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3日,面對著大西洋深灰色的波濤,1o2名難以忍受比當時彌漫在英國各地比氣溫更為嚴酷政治環境的英國清教徒在牧師布萊斯特的率領之下,登上了一艘原本用來捕魚的小船悄然離開了英國港口,駛向了大洋彼岸的新大6。當他們拉起了沉重的海錨,揚帆離開港口之時,所有的水手都懷疑他們是否能順利到達彼岸,因為這是艘小船,而此刻更不是航海的好季節。但是對于船上的乘客們而言,他們再無其他的選擇。
他們必須馬上揚帆啟程的原因是他們中間除了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之外,還有著種種理由必須馬上離開不列顛的人們。他們之中包括破產者、流浪者甚至契約奴。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在舊世界的游戲規則中找不到自己定位或無法實現自己夢想的人。經過65天與風暴、饑餓、疾病、絕望的搏斗之後,他們終于看到了新大6的海岸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之有有一人死去,但同時卻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驚濤駭浪中來到了塵世。
當就在新的大6和新的家園已經在望之時。經過漫長煎熬的小船卻停了下來。因為這些懷揣著夢想的旅行者們還迫切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他們將如何管理未來的新世界,他們需要依靠的究竟是領袖的權威?軍隊的暴力?還是國王的恩賜?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他們以這艘承載著他們跨越大西洋漁船的名字來命名他們所共同兢守的公約。
公約之中如此寫道︰「為了國王的榮耀,基督教的進步,我們這些在此簽名的人揚帆出海,並即將在這塊土地上開拓我們的家園。我們在上帝面前莊嚴簽約,自願結為一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順利進行、維持和展,亦為將來能隨時制定和實施有益于本殖民地的總體利益的一應公正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等,吾等全體保證遵守與服從。」這也就是後世令無數美國人讀來心潮澎湃的《五月花號公約》一個標志著歐洲人在美洲建立全新世界的標志。
而在此後的近年里,那些乘坐著「五月花」號在美洲大6登6的人們,並不曾想到他們的後裔會將那些在饑寒交迫之中為他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教習他們怎樣狩獵、養火雞、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的印地安人屠戮殆盡(注1)。更想到他們為了躲避古老歐洲傳統貴族和宗教勢力壓迫的伊甸園,最終竟會展成為幾乎已經主宰世界的級大國。
但是從最初組成這個國家的13個州開始,這個在年里茁壯成長的怪獸骨子依舊流的是來自歐洲的血液。雖然在隨後的歲月里,這頭怪獸貪婪的吸食著來自世界各地各種風格迥異的文明。但是其立國的基礎依舊是來自其對大西洋彼岸故鄉的模仿和反思。對于古老歐洲的向往便如同寫入基因序列的密碼一向深植入每一個美國主流社會的白人心中。美國在文化之上始終是歐洲的一個支流。直到1945年,無論在歐洲還是在美國,歐洲在文化上都是主宰。
而在漫長的歲月之中,歐洲強盛的光芒也曾令這片由殖民地獨立而成的國家不敢正視。如果沒有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在艦隊和炮兵上的慷慨援助,華盛頓的大6軍或許最終將被英國遠征軍趕盡殺絕,而在第二次美英戰爭,更令自以為磨礪了爪牙的美國在兵力遠勝于對手的情況下兵敗加拿大,連白宮和國會大廈都被英國遠征軍燒成可白地。如果不是巴爾的摩的《星條旗永不落》,或許最終這片土地很可能再次淪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在那個時代,來自這個國家都華盛頓的聲音根本不足以傳遞到大西洋的彼岸。所謂「門羅主義」和「光榮孤立」在歐洲人看來不過是美國人關起門來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戲。
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進入了高工業化時期,憑借著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美國開始強勁崛起,美國實力的快上升,才引起了當時稱霸世界的歐洲大國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形式的「美國威脅論」蜂擁而出,這股旋風在很短的時間內席卷歐洲各國,一度令剛剛積攢了一些本錢的美國政府惶恐不已。要知道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之中,美國雖然戰勝了歐洲國家西班牙,迫使西班牙被迫放棄了古巴,並將菲律賓、波多黎各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其他島嶼以及太平洋上的關島割讓給美國。但是美國在這場戰爭卻已然動用了傾國之兵,而西班牙在歐洲大6早已日薄西山,再難稱雄。
而美西戰爭的結果在歐洲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美國威脅論」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峰。在當時的歐洲政治家看來,美國遠征軍踏上古巴的土地,就意味著它跨越了大西洋的一半,而美國海軍在菲律賓建立軍港則意味著它可以在亞洲的任何地方不請自來。為了對付「美國的威脅」,一些歐洲的有識之士甚至呼吁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美國。法國人皮埃爾.洛蒂在媒體上公開宣稱,美西戰爭是對歐洲的挑戰,是對歐洲意志和抵抗能力的檢驗。「但願歐洲能明白這一點!能從中吸取教訓,別把劍放在鞘里!歐洲國家應該聯手對付我們共同的敵人!」
憑心而論19世紀末的美國雖然擁有著龐大的經濟力量,但是軍事力量卻依然羽翼未豐,不要說歐洲列強聯袖一擊。就是英、德、法這歐洲三甲全力投入與美國一戰,也足以擊碎美國的未來。但是並非所有的政治家都可以預見下個世紀的局勢。雖然在那個時期,「美國威脅」一詞常常出現在各國議會的爭論中。法國歷史學家亨利.豪瑟爾在回憶那段時期的法國政壇時,也曾這樣寫道︰「人們在報紙上、會議上、議會里听到的,除了美國威脅外別無他物。」但是歐洲列強的領導層所盤算的卻不是在大西洋對岸的威脅,而是自己那些磨刀霍霍的鄰居。不等美國完成擴軍造艦,與歐洲列強兵戎相見。一場席卷歐洲的「兄弟之戰」卻依然悄然爆。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正是這場歐洲內部的戰爭將英法德等老牌帝國從西方世界霸權寶座上拉了下來。在那場長達四年的戰爭之中,曾經被歐洲各國都視為對手的美國卻意外的成為了各方都希望拉攏的對象。英、法的代表在華盛頓連年大談「傳統友誼」,而被英國本土艦隊封鎖在北海的德國甚至不惜派出潛艇遠航紐約鼓動美國德裔移民推動美國政府加入同盟國這一邊。而當1917年4月,隨著美國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國宣戰,在歐洲流行多年的「美國威脅論」最終銷聲匿跡了。沒有人再會記得那些曾經的警告︰
「在歐洲的對面,出現了一種早熟和畸形的文明。僅用了一個世紀,美國人就實現了難以實現的目標,達到了經濟展的頂點。對于我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禍害。我們感覺到他們為一些經濟問題而焦躁和掙扎。他們試圖把他們的貿易稅強加給我們;他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將不擇手段。他們的軍備已增加和完善……人們能夠平靜地設想一場全面戰爭的前景嗎?」
雖然戰爭最終在協約國的凱歌聲中畫上句號。但是在一片廢墟之上播種下的仇恨卻再已令歐洲陷入了再難彌合的分裂之中。而來自東方的**的思潮,更令歐洲各國宛如一群盲動的公牛,沉浸于互相爭斗和在所謂的威脅面前維持著面前的萬眾一心。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通過軍火貿易和戰爭貸款賺得盆滿缽滿的美國實際上早已奠定了自己稱雄世界的基礎。而所謂復興德國的第三帝國在華爾街的精英眼中不過是他們擴大自己利潤新的良機而已。戰爭的結局實際上早在1939年9月1日德國的裝甲部隊跨過邊境向著華沙推進之前便已注定。
當所謂武器、兵員以及戰術優勢的畫皮一一被歷史剝去之後,人們不難現納粹在戰爭初期的成功除了運氣之外,華爾街與魔鬼共舞的投資模式才是一切的關鍵。經過了一戰的洗禮,美國早已建立了對歐洲各國的信心。如果無法團結一心,歐洲便並不可怕。或許唯一出乎華盛頓的政客們意料之外的只是本以為會象「黃油」一般被德國6軍的裝甲洪流這把「滾燙的餐刀」切開的紅色蘇聯,最終竟然能挺過那些艱難的考驗,並與美國平分半個歐洲。不過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給了美國人在歐洲長久逗留下去的理由。但是美國人從未想過歐洲人是否歡迎這種全新的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把歐洲變成了美國的附庸。但是從內心深處上來講,驕傲的歐洲人從未真心歡迎這一逆轉。在冷戰時代,歐洲人選擇了忍受了。面對著柏林牆後龐大的華約鐵流,歐洲人選擇了屈辱的接受美國人的保護和資助。而實力的差距進一步造成了美國的強者心理和歐洲的弱者心理。在美國人眼中歐洲人就像一個只有一把小刀的人「他們寧願忍受黑熊在森林里徘徊覓食,也不會去冒險殺死那頭黑熊。因為僅僅用一把刀去捕獵黑熊的危險實在太大,不如悄悄躺下並祈禱黑熊不要對他動攻擊」。而富足美國人手里則掌握著來復槍,「他隨時可以用槍干掉黑熊,當然也要冒被黑熊撕碎的危險。」不管怎麼說在那些恐怖和平的時代。美國人和歐洲人至少在共同面對華約集團時保持了一致。
但是隨著鐵幕的崩潰,時代隨之改變。到4年,原華約陣營中的波蘭、匈牙利等十個國家選擇加入歐盟,由此歐盟的成員國由15個擴大到25個,面積從原來的萬平方公里增加到萬平方公里,人口從3.7億增加到4.55億。擴大後的歐盟不但經濟總量過了美國,而且也具有日益強有力的政治影響力。擴大後的歐盟自然將力爭改變冷戰時期確立的「美歐主從關系」。不但將與美國爭奪歐洲主導權,還要增加歐洲在全球政治和經濟事務中的言權。這無疑將加劇美歐在政治、經貿乃至軍事領域的競爭。
而此消彼長之中,美國卻正在因為伊拉克和伊朗問題,受困于中東。沒有了前蘇聯核威脅的歐洲國家,猛然現一個多極世界的正在來臨,這讓歐洲人在政治經濟方面拉開與美國距離的同時,強化了針對美國的文化自豪感,這是大多數美國人絕對不能理解的。「現在到了停止假裝的時候了,歐洲人不用再假裝認為歐洲和美國對于這個世界擁有共同的看法,甚至也不能再假裝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在美國表新保守派學者羅伯特.卡根的《天堂與實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國與歐洲》一書中寫下這段引起巨大爭議、被頻頻引用的開頭。如果時間可以逆轉,或許歐洲人會選擇回到19世紀末,抹殺那個最終顛覆自己生活的國家。而美國人一意孤行的「狄安娜計劃」更令所有的矛盾集中爆。
「在摧毀了我們的艦隊,陣前策反了英國人之後,誰都能告訴我歐洲人接下來打算干什麼?」面對著幕布之上巨大的大西洋海圖,約翰.歌斯特總統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絕大多數成員都迫切的希望能夠得到答案。畢竟到目前為止,事態的展無一不出乎他們的預料之外,而生在倫敦的軍事政變更可以說徹底顛覆了五角大樓此前所有的軍事預案。應該說應對歐洲大6的所可能突然生的戰爭和沖突,五角大樓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便制定了數以千計的作戰預案。從針對前蘇聯紅軍和華約集團的彈性防御、逐步削弱,到應付歐洲可能遭到的恐怖主義襲擊。為了維護自己在歐洲的利益,華盛頓設想了無數種可能出現的難題和解決之道。
但是所有介入歐洲的方案始終有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以英倫三島的前進基地。無論那些來自中、東歐的狂瀾如何的洶涌,美國人相信對手在抵達英吉利海峽之時必定已成強弩之末。美國人有足夠的時間調集自己無可匹敵的海、空力量,在大西洋畔遏止住對手的攻勢。隨後被稱為「大西洋駝隊」的美國戰略海運力量將迅動員起來將駐扎于本土乃至世界各地的美國地面部隊運抵前沿,最終戰爭的天平將在此銷彼長之中完成逆轉。無論是諾曼底、加萊還是馬賽,當美國強大的力量完整集結之時,歐洲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構築起難以摧毀「大西洋壁壘」。當然在五角大樓的預案之中並非沒有設想過「最糟」的情況,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不列顛空戰」之時,美國人便憂心忡忡的設想一旦倫敦的上空被「第三帝國的黑鷹」佔據,英國本土被佔領的惡劣局面。為此1941年4月羅斯福總統便進一步擴展了泛美安全區。範圍從東徑6o度一直到西徑28度,一直延伸到了北大西洋的冰島。在這一區域內,美國海軍不僅為英、美商船提供保護。美國空軍更在格陵蘭島上建立了基地,直接登6冰島,接替了原本駐扎在那里的英**隊。五角大樓隨時準備以冰島為前線抵擋佔領了英國,並向北大西洋前進的歐洲力量。
德國地緣政治學家卡爾.豪斯霍費爾曾指出,誰控制了冰島,誰就掌握了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的命脈。1941年,美軍進駐冰島,修建了包括凱夫拉維克空軍基地在內的若干軍事基地。冷戰期間,冰島成為扼控蘇聯北方艦隊進入大西洋的要塞,美軍加強了在冰島的軍事部署。1951年,冰美雙方簽訂了「冰美防務協定」,由美國代表北約負責冰島防務。半個多世紀以來,美軍一直在凱夫拉維克基地駐有多名士兵,執行包括保護冰島領空、進行海上巡邏和監視北大西洋海域的任務。
但是冰島的戰略地位再重要,最終也不過是聯系著美國本土和英倫三島的交通樞紐而已。美國從未想過自己在歐洲最為堅定的盟友英國會選擇背棄自己。所以自冷戰結束後,隨著原蘇聯對北約的威脅消失,冰島的戰略地位大幅下降。美國開始就削減駐冰的美軍規模。1996年4月,冰美兩國正式簽署防務合作條款執行協議,協議在重申對冰美防務協定所承擔的義務,確認美軍在繼續駐留凱夫拉維克基地的同時,表示要縮小駐冰美軍(主要是空軍)規模。經過數次裁撤,美空軍在冰島的戰斗機從最初的18架,減到4架。在冰島政府一再要求下,當時的克林頓政府同意,這4架戰機將長期駐守在凱夫拉維克基地。此刻僅以這4架F-型戰斗機要想抵擋強大的歐盟軍團顯然是痴人說夢。
「冰島的居民已經在凱夫拉維克空軍基地的門外集結了,他們正在呼喊著美國‘佔領軍’滾出去呢!」緊急會議室的幕布上出現了那座靠近靠近北極圈的海島,在一片白雪皚皚的凍土之上,數以千計的冰島居民正高舉著各種標語牌圍攏在凱夫拉維克空軍基地外的鐵絲網前。而在基地一側的空中,一架冰島海岸警衛隊(,)飛行隊的as-1「級美洲獅」型直升機正低空盤旋著。
「正是絕妙的諷刺!」作為一名美國資深的政治家,約翰.歌斯特當然不會忘記冰島政府曾經由于美國削減在冰島的駐軍而導致當地失業率上升。而派出外交部國務秘書古奈勒.古納勒松對著全世界大義凜然的宣布︰「美國與冰島政府的安全觀截然不同。美國政府認為,在現有國際局勢下,冰島不會遭到外**事攻擊與入侵,因此沒必要駐留太多軍隊。但是冰島政府認為,所有國家都需要有可靠的防衛力量。冰島是位于北大西洋的一個孤島,四面環海,更易受到突然襲擊。冷戰時我們主要擔心蘇聯的威脅,而現在則擔心其他形式如恐怖主義的威脅,因此冰島需要安全保障。美國承諾保證我們的安全,我們也有權利知道他們如何實現承諾。美**隊的駐扎是一種切實的軍事存在,否則這種承諾就是虛幻的。這些戰斗機駐扎于此,象征著美國對防守冰島領空的承諾,這是兩國防務協定的一部分。否則,兩國的防務協定就被破壞了。這意味著冰島重新回到沒有防務的狀態。」當時在那些政客的口中,身為當地百姓「搖錢樹」的美國在冰島駐軍,非但不應該削減,相反似乎有「恨少」的趨勢。但是此刻事異時易,美國駐軍搖身一變成了罪行累累的佔領軍,以至于連沒有常設武裝力量的冰島都要派出海岸警衛隊以響應歐盟的反美行動。
冰島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但是由于戰後幾十年來,冰島的經濟嚴重依賴于漁業,並因為這一生物資源和周邊國家生過數次沖突。為此冰島一直擁有著一支擁有護衛艦、巡邏艇、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實力不俗的海岸警衛隊。這支部隊既負責國家的國防,又承擔同其他國家海岸警備隊類似的職責,是冰島武裝力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1972-1975年間的「鱈魚戰爭」之中,冰島海岸警衛隊甚至在與英國皇家海軍對峙的同時,絕決割的斷英國和西德的多艘拖網捕撈船上的拖繩。此刻這些代表著北歐海盜後代的冰島海岸警衛隊顯然又一次站在了自己國家對外軍事行動的風口浪尖之上。
「哼!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啊!我們應該立即空降1個營的傘兵部隊過去,彈壓這些鬧事的北歐漁民。」注視著鏡頭前,不斷跑向大門加強警戒的美國海軍6戰隊士兵,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彼得.佩斯上將顯然對于在冰島生的一切頗覺不爽,實際上如果不計後果和國際輿論的話,強大的美國依舊有力量摧毀那些冰島所謂的武裝力量,重新佔據這個北大西洋之上的島國。
「不管怎麼說!隨著英國的倒戈,冰島的空軍基地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顆死棋。不僅不足以承擔反攻歐洲的重任,可能連自身的防御都會成為問題。此刻放棄冰島未嘗不是一個收縮戰線的好主意。」但是新任國防部長阿米蒂奇顯然並不同意彼得.佩斯上將的意見。經歷過越戰的他,顯然更清楚美國什麼時候應該放棄那些無法堅守的區域。畢竟科技的進步已經大大縮小了海洋的防御作用,冰島與歐洲和美國的距離實際上相差無幾。而對于開戰之初,就損失了2個航母戰斗群的美國而言,多擁有這樣一個防御要點恐怕只能是多一個包袱而已。
「我們將很快與表面中立的北歐防務聯盟達成一項協議,以確保我們的士兵安全的撤出冰島。」在冰島問題上國務卿利伯曼第一次與「老冤家」阿米蒂奇意見一致。在歐盟各國已經紛紛表示與美國進入戰爭狀態之時,瑞典、挪威和芬蘭三國卻意外的宣布重啟「北歐防務聯盟」計劃(注2),局外中立。而此刻美國希望歷史上與冰島簽署防務合作協議的挪威可以將冰島納入「北歐防務聯盟」計劃之中,雖然這種中立只是表面上的,但是對于此刻的美國來說減少任何一個潛在的敵人都是外交上的勝利。
「按照五角大樓的推演,歐盟下一步將搶在我們集結兵力之前動新一輪的攻勢。」在處理完冰島的問題之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彼得.佩斯上將向總統報告了來自五角大樓的最新消息。「還好!我以為歐洲人會進舉行期幾個星期的慶祝活動,然後等我們調集完軍隊再開戰呢!」對于五角大樓的所謂預測,約翰.歌斯特多少有些哭笑不得。「我知道他們會進攻,但問題是在哪里?投入多少兵力?目標是什麼?」他突然大聲的咆哮起來,向著在今夜多次讓他失望的美**隊和五角大樓。
「我們認為他們會集結艦隊在大西洋中部起新的進攻,在加勒比海地區有一些依舊隸屬于法國、荷蘭和英國的島嶼。包括法屬瓜德羅普島和馬提尼克島,荷屬阿魯巴島、博奈爾島、庫拉索島以及英國所擁有的維京群島、安圭拉島、開曼群島和蒙特塞拉特島。根據中央情報局的最新情報,歐盟各國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在這些島群實施代號為‘芙蕾雅項鏈’(注3)的軍事要塞計劃。以法國外籍軍團第61兵團工兵混合營為的歐盟工兵部隊已經在這些群島上構築了堅固的防御工事,並部署了足夠的防空和反艦武器。以及……。」彼得.佩斯上將說到最後不禁有些猶豫起來。
「太好了,我們美利堅的後院竟不知不覺的住進了新房客。彼得還有什麼壞消息,請告訴大家,我們並非經受不起打擊。」約翰.歌斯特面色鐵青著追問道。「我們懷疑在這些群島之中歐盟還擴建了大型地下潛艇基地。」彼得.佩斯上將不得不道出了最後的隱情。「這麼說歐盟的潛艇部隊已經長時間游弋在巴拿馬運河附近,而我們卻一無所知咯!」約翰.歌斯特和在座的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失去加勒比海的制海權對美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要求美國海軍立即行動起來,‘企業’號航母戰斗群應立即開赴大西洋中部準備攔截歐洲遠征艦隊。‘星座’號和‘肯尼迪’號以及其他封存戰艦應立即轉入現役,加入第4艦隊。我要求第4艦隊應在一周之內,集結起包括2個航母戰斗群,2個遠征打擊集群的兵力掃蕩加勒比海的歐盟島群。」約翰.歌斯特總統顯然知道此刻再不是遲疑的時候了,美國迫切需要反攻。
第4艦隊曾是美國海軍的一支主要力量。在二戰期間,美軍為全面控制太平洋和大西洋,確保美國本土安全,分別在兩個大洋方向建立了數支艦隊。其中第四艦隊于1943年3月正式組建,主要任務是負責南大西洋廣闊海域的巡邏及反潛作戰。二戰結束後,為適應冷戰期間美蘇對抗的需要,美軍各艦隊進行了大規模壓縮和整編。第四艦隊于年被撤編,其所屬艦只並入美國第二艦隊。而在8年為了加強美國對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區國家的控制。美國海軍重組了第4艦隊,以佛羅里達州的梅波特港為基地,任務區範圍從佛羅里達州一直延伸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涉及3o多個國家,其中的重點區域是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部分大西洋水域。
如果一切如約翰.歌斯特總統所想的話,美國將很快掃蕩加勒比海地區,畢竟美國海軍和海軍6戰隊都不畏懼打兩棲登6戰,何況是在自己的後院。現駐扎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勒兵營的美國海軍6戰隊第2師足以殲滅加勒比海諸島之上歐盟脆弱的守備部隊。
「我們可以從太平洋方面抽調多少兵力?」在部署完大西洋方向的戰略計劃之後,約翰.歌斯特總統更關心美**隊後續兵力的問題,畢竟美國的目標並不是防御而是進攻。緊急會議室立即接通了位于夏威夷州珍珠港史密斯兵營的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總統先生,這個問題實際上要取決于我們與中國、俄羅斯的關系。」不知道由于時差的關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蒂莫西.基廷海軍上將顯得遠比緊急會議室的眾人看上去精神。「自我們和歐洲爆戰爭以來,中國海軍已經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上海’號核動力航母戰斗群已經逼近關島附近海面,而他們核潛艇更可能已經在夏威夷附近海面游弋了。」蒂莫西.基廷海軍上將簡單的闡述了太平洋方面的局勢。
「我們現在必須避免和中國人直接沖突,外交方面的事情我們將交給國務卿利伯曼先生負責。我想要從太平洋艦隊至少抽調2個航母戰斗群加入大西洋……。」就在約翰.歌斯特總統向蒂莫西.基廷上將提出他的要求之時,突然從資深簡報官手中遞來的文件打亂了他所有的思緒。「上帝啊!這不可能!」約翰.歌斯特難以相信自己的眼楮。而就在緊急會議室的大幕布之上,一座港口城市黎明前景象正逐漸清晰起來。下面打出的字母提醒著緊急會議室的每一個人,這座城市是位于加拿大東部魁北克省的府魁北克城。
鏡頭是設置在一架直升機之內,搖晃之中眾人依稀可以看見聖查爾斯河口西北岸的港區內的5個深水泊位之中,數艘萬噸的滾裝貨輪正整齊的停靠著。這些順岸式的泊位長達∼213米,水深可以說是魁北克市地區最為優良的港區。此刻其中一艘滾裝貨輪在港口作業人員的指揮之下緩慢的打開了位于船的艙門,但是高沖出的卻是一輛法國6軍的型輪式裝甲車。「天哪!大新聞!法國人剛剛在魁北克登6……。」緊急會議室內響起了現場拍攝者的驚呼,而在數輛BL型輪式裝甲車之後,一輛外型壯碩的法國6軍「勒克萊爾」型主戰坦克也緩緩的駛向了碼頭。而在滾裝船的甲板上一個個偽裝的集裝箱被掀起,一輛輛新型輪式35毫米自行高炮出現在鏡頭之前,刺眼的火光中一一致命「高命中率/毀傷率彈」()奔襲而來……。
注1︰這也就是感恩節的由來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o2人到達美洲。但是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o來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的幫助了他們。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于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並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注2︰北歐防務聯盟又稱「斯堪的納維亞防務聯盟」,是冷戰初期北歐國家未能成功組建的中立防務聯盟。對于該防務聯盟計劃失敗的原因,國內外冷戰史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的反對是該防務聯盟計劃失敗的主因;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瑞典與挪威就該防務聯盟是保持中立還是與西方建立明確聯系問題上的分歧是該計劃失敗的更重要原因。
注3︰芙蕾雅項鏈取材自《北歐神話》中愛情女神芙蕾雅從侏儒手中的獲得的美麗項鏈。(由于這個神話太過香艷,請大家自己去查閱原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