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丁令威】【李八百】【蘇仙公】【三星神】

【丁令威】

道教崇奉的古代仙人,據《逍遙墟經》卷一記載,其為遼東人,曾學道于靈墟山,成仙後化為仙鶴,飛目故里,站在一華表上高聲唱︰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以此來警喻世人。

東晉著名史學家干寶完成了中國志怪小說的最高成就︰《搜神記》;其後,偉大的田園詩人、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又續寫了《搜神後記》。「丁令威」的傳說就載于《搜神後記》,而且是全書十卷近120篇傳說故事的第一篇,就連最為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也排列其後。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槌碎黃鶴樓」中詠道︰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君平簾下誰家子?雲是遼東丁令威。作詩調我驚逸興,白雲繞筆窗前飛。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又如,李白在「姑孰十詠,靈虛山」中詠道︰丁令辭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煉九丹成,方隨五人去。松蘿蔽幽洞,桃杏深隱處。不知曾化鶴,遼海幾歸度。

再如,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中詠道︰伐竹為橋結構同,褰裳不涉往來通。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顧我老非題柱客,知君才是濟川功。合觀卻笑千年事,驅石何時到海東?

其他如庾信(1500年前南北朝時的文學家、詩人)的「道士封君達,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歸」;歐陽修(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歸來恰是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吳文英(留有詞作300余首、詞名極重)的「華表月明夜歸鶴,嘆當時,花竹今如此」;蘇東坡(開一代詞風、文學藝術成就為歷代推崇)的「古觀久已廢,白鶴歸何時?我豈丁令威,千歲復還茲」;杜牧(晚唐杰出詩人、人譽「小杜」)的「千年鶴歸猶有恨,一年人住豈無情」等等,等等。

丁令威這個人物形象極佳,可以說人見人愛。

丁令威是個愛民如子,敢作敢為的好官︰大旱之年,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人民,在稟奏朝廷無果的情況下,他置個人生死于不顧,而急人民之所急,當機立斷,開倉賑濟。

丁令威是位勤奮好學,立志專一,討人喜歡的仙人︰修仙學道之路,何等寂寞,艱辛,漫長,可是,丁令威耐得住清苦,經得住考驗,最終功成名就,且成為中國群仙榜中的佼佼者。

丁令威在兩千多年前就是一位環保主義者︰他當遼陽刺史時就喜歡仙鶴,愛護仙鶴,他喂養的仙鶴隨其自然,任其來去,臨刑時是仙鶴飛來把他救走,成仙得道後,他自己又經常化做仙鶴,可謂和仙鶴結下了生生世世的不解之緣。

丁令威還很多才多藝︰丁令威絕不只是落在家鄉的華表柱上偶然地唱了一首「有鳥有鳥」歌,其實,他的音樂天才是很有名的,在西王母的宴會上,漢武帝就當眾指出「吾聞丁令威能歌!」當召來之後,丁令威果然曼歌一曲︰「月照驪山露泣花,似悲先帝早升遐,至今尤有長生鹿,時繞溫泉望翠華」;而且,由王子晉吹笙以和,配合的相當默契。

丁令威頗有人情味兒︰已經月兌離了紅塵,已經飛升了千年,可是他依然沒有忘記家鄉和家鄉的人民,仍能千里迢迢飛落家鄉的華表柱上,並發出「城郭如故人民非」的感慨。

丁令威及其故事已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經典,在很多領域都有它不可動搖的存在。

在中國神話人物中,丁令威是中國北方的杰出代表,在「紫丁香謎苑」網編錄的《中國神話人物輯》中,丁令威不僅與婦孺皆知的「八仙,壽星,七仙女,二郎神」等齊名,而且與「堯,禹,軒轅,蒼頡」等華夏精英並列榜上。

在中國的文史典故中,丁令威的故事可謂渾身是「典」,其中,「千年華表」,「城郭人民」,「丁令威」,「遼東鶴」,「離家千年」,甚至「有鳥有鳥」等被隨處引用,可謂文史領域的一株奇葩。

在中國宗教領域,丁令威也極負盛名。如在《中國道教》第三卷記有︰「‘嵩岳嫁女’中講的內容並非是嵩岳嫁女,實為記述西王母宴會周穆王,漢武帝的場面」。席間,「麻姑彈琴,謝自然擊築,丁令威唱歌,王子晉吹笙」,可見丁令威已不是一般的得道之人,而是女仙領袖西王母的座上客了;在第四卷的「道教詩歌」部分記有「八卦代表八方,輪轉兩周,便有十六變詞。最後兩首套用了晉代丁令威歌,以示一世(五百年為一世)終了,二世還歸之意」,可見,丁令威在遼陽華表柱上唱的那首「離家千年今始歸」,已不是一首普通的懷鄉之作,竟是道家詩詞歌賦寶庫中的經典了。還有,「七歲童,丁令威,學仙道,千年歸。」丁令威已被納入《道教三字經》中,足以看出丁令威及其得道的故事,在道教中被重視以及被普及的程度。

在中國旅游領域,丁令威更為一些風景名勝增色不少。如在《千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點導游」中說「仙人台,以丁令威成仙化鶴歸來的傳說而得名,為千山第一高峰。」在「千山簡介」中說「鵝頭峰,原名華表柱,相傳漢遼陽刺史丁令威因救災擅自動用國庫公糧,被朝廷問罪,,,,」在「道教勝地西岩」的介紹中說「西岩山,又名太白山,早在2200多年前的西漢時,遼東隱士丁令威在此煉丹修道,後化鶴成仙,留有月台,等相關景點和傳說。」

丁令威的生命力極強。

遼陽已有兩千四百年的歷史,而丁令威的故事竟也流傳了一千五六百年(丁令威本人的年齡應是兩千二百多歲),且歷久不衰。丁令威這個人物不僅經常出現在《太平廣記》、《新游俠列傳》、《續金瓶梅》等等各朝各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之中,而且在大江南北的廣袤大地上也留下了很多「仙跡」,如︰蘇州有丁令威宅;當涂有靈虛山;鞍山有仙人台,來鶴亭;諸既西岩有月台,丹井,登雲跳,丁公鶴。遼陽昔日八景先有「華表仙因」,後有「華表仙樁」,當年旗倉胡同有「華表柱」,今天城東邱家堡子有華表山。

【李八百】

李八百為道教神仙,關于他的傳說很多,因其在世上活了八百歲或日行八百里而得名。然世上被稱為李八百的就有六種說法。

其一直呼李八百的,為同時蜀國人,蜀人計其壽八百歲,所以稱他李八百。到了秦代,李八百聞漢中唐公房有道心,于是前往度化,經過唐公?夫婦及三婢為之舐惡瘡並奉以洗浴惡瘡美酒三十斛之試後,李八百以《丹經》一卷授予唐公?,唐公?夫婦遂入雲台山煉藥,藥成服後,即到成仙而去。

其二指李月兌,亦為同時蜀國人,他來蜀後卜居筠陽五龍岡,歷經夏商同三代八百年,又因一說一動就行八百里,故蜀人計其壽八百歲,呼其李八百。

其居住的地方,原為漢代高安郡,至今那兒還保留有李八百使用過的淬劍池和七星井。其或居鬧市,或隱山林,又在華林山石室口修煉,丹成後又目到蜀中。同穆王時居金堂縣龍蹺峰,曾三次在金堂棲賢山學道煉丹,號紫陽真君,成仙後,得封妙應真人。

其三指李阿,為三國時蜀人,常乞食于成都集市上,所得不管多少都施舍給貧窮人,夜晚便到青城山去住宿,白天卻又回到成都。有一位叫做古強的人,在十八歲時見到李阿像五十歲左右的模樣,到古強八十多歲的時候,看到李阿卻依然如故。四川資中縣焦壇山說有李阿當年修煉之所,地方上人都說李阿號八百歲公。

其四指三國吳大帝時到吳的蜀人李寬,也稱李八百。

其五指《茅亭客話》中說的虎耳先生目洞賓,在太自九井山時,人呼之為李八百。

其六指《瑞卅府志》中所說的李真,亦為蜀人,後來高安,自稱括了八百多歲,時人也稱他李八百。

【蘇仙公】

蘇耽,傳說中的仙人。又稱"蘇仙公"。相傳他升飛前留給母親一個櫃子,扣之可得日常所需,後其母開櫃視之,從中飛出兩只白鶴,櫃就不再靈驗了。三百年後,有一只白鶴停在郡城東北樓上,它就是蘇耽。事見晉葛洪《神仙傳.蘇仙公》。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耒水》稱他成仙前曾游棲在黃溪東山中,成仙後有人見他乘白馬回到山中,因此為他立了祠,並把這座山改名為馬嶺山。

【蘇仙傳說】

蘇仙嶺象一匹揚鬃奮蹄的駿馬,奔馳在南嶺北麓郴江之濱,又象一座巨大的翡翠屏障矗立在郴州市蘇仙區境內。她距市中心三華里,主峰海拔526米,滿山古松籠翠,崗巒霧雲繚繞,構成"蘇林雲松"的奇觀,為郴陽八景之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蘇仙嶺原名牛脾山,西漢文帝時,郴人蘇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蘇仙嶺。秦末始見郴縣名,漢初即有蘇仙嶺。蘇仙與郴縣幾乎同時。古老的歷史,瑰麗的風景,召喚歷代名人騷客瀏覽觀光,書寫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詞章歌賦,留下眾多流傳千古的文物古跡。而蘇耽的神奇,仙人的靈驗,更吸引著古今善男信女、商賈巨子乃至達官顯宦前來頂禮膜拜,祈禱保佑。故早在唐代,蘇仙嶺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譽。

上下兩千年,蘇仙嶺香火鼎盛,歷久不衰,倏忽到今日,舊貌換新顏。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湘南璀璨名珠--蘇仙嶺,必將為護佑一方水土繁榮昌盛再放異彩。

第一節神奇的蘇仙

西漢文帝年間,郴州東門女外-位潘姑娘在--河邊洗衣時遇奇懷孕,並在牛脾山桃花洞內生下蘇耽,即後來的蘇仙。蘇耽出生後鶴覆鹿乳,長大後孝敬母親,得異人授仙術,通醫道,識百藥,聰穎勤奮,為民治病,造福鄉里。十三歲時跨鶴升仙。

晉人葛洪的《神仙傳》、清人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都曾記載蘇仙的傳說。韓愈、劉禹錫、秦少游、蘇東坡、米芾等文人都與蘇仙有不解之緣。

一、吞萍成孕

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城東鴨子塘村一個姓潘的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邊浣洗衣裳。正洗著,潘姑娘猛地抬頭看簡一朵與眾不同的五彩浮萍順水飄近,閃現光異彩,煞是好看,潘姑娘既喜歡又好奇,用手去撈,不想手竟被浮蓮根蔓緊緊纏住,總也甩月兌不開。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不料這浮萍竟順勢滑進了潘姑娘月復中。過了一段時間,潘姑娘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懷孕了。

二、鶴覆鹿哺

轉眼到了惠帝五年,潘姑娘有了十個月的身孕。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年七月十五日,潘姑娘生下了一個男孩。潘姑娘未婚孕育,大家議論紛紛,閑言碎語很多。為避眾人口舌,潘姑娘的母親只得將嬰兒丟棄在村後牛脾山下桃花洞中。臨走時,潘母指天卜誓道︰"該成人,七日之後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內早歸陰。"到第七日,思孩心切的潘姑娘急忙趕到桃花洞探視,竟看到一幅奇異的景象︰一只美麗的白鶴正張開雪白的羽翅為嬰兒御寒,一頭健壯的白母鹿正用女乃頭給孩子喂女乃。潘姑娘始而驚,繼而喜,連忙將這苦命的孩子緊緊摟在懷里抱回家去。

三、取名蘇耽

中國傳統習俗是孩子從父姓,潘姑娘的小孩既然沒有父親,也就沒有姓名。小孩長大入學,沒有姓名不方便,教書先生因此要為他取個名字。先生叫他走出塾館,通報他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小孩剛走出門,就看見有一個人用禾草串魚懸掛在樹枝上,自己卻枕著樹根呼呼大睡。小孩于是將所見情景稟報先生,先生說︰"禾草串魚,是個‘蘇‘字;枕樹而臥,是個‘耽‘字。你就姓蘇名耽,叫蘇耽吧。自此,小孩就稱蘇耽。

四、初遇異人

牛脾山鐘天地之正氣,山靈水秀,風景佳好,山中多有神仙異人出沒。一天,蘇耽入山砍柴,忽然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十分喜愛蘇耽的聰慧孝順,傳授了仙術給蘇耽。這仙術能隱其身,變化莫測.蘇耽學會後試了一下,砍刀不磨自利,柴擔舉重若輕。從那以後,圍繞著蘇耽就發生了許多奇情怪事。如蘇耽與同伴放牛,別人的牛桀傲不馴,唯蘇耽的牛老實听話,似通人意。傍晚,蘇耽想回家,那牛不用驅趕就自返歸途。又比如,山中白鹿本來膽小見入就逃,但蘇耽卻能靠近白鹿,騎上鹿背。白鹿馱著蘇耽飛奔于峰巒溝壑,安穩如馳平地。更怪的是,每逢騎鹿馳驅,在蘇耽的眼里.胯下的白鹿竟化作了一條神龍.

五、遠遁取食

蘇耽非常孝順母親,有一次正在吃飯,蘇母無意間說想吃便縣(今永興)的特產?魚(油?魚)。蘇耽一听,放下琬筷就出了門,眨眼功夫,蘇耽就提了一對?魚回來。蘇母問︰"郴縣也有?魚嗎?"蘇耽答︰"我是從便縣買來的。"蘇母覺得很奇怪;又一次,蘇母患病不思飲食,蘇耽問娘想吃什麼,蘇母說︰"我想吃的只怕是想得到卻吃不到。"原來蘇母想吃湘潭名產臭豆腐乳。怪不得說想得到卻吃不到了;湘潭離郴州近七百里,常人注返需兩個月時間。母親有病需要照應,如何能盡快取回臭豆腐乳呢?蘇耽在門外沉思間,忽然遇到曾向他傳授仙術的老仙爺,告訴他白鹿洞通湘潭,只要日出前入洞.日落前就可從湘潭打個來回,出洞而歸;第二天,蘇耽按照老仙翁的指點,果真買到了湘潭臭豆腐乳,並在當天傍晚趕回了郴州。蘇母高興之余,卻不相信蘇耽真的到了湘潭.兩月後,蘇耽的舅舅來看望蘇母,說起曾在湘潭看見過外甥的事。蘇母這才相信蘇耽真的到過湘潭,于是更加驚異,自此,蘇母認定蘇耽不是凡人。

六、七顆仙桃

蘇母久病不愈,蘇耽憂心如焚,暗中祈禱菩薩,願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親早日康復,蘇耽的孝心感動了神靈,夢見仙人授意說︰"牛脾山頂古樹鮮桃,吸日月之精華,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誡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顆足矣,切忌多貪"。

第二天,蘇耽果然在牛脾山頂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時高興,忘記了神人的告誡,盡興采摘了滿滿一筐。蘇耽背著滿筐仙桃飛奔下山。跑到山腰,腳絆石頭摔了一跤,滿筐仙桃遍地亂滾。蘇耽急忙爬起撿拾,左尋右找也就拾到七顆。蘇母吃了蘇耽帶回的七顆仙桃,病體頓時痊愈。後來,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頭。有桃石,剖之紋核如生,世傳仙桃。馬嶺山亦多虺蛇殺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蘇仙嶺山腰拾到桃石,研粉沖服,百病可愈。

七、受詔得寶

蘇耽十二三歲時,已是一名品術皆優的少年郎中。有一天,他到牛脾山采藥,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蘇耽直身一看,原來是傳授仙術給他的老仙翁。老仙翁傳詔道︰"爾今仙道已成,勿再依戀塵世。吾今奉命傳詔,三天之後就是你升天之時。"蘇耽拜謝說︰"非我依戀塵世,只是我若升仙離去,母親無人終養。"老仙翁遞過一件石匣,說︰"有此石匣,但可無憂。只是天機不可泄露,此匣萬萬開啟不得,切記。"老仙翁傳詔已畢,飄然而去,蘇耽也收拾藥簍懷揣石匣返回家中.

八、群鶴迎仙

漢文帝三年(公亓前177年)五月十五日,是蘇耽成仙升天的日子。蘇耽一早起來就劈柴禾,掃庭院,又將水缸挑滿。這是最後一次侍奉母親,他想竭力多做些事。挑水時,他看見了倒映井底的南天門,且隱隱听見裊裊仙樂聲,知道行期已近,于是整衣撢塵等候仙侶。忽然紫氣西來,氤氳縹緲中,十只仙鶴迤邐降落在蘇家庭院。蘇耽急忙入宅含淚向母親辭別︰"耽已成道,受命將升,仙仗臨門,不得終養o"蘇母雖然舍不得與兒離別,但知道天命難違,不可強留,于是哽咽唏噓說︰"兒走後,娘何以為生?"蘇耽將老仙翁授給的石匣捧送到母親手中,說︰"有需必得,慎勿發也。"又說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枯葉救之。蘇耽辭母出門,忽聞仙樂齊奏,又有異香彌漫,蘇耽騎上仙鶴,旌幢和群鶴簇擁著他逶迤騰空而起。

九、桔井泉香

蘇耽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發瘟疫,來勢迅猛,八方蔓延,不分男女老少,均受染發病,病死無數。一時間,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鄉親們在此劫難中,自然想到蘇耽,可蘇耽已經成仙升天而去子︰于是轉而來求蘇母。蘇母便按照兒子的囑咐,凡來求醫者,每人賜給院內井水一升,桔葉一片。說也真靈,病人服後,無不迅速痊愈。消息傳開,前來向蘇母求醫討桔葉、井水的很多,可桔樹上的葉子和井中泉水並不見少。原來,蘇耽成仙,仙氣飄溢,桔樹招收了仙風,有了靈性,人每摘一葉,樹就會自長一葉。泉水吸收了仙氣,也有了靈性,人們每舀一升,井水就自涌一升。由于有足夠的桔葉井水,郴郡的瘟疫終于得以平息。自此,"桔井泉香"這一典故就流傳下來,並傳遍全國及日本與東南亞等國。

唐代詩人杜甫、王昌齡、元結、沈彬等,對此均有題詠。

唐開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賜名"集靈觀"、"桔井觀"。

十、蘇仙望母

蘇耽無父而生,自幼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他把母親的養育之恩銘記心上。又因未及報答,少年即成仙道,以至永訣慈母。所以蘇仙雖身在天界,思母之心卻與日俱增,常常溜出天庭,來到蘇仙嶺上,朝西南翹首眺望,期盼看到母親的身影。嶺上的松林也深受蘇仙孝心感染,每當蘇仙望母,它們也一同傾身西南,陪伴蘇仙尋覓母親天長日久,積而成勢,蘇仙嶺的松林無論老樹新枝,總是傾向西南。世人感慨蘇仙孝感草木,感嘆嶺上松林善解人意,就將這片松林稱為"望母松"。

十一、擲經成橋

蘇耽成仙離家時,為了母親衣食有著落,把老仙翁贈送的小石匣留給了母親,石匣上寫著"心有求,叩叩首"幾個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會出現蘇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蘇母憑著這個石匣子,溫飽度日,竟活到百歲才無疾而終。蘇母逝世那天,人們望見蘇仙嶺上有白馬出沒,並隱隱听到哭聲從嶺上傳來。人們把所見所聞稟報到郡署。郡太守張邈率下屬一行親赴嶺上求見蘇仙。仙凡異壤,不可直面,蘇仙半隱于松葉枝叢中,接待張太守,感謝他吊孝母親。言語間,郡守張邈偶然窺見蘇仙豐資神彩,光熠照人。蘇仙顧及故鄉諸事,知道郴江因無河橋,過往行人全憑小船擺渡,十分不便,于是有意為鄉親解難。于是蘇耽對太守說︰"山谷幽遠,日暮難歸,願許蘇耽成橋水上。"說完將手中一卷仙經擲向郴江,離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現了一座石拱橋。郴人為紀念蘇仙的恩德,就稱這座橋為"蘇仙橋"。

十二、仙淚化泉

中國古代,無論是官府貴人,還是庶民百姓,凡父母新喪,孝子都要在父母墳旁起造墓廬,枉身其內,守墓三年,以報父母養育之恩,以盡後代孝道之情。蘇母謝世,葬桔井觀之左。時蘇耽已成仙升天多年,雖仙凡有別,但蘇耽原本極具孝心,故仍然遵依凡例守墓盡孝。每天蘇仙在天庭值日之余,即坐一白色仙馬馳抵蘇仙嶺,遙對桔井觀旁的慈母墓跪拜行禮,凝視守望。每每想起母親未成婚即吞萍懷胎。

【三星神】

人人都想發財,所以人人都拜財神。有財並不就有福有祿有壽,最好是福祿壽都有;因此在道教神系中就有了福祿壽三星神。俗語說︰「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三星神源于道教的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其神職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源于原始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後來道教稱為三元大帝,是三兄弟,上元大帝是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上元節;中元大帝是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所以七月十五叫中元節;下元大帝是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所以十月十五也叫下元節。三官都在其生日執掌神職,人們就在這三個日子拜三官,希望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但是後來演變成為福祿壽三星神。三星神作為神像印在紙上進入千家萬戶貼在牆上成了年畫,成了人們賀春的禮品,寄托著祝福的心願,神性已逐步減弱。在潮汕,以楓溪為中心的瓷塑十分發達,當代更大量生產福祿壽三星組塑,成了著名的藝術品,廣銷海內外。但其釋義也已具體化為三個人物,即︰晉代的巨富石崇代表福,他身穿錦服,手握天書,環佩纏身,一身富氣;唐朝的開國功臣郭子儀代表祿,安置在中間,他王冠蟒袍,玉帶圍腰,肩飄綬帶,氣概凜凜;神話傳說中的南極仙翁代表壽,他鶴發童顏,喜眉笑口,執杖捧桃,龍鐘老態。當代有許多人家將福祿壽三星陳設在客廳中,並不焚香敬拜,僅是一種藝術欣賞品了。

在北京白雲觀的東院有一座新落成的殿堂三星殿,里面供奉著幸福安樂和長壽的福、祿、壽三星神,他們執掌著人的幸福吉祥和長壽,在中國民間有著深厚的影響。俗話說︰「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三星神的形象和藹慈祥,所以使人覺得可親可近,民間百姓都新呢地稱他們「三星老兒」。又因為他們是幸福長壽的象征,所以人們在對他們頂禮膜拜的同時,還將他們當作吉祥物進給新朋好友,從而使三星的信仰廣泛深入民間。

幸福歷來是人們祈望和希求的,《尚書.洪範》對此有五福之說︰一曰,壽,二日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韓非子.解老》則說︰全壽富貴之謂福。《禮記.祭統》則日︰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可見,福字是長壽健康、安寧富貴、一切順遂、萬事如意的象征,于是千百年來人們對之孜孜以求,虔誠禮拜,希望幸福臨門,福運綿延。

對此,道教在豐富其信仰體系時加以吸收,稱福神為星神,來源于福星,即歲星,稱歲星照臨能降福施祥。後來又將其人格化,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福神天官和楊成。

天官信仰源于道教五斗米道的三官手書,是五斗米道教祭酒用于為病人祈禱的文書。祭酒為病人寫三通文書,祈請于三官大帝。道教宣稱三官大帝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至此,人們便把天官作為福神來信奉了。在清代,天官信仰極其廣泛,天官賜福的年畫也是多姿多彩。圖中天官是一副大員外的形象,身穿大紅官服,龍袍玉帶。手執如意,五綹長須,面容慈祥和藹,顯得非常雍窖華貴。有的年畫上,天官慈祥地攜五童子,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魚燈。張貼這些年畫,人們就是為了祈求天官賜福長壽。

福神楊成,本為歷史上的人物陽城。據《唐史演義》記載,陽城,唐定州北平(今河北完縣)人,字亢宗,學識洲博,德行高尚,頗有名聲。進士及第後,卻隱居中條山。李秘薦舉其為諫議大夫。京城官民均以為他上任後直進諫議,痛砭時弊。誰知他進京後整日飲酒,不理政事,大失所望。唐貞元十一年(795年)奸臣裴延齡誤諂大將陸贄等人,唐德宗欲殺陸贄等人,朝野上下不敢勸諫,只有陽城力諫,幫助陸贄等人澄情事實,使陸贄免于一死。朝中金吾大將軍張萬福贊道︰朝廷有直臣,天下太平矣!從此陽城名傾朝野。後來陽城又力諫德宗不要重用佞臣裴延齡,德宗不听,陽城遂辭官而去,隱居山林。

然奉陽城為福神,則與其抵制進貢道州矮民一事有關。據《舊唐書.陽城傳》記載,道州的老百姓因水土原因,身材都十分矮小,每年每戶都要進貢男子,號為矮奴。陽城到達道州,禁以良為賤,又憫其編氓歲有離異之苦,乃抗疏論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自貢,民皆賴之,無不泣荷。《新唐書.陽城傳》標州人感之,以陽名之。陽城因不怕治罪,不怕丟官,抗旨直諫,拯救道州矮民,道州百姓感其思澤,為民作主,特建祠供奉,尊為福神。大詩人自居易在《道州民》一詩中贊道︰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生男多以陽為字。

其實道教神系中早有福神陽城的故事,只是時間和名字略有不同而已。據《道藏.搜神記》記載,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楊公諱成。昔漢武帝愛道州民矮,以為宮奴玩戲。其道州民生男,選揀侏儒好者,每歲不下貢數百人,使公孫父母與子別。省刺史楊公守郡,以表奏聞天子曰︰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無矮奴也。武帝感悟,省之,自後更不復取。郡人德之,立祠繪像供養,以為本州福神。後天下士庶皆繪像敬之,以為福神。

不管是漢代的楊成,還是唐代的陽城,均是因為拯救百姓而得以成神,這充分表明人們對善良和幸福的向往。

祿神為官職祿位之神。其源于中國古代的星神崇拜,其神為祿星,《史記.天官書》雲︰文昌宮有「司祿」,就是說文昌宮中有專掌司祿之星神。後來星辰崇拜漸漸人格化,祿神和福星、壽星一樣,亦被喊予神性,這樣便有了進子張仙的說法。在傳統的「福祿壽」年畫中,他常常抱或牽一小兒。

祿神在民間很受人們的歡迎,民間常有「加官進祿」、「福祿壽」、「官上加官」、「加官進爵」、「馬上封侯」、「連升三級」等題材的年畫、風惜畫和吉祥圖案等。這一類的畫還常常使用諧音的方法,以某種實物來代替字義。如以「鹿」代替「祿」,如三星圖中常畫老壽星騎著鹿,跟隨一些桃侍從,上空飛著蝙蝠。或者是束帶高冠帽的官員,正撫模一只鹿。

在民間還流傳著祿神張仙的一個傳說。相傳唐朝宰相婁師德年輕時就患有虛勞病,身體十分虛弱。一天一個道人從他面前經過,說他天靈無光,黑氣纏繞,病入膏肓,若無貴人相助,三日必死。婁師德久病不愈,對于死亡也就無所顧忌。三天中,他無所事事,默默地等待著死亡的來臨。可是到了第三天晚上,婁師德見到從門外闖進一紫衣人,正從懷中取出一彈日,扣上彈丸,不由分說,就朝婁師德一下。婁師德心想,命已到期,無須躲閃,于是干脆閉目待斃。可是等了許久,頭上一點感覺沒有,反而覺得身體飄飄欲仙,如坐春台。于是睜開眼楮,一會兒神清氣爽,病痛全消。婁師德自知遇上貴人,下跪問紫衣人是何路神仙。紫衣人告知是祿神張仙。說著便將婁師德帶到「司命署」的一問石屋中,讓其查閱祿命典籍,婁師德翻開一看,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貫、進士及第、入台輔為宰相的時間及其85歲之壽終均記錄在案,心中大喜,正準備離去,忽然看到自己一個叔伯兄弟的姓名,欲觀其詳,突然從石屋外闖進一猛獸,手執萬化大戟喝道︰大膽婁師德,豈敢亂翻祿籍!」一下子將婁師德驚醒,才知是一場夢。後來婁師德果然高官厚祿,位居宰相,應驗了夢中的經歷。

道教是一個追求長生的宗教,因而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壽命的天神。傳說經常供奉這位天神,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這位天神就是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

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經久不衰,且備受人們歡迎的即為壽星,對壽星的信仰自古以來就極為普遍。《史記.封禪書》司馬貞索隱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現安,祠之以祈福壽。」《爾雅.釋天》亦說︰「壽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故郭璞注曰︰壽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認為,在西方狼比地有顆大星,叫「南極老人星」,老人星出現,治安,老人星不見,兵起。唐代學者張守節對此解釋說︰「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東南),一曰南極,為主佔壽命延長之應。見則國命長,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反見,人主憂也。」因此對壽星的出現極為關注。《漢書.天文志》又曰︰「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都老人廟。」至此,將古代的天文學與宗教結合起來考察,可以發現壽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指天空某一區域,即十二次之一,範圍相當于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其二是指屬于西宮的南極老人星,且在東漢時已把敬老括動與祭祀老人星結合在一起。

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分別為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蒼龍之形。其中角宿二星,形似羊角,故曰「角」,而在東方蒼龍七宿中猶如龍角;亢宿四顆星,引亢直上,故曰「亢」,在東方蒼龍七宿中猶如龍頭。現代天文學將此二宿劃入室女座,其中角宿是一等亮星,甚為出名。其一般出現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低空,晚七點時就很清楚了。而南極老人星則劃入船女座,也是一等亮星,因它處在南緯50。以南,故在我國北方不易見到。但在長江以南和嶺南地區,都很容易見到。它常顯眼地出現在二月間晚上八點後的南方低空。以上是對壽星的二種不同說法。周秦時,祭祀的壽星,實際上指南極老人星(亢宿)。但據《通典.禮四》載︰「敕宜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角、亢七宿。」可見到了唐代二者合而為祭了。

周秦以降,壽星在歷代皇朝中皆被帝王列入祀典,直至明代,國家祀典雖廢,但其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如明代彈詞《白蛇傳》後易名為《雷峰塔》、《義妖傳》以及後來的《三仙寶傳》中,南極仙翁均作為一個好心腸的壽星出現。《白蛇傳》改編成戲曲後,其中《盜仙草》一段,講白蛇飲雄黃酒現形將許仙嚇死後,連潛入昆侖山,盜取仙草,與鶴鹿二將神格斗不勝時,南極仙翁憐而贈以靈芝,許仙遂括。許多人均看過此劇,大多均為其場面所感動。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祿壽三星度世》中,也專門講述了南極星翁的故事。此外,元明雜劇中,講述壽星的著作中還有《南極登仙》、《群仙祝壽》、《長生會》等。

壽星的形象是明末定型的。因為先前的壽星一般是「如意蓮花冠,鶴氅、牌子、玎*7、白發、白髯、執圭」,與明末老人模樣白發白須拄一彎彎曲曲長拐杖頭額長而向前隆起,即高腦門的壽星稍有差別。其根據是《後漢138看書網中說︰東漢奉祀老人星時,常同時舉行敬老括動。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各賜一根九尺長的鳩頭玉杖,壽星的拐杖即源于此。至于拐杖的形狀,《程史》卷四釋曰︰「凡壽星之扶杖者,杖過于人首,且詰曲有奇相。杖直而短,僅至半身,不祥物也。」據此可知在南宋以前,塑壽星必配一根彎曲奇特的長拐杖。對于壽星頭部長而向前隆起(高腦門)的原因,據《通惜篇》說︰「世俗畫壽星像,頭每甚長。」《南史.夷貊傳》載,毗騫王身長丈二,頭長三尺,自古不死號長頸王,畫家意或因乎此,蓋取其長壽之意。元明以前,常建有壽星祠或壽星壇。

明朝以後,民間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結台起來祭祀,合稱福祿壽,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三個福神,作為民間吉祥如意的象征,故民間祝壽時,常在正屋面牆上懸掛福祿壽的中堂,兩側壽聯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壽比南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