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四罪】【歡兜】【三苗】【鯀】【五龍氏】

【四罪】

歡兜、共工、三苗、鯀合稱為「四罪」。

【四凶四罪】

四凶四罪古書均有記載,且皆與五帝之中的舜有關,舜的功績之一就是平四凶、四罪。《史記》《尚書》均有其詳解。皆為人。

但是在《山海經》中,四凶四罪都被魔化或神化︰

四凶︰饕餮、渾沌、窮奇和?杌。

四罪︰共工、三苗、鯀和丹朱。

流四罪即流共工于幽州,放灌兜于崇山,遷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凶即渾敦、窮奇、?杌、饕餮。舜均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注︰渾敦,黃帝不才子;窮奇,少昊不才子;灌兜即丹朱,堯不才子;?兀,顓頊不才子;饕餮,炎帝後裔縉雲氏不才子。以上四凶加上四罪之一的灌兜在《左傳?文公十八年》書中均有詳細記載。

【《史記》記載】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記載,「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公師,共工果婬闢。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衛,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張德萍的譯注︰「歡兜曾舉薦共工,堯說‘不行’,而歡兜還是試用他做共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四岳曾舉薦鯀去治洪水,堯說‘不行’,而四岳硬說要試試看,試過後卻沒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為不適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這時舜巡視回來想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變北狄的風俗;把歡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大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把鯀流放到羽山,以便改變東夷的風俗。懲辦了這四個罪人,天下都悅服了。」這些就是四罪的罪狀。

【共工】

在四罪里面,「共工」可能是最為大家所熟識的,有是因為「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傳說。在這里我在多作下解釋。古籍記載,共工是「人身蛇面、朱發」,後與顓頊爭帝位不成而「怒觸不周山」,使得「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讓女媧給他收拾爛攤子。《尚書?堯典》里說,共工作堯的水官,堯評價他「靜言庸為,象恭滔天」,意思是說,共工話講得好听,做起事來不按章法又做不好,表面恭敬,事實上無法無天。古代神話中,共工為水神,實則是水官共工。《山海經?海內經》言「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音‘妖’)生炎居,炎居聲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與江水,生共工。」這里說共工竟然是炎帝的三世孫,火神祝融之子。《左傳?昭公十七年》曰︰「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十之七,陸處十之三稱天勢以隘制天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注1)」。古籍中有關共工的記載那麼多,無非是要說明他是水神或水官,總之與水有說不盡的淵源。

【鯀】

「鯀」本是顓頊氏的後代,《山海經?海內經》中描述︰「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為鯀。」鯀又是禹的父親。鯀治水不成而被治罪,鯀治水的方法為堵,但由于水勢過大而失敗,直到禹采用疏通的方法才將洪水制止。按照歷史記載,舜把鯀流放到羽山,,而《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之于羽郊」。是說,鯀為治水不違背帝命偷取息壤,息壤是一種會無限生長的土壤,結果帝命祝融殺他于羽山。而他的悲慘結局卻成就的大禹的功業,大禹也因平「四凶」「四罪」有了讓他名列「五帝」的資本。

【三苗】

在中國傳說中「三苗」是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之間?即長江中游以南一帶。梁啟超認為?三苗的苗就是蠻?系一音之轉?堯舜時稱三苗?春秋時稱蠻。

黃帝時?三苗部落參加過九黎的部落聯盟?有的文獻說三苗是「九黎之後」。堯時?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作戰于丹水(今丹江)?打敗三苗。三苗可能在這時參加了堯的部落聯盟。有文獻說三苗的首領?兜是「堯臣」?被稱為「諸侯」。後來?三苗不服?多次為亂?堯遂將他們的一部分人眾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將其首領?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堯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三苗不服?舜乃整軍振旅?沒有經過戰爭而臣服了三苗。禹時?三苗不服?禹與三苗進行了一場歷時70天的大戰?大敗苗師?從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後?史籍中不再見三苗的活動。最近幾十年以來有的學者認為?現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後裔。章太炎?呂思勉等與此看法不同?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關。

【歡兜】

歡兜,相傳為上古時唐堯時人,因與共工、三苗、鯀「作亂」,被舜流放到崇山。據《辭源》載︰「崇山在湖南大庸縣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歡兜于崇山,即此。」當今史家提出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個集團共同創造的學說,其中長江中下游的苗蠻集團,就是以歡兜、祝融為首的,因而,崇山就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有關人士的注意。

崇山在張家界市西南20公里處,海拔米,主峰面積3平方公里。其山頂今存歡兜墓、歡兜屋場、歡兜廟等古遺跡,民間亦頗多關于歡兜在崇山征戰的傳說。

關于歡兜的歷史記載散見于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詩人王維曾作《赧王墓》詩︰「蠻煙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鳥雀愁。周赧不辭亡國恨,卻憐孤墓近歡兜。」

【歡兜】

歡兜,相傳為上古時唐堯時人,因與共工、三苗、鯀「作亂」,被舜流放到崇山。據《辭源》載︰「崇山在湖南大庸縣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歡兜于崇山,即此。」當今史家提出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個集團共同創造的學說,其中長江中下游的苗蠻集團,就是以歡兜、祝融為首的,因而,崇山就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有關人士的注意。

崇山在張家界市西南20公里處,海拔米,主峰面積3平方公里。其山頂今存歡兜墓、歡兜屋場、歡兜廟等古遺跡,民間亦頗多關于歡兜在崇山征戰的傳說。

關于歡兜的歷史記載散見于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詩人王維曾作《赧王墓》詩︰「蠻煙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鳥雀愁。周赧不辭亡國恨,卻憐孤墓近歡兜。

也作,?兜。《莊子?在宥》︰「堯于是放?兜於崇山。」《史記?五帝本紀》︰「?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三苗】

三苗,與歡兜、共工、鯀合稱為「四罪」。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記載,「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公師,共工果婬闢。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衛,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張德萍的譯注︰「歡兜曾舉薦共工,堯說‘不行’,而歡兜還是試用他做公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四岳曾舉薦鯀去治洪水,堯說‘不行’,而四岳硬說要試試看,試過後卻沒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為不適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這時舜巡視回來想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變北狄的風俗;把歡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大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把鯀流放到羽山,以便改變東夷的風俗。懲辦了這四個罪人,天下都悅服了。」這也許就是三苗被遷的原因,也是歷史上對三苗的一種說法。

在中國傳說中「三苗」是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之間?即長江中游以南一帶。梁啟超認為?三苗的苗就是蠻?系一音之轉?堯舜時稱三苗?春秋時稱蠻。

黃帝時?三苗部落參加過九黎的部落聯盟?有的文獻說三苗是「九黎之後」。堯時?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作戰于丹水(今丹江)?打敗三苗。三苗可能在這時參加了堯的部落聯盟。有文獻說三苗的首領?兜是「堯臣」?被稱為「諸侯」。後來?三苗不服?多次為亂?堯遂將他們的一部分人眾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將其首領?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堯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三苗不服?舜乃整軍振旅?沒有經過戰爭而臣服了三苗。禹時?三苗不服?禹與三苗進行了一場歷時70天的大戰?大敗苗師?從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後?史籍中不再見三苗的活動。最近幾十年以來有的學者認為?現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後裔。章太炎?呂思勉等與此看法不同?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關。

當禹的夏部落聯盟跨入奴隸社會時?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開始有了階級分化。有的文獻記載三苗「惟作五虐之刑」?最早發明了刑罰。三苗有「?首」的習俗?即把麻和頭發合編成結。

傳說時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團。又稱「三毛」?「有苗」?「苗民」。分布在「江?淮?荊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略當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帶。學者多認為與今苗瑤民族有遠源關系。《山海經》說:「顓頊生?頭??頭生苗民。」漢魏學者多言三苗是以蚩尤為君的九黎部落後裔?則三苗可溯源到黃帝時的蚩尤。今世苗族傳說中還可找到關于頭?蚩尤的史影。文獻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應是有八十一個氏族。他們以金作兵?勇敢善戰?威震天下?曾與炎帝?黃帝兩部落集團進行戰爭?被黃帝殺于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三苗北向發展雖然受阻?但在堯?舜?禹時期仍為華夏集團勁敵。堯曾與三苗戰於丹水一帶?並將其部分人放逐於三危?舜也曾對三苗進行分化遷徙?並終因南征三苗?死於蒼梧?連尸骨也未運還。因而禹不能不再次征伐三苗?乘天災**同時降臨三苗之機?大敗苗師?三苗從此衰微。在歷次戰爭中?不少苗民淪為奴隸?「子孫為隸?不夷於民」?被強制勞役。這些苗民的後裔?也是形成漢族的先民之一。《六韜》說:「堯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則說為「堯戰丹水以服南蠻」。可見三苗又被稱為南蠻?夏商以後便統一用「蠻」進行記述?而不再見「三苗」的記載了。也有學者認為古書中的三苗本在北方?與後世的南蠻無關。

隨著考古學的進展,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三苗很可能就是天門石家河文化的主人。他們在長江中游建立了巨大的城市,宗教、水利設施異常發達。大約前2000年,該文化被中原龍山文化取代。

地名:三苗

在湖南岳陽、湖北武昌及江西九江一帶地。《書禹貢》︰三苗丕敘。《史記正義》︰吳起雲,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岳州也。

【鯀】

鯀(?-唐堯七十年),姓姬,字熙。黃帝的後代,昌意之孫,姬顓頊之子,姒文命(大禹)之父。

在上古神話傳說中,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鯀禹父子治水的神話,這段故事在神話傳說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這里就來談談這兩位著名的神話人物。

在山海經的神譜中,鯀是黃帝的孫子之一,那也可算是名門之後了,所以在堯舜時代,大貴族鯀應當是朝廷中的一位大臣了。

在那個時候,地上突然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關于這次洪水的起因,各書的記載不盡相同,總的一點是與天上的神主有關,可能是共工和他的手下干的好事,也可能是天帝故意發下洪水來懲戒地上的人們,前者的說法和女媧時代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重合,因此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原因大概是與前面後羿射殺太陽有關,太陽就是天帝的兒子們,也因為這個原因,射日的後羿被剝奪了返回天上的權利。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古代希伯萊神話中,上帝因為要懲罰地上的人類而發下大洪水的故事。這段故事後來轉化在基督教的聖經中,成了諾亞方舟的著名傳說。其實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遠古神話中,都有著關于上古大洪水的傳說。

除了中國和古代希伯萊以外,伊朗(也就是古代的波斯文明)瑣羅亞斯特教也有這種傳說,另外,在古代印度的神話中,也有大洪水的故事,正是在這次大洪水中,著名的濕婆大神大顯神威,他臉上的那道標志性的藍色閃電傷疤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不僅如此,在中國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諸如藏族、回族、傣族、苗族等等,在他們的創世神化中也都有著類似的故事。我們相信在上古時代的地球上,極有可能出現過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的。

言歸正傳,由于洪水的泛濫,地上的人們生活極為艱難,連當時的帝堯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鯀出現了。

在史記的記載中,鯀是被堯的幾個大臣名字叫四岳的推薦的,當時的堯對鯀好像不太放心,但是由于沒有合適的人選,最終,堯還是起用了鯀,頗有一些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也有說鯀與當時的三苗同樣都是顓瑞的臣子,三苗被貶去南方,而鯀也被罷免。直到洪水泛濫時,帝堯才重新任命他。在其他的神化傳說中,鯀就不是堯的臣下了,就象後羿一樣,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是與後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準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僅如此,在他下界的時候,他還偷了天帝的一件寶貝,這件寶貝的名字叫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鯀大概就是想利用他來治理洪水的。

洪水治理的結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他方法不對而終于失敗被殺,其實從屈原的天問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鯀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劊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于使鯀的治水失敗了,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天帝是多麼的無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來鯀的偉大,在某種程度上,鯀就類似于古希臘神化中的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但是我認為在偉大之處,鯀實在是不輸于他的,因為鯀在死後也沒有放棄幫助人類的志願,他留下了一個偉大的繼承人,他就是中國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傳說中,鯀死後尸體三年不腐爛,後來不知道是誰,有說就是祝融,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尸體,這時禹就出來了,而鯀的尸體則化為黃龍,飛走了。一說黃能,所謂黃能相傳是一種三足鱉,在山海經中有記載。

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開始治水,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僅沒有從中搗亂,還派了大神應龍相助。這位應龍也是非常著名的龍神,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代表了雨神的意思。傳說只要在地上畫上應龍的樣子,就可以招來雨水,在前面黃帝與蚩尤一文中,我已經談到了。這時他則幫助大禹挖河開山,在治理的過程中,伏羲、河伯也紛紛相助大禹,後來在東漢幾乎成為國學的讖緯學鼻祖的河圖洛書,傳說也是在這個時候由神龜所獻的。終于依靠疏導和圍堵兩個方法的結合,洪水終于被制服了,人們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們的王。

鯀-鯀與共工異同說

從文獻上看,最早記載鯀禹治水神話的莫過于《尚書?洪範》︰其雲︰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九疇,彝倫攸?。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同是《尚書》,《堯典》是這樣記載此事的︰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僉曰︰「於!鯀哉!。」帝曰︰「於!?哉!方命圮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另外《山海經?海內經》對此也有記載,其雲︰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可以看出,同是《尚書》,對此事的記載已經開始發生分化。根據《洪範》中箕子的話推測,鯀治洪水沒有得到「帝」的批準,而根據《堯典》,鯀治洪水是得到了四岳的推薦,堯帝曾提出異議,最後還是批準了鯀去治水。第一種說法與《山海經》的記載比較接近,顯然是較為原始的說法,第二種說法很明顯已經帶有後世國家制度的痕跡,應該是較為後起的說法。

鯀與共工是同名異記,鯀在上古音中屬于見母文部,共屬見母,工屬東部,兩者是非常接近的。急讀則為鯀,緩讀則為共工。兩者的讀音差異主要是由于地域差異引起的。這雖然是一個新觀點,但我自信也並不牽強。因為並不僅僅是由于「鯀」與「共工」在讀音上相近,更是由于他們兩人的事跡驚人的一致,在此,有必要作較為詳細的論證。

在歷史記載中,共工和鯀犯的是同樣的錯誤,共工也同樣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國語?周語下》記載︰「昔共工……虞于湛樂,婬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婬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鐘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淮南子?本經》篇雲︰「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遍流,四海溟?。民皆上邱陵,赴樹木。」徐旭生說,有關共工氏的傳說幾乎全和水有關,此說極是。即便是最為人熟知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記載︰「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照樣是對水流東南的神話性解釋。

【祝融殺鯀的雕像】

鯀是為祝融所殺的,上引《山海經?海內經》就說︰「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而共工也曾與祝融發生過戰爭且不勝。《史記會注考證》引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雲︰「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當然,文獻中記載的更多的是共工與顓頊的爭斗,如《淮南子?天文篇》雲︰「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兵略篇》又雲︰「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史記?律書》亦雲︰「顓頊有共工之陣以平水害。」但這與和祝融戰並不矛盾,因為祝融本是顓頊之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顓頊之都在今濮陽。《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說︰「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又引《皇覽》說︰「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丘頓門外廣陽里中」,《山海經?海外北經》郭璞注雲︰「顓頊號為高陽冢,今在濮陽,故帝丘也。」而祝融的後裔,己姓之昆吾,彭姓之豕韋,都在或曾在濮陽住過。據此,與共工作戰的主力應該是處于濮陽的昆吾與豕韋部落,他們聲稱自己是顓頊之後也沒有錯。

他們的結局相同。鯀化為黃熊入于羽淵已是為各種文獻所記載的︰《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左傳》昭公七年也雲︰「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而共工也有入淵之傳說︰《淮南子?原道》篇載︰「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于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

兩人都有一個平治九州的兒子。禹是鯀的兒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國語?魯語》「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這里的九有、九土都是九州的意思。雖然名字與大禹不一樣,但其事跡是一模一樣的。我們不能想象在同一時代有兩個人都平治了九州。顯然,他倆實際上是一個人。

【鯀】

綜上所述,共工與鯀的事跡實際上只是同一史實的分化。洪水神話在不同的氏族、部落、地域中傳播,當地民眾對主人公有不同的態度。在「鯀」系統的傳說中,對「鯀」抱有同情態度,將他描述為一個治水不成的英雄,如《離騷》中就有「鯀?直以亡身」這樣的說法;而在共工系統的傳說中,則將它描述為一個引發洪水的禍首。

鯀的封地在崇,這是古代文獻中較為一致的記載,只不過這個崇倒底在什麼地方,卻有如下幾種說法。第一種是較為普遍的說法,即認為這個「崇」是崇山,今名嵩山,在河南省登封縣境內。第二種是崇侯虎之崇國,在今陝西?縣東,此崇為商之屬國,與鯀並無關系,已是定論,可置不論。第三是趙穿所侵之崇。《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紀》雲︰「夏鯀封崇伯。故《春秋傳》曰謂之‘有崇伯鯀’,國在秦晉之間。《左氏傳》曰︰‘趙穿侵崇是也。’」此地雖說不能確指,但王夫之《稗疏》雲︰「此崇國必在渭北河湄,雖與秦,而地則近晉。」這種說法是非常可信的。渭北之晉地為什麼會有「崇「這一地名,大概是鯀部落的的遷居有關。雖說鯀是禹的父親有些可疑,但鯀與夏族必然有某種密切的關系。據考古發掘業已證實,山西省西南部應該是夏人活動的重要區域。大夏故墟約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區,亦即夏初禹都故地,故有夏虛之名。所以,一般認為在鯀與禹之時,夏人有過一次遷徙,從河南的伊洛地區遷居到了山西的西南部。據此,鯀部落之聚居地以與芮城境內之共工為是。

【生平簡介】

鯀一稱崇伯鯀,男。相傳堯將鯀封于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當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這是傳說中夏人活動的地區之一,很多歷史事件與傳說都和這個地區有關。堯時,洪水為害,堯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失敗,被「殛之于羽山」。

在上古神話傳說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鯀禹父子治水的神話,這段故事在神話傳說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山海經的神譜中,鯀是黃帝的孫子之一,那也可算是名門之後了。所以在堯舜時代,大貴族鯀應當是朝廷中的一位大臣了。

【個人事跡】

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其所隱含的史實對我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很可能就是由于這場洪水,導致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

在那個時候,地上突然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關于這次洪水的起因,各書的記載不盡相同,總的一點是與天上的神主有關,可能是共工和他的手下干的好事,也可能是天帝故意發下洪水來懲戒地上的人們,前者的說法和女媧時代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重合,太陽就是天帝的兒子們,也因為這個原因,射日的後羿被剝奪了返回天上的權利。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古代希伯萊神話中,上帝因為要懲罰地上的人類而發下大洪水的故事。這段故事後來轉化在基督教的聖經中,成了挪亞方舟的著名傳說。其實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遠古神話中,都有著關于上古大洪水的傳說。除了中國和古代希伯萊以外,伊朗(也就是古代的波斯文明)瑣羅亞斯特教也有這種傳說,另外,在古代印度的神話中,也有大洪水的故事,正是在這次大洪水中,著名的濕婆大神大顯神威,他臉上的那道標志性的蘭色閃電傷疤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不禁如此,在中國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諸如藏族、回族、傣族、苗族等等,在他們的創世神化中也都有著類似的故事。在上古時代的地球上,極有可能出現過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的。

由于洪水的泛濫,地上的人們生活極為艱難,連當時的皇帝堯舜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鯀出現了。在史記的記載中,鯀是被堯的幾個大臣名字叫五岳的推薦的,當時的堯對鯀好象不太放心,但是由于沒有合適的人選,最終,堯還是起用了鯀,頗有一些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但是在其他的神化傳說中,鯀就不是堯的臣下了,就象後羿一樣,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是與後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準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僅如此,在他下界的時候,他還偷了天帝的一件寶貝,這件寶貝的名字叫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鯀大概就是想利用他來治理洪水的。洪水治理的結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他方法不對而終于失敗被殺,其實從屈原的天問中,可以了解到,鯀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膾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于使鯀的治水失敗了,可以看出來,這個天帝是多麼的無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來鯀的偉大,在某種程度上,鯀就類似于古希臘神化中的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但是在偉大之處,鯀實在是不輸于他的,因為鯀在死後也沒有放棄幫助人類的志願,他留下了一個偉大的繼承人,他就是中國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啟母闕上以秦小篆、八分漢隸刻寫伯鯀、大禹治水的事跡

傳說中,鯀死後尸體三年不腐爛,後來不知道是誰,有說就是祝融,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尸體,這時禹就出來了,而鯀的尸體則化為黃龍,一說黃能,飛走了。所謂黃能是一種已經絕跡的動物,類似于熊,但是有三只腳,在山海經中有記載。我個人是傾向于黃能的,原因在後面就會解釋的。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開始治水,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僅沒有從中搗亂,還派了大神應龍襄助。這位應龍也是非常著名的龍神,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代表了雨神的意思。傳說只要在地上畫上應龍的樣子,就可以招來雨水。這時他則幫助大禹挖河開山,在治理的過程中,伏羲、河伯也紛紛襄助大禹,後來在東漢幾乎成為國學的讖緯學鼻祖的河圖洛書,傳說也是在這個時候由神龜所獻的。終于依靠疏導和圍堵兩個方法的結合,洪水終于被制服了,人們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們的王。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還發生一些與他的家庭有關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表現了大禹的公而忘私精神,可是他的妻子的結局卻不好,傳說中,大禹經常叫他的妻子涂山氏在中午去送飯,有一次她去的早了,卻發現一頭巨大的熊在用爪子開山,原來這就是他的丈夫,涂山氏大驚之下,往回逃去,大禹發現後緊緊追趕,涂山氏卻變成了一塊山石,不願在與大禹生活,當時她已經懷孕了,大禹無奈之下叫道︰「歸我子。」石頭裂開,大禹的兒子從石頭中蹦了出來。于是他的父親便為他取名為啟,就是開啟而生的意思,這個啟後來就是傳說中中國上古第一個王朝夏的開國之君。傳說他喜好音樂,曾上天偷取了天帝的音樂,這就是後來的九辯、九歌等等,後來楚國的詩人屈原就是用他們創作出了許多的優美詩篇。

【治水「英雄」鯀為何壯志未酬身先死?】

在《史記》中,身為「四罪」(歡兜、共工、三苗、鯀合稱「四罪」)之一的鯀(gun,大禹之父)被處死的說法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據《五帝本紀》記載,「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ji ng)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因此,當時作為欽定接班人的舜經過請示後「殛鯀于羽山」「殛」為「誅」,一說為「誅殺」;還有一說,按《尚書.今古文注疏》︰「誅,責遣之,非殺也。」也就是流放。不過,鯀因此葬身于羽山,是不爭的事實。

功之不成受誅,這個理由太牽強。屈原在楚辭《天問》中憤憤而言︰「鴟龜曳餃,鯀何听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貓頭鷹和烏龜獻策盜「息壤」,鯀為什麼要听呢?快要接近成功了,帝堯為什麼施刑與他?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鯀治水並非如史家所言無功。

在神話傳說中,鯀冒死盜寶為人間造福,是一個普羅米修斯式的悲劇英雄人物。《山海經.海內經》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與此說相近的還有《尚書.洪範》,這應該是最早記載鯀、禹治水的文獻。箕子說︰「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玖疇,彝倫攸?(du)。鯀則殛死,禹乃嗣興。」

一邊是史書的言之鑿鑿,仿佛是一錘子將鯀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一邊是神話了的英雄人物,欲語還休,似乎向世人訴說著什麼。

無論如何,鯀治水玖載,就如同屈子所說,治理川谷也見功勞,帝堯為何要對他施刑呢?如果說「不待帝命」是鯀真正的死因,那麼令他喪命的「息壤」究竟是什麼樣的寶貝?

【閃亮登場】

即使是《史記》,鯀的出現也令人為之炫目。

話說帝堯放勛,史書贊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將華夏大地治理得秩序井然,蒸蒸日上。因為討論接班人的問題,召開御前會議。

帝堯問︰「誰可順此事?」根據要求,臣子放齊與歡兜分別提出了兩位王位候選人。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帝堯曰︰「吁!頑凶,不用。」帝堯又曰︰「誰可者?」歡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帝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嗣子丹朱首當其沖,其次才是共工。帝堯分別進行否決的理由也很值得推敲︰他說自己的兒子丹朱不是個好人,但是怎樣的「壞」卻沒有再說,停留在「頑凶」(凶為訟,頑劣好爭訟,一個可以原諒的錯誤)的層面。而對共工的評價就沒這麼簡單了,先是說其「善言」,但是行為乖僻,愛走旁門左道;接著說了一句相當狠的話「似恭漫天」,看似恭敬但是敢欺天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群臣也沒有人再堅持。

在這樣的情況下,歷史的「罪人」、神話的「英雄」鯀,閃亮登場了。堯又說︰「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

一個「皆」字道出了鯀在眾臣心目中的地位。數千年的歷史中,像鯀這樣深得人心全票通過的狀況是相當少見的。

但是,帝堯仍然不同意,很怪的理由「方命圯族」。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他這個人不听話,在族里的名聲很不好。《左傳》說他「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很明德,以亂天常」。難道鯀果真個性乖僻、品德不佳嗎?

大臣四岳表了態︰「異哉,試不可用而已。」(《五帝本紀》)。同樣事件的描述,《夏本紀》與此便有了些微的出入︰「等之未有賢于鯀者,願帝試之。」

「賢」之一詞何意,想必大家都明白。

按照當時的慣例,下一任帝位接班人將在各個氏族部落首領中由大家共同推舉產生,但是必須要獲得現任首領的獲準。這次會議真可謂風起雲涌,對三個候選人丹朱、共工、鯀的討論,可以說是層層遞進,一次比一次激烈。考慮到大家的意見,而且當時也找不出比鯀更合適的人選,帝堯勉強同意讓他去治水。

真是一場奇怪的爭論,關于鯀的品質問題君臣雙方各持己見,如果沒有大伙的力挺,他不會走入歷史的視野,當然也不會成為「罪人」。

鯀沒有一絲懈怠,積極投身到了治水大業中。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治理洪水為天下第一要事。鯀如果能夠完成這項工作,必將是眾望所歸,鐵定的帝位接班人。

然而,和洪水搏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打的是持久戰。我想,他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去工作的。但是,事情真的會向大家預料的方向發展嗎?

【復雜的氏族關系】

在上述內容中,帝堯反對鯀的理由其實是很荒唐的。因為鯀在族里的名聲再怎麼不好,說穿了,仍是人家一大家子的事,身為帝王的堯居然在朝堂之上堂而皇之地作為理由講了出來,這其中又有什麼緣由呢?

關于鯀的出身,《史記.夏本紀》記載如下︰「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也就是說,鯀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子,第三代傳人。

其實,直至帝堯,所有的領導者都是黃帝的後人,沒有其他。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既然領導人也就是部落總盟主從所有氏族部落首領中產生,為什麼最終的結果卻是由黃帝一脈獨享?果真是俗語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其他部落的首領都是孬種嗎?

這個問題還是要從黃帝說起。神農氏炎帝末期,各部落相互侵伐,烽煙四起,誰看誰都不順眼。《尸子》說「各以方色稱號」,這下子百姓可遭了殃。對于這種狀況,《史記》說神農氏沒有能力解決。時勢造英雄,「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史記.五帝本紀》)。特別是和炎帝、蚩尤的一番苦爭苦斗,真可以說是驚天動地。

很多年以後,大漢天子劉邦東征西戰終于得天下,謀士陸賈向其傳輸了「騎馬得天下,但不可以此治天下」的思想方略。這個道理黃帝相當懂得,他深深知道智慧遠比武力重要得多。為了鞏固中央權力,他專門設立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五行之官來管理各個部落。這五行之官分別是︰「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淮南子.天文訓》)

黃帝以土德為尊,管理著四方天帝。在《尸子》中,「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就是此類事情的描述。而子貢或許是出于儒家的方正,拘泥于字面之義,將其當作神話傳說了。

讓我們仔細看一下上面的人事安排,除太昊、炎帝二人和黃帝沒有直系血緣關系,其余皆為其後人。這樣的分工是不是很有趣?而且在後來無論是傳說,還是記載,句芒等人皆已成了正神,黃帝一脈經過努力成功實現了分化治之,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後來的結果,黃帝駕崩之後,帝位由昌意之子顓頊接管。

寫到這里,使我想起了很老的神話「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今帕米爾高原)……天頃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何謂「不周之山」?筆者忍不住要顛覆一下n年來共工的惡神形象,炎帝的子嗣共工做水正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至少是神農氏時期的。而從共工的兒子後土開始,共工氏一脈司土正之職。當時真正的水正是北帝顓頊,那麼對于後來由于二人爭帝所造成的水患傳說,我們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下呢?

在黃帝一族佔居統治之位後,我們看到後來的總氏族長均是正妃螺祖的子孫。但是次子昌意一脈自從顓頊帝之後,便銷聲匿跡了。長子玄器的後人,包括帝堯在內已經持續了三任。

鯀是顓頊的兒子、昌意的孫子,論理帝堯該叫他一聲「叔叔」。在這個大家庭中,論資歷談輩分鯀也算是個老人了,對他而言唯一具有領導權的佷兒,對他的評價卻如此不堪。逝去的那個時代因為「禪讓」而變得美好,但是一切皆如儒家所粉飾的那樣太平嗎?

【看不見的硝煙】

理清了復雜的人物關系,我們發現三位候選人丹朱、共工、鯀很有代表性,可以說是三個氏族部落的利益代言人。

最衰的當屬帝子丹朱,雖然以最為尊貴的身份獲得了提名,但是隨即又以最快的速度慘遭淘汰。對于此事,流傳數千年的說法(代表著儒家思想)就是,丹朱的父親帝堯認為他沒有這個才能,親自作了否決。其實不然,我們乘著時光列車稍微朝後看一下,同樣的五帝時代,堯傳舜、舜傳禹,作為接班人的舜和禹也都發揚了一下高風格,均對先王之子丹朱和商均進行了一番謙讓。

即使在後來歷朝歷代的幾次「禪讓」中,就是走過場,新君都要謙讓客氣一番,說一些本人德行淺薄、不足以堪當重任之類的話,通常經過三請之後才登上龍位。

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情況下,放齊剛剛說出「嗣子丹朱開明」,帝堯能怎麼樣呢?難道他能夠不客氣地說「不錯,不錯,正是我心目中的人選嗎」?就是走程序,帝堯也要說出「這小子實在不怎麼樣」之類的話。

只是沒想到,這一讓之下便是大意失荊州,屬下再也沒有人說話。反而冒出了不識相的歡兜,拿起棒棰當根針,舉薦了共工!面對這種局面,帝堯狠煞煞地說出了共工欺天的話。事到如今,群臣也明白,炎帝一族徹底沒戲了,人選必須從黃帝一脈中產生。

我們不妨把鯀的出場看作是各方勢力調和的結果。而且,說是氏族推舉,其實有各部落首領輪換的潛規則。帝堯心里明白,丹朱不會再有希望,現在就是輪,也該昌意一脈出場。

看不見的硝煙在繼續,遠在山川大河辛勞治水的鯀明白自己已經被架在了火爐子上嗎?

一晃玖年過去了,鯀果然治水無功。個中曲折,按《史記》的說法,帝堯先知先覺,神目如炬,早就知道鯀不是個玩意兒,不足以擔當重任。但是,最高領導者帝堯,既然已經預知了失敗的結果,又為什麼要明知不可而為之,拿普天之下的生靈來開這個玩笑呢?如果真要追究下來,首先是領導責任啊。執行者鯀,已經盡心盡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憑什麼就該因此受死,豈不叫天下人寒心?而且,在會議當天,所有參會人員都無法挑出第二個人選的情況下,鯀的治水失敗,只能說明當時的整體技術水平低下,短期內還沒有掌握根治洪水的辦法。如果帝堯胸懷坦蕩,接下來的工作應該是再接再厲,彌補不足,將治水大業提升到新高度的問題。我們看看帝堯是如何做的,他已經知道了鯀功之不成。但他閉口不談這件事,也沒有提到對鯀的處分問題。而是重新組織了一次內閣會議,討論帝位接班人的老話題。但經過帝堯數年來的經營,大伙都看出苗頭來了,共工和鯀都已經成了掉了毛的公雞。最倒霉的,當屬共工的推舉人歡兜。

果然,在後來的「四罪」中,上述三人全部「中獎」。從何時起,昔日王侯今日囚?可見當日的帝堯意在帝位。唐人沈?期有詩雲︰「古來堯禪舜,何必罪歡兜?」算是一語道破了其中艱險。

鑒于朝堂之中再無合適人選,帝堯要破除常規了,他發出了一項指令︰「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選舉的範圍一下子擴大了許多。一切都像是排練好的節目,眾皆言于帝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帝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舜終于登場了,此人雖然來自民間,但有著高貴的血統。他是昌意的七世子孫、黃帝的第八代傳人,頗有滄海遺珠的味道。只要想辦法讓舜成為帝堯家中的重要成員,便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口。難道還有比他更好的人選嗎?

帝堯的辦法就是政治聯姻,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一股腦兒賜予舜為妻。為了美化此事,帝堯還說什麼這是考驗舜有誰見過為了考驗人才將自己的女兒搭進去的?萬一遇人不淑怎麼辦,豈不是賠了女兒又折兵?

這場戲或許幾年前就已經悄然開場了,總導演是帝堯,舜是主要演員,而群臣只要懂得配合,當好客串就好了。單說眾人口中這個「矜」字,同「鰥」,泛指無妻之人。舜分明有妻登比氏,可見這只是一場準備好的政治秀。韓非子更是一針見血,他認為「舜妻帝二女而取于下」。可悲的是,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鯀還是不曾覺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堯欲傳天下于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听,舉兵而誅殺鯀于羽山之郊。」鯀身為圈中之人,如此缺乏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當屬他的不幸吧?

其實答案早就有了,許多人將《尚書.洪範》中箕子所述「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這句話當作鯀治水方法不當攪亂五行自然規律因而致死的證據。但筆者仔細品來卻是另外一番味道︰「鯀堙洪水」這句話沒有任何異議;「汩陳其五行」中「汩」字是指水流,「五行」在此處當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連接兩點,這句話的意思便是鯀用治理洪水這件事向帝堯陳說他的五行之官。

我們已經知道除了中央大帝以土德為尊,其余東南西北四帝分別各有所司,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那麼鯀當時已經是水正之職,他為什麼還要向帝堯論說五行之官呢?

「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玖疇,彝倫攸?……」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堯因此大為震怒,不但不給他統治國家的權力,再也顧不得倫理道德,斷然對鯀采取了措施。

既然水之安行,又怎麼能夠說鯀治水徒勞無功呢?直到今天,築壩攔水依然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月兌去神話的外衣,鯀只是個凡人,經驗是漸漸積累而來的。他沒能在治水之初很快領悟攔截與疏導的關系,錯在他不是真的神。鯀的兒子禹,能夠根本性地改變治水方略,誰又敢說這里面沒有其父的心血呢?

撥開歷史的煙雲,我們發現,鯀的死亡其實是爭奪領導權的結果。屈原在《離騷》中說︰「鯀直以亡身兮,終夭乎羽之野。」性情耿直不是他的錯,可惜的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五龍氏】

自人皇已後有五龍氏,五龍氏,兄弟五人,並乘龍上下,故曰五龍氏也。

五龍氏兄弟五人,老大叫皇伯,老二哈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5人共同治理天下,各治一方。乘坐五條飛龍,往來巡視,推行無為而治的方針。今天的上郡膚施有一座五龍山,就是五龍氏產生的地方。

自中三皇氏後,老君經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萬歲,又以法授人皇君子孫,俾治世修道,元始天尊真人皆降焉。後五龍氏興焉。天真皇人太上老君降下開明之國,以《靈寶真文》《三皇內經》各十四篇,授五龍氏。五龍氏得此經,以道治世萬二千歲,白日登仙。爾時甘露降焉,蒼生則于中化生。是後運動陰陽,作為五行。四微、世欲、生死之業,于是而起。人乃任性混樸,茹毛飲血,男女無別。夏則巢居,冬則穴處。

昔司馬遷作《史記》,紀黃帝有子五人,號五龍氏。按《帝王統紀》,由黃帝迄今,三千五百有余年,宜無可證。

【文獻】

據說在「天地初立」之時,就相繼出現了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他們都各自統治了若干萬年。據說地皇「興于熊耳、龍門」,隱約間已暗示出有龍的形跡。又據說人皇「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按中國古代「雲從龍,風從虎」的傳統說法,乘雲車就是乘龍車。龍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在人皇之後,龍就正式出場了。據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記載︰「自人皇已後,有五龍氏」,注曰︰「五龍氏,兄弟五人並乘龍上下,故曰五龍氏也」。這時的龍,還是我們祖先的乘具,乘龍上下,顯示出五龍氏的神威。

【傳說故事】

五龍氏的傳說既是蜀國"五色帝"的來源,也是道教"三清四輔"的根源。彭縣出土的一大四小銅?(祭祀盛酒容器),說明早在殷周之際,蜀人以祭祀五方。"三清"本是一?所化,一?加上四岳(四輔)就是五岳的根源。"五龍是謂五姓紀。治在五方,司五類,布山岳,蓋龍德而正中也"。(見《路史》)這就是張陵《廿四治圖》所說的"伏羲造天地,五龍布山岳"又雲"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以宮龍土仙為父。五龍以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為五方,為十二部。法為龍之跡,行?為之化,為十二時神。"這些傳說是歷史的曲折反映。

【歷史考證】

自人皇已後有五龍氏,五龍氏,兄弟五人,並乘龍上下,故曰五龍氏也。燧人氏,按其君鑽燧出火,教人熟食,在伏羲氏前,譙周以為三皇之首也。大庭氏,?皇氏,中央氏,卷須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斯蓋三皇已來有天下者之號,按皇甫謐以為大庭以下一十五君,皆襲庖犧之號。事不經見,難可依從。然按古封太山者,首有無懷氏,乃在太昊之前,豈得如謐所說?但載籍不紀,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處。而韓詩以為自古封太山禪梁甫者,萬有余家。仲尼觀之,不能盡識。管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有二焉。首有無懷氏。

【考證】

單本,無無字。然則無懷之前,天皇已後,年紀悠邈,皇王何升而告。但古書亡矣。不可備論。豈得謂無帝王耶。故春秋緯稱自開闢至于獲麟,凡三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分為十紀。凡世七萬六百年。一曰九頭紀。二曰五龍紀。三曰懾提紀。四曰合雒紀。五曰連通紀。六曰序命紀。七曰?飛紀。八曰回提紀。九曰禪通紀。十曰流訖紀。蓋流訖當黃帝時,制九紀之間。是以錄于此補紀之也。

【歷史原型】

五龍氏

1,遠古傳說中的五個部落首領。《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五龍比翼,人皇九頭。」李善注引《春秋命歷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二》︰「祝融氏為火帝,君南岳;五龍氏乘雲登仙。」

2,古代傳說中五個人面龍身的仙人,道教稱為五行神。《鬼谷子?本經陰符》︰「盛神法五龍。」陶宏景注︰「五龍,五行之龍也。」《文選?郭璞〈游仙詩〉》︰「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李善注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五龍,皇後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龍身。長曰角龍,木仙也。次曰徵龍,火仙也。次曰商龍,金仙也。次曰羽龍,水仙也。次曰宮龍,土仙也。」亦謂五龍的法術。唐李邕《葉有道碑》︰「專精五龍,遍游群岳。」

3,譽稱同時以才名著聞的五人。

(1)指漢公沙穆五子。晉陶潛《集聖賢群輔錄下》「公沙紹字子起,紹弟孚字允慈,孚弟恪字允讓,恪弟逵字義則,逵弟樊字義起,右北海公沙穆之五子,並有令名,京師號為公沙五龍。」

(2)指晉索靖、?衷、張?、索?、索永五人。《晉書?索靖傳》︰「靖少有逸?之量,與鄉人?衷、張?、索?、索永俱詣太學,馳名海內,號稱敦煌五龍。」

(3)指南朝齊張岱兄弟五人。《南齊書?張岱傳》︰「岱少與兄太子中書舍人寅、新安太守鏡、征北將軍永、弟廣州刺史辨,俱知名,謂之張氏五龍。」

(4)指十六國前涼辛攀兄弟五人。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若夫于公之宅,駟馬高驅,辛氏之門,五龍齊駕。」宋王應麟《小學紺珠?氏族?五龍》︰「涼辛攀,兄鑒、曠,弟?、迅。」

(5)指宋竇儀兄弟五人。《宋史?竇儀傳》︰「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弟儼侃?僖,皆相繼登科……當時號為竇氏五龍。」

【五龍陵】

蒲城五龍山︰地處渭北黃土高原,因山形蜿若游龍而得名。位于陝西省蒲城縣上王鄉東葦村,因秦大將白起曾駐軍于此,又名白堂山。山為丘陵地貌,據說內藏水晶石,但儲量不大,所以未予開采。唐大將敬德、愛國將領楊虎城、**大將王震等也曾安寨扎營。詩聖杜甫在山下甫下村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尸骨」的千古名句。

相傳此地是上古時代黃帝和蚩尤大戰之時,黃帝的坐騎之一五龍氏皇少與蚩尤手下大將刑天大戰之處,皇少不敵刑天,被殺死在這里,尸體不腐,化做這座五龍山。至今山上還有五龍陵,就是皇少的龍眼所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