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水官解厄洞陰大帝】【文昌帝君】

【水官解厄洞陰大帝】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稱「三官」,又稱「三元」,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黃?道場,以祈福消災。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的來歷】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

文昌帝君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于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

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于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出生地】

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鄉,其影響深遠,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建造的文昌宮、閣樓、殿,數以千計,遍布大陸

和東南亞一帶。

據越西廳志載︰「張亞子晉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盧林溝張老夫婦家中,後勤學苦練,羽化成神」。常騎??「驢特」(文昌的坐騎,傳說生得「四不像」)往來四方,講學雲游。越西金馬山上曾留有勝跡「紫府飛霞洞」、「上馬石」等。上馬石上鐫刻有「文昌勝跡」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傳為神親書。又有鐫字于帝君賞憩處︰「金闕化身」守泉涌月明數字。

張亞子出生地--越西中所水鎮

古時水觀音泉邊山崖上,生長有一株婆娑古樹,開的花兒如桃花,春天嫣紅,秋天翠碧,掩映著水潭。此樹人們稱血滕樹,傳說枝條折斷後,帶淌出血漿樣的汁,甚是奇異。樹的石崖另有一處刻字「勝景清絕」。

文昌帝君張亞子踏腳的石上曾留有腳印,據說是踏石「上驢特」留下的印跡。

在文昌的另一修道地梓潼也有許多關于張亞子的記載。如《文昌化書》、《清河內傳》、《文昌本傳》記載,張亞子原籍越西,生于晉太康八年(287年)二月初三,後徒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勸善數十年,直至終生。因此梓潼成了越西藉善士張亞子的第二故鄉。

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文昌帝君張亞子十分尊奉。唐朝時,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將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著急,在夜里夢到張亞子得治病藥方一帖,治好了大軍。玄宗僖宗加封張亞子為「左丞相」、「濟順王」,以萬乘之尊向張亞子叩拜。從此張亞子身價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齊名的地位,故世間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

之後,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後加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英顯王」,「神文聖武孝德忠義王」等。

中所水鎮--發展鳥瞰圖

元代仁宗又加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明清兩朝也138看書網官,皆去文昌祠。並修築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

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與張亞子合而為一,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屬二十八宿中的文曲星,傳說主「文運」、「司科舉」。道家與張亞子合而為一的年代,應是宋朝。道教那時大舉,人們尊神而輕佛。後人又將蛇神、龍神與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聲威大震,成為影響全國的、掌管人間福祿的神祗。

歷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張亞子,還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寫了大量著述,據不完全統計達80余部,數百種之多。這些經語中許多是勸善勉學的詩章。

水鎮中所--青石橋

越西文廟之右舊時有文昌宮,在文昌帝君的故里,金馬山有梓潼宮,是專用來祭祀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廟宇。只是越西的梓潼宮與綿陽的梓潼縣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玄機,還有待考證。

越西祭祀文昌的日子,一年有三祭,春、秋祭和迎神會。迎神會的日期為正月十二日到十八日,首尾兩日分別為迎神日和送神日。春祭是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每年的二月三日,相傳是張亞子的生日,一般由官方舉行祀典。秋祭每年八月初一舉行,相傳為文昌修成正果之日。

據當地老人講,文昌宮即梓潼宮的建築十分壯觀,年代久遠,宮門前,矗立三株古楊。樹干挺撥剛勁。需三人合抱方能合圍,樹枝虯曲縱橫,姿態萬千。宮門進魁星樓,過甬道,便是三間大殿突兀梯石上,大殿金碧輝煌。殿門雕花窗格,玲瓏剔透,富麗華貴。大殿正中為貼金的文昌帝君坐像,帝君兩邊是「天聾」、「地啞」侍童像。在梓潼宮的山頂上有一洞,人們稱之為紫府飛霞洞。據越西廳志載:「為宋代苟沐父子所開。」是文昌帝君修煉處。此外越西城內的瘟祖廟,觀音廟都與文昌帝君張亞子有關。這是因為文昌帝君行善施藥,澤及百姓,更是瘟神的天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