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帝君】
仙人東華帝君。領導男仙,常與領導女仙的西王母並稱。姓倪,字君明。在天下蒼生為始時,生于碧海之上,創造萬物。在東方主理陰陽之氣。亦號「東王公」。凡升仙的,要先拜木公(即東王公)後拜金母。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殿,拜太上老君,見元始天尊。在仙界的地位十分高。
按全真五祖,以東華帝君為祖師,續之為鐘離權、呂純陽、劉海蟾、王重陽,其呂純陽系東華帝君降世之說,應為附會。
東華帝君乃是西王母之夫,男神之王。主掌仙籍,凡男子成仙必要先拜東王公,仙人升品也要拜東王公《塵外記》所說與《列仙傳》略同,稱東王公居方諸山上,並說方諸山在東梅之內,其諸司命三十五,所以錄天上人問罪福,帝君為大司命總統之。
出處說法不一。
一說東華帝君或號東王公,一說或號「青童君」,或號「青提帝君」。
一說東華帝君領導男仙,與領導女仙的西王母並稱。帝君姓倪,字君明。在天下蒼生為始時,生于碧海之上,創造萬物。在東方主理陰陽之氣。其誕辰日為農歷的二月初六。「東岳帝君」(東岳大帝),名金虹氏,為東華帝君弟。
一說東華帝君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東華帝君之前身。
一說東華帝君名王玄甫,「正陽真人」鐘離權的師傅,相傳是「純陽真人」呂岩(呂洞賓)的前身。該說法多見于明清小說以及降鸞書、勸善文中,如《八仙得道傳》、《東游記》等。《金蓮正宗記》雲︰自太上傳之于金母,金母傳之于白雲,白雲傳之于帝君(王玄甫),號「東華子」,稱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為北五祖之第一祖。
【有關東華帝君來歷的記載】
東華帝君號東華紫府少陽君。來歷或與古代東木公有關。東木公又稱東王公,號元陽父扶桑大帝,與西王母相對。據考為日神。《神異經》稱東王公居東荒山大石室,皓發,人形鳥面而虎尾。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稱︰「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于東方」。《三教搜神大全》承襲此說,而與東華帝君合而為一。道教稱東木公與西王母共理陰陽二氣,分別掌理天下男女得道事。東木公後在民間流傳中附會為玉皇大帝,西王母附會為王母娘娘。而全真道關于東華帝君則有另一說,稱東華帝君姓王,名玄甫,師事白雲上真,為漢代山東人。
東王公一詞,始見于晉葛洪《枕中138看書網中稱之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日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梅之中。」《仙傳抬遺》說他「冠三維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亦號玉皇君。」《真靈位業圖》將其排在上清左位,號曰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顯示了其由日神演變而來。
對于東王公的來歷有諸多記載,《枕中書》稱他為元始天尊與太元聖母所生。《仙傳抬遺》又說他為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也。《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和《列仙全傳》卷一皆稱其諱倪,安君明,鐘化于碧梅之上,蒼靈之墟。
道教創立後,將東王公納入神系,稱其主陽和之氣,理于東方,亦號王公焉。與金母皆挺質太玄,毓神玄奧,于東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而形成,與西王母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鈞萬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塵外記》所說與《列仙傳》略同,稱東王公居方諸山上,並說方諸山在東梅之內,其諸司命三十五,所以錄天上人問罪福,帝君為大司命總統之。山上有東華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學道之品者。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曰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飛天真人,五曰靈仙,六曰真人,七曰靈人,八曰飛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升仙得道之時,得先拜木公(東王公),後謁金母(西王母),此後才得升入九天,入參三清,拜太上而觀元始。故漢初有小兒歌謠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時人皆不知道,只有子房往而視之,並說︰「此東王公之童也。」聲稱從前元始天尊告十方天人曰︰「吾自造言混沌,化生二儀,役御陰陽,始封皇上元君。自東華扶桑大帝陽,始封皇上元君。自東華扶桑大等稜量水火,定平劫數,中皇元年,太上于玉清瓊房金閥上宮授帝寶經花圈玉訣,使傳後學玉名合真之人。」故《玄綱》雲︰「東華不秘于真訣是也。」紫府為東華帝君校功行的地方。秦漢時,相傳海中有三島,而十洲位列其中︰上島三洲,為蓬萊、方丈、瀛洲;中島三洲,為美蓉、閬苑、瑤池;下島三洲,為赤城、玄關、桃源。三島九洲鼎峙洪蒙之中。三島之間有紫府州,為東華帝君別理統傳靈官職位,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轉真聖,入虛無洞天的地方。凡此三遷都是由東華帝君主管。據《三教授神大全》卷一釋曰︰「東華者,以帝君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也,分治東極,居東華之上也。紫府者,職居紫府,統三十五四司,遷轉洞虛宮較品真仙也。陽者主東方少陽之氣,生化萬匯也。帝君者,位東方諸天之尊,君牧眾聖,為生物之主。」故《易》曰︰「帝出乎震也。」因此有「東華紫府少陽帝君」之稱。又《真教元符經》雲︰「昔二儀未分,溟滓蒙洪如雞子,玄黃之中生自然。有盤古真人移古就今,是曰盤古,乃是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行虛空之中。又有太元聖母化生天脊膂中,經百劫,天王行施,聖母連生天皇,號上皇元年,始世三萬六千歲,受元始上帝符命,為東目大帝扶桑大君東皇公,號曰元陽。
據諸道經記載,東王公又號青童君、東方諸、青提帝君,名號雖殊,但有一東華。後來又給他安排姓氏、配對(西王母)職能(掌管男性仙籍),並尊稱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其誕辰日為農歷的二月初六。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的《覲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東漢時,張陵創立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南北朝時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為一。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稱「三官」,又稱「三元」,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在道教神系中,有幾位出現時間比三清尊神還早,且神階很高的尊神,天、地、水三官就是其中之一,其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靈,亦稱「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
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于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如《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瘞。」其注疏燔柴為︰「升、沉、瘞」祭禮,是天子。在國行會同之禮及諸侯之盟神也,晉氐族苻堅和羌族姚萇等篤信「三官」,唐南詔王異牟尋與唐使訂盟時,《盟文》開始「上請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濱,及管川谷諸神靈同請降臨,永為證據
東漢中後期,宦官外戚專權,朝野黑暗,人民災難深重,反抗情緒激烈,于是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張陵棄官入川,學道于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並結台民間原始宗教信仰,著作道書,馥革當地民族原有的巫道,開創五斗米道。因其最初主要以道術禱祝和赳鬼,並以符水為人治病,故被稱為道教符?派,又因道教徒尊稱張陵為天師,故五斗米道以後又稱為「天師道」。五斗米道一方面尊老子為教祖,祭酒傳授老子《道德經》;另一方面以天、地、水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主管病人請禱。禱請方法主要見于《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138看書網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謂之三官手書。」認為三官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賜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後來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目介紹太守張魯時,就詳細敘述了其祖張陵宣揚三官敬仰之事。此後這種信仰一直盛行到唐代。1982年5月,在河南嵩山頂上發現一通唐武則天時的金簡,內窖即為乞求「三官九府」,為武則天兌罪祈福之用。這正是其一上于天,著山上「請禱法」的印證。另外有一種說法,說三官為金、土、水三官,《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曰︰「金為生,候地氣,土為成,候地氣,水為化,候水氣。……故曰三官也。」若將其具體化則是守衛天門的唐、葛、周三將軍,據《鑄鼎余聞》記載︰三官俱周幽王諫巨,號天門三將軍,死後為神,各地多有廟。也有說三官指堯、舜、禹的,《歷代神仙通鑒》雲元始天尊︰「復飛身到太虛極處,取始陽九氣,在九土洞陽,取清虛七氣,更于洞陽風澤中,取晨浩五氣,總吸入口中,與三焦台于一處。九九之期,覺其中融台貫通,結成靈胎聖體。正當春一月月望之雷,從口中吐出嬰孩,相好光明。又于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復吐出二子。」這三子就是堯、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為萬世君師之法」。後來元始天尊吐氣化成的堯、舜、禹被人們封「三官大帝」。
北魏時,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清整「三張偽法」,于是將三官與三元相結台。《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日︰「蓋天氣主生,地氣主成,水氣主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時月之望候之。……三元正當三歸宮,故曰三官也。」故以農歷的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卷一《因緣經》︰「正月十五上元宮主一品九?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同時,劉宋陸修靜還有「三官所執,生、死、苦考自明法曹」之說。又與「三清境相」結合,《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二《三元品誡經說》︰「上元天官隸玉清境,結青、黃、白三氣,置上元三宮,其中宮名元陽七寶紫徽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高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中元二品地官隸上清境,結元洞混靈之氣,凝結黃之清而成,其中宮名洞靈清虛宮,總主五帝五岳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隸太清境,結風澤之氣,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宮號揚俗洞泉宮,一曰青華方諸宮,總水帝揚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諸大神及仙?簿籍。」還和道教元氣說結合,《雲笈七羲》卷五十六︰「夫棍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
同時,《重增授神記》和《三教授神大全》中還詳細記載了三官的紀歷、神職及統轄對象和範圍。書中稱︰陳子禱與龍王三女自結為室,生下三個兒子,長大成人後都神通廣大,法力無邊,顯現無窮。于是元始天尊封老大為上元一品九氣天官紫微大帝,即誕生之符始陽之氣結成至真,住玄都元陽七寶紫微上宮,總主天帝神王上聖高真及三羅萬象天君,封老二為中元二品七氣地官清虛大帝,住九土無極世界恫空清虛之宮,總主五岳帝君並二十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維八極神君;封老三為下元三品五氣水官洞陰大帝,住金靈長樂宮,總主九江水帝、四瀆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河四梅神君。並說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便親臨神壇,考籍大千世界之內十方國土之中的神仙升臨、人品考限與萬類化生之事,天官喝福紫微帝君、地官赦罪青靈帝君、水官解厄?谷帝君,儼然為神靈世界主宰一切的最高尊神。
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因此從唐宋以來,三元節都是道教的大慶日子。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由于天官被封為賜福紫微大帝,民間遂將其視為「福神」,與祿、壽二神並列。至于三官神的職掌範圍,宋明以後又自于三清四御的確立,而有所縮小,一般認為掌管人間禍福、天神轉遷、生死輪回諸事,但民間信仰仍然很普遍。明代以來,各地建有許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廟等。每逢三元節,人們都要到廟宇祭拜三官,懺悔罪過,祈福免災。時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葷食素,稱為「三官素」。清代,三官信仰更為普遍,「天官賜福」的年畫、民惜畫,多種多樣。畫中天官,身著大紅官服,龍袍玉帶。手持如意,五綹虯須,面窖慈祥,一派雍窖華貴的氣質。一些圖中,天官還慈祥地攜帶五個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鯉魚燈。過去民間每逢新春時,皆貼這種年畫,以求天官賜福長壽。有時天官還被當作財神。清代流行一種「賜福財神」,圖中間為天官手執如意端坐元寶之上,金山、銀山、花卉、雲龍和一個大「福」字陳于上方,聚寶盆、手持「日日生財」旗子的童子位于下方;和合二仙和招財仙官、利市仙官立于兩旁。畫中充滿著福氣和財氣,表達了人們渴望天官賜福、財神送財的富裕理想生括。近代,天官又和員外目郎(表官祿)、南極仙翁合稱為福、祿、壽三星。舊時農歷新年,三星圖常掛于堂中,象征「三星在戶」,顯示多福、多壽、喜慶臨門。反映了人們追求美好幸福生括的共同心理。如今「三星」圖像和「三星」工藝品喜進千家萬戶,成了頗受歡迎的裝飾品。現在台灣的廟宇中,一般稱三官大帝為三界公,據說敬奉的人特別多。
【相關記載】
三官大帝《三國志?張魯傳》稱五斗米道"師君"張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為病者請禱時,曰︰"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此請禱之法,蓋仿效古代儀禮。戰國成書的《儀禮?覲禮》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唐賈公彥疏雲︰"案《爾雅》雲︰祭山曰?懸,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瘞"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
據《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職掌為︰
"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並稱"得道神仙,皆從三官保舉;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寶號,能除厄難"。
為了推尊此三位天帝,南北朝所出的多種道書,又以兩漢流行的元氣論對其神格進行刻畫。《三元品戒經》稱"上元天官隸玉清境,結青黃白三氣置上元三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皇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隸上清境,結元洞混靈之氣,凝極黃之精而成,……總主五帝五岳諸真人,及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隸太清境,結風澤之氣,凝晨浩之精而成,……總主水帝湯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諸大神及仙?簿籍"。
據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等所載,三官大帝的主要職責是于三元日考校人間善惡,給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即具述三官大帝分設三宮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元代所出之《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壽真經?開明三景章》曰︰"三元帝君職任宰御,巡歷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水母三界萬靈君臣人物善惡,悉主隸焉。"據此,天上地下、三界十方之萬類種種,皆歸三官大帝管轄。
三官信仰興盛于魏晉南北朝,唐宋猶存其余緒。現存《太上靈寶上元天官消愆滅罪懺》《中元地官消愆滅罪懺》《下元水官消愆滅罪懺》,即出之唐宋間。
舊時各地有三官廟、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三官生日。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一雲︰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駢集于院觀之有神像者。郡(指吳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宮,釋氏奉香火,至日,輿舫絡繹,香湖尤盛。歸持燈籠,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紅黑相間,懸于門首,雲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燭,一步一拜至山
三官大帝者,曰拜香。"
【三官的職能】
天官賜福
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岳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民間奉祀】
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黃?道場,以祈福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