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帝俊】【大鴻】【力牧】【風後】【伶倫】

【帝俊】

帝俊因為他長得英俊,所以人們叫他「俊」,難道他就沒有名字嗎?研究下來帝俊與帝嚳也有驚人的疊合關系。這些疊合是後儒們在改造與分化帝俊神話時所遺留下來的消化不掉的痕跡,足以證明帝嚳的真實身份,且能讓我們有足夠的證據恢復帝嚳的本來面目。

其一,《帝王世紀》雲︰帝嚳剛出生時,自道其名為「俊」,「俊」與「俊」同音且近形,所以二人當同為一人。

其二,史傳後稷乃帝嚳元妃姜女原所生,而《山海經大荒西經》言「帝俊生後稷」,此亦可證嚳與俊同為一人。

其三,史傳商代始祖契為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商人之祖為帝嚳,而王國維認為「俊」是商代高祖中地位最顯赫者,何新以為「俊」是商人的祖先。是亦證明「俊」便是帝嚳。

其四,《山海經大荒南經》雲︰「帝俊生季厘。」郝懿行疏雲︰「文十八年《左傳》雲,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聲同,疑是也。」郝氏所言甚是,此正可以說明帝俊與嚳本是一人,所以二人之子也同名。

其五,畢沅《山海經大荒西經》注雲︰「《史記》雲帝嚳娶女取訾氏之女。《索隱》曰︰案,皇甫謐曰,女名常羲。」帝嚳之妻與俊妻同名,當然不是偶然,也不足怪,因二神本為一人。

後代

《海內經》帝俊生禺號,禺號生婬梁,婬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這些已經足夠了,舟、車、歌舞、琴瑟、百巧、種植,從食到行,從勞作到歌舞,無不閃爍著智慧之光。由此可見帝俊部族的發達及文明之先進。

帝俊並非如傳說的那樣只是東方部族遠古始祖,其後代子孫卻在東、南、西、北各方建立起了各自的國家,雖然這些國家原來是一個個氏族或氏族集團,但國度之多,陣容之大,在諸神體系中是屈指可數的,他的真實身份就是天帝。

在這些國度中間,可以斷定為帝俊神系的有10個︰

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大荒東經》)。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大荒東經》)。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大荒東經》)。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大荒東經》)。

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大荒南經》)。

有襄山,又有重陽之山,有人食獸,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國(《大荒南經》)。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大荒西經》)。

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虎子,食谷(《大荒北經》)。

有牛黎之國,有人無骨,儋耳之子(大荒北經))。

以上所及中容、白民、司幽、黑齒、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國,加上殷商,便是十國。其中儋耳、牛黎兩國雖未明言為俊所生,但禺號虎生儋耳,儋耳生牛黎,而帝俊生禺號虎,所以可斷定儋耳、牛黎均為俊的子孫之國。

在這些國家中,除中容與季厘二國「食獸」之外,其它都注明「食黍」或「黍食」。且中容、白民、司幽、黑齒、三身諸國均「使四鳥」,這四鳥便是虎、豹、熊、羆。因上古鳥、獸同為動物,故雖是獸,但仍名之曰「鳥」。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棄其琴瑟。」

《山海經西山經》雲︰「長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石鬼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這里的員神石鬼氏即為少昊,它由東方的太陽神變成了落日之神。少昊原來的居住地,在他遷移後,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國。當少昊西遷之後,氏族將原來東方的地名也帶到了西方,所以在後代傳說中,東西方均有所謂的扶桑、窮桑等地名,這些都與這場氏族大遷移有關。

對帝俊的改頭換面對帝俊的改頭換面,主要是通過創造五帝之一的帝嚳來完成的,以帝嚳取代帝俊,將其更名改姓,這一手段可謂釜底抽薪。

《帝王世紀》雲︰「帝嚳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見。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俊。」這種野史雖然已將帝嚳取代了帝俊,但卻仍然保留了「自言其名曰俊」的改造痕跡,但沒來得及編制帝嚳的譜系家世,後來經過各種正史與稗聞的附會、添加,確立了「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紀》只言「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但省略了「俊」字,這一細微的變化,卻將帝嚳從帝俊的陰影中完全解月兌出來,達到了月兌胎換骨的效果。在將帝俊月兌胎之時,將其後代子孫如季厘、少昊(摯),妻子(常羲)等,也在稍加改變之後轉移到帝嚳名下,從此以後,帝俊便消失了,帝嚳則異軍突起,成為五帝之一。

對帝俊神話的枝葉嫁接由于帝俊神系龐大家族及帝俊的巨大影響,晚出的帝嚳身上無法全部體現關于帝俊的事跡與傳說,而這些傳說與神話事跡又充滿生命活力,代代流傳,于是後儒們便將這些有活力的神話分化開來,分別嫁接到黃帝、顓頊、堯、舜等身上,使得他們的身上都有著帝俊的影子。

帝俊之妻羲和與帝羲(或作儀)分別生十日或十二月,此為帝俊神話之精髓,人們便將這則神話重新改造之後移植到黃帝頭上,變成了「黃帝使羲和作佔日,常儀作佔月」。于是帝俊的二妻變成了黃帝手下掌管歷法的二大臣了。

後羿為民除害是受帝俊派遣的,安民之功本應歸于帝俊。但到《淮南子》那里,則變成了「堯之時,十日並出」,堯命羿去除害射日,將愛民之德轉給了堯,同時也將後羿神話從帝俊神話體系中切割出來。

于是帝俊的諸子孫們紛紛被改名換姓,忘記了炎帝就是後稷,西王母就是帝俊的女兒。帝鴻成了黃帝或者黃帝的兒子,少昊說成是黃帝的孫子,帝嚳說成了黃帝的曾孫子,中容成了顓頊之子,契成了帝嚳之子,後稷也被嚳佔有。俊妻常羲改嫁了帝嚳,娥皇走進了後羿舜的宮中。

相關學說

信陽師範學院金榮權教授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于《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于炎帝世系,也不隸屬于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關于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帝俊部族與少昊部族均是我國東部以「鳥」為圖騰的遠古同一部族。《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有五采之鳥,相向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采鳥是司。」義為︰有兩只五彩鳥,相對而舞,是帝俊在人間的朋友,帝俊在人間的兩個祭壇,便是由它們管理的。這里的五彩鳥,實際上便是神話中的「鳳鳥」,它與帝俊有著極為親密的關系,應是帝俊部族的崇拜物。更主要的是,戰國以來,人們稱日中神鳥為「俊鳥」,何新《諸神的起源》雲「俊鳥」便是帝俊,為太陽神的代名詞。帝俊之「俊」又可寫為「?」,這字在甲骨文中實為一個鳥的形象」。

帝俊也是商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甲骨文稱為高祖?(與莒國犁比公祭祖碑文一致)。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他的形狀甲骨文作或,畫的是鳥的頭,獼猴的身子,一只足,手里似乎還拄著一根拐杖。

有關帝俊的神話相當零碎,集中保存在《山海經?大荒經》以下五篇里,其他書籍並無所見。帝俊有兩個妻子,一個名叫羲和,住在東方海外的甘淵,生了十個太陽;另一個名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十二個月亮。他還有一個名叫娥皇的妻子,住在南方荒野,生了三身國的先祖。這位先祖一個頭三條身子,傳下來的子孫也都是這般模樣。帝俊時常從天上降下來,和下方一些面對著面躚舞蹈的五彩鳥交朋友;下方帝俊的兩座祠壇,就是由這些五彩鳥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斬下竹的一節,剖開來就可以做船。堯的時候,十日並出,帝俊曾經賜給羿紅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殘留下來帝俊神話的片斷。從中可以見到帝俊作為天帝的神性。

帝俊之後姜姓,而諸多土著東夷古國或族團姜姓,如東夷姜太公之祖伯夷,東夷戰神蚩尤,萊、齊、紀、州、?、向、紀國等均姓姜。

在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游風景區的天台山上有一巨型石人頭像,據傳說是帝俊頭像,當地人稱石祖像,也稱老祖象。老祖像歷盡風雨滄桑,底座山岩上有人工刻畫的太陽圖案,太陽中間為原始的「祖」字。傳說該石像是東夷人父系社會的始祖--帝俊的化身。西側的天台山極頂是俊台,相傳為帝俊祭天之處。山下堯王城遺址中的墓葬都朝著天台山的方向,反映了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建立的東夷古國對太陽神和祖先帝俊的崇拜。

帝俊神系

帝俊(jun)

少昊,帝俊之子

羿,帝俊臣屬

羲和,帝俊之妻,生十位太陽神

常羲,帝俊之妻,生十二位月亮神

姜?、簡狄、慶都、常儀是帝嚳的妻子。帝嚳就是帝俊,常儀就是常羲。

帝舜也是從帝俊的神格中分離出的神。

帝俊一系的文明功績

帝俊一族對于文明的貢獻集中反映于山海經第十八卷海內經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婬梁,婬梁生番禺,是始為舟。

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

少?生般,般是始為弓矢。

帝俊賜羿彤弓素?,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是始作下民百巧。

後稷是播百谷。

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大比赤陰,是始為國。

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指二人奉帝命治水)。

帝俊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殷商高祖夔。

【大鴻】

黃帝手下一位智勇雙全的武將。他原名叫「鬼容區」,大鴻是他的號。《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鬼容區號大鴻,黃帝大臣也」,指的就是他。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他曾經著有《鬼容區兵法》三篇。傳說,大鴻經常在具茨山訓練黃帝的軍隊,後人就把他練兵的山峰稱為大鴻山,屯兵的地方叫大鴻寨,這就是今天淺井鄉的大鴻寨村和大鴻寨山。

【力牧】

是上古傳說中的一位人物。他與風後、大鴻在傳說中是黃帝的三位大臣。史載: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得力牧于大澤,進為將,稱拜將台。

【傳說】

力牧所以為黃帝所選中,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傳上古黃帝在做了天子以後,經常為了沒有能干的賢臣來輔助他鞏固王位,治理國家而發愁。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場大風把地上的污垢刮得干干淨淨。接著又夢到有一個人拿著只有千鈞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動的強弩,驅趕著千萬頭牛羊。黃帝夢醒後覺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風是象征著號令,是執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後,這就是說,有人姓風名後,就能職掌國政。千鈞之弩是象征有力者;驅趕牛羊千萬頭,是說他能夠牧(治理)民行善。這就是說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輔助治理天下。于是黃帝立即下令尋訪,終于在一個大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找到力牧之後,拜力牧為將。果然,力牧不負所望,在涿鹿之戰中,力牧為黃帝戰勝蚩尤立了大功。

黃帝…夢人執千鈞之弩,軀羊萬群。帝寤而嘆曰︰「…夫千鈞之弩,異力者也;軀羊數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

《帝王世紀輯存》

【「牧」姓由來】

牧氏是一個古老而悠久的姓氏。據《風俗通》一書指出,牧氏是黃帝臣子力牧的後代。這樣看來,牧氏是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之時就已經出現的,他們的始祖力牧,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將軍,而力牧的後代子孫也就「以王父(祖)字為氏,而姓了牧。故牧氏後人奉力牧為牧姓的得姓始祖。

【力牧台】

力牧台位于新密市境,以黃帝臣力牧得名。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跡下》︰「在密縣城東四十里,土人呼黃台崗,地近雲岩、大隗鎮,台址頗廣,又曰拜將台。」

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志》︰「力牧台一曰拜將台,一曰熊台。

《通志》︰‘在大隗鎮東。俗傳黃帝講武于此。’又曰︰‘築拜風後。土人呼為台子崗,又曰台岡。’」

清,光緒二十八年田文鏡《河南通志?山川》︰「力牧台,在密縣城東四十里,土人呼為黃台岡,地近雲岩、大隗鎮,台址頗廣,又曰拜將台。」

(卷五十三)1991年版《河南省密縣地名志?名勝古跡》︰「在密縣城東南劉寨鄉台崗村西南側。

據《史記》記載︰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得力牧于大澤,進為將,稱拜將台。後人為感念力牧協助黃帝治國的功績,易名為力牧台。台高約15米,東西長大約120米,南北寬約80米,為夯土築成的土台。台上有秦、漢時期的磚瓦和紅燒土遺存,是當時高台建築遺址。」

【風後】

一說風後即風伯,後是領袖稱呼(如夏後啟,後羿等),即風姓部落(有名領袖太昊)的首領。玉帝為了人間風調雨順,特意在仙班里增加風後一職,後傳于人間。一說山西解州人,生于海隅之地,務農自耕,精于《易》數,明于天道,甘貧,隱逸為樂。

風後,傳說為黃帝的宰相。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東門外社東村有一塊風後故里的大碣後和風神廟,芮城風陵渡有其墓並以此為地名。說明風後確有其人,而且是運城故里。

相傳黃帝做一夢,夢見一場罕見的大風,把大地上的塵垢刮得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清白的世界。黃帝驚醒後,自我圓夢,心里暗嘆︰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邊。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于是他食不甘味,寢難安席,到處留神察訪,終于夢想成真,在海隅(運城市解州鎮社東村)這個地方找到了風後,即拜為相。由于風後是黃帝的第一任宰相,故後人稱他為開闢首相。風後發明的指南車以及所陣法天下無雙,幫助黃帝統一中原[用經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最著名的[鳳後八陣兵圖]對我國古代的軍事史、古代軍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傳說在[阪泉之野](山西運城一帶古稱蒲阪),黃帝與蚩尤各自擺開了陣勢.一時間,大風、大雨伴著大霧接踵而至.先是黃帝的女臣[風後]用[指南車]指引部月兌離險境,接著黃帝之女[女魃]出陣,驅散風雨,用號角聲、擂鼓聲等擾亂兵,采取變化多端的戰術,取得勝利,最後斬殺蚩尤,分解首,異地而葬。因此,這里被人命為[解州],該村村民是[蚩尤]部族後代,所以命名為[蚩尤村(現名為從善村)。

據《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記,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動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足見風後對黃帝的幫助是多方面的。特別是黃帝與蚩尤大戰中,風後立下赫赫戰功,致使蚩尤聞風喪膽。因此黃帝在置列侯眾官時,獨擢風後為三公之首。

傳說故事

玉帝天凡界世人疾苦,就叫風後下界,為人世間造福。

一日,至田中耕鋤,見天日晴和,乃唱歌曰︰

上天圓圓,下地方方。

生逢斯世,得遇明王。

歌罷又耕。帝車駕人馬至近,風後不顧,只躬身鋤地。帝觀之良久,自思曰︰「其人雖一耕夫,堂堂儀表,必有可取。」即命近臣去問何處人氏。近臣領命問之,風後對曰︰「君臣別途,各安其事,何勞問焉!」近臣以風後之言回奏,帝嘆曰︰「此乃賢者,非農夫也!」遂下輦步行至田畔。風後見帝步行前來,忙棄其鋤,俯伏于田中,口稱萬歲。帝扶起問曰︰「賢士何隱于此,不出代天行道?請問賢士高姓大名?」風後奏曰︰「臣姓風名後,才疏學淺,不堪世用,惟躬耕而已。」帝聞奏大悅,命隨駕入朝,以扶社稷。風後不辭,領旨同行。

正行之間,只見大澤旁一樵夫,在山林中四顧而行,帝視良久,見其人威風凜凜,志氣昂昂。帝命住輦,即步入林中,上前問曰︰「賢士,何人在此閑游,不出輔國安民?」力牧俯伏奏曰︰「臣駕鈍之材,不足用世,故避于此。」帝曰︰「願聞賢士姓名!」力牧奏曰︰「臣姓力,名牧。」帝聞奏大悅。顧謂群臣曰︰「卿等今日方信夢不虛矣。」遂扶起,命隨駕回朝。次日升殿,文武朝賀畢,帝命宣風後、力牧入朝。二人山呼拜舞于階下。帝曰︰「朕今得二卿,乃上天夢應所賜,如左右手矣。」即封風後為上相,封力牧為上將,以為左右輔弼之臣。原有太常察乎地利,封為稟官廩,掌管農事;蒼龍辨乎東方,封為士師;祝融辨乎南方,封為司徒;太鴻辨乎西方,封司馬;後土辨乎北方,封為李師。力牧乃為武職,不在內,風後在內,為六相。

帝自得六相以來,國家大治,天下太平。一日,大宴群臣而散,退宿宮中,夜至三更,忽得一夢,夢見二龍于江中蟠蜒,挺白圖以授帝。帝覺,自思曰︰「前夢既應,後夢不虛。龍,水中之物,必有奇異。」遂齋戒沐浴,早朝升殿,將夢龍事與群臣言之。天姥出班奏曰︰「陛下試往河邊視之,天其授帝圖乎?」帝允奏,即命排駕往河邊。至翠媯川,只見一大魚溯流而來。帝謂天姥曰︰「子見河中物乎?」天姥曰︰「正應夢也。」帝命排香案,親拜告祝曰︰「朕幸得六相,今輔佐分理天下,人民稍安。昨夜蒙神復賜朕夢,謹具香花燈燭祈禱吉凶。如凶,朕自當之;如吉,普施天下黎民!」祝罷,那大魚溯流而上,背負白圖箱蘭葉龜文,近岸踴躍授帝。帝知祥瑞,拜而授之,其魚翻游而去。帝又望河拜謝。舒展視之,名曰《圖?》。命侍臣捧定其箱,排駕回朝。

至次日升殿,群臣朝畢,帝語群臣曰︰「昔聞伏羲帝始受《河圖》,得其五要,設靈台,立五官,以敘五事。今朕得者亦名《河圖》,內與前《河圖》不同,皆日月星辰之象,教朕立星官之書,以傳後世,朕何敢不從耶!」

即命羲和佔日月之出沒,常儀佔月之盈虛,車區佔風之定息。

又命大撓探五行之情、佔斗綱所建、定干支甲子。

命容成作蓋天渾天儀,以像用天上形。

帝問鬼臾?曰︰「上下周紀,其可數乎?」對曰︰「天以六節,地以六制。周天氣者,六期為備;終地紀者,五歲為周。五**者,歲三千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六十歲一千四百四十氣為一周,太過不及期可見矣。乃因五量治五氣之消息,察法以作朝歷,歲紀甲寅,日紀甲子,而時節定。是歲己酉,朔旦日南至而獲神數,日月朔望而可推也。」帝聞奏大悅。又問之曰︰「卿言此是得天之紀終而復始矣?」對曰︰「然。」又奏曰︰「天之紀雖終而復始,更要造十六神推餘分置閏月,以定四時。」

帝曰︰「何以為閏?」?曰︰「察天時三歲一閏,多一月三十日也。五歲再閏,共多六十日。十有九年七閏,造歷皆起甲子,于是時順而辰從之。」帝曰︰「善。」

命隸首定數,以率其羨,要其會。而律度量衡,命伶倫自大夏之西、阮?之陰,取竹于?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听鳳凰之鳴,而別十二律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生六律、六呂,候氣之應,以立宮、商、角、徵、羽五音之聲,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變,推律歷之數,起消息,正餘閏也。

又命勞緩鑄黃鐘太簇十二鐘,以為十二律。每月氣至,則葭管飛灰古人燒蘆管成灰,置于十二律管內,放密室中,以佔氣候。某一節候至,某律管中的葭灰即飛出,表示該節氣已到應之,以和五音,立天時,正人位焉。

又命大容、容成、車區,佔星象。各領旨而行。

風後與指南車

誰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特別是指南針,至今還是世界航海上廣泛運用的儀器之一。那麼,最原始的指南針--指南車是誰第一個發明的呢?這個問題還得從50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說起。

傳說黃帝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了72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彌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著急,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只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只見風後獨自一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說︰「什麼時候,你怎麼在這里睡覺?」風後慢騰騰地坐起來說︰「我哪里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接著,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對黃帝說︰「你看,為什麼天上的北斗星,斗轉而柄不轉呢?臣听人說過,伯高在采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一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一听笑著說︰「原來你躺在這里就是想的這個。」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一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制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于造出了一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後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風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麼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從此,黃帝的軍隊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霧了。人人勇敢善戰,個個奮勇爭先,終于戰勝了蚩尤,把他一直追到涿鹿之野殺死。

黃帝打通了中原的道路,控制了黃河中游一帶。不久,風後因年邁體弱,經常疾病纏身,黃帝為他尋了很多名醫名藥,都沒有把他的病治好。在他死後,黃帝和大臣們都非常悲痛。

為了不忘風後的功績,黃帝親自為他選了一塊墳地,把他埋葬在黃河以北的趙村。後世人又把趙村改名為「風後陵」,意思是,這是風後的陵墓。「風陵」也就是現在陝西東潼關的「風陵渡。」

相關資料

風後,伏羲之裔,《路史?國名記》︰上世式國于風而為姓,故伏羲之後,有風後。又鄭樵《通志?氏族略》︰風氏姓也,伏羲氏之姓。黃帝臣三公之一也。

三公見本紀注明于天道,故使配上台,而職天官。《職官要錄》雲︰以風後配上台。

初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于是依佔而求之,得風後于海隅,登以為相,翼佐帝德以治民,裁割萬方,畫野分土,得小大之國萬區,而神靈之封,隱于其中。

且善伏羲之道,因八卦設九宮,以安營壘,定萬民之?。蚩尤之滅,多出其徽猷。

帝在位久,喜天下戴己,乃放萬機,舍宮寢,振轡訪道,車轍半天下。愛民而不戰,四方之盜,起而謀之,各隨方色為號,邊城日警。帝焦然嘆曰︰「朕之過婬矣。」爰命風後正軍結壘,處山之軍居高,水上之軍就卑,近澤之軍依水草,平陸之軍擇坦易,遂滅四盜,而定天下。當蚩尤既北也,風後復以輕兵,剿其余惡于輞谷。人賴其利,後世祀為金川之神。

同時大撓正甲子,探五行之情,而納以五音。風後釋其蘊義以致于用,而三命行矣。風後著有《握奇經》一卷,《風後》十三篇,圖二卷,《孤虛》二十卷。

八陣圖風後所作

歷史上有關八陣圖的來源卻鮮為人知。那就是黃帝大臣風後在有熊作八陣圖。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志》載︰「風後,伏羲之裔,黃帝臣三公之一也。善伏羲之道,因八卦設九宮,以安營壘,定萬民之?(cui)。蚩尤之滅,多出其徽猷。……風後著有《握奇經》一卷……風後將伏羲八卦原理運用到軍事上作八陣圖是首創,其中所說的「九宮」,是在八卦離、艮、兌、乾、巽、震、坤、坎之中加一卦為中。關于黃帝與風後研制的八陣圖,最早見于《握奇經》,其內容在《宋史?藝文志》和《新鄭縣志》中有詳細記載。其中總布陣為「八陣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奇,或總稱之。先出游軍定兩端,天有沖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于天,雲附于地。沖有重列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天居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游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听音望麾,以擊四奇。」

風陵渡的來歷

風後,相傳是解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賢而有才。據《帝王世紀》載︰「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于是依二佔而求之,得風後于海隅,登以為相。」明代人王三才在《創建風陵享殿記》中記載,風後輔佐黃帝「紀天周地,造律制裳,刳竹作室,經土設井,……淳化鳥獸,為萬世程。鼻祖至今,籍其神澤不衰。」又據《漢書?藝文志》載︰風後著有「兵法十三篇,圖三卷……」。

風後死後,軒轅黃帝把他葬于山西省芮城縣城以西35公里處黃河渡口。地隨人名,由是稱之為「風陵渡」。

【伶倫】

伶倫,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音樂人物,亦作泠倫。相傳為黃帝時代的樂官,是發明律呂據以制樂的始祖。《呂氏春秋?古樂》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的一段記載,說伶倫模擬自然界的鳳鳥鳴聲,選擇內腔和腔壁生長勻稱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著「雄鳴為六」,是6個陽律,「雌鳴亦六」,是6個陰呂。《古樂》篇還記載了伶倫制樂的傳說。記載中對黃帝以前氏族社會的樂舞,只列其內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稱;氏族社會進入父系之後,自伶倫作《咸池》起,始有專用樂名。

傳說故事

「橋山月夜聚風光,鳳嶺春煙繞八方」。鳳嶺位于黃帝陵東側,是黃陵縣八景之一。

傳說鳳嶺是落鳳凰的地方。當年黃帝命伶倫作樂律,伶倫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勻的做成竹管。

開始,吹出來的音調沒有陰陽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們諷刺伶倫說︰「你吹的那竹管,不听則罷,一听把野獸都嚇跑了」。

有一次黃帝正在練習騎馬,剛跨上馬背,忽然傳來伶倫吹竹管發出的怪叫聲。黃帝的馬听到這種怪音,嚇得四蹄騰空,仰頭嘶叫,把黃帝從馬背上摔下來,伶倫趕快跑過去把黃帝扶起來,黃帝對伶倫說︰「你制的這個小竹管能把我的馬嚇驚,可見很不簡單,將來一定能吹出好听的音律來」。

伶倫听到黃帝的鼓勵,慚愧地對黃帝說︰「我三年沒有制成音律,這已是很大的罪過,黃帝還這樣鼓勵我」。

黃帝說︰「話不能這麼講,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鑽了幾個小孔,就能吹響,這就是你的發明和功勞,怎能說是‘罪過’呢?」說完,便牽馬走了。

在黃帝的鼓勵下,伶倫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練,但仍然吹不出和諧的音調來。

有一天,伶倫獨自一人來到鳳嶺,躺在一塊石頭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覺睡著了。當他睡得正香時,忽然被樹上一陣美妙的鳥聲喚醒。伶倫馬上坐起來揉了揉眼楮,仰頭一看,只見樹上落著兩只羽毛美麗、體形優美的鳥在鳴叫,聲音婉轉悠揚,十分動听,伶倫睜大雙眼,細心傾听,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制的竹管,模仿鳥的叫聲吹了起來,正在吹得起勁時,兩只鳥突然停止了鳴叫,展翅飛走了。伶倫急得又是跺腳,又是招手。可是,鳥已經飛得無蹤無影了。

伶倫回去後把此事報告黃帝,又把他學來的半生不熟的鳥叫聲,斷斷續續地給黃帝吹了一遍。黃帝听後高興地說︰「這種鳥叫鳳凰,是鳥中之王。橋國能招來鳳凰,這正是吉祥之兆」。

從此,便把鳳凰停息的地方叫作「鳳嶺」。伶倫每天來到鳳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專等鳳凰來鳴叫。果然,鳳嶺樹林里不斷有鳳凰棲落。不過,落在這里的鳳凰,不一定都鳴叫。伶倫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在鳴叫的鳳凰中,鳳的鳴叫聲音激情昂揚,凰的鳴叫聲音柔和悠長。每對鳳凰棲落後,一次各鳴六聲,然後,連聲合叫一遍,就飛走了。

伶倫根據鳳凰鳴叫的兩個六聲,經過長時間的揣摩、推敲,終于創制出音樂上12音律,受到了黃帝的贊揚。在此之後,伶倫又對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都一一記錄下來,不斷豐富他所創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現馬奔跑的蹄聲;用口哨可以表現各種鳥啼聲。

有人說,現代音樂上用的簡譜符號音樂簡譜上用1234567,最早還是起源于中華民族,也可能源于伶倫制定的音律,不過那時的音符不這樣寫罷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