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紫姑】【羲和】【常羲】【嫫母】【女魃】

【紫姑】

紫姑,我國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區,民間傳說其為廁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謂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佔卜諸事。

關于紫姑神的信仰,六朝已有,唐、宋兩代盛行,至清不衰。《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0引《異苑》︰「世有紫姑女,古來相傳是人妾,為大婦嫉,死于正月十五夜。後人作其形,祭之曰︰‘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捉者覺動,是神來矣。以佔眾事。胥,婿名也。曹夫,大婦也。」又引《顯異錄》︰「紫姑,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壽陽李景納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陰殺于廁中。天帝憫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廁間迎祀,以佔眾事。俗呼為三姑。」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一︰「舊俗,正月望夜迎廁神,謂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時皆可召。」清黃斐默《集說詮真》︰「今俗每屆上元節,居民婦女迎請廁神。其法︰概于前一日取糞箕一具,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釵一支插箕口,供坑廁側。另設供案,點燭焚香,小兒輩對之行禮。」

按︰關于紫姑的記載,至少在南朝劉宋就有;而壽陽刺史李景妾的說法則言其為武則天垂拱三年事。

【紫姑的歷史】

紫姑之記載,亦首見于劉敬叔《異苑》卷五,曰︰「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雲是人家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廁間或豬欄邊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歸,曹即其大婦也,小姑可出戲。’捉者覺重,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貌輝輝有色,即跳躞不住。能佔眾事,卜未來蠶桑。

又善射鉤,好則大舞,惡便仰眠。」繼《異苑》之後,南朝宋東陽無疑《齊諧記》、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隋杜台卿《玉燭寶典》等,皆有關于紫姑的記述。《齊諧記》雲︰「正月半,……其夕則迎紫姑以卜。」《荊楚歲時記》雲︰「其夕(正月十五日)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玉燭寶典》卷一雲︰「其夜迎紫姑以卜。」他們除引錄《異苑》所記紫姑事外,又皆引錄《洞覽》《雜五行書》等所記後帝(帝嚳女)事,似將紫姑與廁神後帝合二為一。《荊楚歲時記》僅作疑是之辭,雲︰「將後帝之靈,憑紫姑而言乎?」《玉燭寶典》則作肯定之語,雲︰「將後帝之靈,憑紫姑見女言也。」ab可見從南朝初至隋代,在迎紫姑習俗的傳播過程中,已漸將紫姑與廁神後帝合二而一,紫姑也就成為廁神了。

大約至唐代,又出現了有關紫姑身世的描述。

《茶香室續鈔》、卷十九引《東坡集》敘述一則紫姑降神與蘇東坡之問答,曰︰「《東坡集》有仙姑問答一則雲︰‘僕嘗問三姑(即紫姑之別稱引者注),是神耶仙耶,三姑曰︰曼卿之徒也。欲求其事為作傳,三姑曰︰妾本壽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父為廛民,教妾曰︰汝生而有異,他日必貴于人。遂送妾于州人李志處修學,不月余,博通九經。父卒,母遂嫁妾與一伶人,亦不旬日,洞曉五音。時刺史誣執良人,置之囹圄,遂強娶妾為侍妾。不歲余,夫人側目,遂令左右擒妾,投于廁中。幸遇天符使者過,見此事,奏之上帝,敕送冥司理直其事,遂令妾于人間,主管人局。余問雲︰甚時人?三姑雲︰唐時人。又問名甚,不敢言其名。又問刺史後為甚官,三姑雲︰後入相。又問甚帝代時人,姑雲,則天時。」《茶香室續鈔》作者俞樾曰︰「按此即世所謂坑三姑也,俗以正月望日迎紫姑,即其神也。」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引《顯異錄》記有夫婿之名,曰︰「唐紫姑神,萊陽人也。姓何氏,名媚,字器卿(他書皆作麗卿),自幼讀書辨利。唐垂拱三年(687年),壽陽刺史李景納為妾,妻?殺之于廁,時正月十五日也。後遂顯靈雲。」在南朝宋時即已出現的紫姑(據《異苑》雲「古來相傳」看,此故事的出現可能還在此前),到了唐後卻有一個在唐代作刺史的夫婿,並有了籍貫、姓名等,無疑為後人所增益。不僅如此,又改《異苑》所雲「感激而死」為被其「妻?殺之于廁」,似更能引起人們的同情而益加敬仰。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亦引《顯異錄》上段文字,但又加了「上帝憫之,命為廁神」的結語。于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采用以上記載為紫姑作傳,《搜神記》在其基礎上添寫紫姑靈異事跡。雲︰「其(指李景)妻?之,遂陰殺之,置其尸于廁中。魂繞不散,如廁,每聞啼哭聲,時隱隱出現,且有兵刀呵喝聲。自是大著靈異。」舊時民間對紫姑神的信仰很普遍,許多地方都有「迎紫姑」的活動。不過迎請的方式各不相同。《異苑》《齊諧記》皆稱︰于正月十五日夜,作其形,衣以敗衣,于廁間或豬欄邊迎之。《稽神錄》雲︰「正月望夜,江左風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著為嘴,使畫粉盤以卜。」《游宦紀聞》雲︰「請紫姑,以著插筲箕,布灰桌上畫之。」ah明劉侗等《帝城景物略》雲︰「望前後夜,婦女束草人,紙粉面,首帕衫裙,號稱姑娘(即紫姑),兩童女掖之,祀以馬糞,打鼓歌馬糞薌歌。」迎請的地點各地也不盡一致,但大都在廁間,故皆以「廁」命名。

【不同的名稱】

如山東鄒城曰「邀廁姑」,廣東曰「請廁坑姑」,杭州曰「召廁姑」,蘇州、紹興稱「坑三姑娘」。紹興有的是在灰倉里迎請,故稱「灰接姑娘」,蘇州有些是在門角邊迎請,故叫「門角姑娘」。有的則因取象之物不同,而給以不同名稱,如江西用瓜瓢象征紫姑,故稱之為「瓜瓢姑娘」,同樣道理,浙江寧波稱「筲箕姑娘」,浙江海寧稱「籮頭姑娘」,還有稱「笤帚姑」、「針姑」、「葦姑」者。湖北監利、陝西鳳翔等地則直稱「紫姑」。aj總之,因迎請紫姑的方式、地點不同,紫姑廁神有種種不同的名稱。各地迎請紫姑的內容和目的不外兩點。一是佔卜蠶桑及眾事。劉侗等《帝城景物略》謂「三祝」後,「神則躍躍,拜不已者,休(吉);倒不起,乃咎也。」ak福建有些地區,從佔卜吉凶之義又形成另一習俗。清施鴻寶《閩雜記》雲︰「閩俗,婦女多善扶紫姑神。上諸府則在七月七日,稱為姑姑,下諸府則在上元夜,稱為東施娘。又下(諸)府未字少女,多于是日潛揭門前所貼春聯,于紫姑前焚之,以為他日必得讀書佳婿。」lb二是作「射鉤」之戲。具體作法已不詳。據《酉陽雜俎》《夢溪筆談》等載,還有請紫姑作詩、寫字、下棋等游戲。

【職責】

從以上各地迎紫姑的活動看,紫姑的職責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廁,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與人一起游樂了。

【羲和】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駕御日車的神。《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訓》︰「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原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

《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

羲和國中有個女子名叫羲和,她生了十個太陽。「太陽之母」這是關于羲和的傳說之一。

羲和又是太陽的趕車夫。《楚辭?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無迫。」(弭︰平息;崦嵫︰y nzi?古代指太陽落山的地方)。詩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趕著馬車,和太陽一起走在歸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著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驅使著太陽前進。因為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時歷的人。《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于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視著時日的循環,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給大家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歷法。

羲和在古代神話中最早是帝俊的妻子,是生太陽的女神(見《山海經?大荒南經》)。又因語音之變,分化為帝俊妻娥皇、常羲二女神(見《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娥皇又演化為舜妻(見《尸子》、《列女傳》);常羲則為生月亮的女神(見《大荒西經》),又變為羿妻,最後仍飛回月宮為嫦娥(見《淮南子?覽冥訓》)。隨著母系進入父系社會,羲和由生太陽的女神演化為太陽本身,又成為太陽的駕車者(即日御,見《離騷》、《天問》等)。及至由神話降到歷史中,羲和、常羲兩女神,便由日、月的母親,變為黃帝手下主管佔日佔月的兩個男性官員羲和、常羲(見《呂氏春秋?勿躬》、《世本》等)。再繼續演化,羲和由黃帝手下一人,變為堯手下司天文歷法的二人或六人(羲氏、和氏,及羲仲、和仲、羲叔、和叔)。

傳說中的中國古代掌管天文歷法的人。相傳他是黃帝時代的官。《史記.歷書》記載︰「黃帝考定星歷」。同書《索隱》引《系本》及《律歷志》︰「黃帝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

所謂「佔日」是指觀測太陽,計算日子,等等。在關于唐堯的傳說中,羲和是掌管天文的家庭,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被堯派往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昏中星,參照物候來定二分、二至的日子,以確定季節,安排歷法。最有名的傳說見于《尚書.胤征》篇,當時發生了日食,羲和是夏仲康王的天文官。因他沉湎于酒色而荒廢了天象的觀測和推算,而沒有預測到,引起了恐慌,造成了意外的驚慌。于是仲康王依據《政典》(法律)︰「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命胤侯征伐並處決了羲和。這次日食是世界上人類第一次記載的日食。

因為羲和是傳說中掌天文的官,主張復古的王莽在掌權後就把天文官改稱羲和。著名天文學家劉歆就曾被任命擔任羲和這個官職。

又因為羲和在傳說中與觀測太陽有關,所以在古代神話故事中有的把羲和塑造為太陽的母親。《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說,在東南海之外有羲和國,國中有一女子叫羲和,嫁給帝俊為妻,生了十個太陽。每天羲和在甘淵為十個太陽洗澡。

而屈原在《離騷》中,則把羲和寫成駕馭太陽車的神,就象希臘神話中的赫利俄斯一樣。

【羲和部落遺址】

根據考證,羲和部落遺址位于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湯谷太陽文化源旅游風景區內。這里留有太陽神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觀測天文的石質日晷、祭祀台、石椅、石磨、積石冢等遺存,出土過石斧、石錛、石鏟、石箭頭等器物。

據《山海經》、《尚書》和《史記》記載,羲和族人在湯谷祭太陽,在天台山觀天象。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羲和後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堯王城遺址一帶建立強大的東夷古國,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羲和部落遺址的考證如下︰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淵」。《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山海經》研究專家,晉代郭璞為此作注說︰「此經甘淵,實即《大荒南經》羲和裕日之甘淵」。

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稱。盡管羲和與少昊的先後順序無考,但根據《山海經》,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望上一致是無疑的。

古時日照東部沿海或者稱「東海」,或者稱「東南海」,有清光緒十一年《日照縣志》地圖(圖3)為證。《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下注曰︰「《譜》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于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漢書。地理志》載「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之後」。少昊崇鳥,顏師三注《漢書.地理志》「鳥夷」曰︰「一說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鳥也」。日照在漢代稱為海曲。海曲的東夷人之所以被稱為鳥夷,是因為他們在服飾與行為上極力模仿鳥,而對圖騰物的模仿正是圖騰信仰的重要方面。《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說︰「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王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胊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

日照地區是嬴姓莒國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領地。而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望上一致,因此日照地區屬于羲和之國的一部分。

日照乃?夷所在地

據《尚書.堯典》記載,羲和浴日的湯谷(?谷)在一個叫做?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夷,曰?谷」。孔安國注雲:「東夷之地稱?夷。」?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夷既略,濰、淄其道」。

《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于淮泗,達于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于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于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于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圖4禹貢九州山川圖),日照地區應屬于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

古代?夷也稱隅夷或郁夷。根據清道光年間許喬林所編《海州文獻錄》中有關王良士對湯谷的考察和注解也說明日照地區屬隅夷︰「吾嘗航海,自碣石登萊,窮沙門數十島,登成山芝罘,憩息瑯琊,尊海而南,求所謂隅夷?谷者不可得。案︰遷史《始皇本記》︰調立石胊界,為秦東門雲。胊界者,今海州鎮山古胊縣也。秦統一天下,以胊山為東門,則有虞氏幅員最廣,宜以此山為有虞東界。雨雲山在海中,周二百里,為隅夷無疑。東磊面東為谷,四時旭日所照,奇峰怪壑,異草仙花,必羲和所居之湯谷也」。盡管許喬林對湯谷地望的結論顯得武斷,但連雲港地區為隅夷的說法是正確的。《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先生在《東夷源流史》中也認為郁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台山,古稱郁州)大部分為郁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分布北起瑯琊,南至江蘇連雲港,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藤花落地下考古(龍山文化遺址)的佐證。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于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里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里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而地下考古堯王城類型的地域恰恰就是?夷的分布範圍。

此外,史料記載日照在商周時均屬青州。根據《禹貢》成書時的地理知識或九州的概念,其時膠萊平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山東丘陵為海島,日照地區當時位于華夏的最東端,正是太陽從大海中升起,「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太陽崇拜在這里產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考證】

《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說,在東南海之外,有個羲和國。國中有一位美麗女子,名叫羲和。她嫁給帝俊為妻,生了十個太陽。每天,羲和在大海中的甘淵,為十個太陽洗澡。羲和浴日,這個瑰奇絢麗的太陽神話,閃耀在民族文明的遠古畫廊中。在《離騷》中,偉大的浪漫詩人屈原,則把羲和描寫成駕馭太陽車的女神。「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湛藍的天空中,女神羲和不慌不忙地趕著馬車,和太陽一起走在歸家的路上。那種從容優雅,那種風姿天然,如此令人神往。太陽女神羲和,就這樣駕駛著流金溢彩的華麗神車,掌握著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駕馭著太陽前行。時間運行在她的指掌之間,人類最寶貴的生死奧秘,在她的揚鞭催馬中,匆匆流轉。

到了三皇五帝的堯帝時期,光彩照人的太陽之母羲和,被任命為制定歷法的人。《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堯帝指示羲和密切注視時間循環,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歷法。這部中國最古老的歷法,後來被夏王朝確立為國家歷法,稱為夏歷。沿用到今天的中國農歷,仍然稱夏歷。

【影響】

傳說中的羲和家族,自此成為中國古代掌管天文的傳奇世家。羲和家族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個人,被堯帝派往東、南、西、北四方,觀測天象,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具體時間,從而安排歷法,預測農耕節氣。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太陽崇拜與土地崇拜就這樣自然渾成,天衣無縫。天地之間,站起了大寫的人。

其後,羲和成為官職,作為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王朝的國家級天文官。歷代羲和被委以重任,負責觀察天文,預言天象禍福。就在夏朝建立初期,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日食記載。《尚書?胤征》篇說,夏朝第四代君主仲康時期,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夏歷九月初一日,在二十八宿的房宿位置上,發生了一次日食。當時的天文官是一位男性羲和,他沉湎酒色,荒廢了天象觀測,沒有對日食作出預報。結果日食發生時,樂官擊鼓,人們驚慌失措,狂奔著營救太陽。天下恐慌,諸侯震動。于是,仲康王依據夏朝的法律《政典》,決定嚴厲處罰。他命令大臣胤侯,征伐羲和國,處決了天文官羲和。這次日食,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號稱「書經日食」或「仲康日食」。而國外最早的日食記錄,是公元前763年6月15日巴比倫的日全食記載,比夏代誅殺羲和的這次日食,要晚1000多年。

從東方女神到太陽之母,從國家神巫到朝廷官吏,羲和這個神話人物,匆匆走進了中國早熟的歷史文明。羲和的故鄉東夷部落,據說發祥于山東沿海地區。傳說,山東日照的天台山上,有一座湯谷,就是遠古東夷人祭祀太陽神的聖地。今天的天台山面臨大海,峻秀蒼翠。山上的羲和部落遺址、太陽神石和太陽神陵遺址,述說著遠古太陽崇拜的神秘。

太陽女神羲和,駕駛著那光芒四射的太陽神車,托舉著翱翔天宇的太陽鳥,把幽深的華夏歷史,照耀得輝煌明亮,光焰奪人。

【常羲】

常羲為月御(為月亮駕車的神),與羲和(日御)同為帝俊之妻。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即為一年十二個月。

一說常羲即為嫦娥,但無可靠依據。

提起月神,中國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嫦娥,以及嫦娥奔月、獨居廣寒宮的故事,但月亮之神為什麼叫嫦娥,她又何以和後羿發生瓜葛,還要從《山海經》說起。

月神最初叫常羲。《山海經》神話系統中,帝俊是最高天神,帝俊有兩個妻子,一個是羲和,另一個是常羲,羲和生十日,常羲則生十二月,正如羲和生十日不能理解為羲和養育了十個太陽兒子一樣,常羲生十二月自然也不能理解為常羲從自己的肚里里生出了十二個月亮兒子,這里的「月」和「日」一樣,不是指月亮,而是時間概念,指月份,常羲生十二月即指常羲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的規律制定了一年十二月的紀月制度。《世本》說黃帝為了制定歷法,讓「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常儀就是常羲,佔月就是觀測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來歷。

《山海經》中,常羲又被稱為「女和月母」,因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稱之為「月母」,而所謂「女和」,則大概是因為她擔當著調和陰陽的重任。為什麼月神要調和陰陽?這是由中國歷法的特點所決定的。和現代全世界普遍使用的所謂公歷不同,中國傳統歷法(所謂夏歷),是陰陽合歷,所謂陰陽合歷是指同時參照太陽和月亮(太陰)的運行規律制定歷法,由于太陽的周而復始的公轉決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環,所以要根據太陽的運行確定歷法的季節,中國傳統歷法中的節氣就是典型的節氣;另一方面,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的變化十分明顯,可以據以紀日子,所以中國傳統歷法又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陰陽合歷。陰陽合歷方便百姓使用,據陽歷的節氣務農時,據陰歷的月相知時日,但是卻有一項很麻煩,就是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參差不齊,不可公約,太陽公轉一周大約需要365天,而月亮繞地一周則大約28天,一年包含十二個月還余10多天,如果不加調整的話,過不了多久就會導致季節和月份發生巨大的錯位,比如說今年的驚蟄在二月,過兩年可能就到了三月,這就是日月運行不同步、陰陽不齊導致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置閏,即每間隔幾年(三年)就在一年十二個月之外增加一個月,這個月就叫閏月。說到這里,就可明白月神常羲為什麼叫「女和月母」了,因為常羲負責制定陰歷月份,因此她必須保證陰歷月份能夠與陽歷的季節相協調,也就是說調和陰陽,所以以「女和」為名。《山海經》說︰「有女和月母之國。……處東北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東北方在時間上相當于一年歲末,這個時候就要對一年來日月運行情況進行累計,設置閏月(最初閏月都設置在歲末,叫十三月),使日月行次實現同步,這就叫「使無相間出沒」。由此可見,常羲所從事的仍是維護宇宙之秩序的工作,所以也屬于創世之神之列。

【嫫母】

嫫(mo)母,又名丑女。5000年前,黃帝為了制止部落「搶婚」事件,專門挑選了品德賢淑,性情溫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號嫫母)作為自己第四妻室。黃帝還說︰「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輕色者,才是真賢。」5000年前,黃帝戰蚩尤,降神農,平息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結束了野蠻時代,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才剛剛開始。制衣冠,造舟車,梳妝打扮也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那時,先民們為了整理自己的蓬頭垢面,經常面對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靜的河邊、水邊,整理一番。所以,古籍書上記載,把這種照鏡子的方式,叫「鑒于水」。那麼,這與嫫母有什麼關系呢?

相傳,人類使用第一面鏡子就是嫫母發現制作。那時,黃帝宮里人經常站在水邊映照自己的臉面,梳妝打扮。嫫母覺得自己長的丑,輕易不去水邊梳妝打扮自己,每逢節日也不隨便拋頭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黃帝身邊干活兒。有一次,彤魚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話沒說,就隨同彤魚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去了。嫫母氣力大,挖石板比別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塊。這時,太陽正當中午,陽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發現石頭堆里有一塊明光閃閃的石片,陽光一照非常刺眼。嫫母彎腰用手輕輕從地里刨出來,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嚇了一跳。這是什麼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這塊石片上。連她自己也覺得奇怪!她悄悄把這塊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黃帝宮里對任何人也沒有講這件事。她乘周圍無人,又把石片取出來,發現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樣。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廠房,找了一塊磨石,把石片壓在上邊反復摩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來一照,比剛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還是那樣丑。她又磨了一陣子,拿起來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語的嘆息說︰「看來面丑不能怪石片(鏡子)。」從此以後,嫫母再也不去河邊、水邊去梳妝打扮了。每天早上起來,照著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後又悄悄藏起來。時間一長,嫫母也大意了。有一次嫫母幫助彤魚氏在石板上燒肉,因火力過大,石板被燒炸了,飛起一塊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臉,血流不止。嫫母趕忙回去,拿出石片,照著自己臉上貼藥。誰知,黃帝不知什麼時候回來,輕手輕腳走到嫫母身後,發現嫫母一手拿著什麼東西照著自己,一手向臉上貼藥。黃帝走向嫫母身後,頭貼近嫫母的肩膀,剛要仔細觀看,不料,嫫母驚呼一聲!她發現石片上出現了黃帝面孔。扭頭一看,才知黃帝站在她的身後。黃帝問嫫母︰「你手里拿著什麼東西。」老實忠厚的嫫母,一听黃帝問話,知道此事絕不能哄騙黃帝,噗 一聲跪在黃帝面前。嫫母把發現這塊能照人的石片,從頭至尾向黃帝訴說了一遍,懇求黃帝寬恕她。黃帝听罷,哈哈大笑,雙手攙起嫫母說︰「這是你一大發現,你不但沒錯,還立了一大功!」黃帝說罷,立刻叫來嫘祖,方雷氏,彤魚氏,把嫫母這塊能照見人面孔的石片拿出來,叫她三位妻室見識一番。嫘祖笑著說︰「黃帝,怪不得很長時間不見嫫母去水邊梳妝打扮,原來她有這個照人寶物。」彤魚氏緊接著說︰「黃帝,這個發現,應該給嫫母妹妹記一功!」黃帝興奮地說︰「當然要記一功!」

人類使用鏡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從此就開始了。

難怪,有一本《物原》古書上說︰「軒轅作鏡」。《軒轅內傳》這本書上也說︰「帝會王母,鑄鏡十二,隨用而用。」《述異》這本書上也說︰「饒州舊傳軒轅氏鑄鏡于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類發明了鐵鏡和銅鏡。4000年前,埃及出了古銅鏡。隨後我國也出土了青銅鏡。秦漢以後,我國銅鏡制造水平已聞名中外。銅鏡不僅是梳妝、整容的用具,而且是造型優美的工藝品。

嫫母-黃帝妃

《史記》提到黃帝娶丑女嫫母為次妃,《路史後記》卷五記載黃帝的次妃嫫母,雖然相貌丑惡但有德故黃帝娶她為妃。

嫫母雖然丑陋,但是黃帝對她信任有加,把管理後宮的責任交給了她,在黃帝周游巡視天下時,黃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黃帝命令嫫母指揮祀事,監護靈柩。嫫母不但有非凡的組織能力,黃帝授以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來驅邪。

【女魃】

亦作「女?」。神話中的旱神。

《山海經大荒北經》︰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xi ng)。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b )]1。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du)。

1女?︰相傳是不長一根頭發的光禿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

有鐘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魃]1。

1赤水女子魃︰即上文所說的被黃帝安置在赤水之北的女?。

【以上摘自《山海經校譯》】

郝懿行箋疏︰「《玉篇》引《文字指歸》曰︰女?,禿無發,所居之處天不雨也,同魃。」

《後漢書?張衡傳》︰「夫女魃北而應龍翔,洪鼎聲而軍容息。」李賢注︰「女魃,旱神也。」

唐獨孤及《?土龍文》︰「陽驕陰伏,女魃作孽,孟夏不雨,至於是月,後土將乾,百谷恐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