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
道教神話人物。據《神仙傳》記載,其為女性,修道于牟州東南姑餘山,中國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經家,年十**,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故古時以麻姑喻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于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古籍記載】
麻姑為道教所尊的女仙。葛洪《神仙傳?麻姑傳》曰︰
「漢孝桓帝時,神仙王遠,字方平,降于蔡經家,……與經父母、兄弟相見。獨坐久之,即令人相訪(麻姑)。」繼雲︰「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許。于頂中作髻,余發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入拜方平,方平為之起立。坐定,召進行廚。……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又說︰"麻姑鳥爪。蔡經見之,心中念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方平已知(蔡)經心中所念,即使人牽經鞭之。謂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謂爪可以爬背耶?‘但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宴畢,方平、麻姑命駕,升天而去,簫鼓、道從如初焉。」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麻姑傳》全抄上文,僅在傳前冠一句雲︰「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亞也。」
《神仙傳?王遠傳》所記內容略同。但上述二傳皆無王遠與麻姑有親屬關系的記述,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後集》卻謂︰「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自為後人所增益者。
葛洪《麻姑傳》以其所具有的豐富想象力而聞名于後世。
其「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復揚塵也」,更成為後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典故的來源。
在此《麻姑傳》和後世文人稱引的影響下,許多地方又有稱名麻姑的女仙出現。如《太平廣記》卷一百三十一引《齊諧記》所記麻姑,為東晉孝武帝太元(376∼396)時人,稱「太元八年,富陽民麻姑」,後因吃蛇肉,「嘔血而死」。《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話》所記麻姑,「姓黎,字瓊仙,唐放出宮人也」。同書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記麻姑,為「後趙麻秋女,或雲建昌人,修道于牟州東南姑余山,飛升,政和中封真人」。,以上麻姑皆偶然同名,或有意附會而取此名。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現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廟。唐顏真卿《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雲︰「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于此得道」。《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謂江西寧國府東有麻姑山,「麻姑嘗修道于此,丹灶尚存。又嘗居建昌,山故亦號麻姑」。宋洪邁《夷堅丙志》卷四稱︰「(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傳雲亦麻姑修真處也」。《異苑》卷五載︰「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一作麻)姑廟。姑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後負道法,婿怒殺之,投尸于水,乃隨流波漂至今廟處鈴(嶺)下」。大都亦為托名麻姑而來。
《神仙傳》中之麻姑,原是親見「東海三為桑田」的仙人,是長壽不死者,故後世多以之象征長壽,至遲在明代即有畫家作「麻姑獻壽圖」,以為人祝壽之禮品。
【神話傳說】
之一︰麻姑獻壽
東漢桓帝時,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遠降臨在江蘇吳縣一個名叫蔡經的人家里。蔡經的家人早就預備好豐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臨。當神仙起駕的時候,人們听到了天上人馬、鑼鼓喧騰的聲音。王遠到來了,只見此人中等的身材,頭戴遠游冠,身著朱衣,佩帶五彩的紳帶,背上掛著寶劍;乘坐在羽車上,由五彩飛龍拖著座車。
王遠接見了蔡經一家人後,就派遣使者,請仙女麻姑赴宴。使者傳達了麻姑的意思後,不多久,天上又響起了喧騰的聲音,麻姑下凡了。只見麻姑是個十七、八歲俏美的姑娘;頭頂結了一個警,剩余的長發烏溜溜的垂到了腰際,穿著光彩奪目。仙女和王遠寒暄完畢後,各人拿出了攜帶的食物,大多數是水果、干肉之類。麻姑說︰「自從上次和你見面以後,我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萊,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開群仙大會時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也會變成陸地吧!」王遠也感嘆道︰「古代的聖人也曾說過海中會飛揚塵埃這樣的話」。麻姑也一地會過蔡家的女眷,忽然間叫住了蔡經的弟媳。她幾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來,然後,把這些米灑在地面,結果,這些米竟變成了一粒粒丹砂。王遠看到這情形,也把他從天庭帶來的一升美酒,拌了一斗水後,邀請蔡家同飲。蔡經看到麻姑鳥爪一樣的手指頭,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用那爪來抓背搔癢,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遠洞察了他的心思,大聲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膽!」說完後,就把蔡經捆綁起來鞭打。大家目睹了蔡經被鞭打的情形,可是卻沒有看到施刑的人。王遠說︰「平常人是無福消受我的鞭答的。」
宴償完畢後,王遠和麻姑升上了天庭。這時候,天上傳出了和他們下凡時同樣的仙樂。
這是,《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232引葛鴻《神仙傳》中「王遠」中記載有關麻姑的傳說的。古代對于麻姑傳說的記載並不多,以上是其中一則。還有就是《列仙全傳》︰麻姑是北趙十六國有名的殘暴將領「麻秋」的女兒。由于麻秋生性暴虐,在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市)役使百姓築城時,晝夜不讓休息,只有在雞叫時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學口技,常常學雞叫,這樣別的雞也就跟著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後來被他的父親發現,父親想打麻姑,麻姑因為害怕便逃到仙姑洞修道,後來從橋上升天成仙。
在中國的民間年畫中。《麻姑獻壽》永遠是歷久不衰的主題。
之二︰麻姑成仙
在盱江西岸,離縣城十余里的地方,有座麻姑山,相傳很早以前這山不叫麻姑山,而叫丹霞山。
山中有個莊戶人家生有一女,取名麻姑,麻姑長得聰明、漂亮,十幾歲就常同嫂嫂去采菇、打柴,兩人往往同時出門,回來老踫不到一塊,而且每次麻姑采的菇,打的柴都比嫂嫂多。
一天,嫂嫂追問麻姑,是否有誰幫了你的忙,麻姑照實說了。原來,麻姑每天都有一女童幫助他,只是不知這女童家住何方。一天,麻姑仍舊上山采菇,遵照嫂嫂的吩咐,暗暗跟蹤女童,走呀,走呀,發現女童走到一棵大松樹下就突然不見了。回家後,她又如實地告訴了嫂嫂。嫂嫂告訴她,你明天再去,偷偷把一綹紅絲線系在她的後面,再找就不難了。
第二天,麻姑依計而行,把紅絲線偷偷系在女童衣後,然後再偷偷尾隨,到了那棵松樹下,女童就不見了,只見地面上露出了一綹紅絲線。早已暗中跟隨在麻姑後面的嫂嫂竄了上來,舉起鋤頭就挖,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個扎紅絲線的人形茯苓,麻姑心里不忍,哭著要嫂嫂放回原處,嫂嫂不肯,對麻姑說︰「這是千年茯苓,吃了可強身健體,你不取,別人也會挖掉」。
回到家里,嫂嫂借故把麻姑支開,立即生火烹煮茯苓,打算一個人吃掉。誰知茯苓還在鍋里煮,被鄰居有事叫去。這時,麻姑回來,忽聞得一陣異香,禁不往揭開鍋蓋,舀了一點嘗,哈,可鮮美了,小孩子不懂事,索興吃了個精光。等她想到嫂嫂,茯苓已經下肚,自己也飄飄悠悠,騰空而起,飛上藍天。嫂嫂回家見鍋中無物,又不見麻姑,正待尋找,忽听麻姑在空中呼喊嫂嫂,這時,只見麻姑端坐彩祥雲之中,在向嫂嫂招手。
麻姑升仙後,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災厄之法,能擲米成丹。麻姑每年顯靈,為窮苦鄉親除病消災,頻賜豐年。唐玄宗時,人們建麻姑廟,紀念這位仙姑,老百姓把最好的米叫麻姑米,最好的茶葉叫麻姑茶,最好的酒叫麻姑酒,把這座丹霞山,也改名叫麻姑山了。
【旅游景點】
之一︰
在今天湖北省麻城市市區北有五腦仙山有麻姑的景點。
相傳東漢時,有個姓麻的官吏,夜里做了個夢,自己從江水中垂釣上來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來,妻子生下一女嬰,貌美不凡,听力過人,三天後便可依依呀呀說話,一個多月後便能跟父母學讀詩文,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一把米從她手里拋撒到地上,便成了無數色彩絢麗的寶珠。
後來,帝王派她父親監工修築城牆,役工頭用皮鞭迫使役工們每天從日出干到日落,又從日落干到雞鳴方可休息。連干幾天,役工們個個疲憊不堪,叫苦不迭。心善的麻姑于心不忍,為了讓役工早點休息,她在天黑時便仿效公雞叫,引起四鄰的公雞一齊啼叫。可是,此事很快被發現,其父盛怒之下,把她關進了牢獄。父母多次勸她認錯,許之予榮華富貴,可她卻始終不為之心動。後來,她將米粒化作寶珠,撒在地上引得貪婪的獄官追撿,趁機逃獄。其父率兵隨後追趕,追至深谷邊,麻姑走投無路,剛想投谷而去,王母娘娘巧過此處,于祥雲中拔下玉簪扔下谷去,化作一道玉橋,麻姑得救。
過了深谷後,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點下,乘清風白雲走了九天九夜,來到海上一座仙山。這里雲繚霧繞,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過堅石巨岩,潺潺聲似簫音笙韻。于是麻姑在此仙山淨土處潛心修煉,並精心培育仙果,采集靈芝釀造美酒。數年後,麻姑修煉成仙,選擇農歷三月三,帶著釀好的美酒和采摘的仙桃,升空去拜見王母娘娘,答謝救生點化之恩。
至今,昆崳山中麻姑住過的洞、用過的「器具」依然可見。
之二︰
在江西省南城縣城西有座麻姑山,山姿奇秀,景色優美,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全稱叫︰「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這座洞天福地本屬女仙麻姑所有,相傳她在此隱居得道成仙,緣此成名。
麻姑是中國傳說中有名的女壽仙,「麻姑獻壽」是民俗畫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神仙傳》里說,她的本事有驚人之處,一是能穿著木屐在水面上行走,可與達摩祖師踩蘆葉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擲米成丹砂。
麻姑曾說她已經看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還說現在的蓬萊水也淺于舊時的一半,將來還會變成陸地。滄海變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經過多少個千萬萬年。麻姑已經見過三次滄海變桑田,她該有多大壽命?雖說她長得象十八、九歲的大姑娘,可她的實際歲數是無法估算的,麻姑做個女壽星當之無愧。民間傳說王母娘娘三月初三過生日時,舉辦蟠桃盛會,麻姑特釀制壽酒獻給西王母,這就是所謂的「麻姑獻壽」。
今天的麻姑形象多為繪畫和工藝品,或騰雲,伴以飛鶴,或騎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盤作獻物狀,手中或盤中,一般有仙桃、美酒或佛手。過去給女者祝壽,常送麻姑獻壽圖。
麻姑發祥地江西省南城縣,利用麻姑山的甘泉,人們釀出了有名的「麻姑酒」。此酒透明醇厚,果香濃郁,確實有益身心。
【采女】
道教傳說中一位精通房中術的神女。采女在漢代宮廷中,原指三等的宮女。《後漢書?皇後紀序》曰︰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後世又稱彩女,通常指普通宮女。在中國古代房中術書籍中,采女是彭祖的學生,由君王派向彭祖學習房中之術。《醫心方》卷二八稱︰**雲︰有采女者,妙得道術。王使采女問彭祖延年益壽之法。另據《墉城集仙錄》記載,采女為商王宮女。少得養神之道,年二百七十余,視如十五六歲少女。相傳商王留彭祖于掖庭,使采女問道于彭祖。采女問延年益壽之法,彭祖答曰︰「服元君太一金丹,可白日升天,上補仙官,愛精養神,服食草藥,可以長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虛飛行,陰陽運凡,導引屈伸,使百節凡行,關機無滯,坐忘煉液,皆可以令人久壽。」采女面受修道之要,以教商王,商王行彭祖之道亦三百歲。
【萼綠華】
中國古代傳說中道教女仙名。簡稱萼綠。年約二十,身穿青衣,晉穆帝時,夜降羊權家,自此每月來六次,贈羊權詩及火浣布、金玉條月兌等。她是一位美麗而不請自來的仙女。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運象篇第一》︰「萼綠華者,自雲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權。自此往來,一月之中,輒六過來耳。雲本姓楊,贈權詩一篇,並致為浣布手巾一枚,金玉條月兌各一枚。條月兌似指環而大,異常精好。神女語權︰‘君慎勿泄我,泄我則彼此獲罪。’訪問此人,雲是九疑山中得道女羅郁也。」唐李商隱《重過聖女廟》詩︰「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雲未移時。」
【送子娘娘】
眾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據說是「注生娘娘」,又稱「送子娘娘」,舊時廈門城隍廟、東獄廟都有祭祀。神像安詳端坐,懷抱女圭女圭。求子的女子擺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禱告,請求「注生娘娘」賜子于她。然後「搏簽」,求得「吉簽」,表示「注生娘娘」已願賜子于她,即起身將事先準備好的小衣裳給「注生娘娘」懷中的女圭女圭穿上,然後再拜。據說無不靈驗的。這當然是迷信。得子後,還要來拜謝,奉之以油飯、雞、酒。因此,香火十分旺盛。
舊時也認為觀音菩薩是司人間子嗣的女神,故又稱其為「送子娘娘」。那些婚後久不生育的婦女多向觀音菩薩燒香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