。義州就是今天的遼寧義縣,在它的東面就是醫巫閭山,醫巫閭山南面二十里處的余脈才是十三山。

離寧遠多少路程呢?兩百多里路,而且翻山越嶺不說,還要跨過兩條河(大凌河、小凌河)。派三千人馬去寧遠接應,怎麼接應?義民拖家帶口,還有幾萬人,你讓他們怎麼在金兵的圍追堵截下從山上沖出來,再狂奔兩百里路跨兩條河投奔光明?

可以說這個計劃簡直就是扯淡,恐怕孫承宗也很清楚,以明軍的野戰能力,去了也會被建奴兵擊潰,壓根就救不出人來。那為什麼還要派兵呢?

很簡單,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看接應的地點——寧遠,為什麼不前出到錦州?要知道錦州可是離十三山更近,真要接應也更方便。

說白了孫承宗這就是曲線救國,既然明著修寧遠、窟窿山長城或寧遠城的方案被否定了,那就只能繞路。名義上派三千人是去接應義民,實際上就是為了今後舊事重提打伏筆,安插一根楔子進去。

朱宏燚輕輕的搖了搖頭,他知道歷史的車輪又一次沿著舊軌道滾滾駛過,不出意外,幾個月之後,趕走了王在晉、王象乾、張鶴鳴之後,原本定下的修重城方案就被無情的放棄,取而代之的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圈地壘牆運動。雖然他阻止不了這一切的發生,但他也不想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不管,哪怕是不管孫承宗壘牆,十三山的難民他也得想想辦法。

說實話,這些無辜的百姓比眼下的大明官兵要強得多,手無寸鐵拖家帶口的情況下,鑽進山里依靠著簡陋的防御工事,他們也擋住了金兵近三個月的圍攻,比之後來那些兵強馬壯又有高牆鐵壁可守的英雄強了一萬倍。

朱宏燚當即出班道︰「諸位大人,下官請求前往寧遠視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