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上古時代,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下令讓火神君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通通燒死。」秋先生和一幫東坡書院的學生行走在張燈結彩、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邊流連四顧,一邊跟他們說著元宵節的來歷。
「那後來怎麼樣了?」一個學生問道。
秋先生接著道︰「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一個被貶下凡的神仙——歲星東方朔。」
「于是,東方朔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佔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佔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上古那個皇帝叫漢武帝,他接過紅帖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說︰‘听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有個叫元宵的宮女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听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哦,原來元宵節是這麼來的。」眾學生紛紛竊竊私語,納蘭紓予也是微微頷首,驚訝于老師知識的駁雜。
這時,眾人已經來到了溪城的中心大道上,只見到處都是人影攢動,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抬閣、花棍、傘燈、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表演讓人目不暇接,漫天的煙火更是讓黑夜如同白晝,好一個東風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
「好了,既然是元宵佳節,又怎麼少得了燈謎、燈聯和燈詩。說到燈謎,你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嗎?」秋先生問道。
「學生知道。」一個書生打扮的消瘦青年排眾而出,道︰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胡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楮長到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怎麼是罵你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眾學生感慨道。
秋先生點了點頭,接著道︰「燈謎雖屬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煉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今天趁此機會,不如我們一起去猜猜燈謎如何?」
見得眾人稱好,秋先生便領著大家向猜燈謎的一處攤位行去。那里已聚集了不少人,大大小小的花燈上貼著各式各樣的燈謎,有猜字的,有猜成語的,有猜人名地名的,有猜文學典故的,還有猜中草藥的……
見到眾人到來,一個胖胖的青年突然興奮地叫道︰「你們是東坡書院的吧,這里有些燈謎大家都猜不出,你們學識淵博,我想你們一定能猜出來的。」
听聞此語,秋先生等人饒有興致地走上前,只听那個胖青年指著一個花燈道︰「這個燈謎是‘熙熙攘攘’,打一字,你們有誰知道謎底嗎?像‘壹加壹’我知道是‘王’字,‘上下一體’我知道是‘卡’字,但這個‘熙熙攘攘’我就湊不出了。」
秋先生望向眾人,立馬有一個學子道︰「‘熙熙攘攘’,是謂人多,故應該是‘奢侈’的‘侈’字。」
「對啊,我怎麼沒想到啊?原來還可以從謎面的意義入手,而不僅僅是簡單拼湊。」胖青年拍手道。
這時,原先就在那里猜燈謎的一群人也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其中一人突然高喊道「我知道了,我知道‘彈丸之地’的謎底了,‘彈丸之地’,是說地方小,地也就是土,那不就是小土嗎?小土小土,豈不就是‘塵’字?」
東坡書院一行人果然了得,才一炷香的時間,那些遺留的燈謎就被他們一一解決,像「池塘亮底」打一字是「汗」字,「送走觀音使不得」打一字是「還」字,「八十八」打一成語是「入木三分」,「兔子請老虎」打一成語是「寅吃卯糧」,「踏花歸來蝶繞膝」打一中草藥名是「香附」,「測鼠」打一詞牌名是「卜算子」……
看到學生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那些燈謎一一解決,秋先生神色一動,突然說道︰「我來給大家猜個燈謎如何?」
眾人見秋先生如此說,頓時來了精神,他們都知道秋先生是一個有些神秘的人物,但更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老師,他出的燈謎肯定不簡單。也許是為了在老師心中留下好印象,也許是為了在眾同窗中拔得頭籌,他們的神情都專注了起來。
只見秋先生從一旁的案上提起一支筆,蘸墨揮毫,如筆走龍蛇,數息之後,一副對聯出現在眾人眼前的花燈上︰「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好字!好聯!」眾學生贊道。
「‘和狐狼貓狗仿佛’,難道謎底是一種動物,但‘既非家畜,又非野獸’,似乎又矛盾啊?」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難道謎底是一篇文章,‘雖為短品,也是妙文’,看來還是一篇短文,但上聯又是什麼意思?」
……
眾學生紛紛凝神苦思,其它看熱鬧的人包括先前的胖青年也是一個個抓耳撓腮,卻誰也答不出來。
半晌之後,眼見眾人都已放棄,秋先生突然看向至始至終都靜靜佇立一旁的納蘭紓予,問道︰「紓予,這謎底你可猜到?」
納蘭紓予迎著秋先生的目光,坦然一笑,道︰「老師早已把謎底告訴大家了,又何須再猜?」
「呃?」人群中發出一陣竊竊私語聲,片刻之後,有一人突然高呼道︰「呀!這謎底不就是‘燈謎’麼?」
一語驚醒夢中人,眾人都有些慚愧地低了低了頭,看向納蘭紓予的目光也多了一絲異樣。
瞅見眾人的神色,秋先生微微搖頭,岔開話題道︰「你們知道嗎,一副絕妙的燈聯有時候還可以充當媒人呢?」
「哦?」眾人又來了興致。
「據說前朝有一個叫王安石的秀才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上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
說道這兒,只見眾人都開始猜測那下聯,卻都抿嘴搖頭,包括納蘭紓予,于是秋先生繼續道︰
「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立即想到了招親聯,便以此應對,遂被取為進士。等到他歸鄉再次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于是被招為快婿。看,一副對聯就這麼成了媒人。」眾人紛紛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