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他們是從哪里冒出來的?這些法蘭西婊子養的雜種。」魁北克老城的宛如迷宮般的街區之中,隸屬于加拿大機械化第5步兵旅的步兵們正在加拿大通用動力地面系統公司(-c)研制生產的4輛「灰熊」型輪式裝甲運輸車的掩護之下,艱難的向著港區的方向挺進著。在一個高大的軍士長粗魯的抱怨聲中,步兵們小心的呈巷戰隊型穿行過由瓦礫和燃燒著的輪胎組所成的路障,向著縱深的方向沖去。
憑心而論加拿大政府和軍隊在遭遇歐盟軍團突襲之後的反應並不慢。對于突然出現在魁北克的敵人,加拿大海、6、空三軍都在第一時間投入到了戰斗中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住了歐盟遠征軍的第一波攻勢。此刻在加拿大航空指揮部的緊急動員之下,執行戰備任務的第416戰術聯隊的6架cF-型戰斗機已經出現在了魁北克市的天空之中。這些掛載著「狙擊手」先進瞄準吊艙的「楓葉大黃蜂」(加拿大空軍的cF-型戰斗機是美國空軍F-「大黃蜂」型戰斗機的出口版)無疑將成為聖查爾斯河口上空的屠夫。雖然控制了了港區條件優良的魁北克港。但是顯然此刻歐盟龐大的機械化部隊沒有來得及從偽裝的貨輪之上卸下,在敵人成功的登6到北美的大地之前加拿大人還有足夠的時間阻擊來自歐洲的敵人。
魁北克城()是魁北克省省會,是加拿大東部最重要城市和港口之一,位于聖勞倫斯河與聖查爾斯河匯合處。在這里,河面收縮到不足米寬,形勢險要。魁北克城猶如一頭雄獅,扼守著這條從大西洋深入北美水路的咽喉要道,因此它素有「北美直布羅陀」之稱。而「魁北克」在印第安語中就是「河流變窄處」的意思。這座城市的總人口約68萬,其中絕大多數是法裔加拿大人,95%的居民只會**語。全城分新區和老區兩部分。新市區高樓林立,商業繁榮,一派現代化城市風貌。老城區佔地135公頃,為城市佔地面積的5%,城中是一排排石頭砌成的房屋和石鋪的狹窄而曲折的街道,工廠、企業沿聖勞倫斯河而建。遠望古城,房屋、倉庫、商店層層疊疊,宛如一個龐大的迷宮。數千名魁北克解放陣線(英文,法文 通常用法文縮寫成)的成員正依托著這座古老的城市抵抗著加拿大6軍的進攻。
魁北克地區最初由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1534年)和薩米埃爾.得.尚普蘭(8年)現並宣布為法國領土。1663年,魁北克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成為法國皇家殖民地,被稱為新法蘭西。此後為了爭奪對這塊領土的控制,法國和英國之間展開了連年的激戰,直到1756年至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法國的最終戰敗,被迫把北美的殖民地割讓給英國。此後大不列顛獲得了主權,但是法國文化的影響卻一直佔主導地位。但是魁北克的法國移民不得不接受以英國移民為多數的加拿大政府的領導,長期以來,英裔移民由于人數多,地盤大,一直主宰著加拿大的政治經濟生活。因此,聚居在魁北克省的法裔對此十分不滿。他們認為加拿大是由法、英兩大民族在平等基礎上組成的聯邦,絕不允許將魁北克降到一個省的地位。魁北克省雖然是加拿大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在歷史、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都與加拿大其地區有非常不一致的地方。由于這種文化背景不同及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法裔與英裔之間一直存在著較深的矛盾,尤其是魁北克法裔人一直無法接受這部強加給他們的,帶有非常濃厚殖民地色彩的,由君主立憲的《加拿大憲法》。
年代,魁北克生了一場「寧靜革命」,魁北克民族意識開始抬頭。許多魁北克人認為加拿大實行的憲法是1876年由英國國會制定的,它既不是經過民主的方式來討論通過,也沒有考慮到少數民族的感情,而且佔加拿大當時人口三分之一的魁北克的利益完全被排除在外,毫無政治主權。而講英語的加拿大人則認為魁北克不過是1o省之一,不能特殊,由于法裔與英裔的矛盾不斷加深,魁北克省屢屢提出要分道揚鑣的主張。
而「魁北克解放陣線」正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組織。他們宣言呼吁進行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武裝斗爭,以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為偶像。推翻魁北克政府,從加拿大獨立,建設工人階級的社會。這種烏托邦式的革命宗旨令魁北克解放陣線一度展了很多行動小組,從1963到年實施了起暴力行動,但主要是爆炸和搶劫銀行,以及綁架議員,甚至策劃爆炸「自由女神」。這種玩笑式的革命最終在加拿大政府的打擊之下,自然作鳥獸散。但是今天他們卷土重來卻早已月兌胎換骨。除了組織的名字和大體宗旨之外,由大批從法國外籍軍團退役歸來的加拿**裔移民加上整個歐洲的支持,他們已具備了與加拿大軍隊一戰的實力。
很多人對于加拿大的理解往往只限于其遼闊的國土和國旗的那一抹鮮紅的楓葉。而對這個國家的軍隊則往往處于無視的狀態,實際上這個國家的武裝力量一直以來都默默無聞的參與著世界各地的戰爭。早在1867年獲自治之前,加拿大各各城鎮的居民便分別為英、法兩國或者本地的民兵組織服役。這些民兵的成立目的是最早是為了防御各殖民定居點免于遭受北美土著的攻襲,而在隨後的戰爭之中,這些在惡劣環境之中成長起來的加拿大民兵逐漸成為了大英帝國充足的後備兵源,從鎮壓美國獨立到1812年第二次美英戰爭,從二次布爾戰爭到二次世界大戰,加拿大人在日不落的旗幟之下從北美轉戰到了大半個世界。特別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加拿大都為大英帝國提供了近百萬的壯丁,可以說如果沒有加拿大人的支持,或許大英帝國便沒有可能獲得順利通過那些戰爭嚴酷的考驗。二次大戰期間萊茵河以北的荷蘭國境便完全由加拿大軍隊從納粹手中解放。
而自1947年起,加拿大軍隊曾參與過二百次以上世界各地行動,完成72次「國際聯合行動」。包括朝鮮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1999年科索沃戰爭,及無數次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及未宣戰的軍事行動,尤其是︰蘇伊士運河危機、戈蘭高地、塞浦路斯、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最近的阿富汗。僅在6年,便有過名加拿大軍人被調往到海外,擔負阿富汗反恐戰爭及北約波黑維和部隊)的任務。在每一天,都有大約名加拿大軍人即可部署軍力的三分之一正為出征海外行動進行準備、部署、或正在踏上歸途。可以想見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國之一及北美空防司令部其成員,加拿大軍隊中無論步兵、水手還是戰斗機駕駛員們,都是不遜色于西方任何一個軍事強國的職業軍人。
「總統先生,加拿大總督米歇爾.讓女士剛剛在自己的總督府內宣布不再承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英聯邦最高元,擁護剛剛登基的愛德華九世。以及……公開承認魁北克省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從幕布上搖晃的鏡頭和巨大的電子地圖之中了解著加拿大戰局的約翰.歌斯特總統耳邊再度響起了一個令他措手不及的噩耗。加拿大是英聯邦國家之一,因此其政治制度是君主立憲、采用民主議會制的聯邦國家。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加拿大的國家元。而其行政權力則由她的代表總督和副總督來行使。加拿大總督是英國女王在加的常駐代表,由總理推薦並由英女王任命,一般任期為5年。
名義上,加拿大總督享有英國王室在加拿大的所有行政權力和特權,不過實際上,執行最高行政權力的是總理和內閣成員。可以說英國國王或女王是名義上的國家領袖,而總督是名義領袖的代表,其職位更多的時候只是象征性的。由于加拿大總督的職位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媒介或公眾偶像的角色,具有這方面經驗的人更能很好地勝任。此外,擔任總督職位的人還應當越黨派之別,因此沒有從政經驗反而是一種優勢,不必背負任何負擔。
而現任的加拿大總督米歇爾.讓更可以說是集以上兩種優點于一身,她1988年開始在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台工作。先後在該電視台法語新聞頻道和英語頻道擔任記者、紀錄片制作人兼主持,並因在紀錄片制作方面的突出成績獲多項新聞獎。而身為女流更是極少過問政治。5年8月,由加拿大總理馬丁提名,經英國女王同意,被任命為加拿大第27任總督。她是加拿大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督,第一位黑人總督,第三位女性總督,同時也是加拿大連續第三位播音員出身的總督。從這個崗位的要求及她的工作表現來看,米歇爾.讓干的很出色。或許唯一的問題僅在她出生于海地的一個法國人家庭,移居加拿大後隨父母生活在法國後裔分裂思潮泛濫的魁北克省,曾經擁有加拿大和法國雙重國籍,以及擁有一位法裔制片人的丈夫瓊.丹尼爾。拉豐。
切轉而來的鏡頭之中,美國總統約翰.歌斯特面無表情的注視著那個曾與自己有過數名之緣的女人,在位于加拿大都渥太華東北部蘇塞斯斜街,名為麗都廳的總督府內用法語亢奮向全世界表著自己那壓抑已久的**。在米歇爾.讓的口中,美國被刻畫成了加拿大自私自利的惡鄰,除了孜孜不倦的盜取著加拿大的資源之外,更試圖操控加拿大人的未來,踐踏加拿大人的尊嚴。而美國政府單方面推行的「狄安娜計劃」更是公然竊取全人類的未來。而對于自己撫育了自己成長的魁北克,米歇爾.讓第一次以加拿大政府領導人的身份喊出了「魁北克獨立萬歲」的口號「我們不是所謂的‘魁北克民族’,更不是加拿大的‘國中之國’……。」
不過加拿大主流英裔移民社會的代表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並沒有給自己名義上的頂頭上司為自己的**畫上圓滿句號的機會,佩戴有翼劍和「我們無畏」箴言臂章、手持著c毫米短突擊步槍的加拿大第2聯合特遣部隊便破門而入,在電視機鏡頭前粗暴的將自己祖國的名譽元米歇爾.讓總督制服,直到拍攝被阻止之前相信整個北美的人們都看到加拿大空前的大分裂。
不過擅長于即興演講的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很快便展現出了他凡的口才和公共危機處理能力。在與法國大使館為鄰的加拿大總理官邸蒂芬.哈珀接過了米歇爾.讓總督的電視講話權。作為一個政客,他先用他非凡的演技毫不做作的向加拿大人民盛贊了米歇爾.讓在其任期內對加拿大國家和人民作出的貢獻,認為她不過是太過疲勞和緊張,才會作出如此錯誤的行為。隨後才將話題引向了目前翻覆的國際局勢。
「和全世界除美國之外的所有國家一樣,加拿大一直以來都反對華盛頓單方面提出的‘狄安娜計劃’,也並未從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之中獲得任何的收益。但是我們堅信在這個世界之上存在著除戰爭以外解決問題的方式。我相信這不僅是我的心聲,同樣是加拿大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呼喚。在此我要重申兩點︰1、加拿大政府卻不縱容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動,2、加拿大的軍隊將勇敢的保衛自己的家園,無論敵人如何強大,我們都將無畏捍衛加拿大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面對著史蒂芬.哈珀慷慨激昂的講話,約翰.歌斯特總統才第一次感到了欣慰。畢竟為了維護這個北美洲的富有資源的盟友,美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對加拿大各政黨予以了長期的扶植。而史蒂芬.哈珀更是美國中央情報局一直以來「重點關注」的對象。可是加拿大軍隊真的有能力如史蒂芬.哈珀所說的擊退歐盟軍團的突襲嗎?
加拿大空軍的cF-型戰斗機低空掠過魁北克城的天空,撲向港區內那些不停從船艙內駛出坦克和步兵戰車的大型滾裝船。翼刀之下那美制造的-84「魚叉」型反艦導彈和-65「小牛」型空地導彈以及位于機身中心線的掛架之上的-12型激光制導炸彈隨時準備散布著毀滅。第一架cF-型戰斗機俯沖而下,但就在「魚叉」型反艦導彈擺月兌掛架的前一瞬間,戰機卻猛急的拉升起來,同時拋灑出絢目的箔條干擾彈。雖然不在現場,但是海軍航空兵出身的約翰.歌斯特總統已經判斷出戰機突然進行如此猛烈機動的原因他被地對空導彈鎖定了。接下來的一系列解鎖動作令人眼花繚亂,顯然加拿大空軍擔任戰備值班任務都是頗具實力的「老鳥」。如果是一般的地對空導彈,或許早已被他們擺月兌了,就在戰機耗盡了最後的能量以大過載的機動動作試圖擺月兌已經緊緊咬住自己的導彈之時,來襲的導彈卻以一個詭異的橫行行動,在cF-型戰斗機的機月復部近距離爆炸,銀灰色的戰機在刺眼的光芒中被炸成兩段,燃燒著墜向聖查爾斯河。
「相信是法國人的‘紫菀’3o型6基區域防空系統。這種導彈在重心附近還裝有1個燃氣閥,利用4個橫向噴嘴直接產生橫向加度,使導彈在接近目標時產生一個較大的過載,提高了導彈抗機動目標的能力,導彈最大機動過載可達。」關心著歐洲軍工科技展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彼得.佩斯上將看著鏡頭前6架加拿大空軍的cF-型戰斗機無一例外的在進入攻擊距離之前被擊落在魁北克的天空後,無奈的解釋道。
「我們必須馬上行動動員起來,建立起北方防線……要快……。」看著幕布前漫天飛舞的燃燒著的戰機碎片,約翰.歌斯特總統突然意識到了歐盟在魁北克的登6並不是一次旨在牽制的佯動,而是直指美國月復心的全力一擊。再也不會那些曠日持久的相持,歐盟從一開始便準備打一場戰決的閃電戰。雖然在二次大戰後完結之時,加拿大擁有當時世界第三大海軍及第四大空軍、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自願性參與的6軍。但是加拿大國防預算及軍力,已經從冷戰初期的高位至到華沙條約組織縮減的威脅時年代而逐步下降。在整個年代,相繼國防預算削減強迫逐步將加拿大軍隊人力、基地、戰斗力削減。1958年,加拿大部隊還保有12萬人的軍隊,1989年減少至8.88萬人。而加拿大政府的目標是將軍隊人數維持在6萬人,不過現在的人數已經低于這個目標。面對整個歐洲全力進攻,加拿大軍隊不可能支持太久。
二月份的安大略湖,即便是白天最高溫度也不過徘徊在零下十二攝氏度左右,加上湖面上凜冽的北風,湖邊的氣溫往往可以達到零下二十多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令一周前奉命抵達這里戍守的美國6軍國民警衛隊士兵們叫苦不迭,他們之中絕大多數人來自于溫暖的弗吉尼亞州,隸屬于貝爾沃堡的第29步兵師。而就在這一灣碧水的對岸,由魁北克市登6的歐盟遠征軍正在圍攻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公豬之城」、「泥濘約克」多倫多。
歐盟與美國的戰爭已經持續了近個小時,而雙方以加拿大東部為主戰場的地面戰也已經持續了近一周的時間。在魁北克省法裔居民的協助之下,秘密潛入魁北克市法國外籍軍團第2步兵團成功的奪取了魁北克市附近的各大港區,掩護戰前便秘密從歐洲起航的歐盟6軍機械化軍團的成功登6。從戰略上來看,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突襲行動,在戰爭爆之前歐盟各國成功的隱瞞了其戰略企圖。而秘密集結起來的精銳部隊也成功躲過了美國在歐洲的情報網絡,顯然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們無一例外的深陷于歐盟各國所釋放的煙霧之中在戰爭爆之前,美國一度認為威脅僅僅來自于新納粹政黨執政後的德國及其在東歐的盟友。而將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西、南歐國家列為了潛在的盟友,甚至寄希望于與法國結盟擊敗新納粹主義德國的可能。但出乎華盛頓和五角大樓意料之外的是第一支登上北美大6向美國本土進攻的正是法國6軍。
加拿大軍隊的反應度令這次戰略上幾乎完美的突襲險些歸于失敗,加拿大6軍第5機械化步兵旅在第一時間從位于魁北克市以北25公里處的魁北克省6軍基地的趕赴戰區。多年以來海外部署的經驗令加拿大擁有一支規模不大但富有戰斗力的地面部隊。加拿大6軍的每個旅()級戰斗單位都由三個步兵營及以下擔任支援任務的炮兵、裝甲、工程兵團級()戰斗單位組成,另外還編制有一個補給營()、一個旅部及其通訊中隊等其他支援單位。在收復魁北克的行動之中加拿大6軍還有一個戰術直升機中隊和野戰救傷車隊支援第5機械化步兵旅的行動。
歐盟方面並非不清楚加拿大6軍第5機械化步兵旅的行動可能對遠征軍的順利登6造成的影響。但是由于這支部隊主要由魁北克的法裔居民組成,其「法語軍旅」的稱號,使巴黎想當然的認定可以利用魁北克的獨立運動傾向誘引這支部隊陣前倒戈。但是顯然最終結果令歐洲人失望了,在法**團漫天拋灑的法語傳單和高音喇叭的鼓動之中,加拿大6軍第5機械化步兵旅的裝甲車毫不留情的碾碎了「魁北克解放陣線」那些烏合之眾組成的外圍防線,直撲歐盟軍團立足未穩的登6場。
從聖查爾斯河口西北岸的港區到南岸的泊位,加拿大6軍的多個輪式步兵戰車突擊群甩開了深陷于巷戰之中的步兵分隊直插港區。與前期潛伏的法國外籍軍團展開了殊死的攻防,而更為慘烈的爭奪則集中于聖勞倫斯河左岸的港區和港區,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響,聖查爾斯河在冬季有4個月的凍期,雖然天氣在這幾天轉晴,貨輪可以勉強通行,但在滿是浮冰的水面之上,滿載著法國6軍第7機械化步兵旅主力的滾裝貨輪已經只能緩慢的行使著。已經登6的法國6軍第7機械化步兵旅第2裝甲團1個連的13輛「勒克萊爾」2型主戰坦克成為了法國6軍手中最為堅實的防御基礎。這些全重53噸的鋼鐵猛獸宛如法蘭西曾經縱橫中世紀的重甲鐵騎,在聖查爾斯河畔一次又一次的擊退著加拿大6軍奪回港口的努力。
或許加拿大6軍會後悔自己出于虛榮的心理,將從德國接收的2o輛升級後的「豹」型主戰坦克,部署到了阿富汗戰場,以至于國內的部隊所裝備的依舊是上個世紀7o年代年交付的德制「豹」1c1型主戰坦克,雖然這些主戰坦克後來使用新型炮塔升級成「豹」1c2型主戰坦克,外型和防護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依舊與「勒克萊爾」2型主戰坦克存在著難以跨越的代差。在聖勞倫斯河左岸,法國6軍一個連的「勒克萊爾」2型主戰坦克便擊潰了加拿大6軍第5機械化步兵旅主力裝甲團的攻勢。在日落之前,在被戰火侵蝕的魁北克市,斷壁殘垣之間到處可見加拿大6軍被擊毀的各式裝甲戰車的殘骸。而港區對于那些苦戰了一天的加拿大士兵來說卻依舊還是那麼遙遠。
戰斗毫無疑問的進入相持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勝負的天平只取決于誰能更快更多的獲得有生力量的支援。在被炮火夷為瓦礫的港區,以法國6軍第7裝甲旅為主編組的歐盟遠征軍第一梯隊的3個團級部隊第2裝甲團、第35步兵團以及第8炮兵團在幾乎不間斷的炮擊和空襲之中,6續登6用他們的血肉和鋼鐵一起構築起了歐洲人在闊別近年之後在北美的第一個登6場。而在他們身後,法國6軍還有3個旅的部隊正在泛海而來。而在魁北克的外圍加拿大6軍第2機械化步兵旅正從設于安大略省東部基地全集結而來,緊隨其後的則是部署在美國本土東部的美國6軍的本土集團軍群。
雖然五角大樓有意將部隊改變為行動部隊(ua)、應用部隊)和應用部隊)的全新模式。但是顯然那些停留在紙面上的藍圖已經趕不上這場戰爭了。龐大的美國6軍此刻依舊在6軍部和6軍參謀部的領導,其下采取戰區6軍、集團軍群、野戰集團軍、軍和師以下部隊或分隊的編制模式。在匆忙建立的北美戰戰區聯合司令部的協調之下,美國6軍重建了第12集團軍群。
美國6軍集團軍群是戰時為了便于指揮,在較大的戰區內由數個野戰集團軍合編而成的戰略軍團,平時則沒有這級部隊。集團軍群所需兵力取決于戰區的基本任務、作戰範圍、作戰地幅的特點和敵情等因素。其編制除了包括類似于戰區6軍部隊司令部所編轄的各種職能部門和直屬部隊外,通常都由2-5個野戰集團軍、若干個獨立的軍或師,以及根據群屬兵力大小所必需的戰斗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部隊編成。美軍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建過3個集團軍群,此此重建的第12集團軍更是在布雷德利的指揮之下,橫掃法國北部、解放盧森堡和比利時,突破「齊格菲防線」攻佔魯爾區,在易北河與蘇聯紅軍會師。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盡之後,規模龐大的集團軍群便退出了美國6軍的作戰序列之中,再也未被組建和部署過。
對于約翰.歌斯特總統要求美國6軍進入戰時動員狀態的命令,五角大樓曾一度表示難以理解。在他們看來歐洲遠征軍在魁北克的軍事行動至多不過是一次牽制美國反擊力量的佯動而已。畢竟在五角大樓的心目之中,在沒有從美國強大的海、空力量手中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之前,歐盟6軍至多只能象在魁北克那樣進行小規模的偷渡和突襲。
「一旦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對于歐洲各國來說將無疑是一場災難。無論是工業潛力和資源儲備,我們都擁有著絕對的優勢。更為嚴峻的是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在太平洋方向的軍事力量依舊毫無傷。雖然中國和俄羅斯已經開始在第一、第二島鏈之間集結力量。但是在戰局明朗之前。這兩個國家並不會急于采取行動。而在邁克.李總統的任內,我們在東亞構築的恐怖平衡更將有效的制約這些國家的軍事調動我們的軍隊雖然撤出了韓國和日本的軍事基地,但這兩個國家自身的軍事力量依舊將長期而有效的牽制著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決策。」但是約翰.歌斯特卻清楚的看透了歐盟的底牌。
作為曾經的盟友,歐洲各國顯然清楚美國的戰爭潛力。而俄羅斯和中國在目前的情況下也不會急于火中取栗,在太平洋地區動攻勢。畢竟在美**隊撤出東北亞地區之後,在第一島鏈之內,互相的猜忌和領土的糾葛已經令韓國和日本與中國形成了恐怖的平衡。無論是那一方,都沒有可能無視自己身邊的威脅,投入到針對太平洋彼岸的美洲戰場上來。而面對一個團結一致的歐洲,俄羅斯更多的要考慮的是自己西部邊境的安全,畢竟歷史上真正令這個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感覺陷于毀滅邊緣的打擊都是來自于西歐的霸者條頓騎士團的重裝騎兵到西吉斯蒙德三世(注1)的飛翼騎兵,從拿破倫的近衛軍到希特勒的黨衛隊,俄羅斯的土地之上留下過太多歐洲人的足跡。因此如果可以選擇莫斯科可能更願意看到歐盟和美國兩敗俱傷的結局。
那麼對于歐盟來說可作的選擇便屈指可數了,他們只能在美國這台恐怖的戰爭機器完成預熱之前,摧毀他才能保證自己最終不會被它所吞噬,即便不能摧毀這台機器的全部零件,至少也要它施展威力之前盡可能的削弱它。那麼登6北美,揮歐盟各國在地面部隊上的優勢,盡可能將戰火燒向美國的月復地。基于這種考量,歐洲人只能選擇不吝嗇損失和傷亡,竭盡所能的向北美大6投送力量。
這將是一場生死時的末日賽跑,歐洲各國動員了幾乎全部的海、空運力量向登6場魁北克進。就在法國6軍第7裝甲旅從貨輪之中駛上加拿大本土的同時。更為龐大的運輸船隊已經從歐洲本土出,全向北美駛來,而歐洲歐盟各國為了在北約框架內克服空運能力不足所建立了戰略空運組織機構更傾盡所能,突破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的層層攔截,飛越陰霾的北大西洋在魁北克的天空播下希望的傘花。
當駐防紐約德拉姆堡的美國6軍第1o山地步兵師2個旅級戰斗群率先登機,在從蘭利空軍基地起飛的美國空軍第1戰機聯隊的F-「猛禽」型戰斗機的掩護之下,緊急馳援加拿大的同時。法國6軍第11傘兵旅及第13龍騎兵傘兵團也在魁北克各地展開了大規模傘降。這無意是一場華麗的死亡圓舞曲,過1/4的歐盟運輸機在北大西洋的上空被擊落,而即便順利降落在戰場之上的法國士兵也要面對來自空中和地面的雙重殺傷。在緊急會議室內約翰.歌斯特總統和美國政府的腦們便親眼目睹了一段從ac-型空中炮艇機上拍攝的慘烈場面,白茫茫的大地之上,數百個還未來得及收攬的絢爛傘花,在不停環行飛行的ac-型空中炮艇機的2型1o5毫米榴彈炮、博福斯L-毫米射炮的炮火之中被無情的收割了。除了在魁北克實施空降之外,德國6軍特種突擊隊在美國本土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的緬因州實施傘降,牽制美國6軍在這一地區的行動。
歐盟遠征軍在加拿大東部地區的空降行動,在48小時內在魁北克附近投送了近3個旅的精銳傘兵,雖然傷亡慘重但卻有效的策應了魁北克歐盟登6部隊在正面戰場的行動,在美國6軍的增援抵達之前,歐盟遠征軍已經完全控制了魁北克市,並將戰線向蒙特利爾方向推進。而美國第1o山地步兵師的抵達只是暫時阻擋這些歐6鐵騎的進攻。
因為在北大西洋之上,另一場空前的惡戰同樣如火如荼。不顧航程上的限制,歐盟各國集結起了空前規模的海狼集群2艘法國海軍提前服役的「梭魚」級攻擊型核潛艇、3艘「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4艘德國海軍型多用途常規動力攻擊潛艇、7艘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2艘西班牙海軍的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3艘「西北風」級常規動力攻擊潛艇、2艘葡萄牙海軍的德制型動力攻擊潛艇、2艘意大利海軍的德制級動力攻擊潛艇以及3艘荷蘭海軍的「海象」級常規動力攻擊潛艇組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弧線穿越美國海軍在大西洋中部的曾經用于防御前蘇聯紅色海狼的海底聲納基陣,向著美洲大6逼近。而在它們的身後還有更為龐大的海軍艦艇和運輸船隊。冷戰時代蘇聯和華約集團沒有作到的,今天由自己的盟友來完成,這何嘗也是一種諷刺。
為了阻擋它們的前進,美國海軍大西洋投入了所有可以動員的兵力,但是面對著新世紀的「無敵艦隊」,大西洋艦隊耗盡了所有的戰力,卻依舊無法阻擋敵人靠近北美的海岸線。在摧毀了歐盟艦隊兩個航母戰斗群意大利海軍的「朱塞佩.加里波第」號和西班牙海軍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輕型航母之後,幸運的「大R」「企業」號航母戰斗群也最終在歐盟海軍航空兵和潛艇部隊的聯合絞殺之下被徹底的摧毀了。通望美利堅的大門終于被艱難撞開了。滿載著地面部隊的運輸船隊在魁北克和蒙特利爾一線登6,那是12個旅級規模的歐洲精銳部隊。
和以北美英屬十三殖民地的民兵組成的大6軍起家的美國6軍相比,古老歐洲的地面部隊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根紅苗正。從希臘文明和古羅馬帝國的公民軍團、到為宗教和財富而狂熱的十字軍,走過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隨著經濟展人口劇增,義務兵役制的推行令國土面積狹小的歐洲各國都競相建立了龐大的常備軍事力量。如號稱「歐洲頭號軍事強國」的法國,在18世紀地面部隊的總兵力也已達到了4o萬之眾。
19世紀中葉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更令先進的機器設備大面積普及,使各國經濟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再那麼強烈。加之二次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力量異常強大,各國都產生了瓜分世界爭奪霸權的野心。在擴張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歐洲各國快增長的人口被迅的轉化為軍隊,歐洲各主要國家的地面部隊兵力都驟增至百萬以上。強烈的擴張**和膨脹的軍事工業,最終令歐洲大6沉淪于兩次幾近浩劫的世界大戰。
盡管二次大戰給歐洲帶來了空前的損失,但是戰後的歐洲事實上卻並有機會進入裁軍的軌道。美、蘇兩大陣營雖然全世界範圍內展開對峙和冷戰,但是其主戰場卻依舊鎖定在了剛剛從一片瓦礫之上重建起的歐洲,面對前蘇聯規模龐大的紅色鐵騎,從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這些中等強國,從奧地利、西班牙到荷蘭、比利時這些寡民小國,無一不以枕戈待晨的精神保持著一支精銳強干的地面部隊。因為戰爭一旦爆,駐扎在一線的美**隊可以退守大西洋彼岸,而歐洲人卻再無退路,因為身後就是自己的家園。在北約總部所指定的所有作戰預案之中,歐洲各國的地面部隊都是遲滯蘇聯一線近衛裝甲集群的主力,畢竟美國6軍需要橫渡整個大西洋才能抵達戰場,而一路沿途中的安全還要視紅色海狼們的胃口和心情而定。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與展一度成為世界的主流,歐洲各國也一度享受著「和平紅利」開始了裁軍的步伐。將各國的常備兵力已下降到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但是隨著「歐洲復興」的口號,經過了千年的相互征伐之後,古老的歐洲第一次以一個整體制定新的軍事展計劃和新的軍事戰略。重點加強高科技武器的研,縮小與美國在軍事上的差距,將歐盟打造成新興的「軍事大國」。而除了提升武器裝備的性能之外,面對全世界熱點地區軍事存在的需要,歐盟軍隊也在著力于擴大自身的軍隊規模。而曾經在紅色戰旗之下兵鋒西指的東歐華約集團的並入,更為歐洲儲備了足夠的一線炮灰。
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登6的歐盟聯軍之中,前期登6的法國6軍僅佔到了1/3弱,共計4個旅級單位第7裝甲旅、第11傘兵旅、第96戰隊輕裝甲旅以及第27山地步兵旅、德國和東歐各國則是第二波次的地面戰主力共計有7個精銳的地面旅級部隊在一線展開,包括︰德國6軍第1裝甲師的第9裝甲旅、第1o裝甲師的德法混合旅、第1山地師的第23山地旅、第4空中機動師的第1空中機械化旅、波蘭6軍第1o裝甲騎兵旅、第17機械化步兵旅、捷克與斯洛伐克聯合快反應旅,此外還有西班牙6軍的阿拉貢山地步兵旅。
顯然為了達到戰爭的突然性,歐盟各國事實上也還未來得及完成地面部隊的完全動員,第一波次抵達北美的系數都是各國精銳的快反應部隊。在得到後續支援之後,歐盟遠征軍迅對蒙特利爾一線的美加聯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蒙特利爾地處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方的聖勞倫斯谷地,扼守著渥太華河和聖勞倫斯河交匯處。是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魁北克省最大城市。蒙特利爾是一個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同時也是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具有濃郁的拉丁氣息。自1642年法國在這里建立殖民地至今,這里已經成為一個多種文化的聚集地,辛勤勞動得到的富裕、各大洲移民帶來的不同傳統使蒙特利爾成為一個興旺達的貿易中心。而在那些燈紅酒綠的背後卻是早已遠去的刀光劍影。
在法國人來到魁北克省,夢想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之前,共同生活在這里阿爾岡昆族()、休倫族()和易洛魁族()之間便常有沖突。法國人到來之後,建立了名為「皇家山」的(1)的殖民據點。這些外來的移民立即成為了北美土著的眾矢之的。麻煩從未間斷過,先是曠日持久的法國印第安戰爭(1757-1763年)。這場戰爭成法國在北美勢力範圍的轉折點,法國人成功的消除了北美土著在整個魁北克地區的影響,但是毛皮貿易的豐厚收益卻引來了南方的英國人。英國遠征軍在1759年攻下魁北克城,這也為最終佔領蒙特利爾埋下了伏筆。法**隊退守蒙特利爾並將其定為新法蘭西()的都。蒙特利爾險要的地形令英國遠征軍放棄了強攻的嘗試,轉而采用政治誘降的手段,最終令法**隊放下了武器。
但是英國人在這里的統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1775年的第二美英戰爭中,美**隊攻佔了蒙特利爾,並統治了7個月之久。1837年又爆了法裔移民反抗英國統治的大規模武裝起義。在這一系列的變故之後,英國人對蒙特利爾的法裔移民實施了大規模的處決和放逐,而引入了大量的愛爾蘭和蘇格蘭移民。經過了一番腥風血雨之後,蒙特利爾便成為了加拿大英語文明和法語文明的分界線。
這座坐落于聖勞倫斯河與渥太華河匯流處的蒙特利爾島上的城市還是加拿大乃至世界上最大內6的海港,擁有現代化港口的個大小碼頭。因此奪取這里對于急需海運補給的歐盟聯軍而言顯得至關重要。而美加聯軍則希望能在這座城市阻擋住歐盟聯軍南進的腳步,以等待來自美國本土的支援。不過與歐盟集結起來的龐大力量相比,美國6軍的增援卻顯得杯水車薪。除了從美國紐約州第一時間抵達的美國6軍第1o山地步兵師的第1旅和第3旅之外,後續跟進的僅有隸屬于第1o山地步兵師的紐約州美國6軍國民警衛隊第27步兵旅。
自1年「9-11事件」後美軍的一系列作戰行動中,作為美軍精銳的第1o山地師執行任務的頻率更高。可以說已經成為了美國6軍快反應部隊之中的一把全能的尖刀。但是由于快投送的需要,第1o山地師沒有配備較多帥重型地面突擊裝備,裝甲突擊和防護力量較弱,獨立作戰能力有限,難以完成高強度作戰任務,僅對于輕型步兵部隊具有較強的打擊能力。由于獨立作戰的保障能力和持續時間較為有限,因此第1o山地步兵事師事實上常常被作為先期作戰力量或為顯示軍事存在投入作戰,此後便需要盡快得到重裝部隊的支援。按照五角大樓的設想,第1o山地師即便在低強度條件下的進攻作戰行動,獨立作戰時間通常不過48小時。
而從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國第1o山地步兵師頻繁的海外部署,使其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休整並完成新的作戰準備。因此第1o山地步兵師事實上在戰前並沒有達到最佳狀態。面對著歐盟6軍6個旅級部隊的猛攻,這支部隊在無法得到重裝部隊支援的情況下苦苦支撐了72小時之後,只能選擇無奈的棄守蒙特利爾,向加拿大都渥太華方向撤退。
被喻為「嚴寒之都」的渥太華處于低地,在蒙特利爾失守之後事實上已經無險可守。而經過了連番苦戰之後,美加聯軍在這個方向上雖然得到了美國6軍「全美師」第82空降師所屬第325、第5o4兩大空降兵團的馳援。但是依舊沒有守備渥太華的信心。最終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不得不宣布將加拿大政府的所在地遷往加拿大西部的溫哥華,開放渥太華為不設防城市。美加聯軍撤出渥太華地區,繼續向南在安大略湖畔的金斯頓構築起了新的防線。自作為水上交通要沖,金斯頓雖然是座小城,但是戰略地位重要。為了固守這條新的防線,美國6軍再度投入了第1o1空中突擊師的第327、第5o2空降兵團以及第18空降軍的重裝部隊第2裝甲騎兵團。
但是美國6軍的增援度顯然遠遠比不上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歐盟遠征軍,在成功佔領渥太華的同時,又有7個戰斗旅的歐盟遠征軍6續抵達北美法國6軍第2裝甲旅、第6輕裝甲旅、德國6軍第1裝甲師第1、第7裝甲步兵旅、第1山地師的第36裝甲旅、波蘭6軍第12機械化旅、第21山地旅。雖然在海運途中這些部隊的裝備和人員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損失,但是接連不斷的勝利顯然已經沖淡了失敗的陰影。歐盟遠征軍甚至已經開始利用新型「母子船」的理念,向北美地區海運近海的小型艦艇,這些在歐洲海軍之中各國廣泛裝備的小型艦艇順聖勞倫斯河而下,進入五大湖區,從側翼威脅美國內6各州的安全。
在歐盟遠征軍幾乎不知疲倦的連續突擊之下,美加聯軍在金斯頓的防線也未能挺過48小時。龐大的歐盟地面部隊一路尾隨追擊,將美國6軍趕入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府多倫多市。1793年英國人曾將多倫多重新命名新興的「約克村」。由于這里的街道到處都是泥濘,因此多倫多曾經得到過「泥濘約克」的稱號。1812年戰爭期間,美**隊佔領了約克期間,並進行大肆搶掠,這使得英國政府非常惱怒。以至于在大舉反攻之時,在攻佔華盛頓後,曾放火燒了美國總統的住所。以至于為了掩蓋火燒後的痕,美國人將這座建築物涂成了白色,即得名「白宮」。世事難料,曾經掠奪過這座城市的美**隊竟在近年之後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保衛者。
在多倫多歐盟遠征軍的攻勢第一次呈現了疲態,畢竟一周以來他們已經挺進了近公里,控制了加拿大最大的省份魁北克省。盡管加拿大政府多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建立了高效的現代交通運輸和通訊網絡。公路網和鐵道網遍及魁北克所有地區,並與加拿大和美國的大城市相連接。在聖勞倫斯河沿岸建立了的十多個深水港。魁北克的基礎設施還包括三個國際機場和一百多個地方機場。但是畢竟歐盟遠征軍是在距離自己國土公里以外的戰場作戰。當歐盟遠征軍失盡了銳氣之後,一直以來都在急需力量的美國終于揭開了反擊的序幕。
美國6軍用了一周的時間完成了第12集團軍群的集結,這個美國6軍戰後最大規模的地面戰集群下轄美國6軍第1、第3兩個集團軍、第1、第3、第18三個軍級規模的部隊。其中第18空降軍率先投入加拿大戰場,而第1、第3兩個軍則在緬因州集結,威脅歐盟遠征軍的側翼。由于阿巴拉契亞山脈和白山山脈的阻隔,歐盟軍團認為美國6軍可能在這一地區起攻擊,但規模不會過一師,因此在緬因州方向僅部署了3個作戰旅實施牽制。但當美國6軍的攻勢全面展開之時,歐盟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個所謂級大國的實力。
在緬因州方向之上,美國6軍的全力一擊徹底擊潰了歐盟遠征軍的側翼,在本土作戰的優勢,使得美國6軍可以大量動員處于國民警衛隊和預備役部隊。為了完成這一次戰略突擊,美國6軍布了總動員令,除了征召起了6軍正規軍中的志願者、6軍預備役全體動員、國民警衛隊全體動員、召回所有退伍官兵之外,美國6軍還在正規軍中征募新兵並重建新的武裝力量單位、召回了所有轉業軍官和因功離職的職業兵。當然如果戰爭深入美國本土,五角大樓還會動員起各州的民兵部隊。當歐洲各國被勝利蒙蔽了雙眼,認為美**隊被牽制在全世界各地無力趕回本土作戰,而養尊處優的美國人早已忘記了怎麼打仗的時候,美國6軍用空前規模的攻勢打碎了他們的迷夢。
近在48小時之內,歐盟遠征軍便有過1o個作戰旅在聖勞倫斯河東岸被美國6軍擊潰,成千上萬名歐盟士兵在炮火和轟炸之中渡過曾經幫助他們深入北美的聖勞倫斯河,在他們的身後到處可見被擊毀的戰爭機器的殘骸。戰爭的大局已定,歐盟原先希望能夠順利的通過在北的美登6掃蕩美國東部地區的方式,向世界證明美國時代的崩潰,從而召喚起全世界反美力量的群起而動。但是他們的冒險和豪賭此刻已經結束,他們錯誤的估計了美國這頭巨獸的力量,就如同曾經挑戰過的那些國家一樣。
所有的希望都已經破滅,隨著美國海軍從大平樣艦隊調集而來的兵力。大西洋上的格局將面臨全面的改寫。美國海軍將重新主導這片海洋。接下來反攻只是一個時間和地點的選擇問題。而在美**隊再度踏上歐洲的土地之前,原本就是一個松散聯盟的歐洲可能便已經陷入了分裂和內戰之中。新一任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九世恐怕將成為「一月之王」。英國政府和軍隊將毫不留情的拋棄他,迎回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重新投入美國的陣營之中。而一些在戰爭中出力不多的小國更可能早已賣身投靠。而由于加拿大東部的戰場的失血,當美英聯軍登6之時歐洲可能已無可戰之兵,剩下的惟有任人宰割。那麼歐洲人會甘心接受這樣的結局,就如上個世紀中葉那樣嗎?
法國海軍用「凱旋」和「不屈」回答著這一疑問,在美國6軍開始強渡聖勞倫斯河的炮聲中,法國海軍由4艘「凱旋」級和4艘「不屈」級戰略核潛艇在大西洋中部對美國本土射了128枚潛射核導彈。冷戰時代很多平民認為核戰爭會在一夜之間爆,事實上這種想法幼稚的可笑。沒有一個理性的人會去追求自我毀滅。因此往往在全球核戰爭爆之時,交戰的雙方已經在常規戰爭之中分出了勝負。核武器事實上是失敗者最後的掙扎,竟然無力獲得全勝,那麼何不選擇兩敗俱傷。事實上這最後的結局早在美國和歐盟的戰爭爆之前便已經被歐盟的核心領導層所接收,正因為如此法國人將4艘已經退役了的「不屈」級戰略核潛艇恢復了使用,並改裝了最新型的m-51型戰略核導彈。
為了應對美國的戰略導彈防御系統,m-51型導彈不但采用了先進的復合制導系統,強化了抗干擾能力,而且彈體結構也采用了輕型碳縴維復合材料,在飛行過程中更易調整姿態,準確地飛向目標。每枚m-51型彈道導彈可攜帶6個Tn-76型隱身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為1o∼15萬噸當量。為了提高突防能力,Tn-76核彈頭將在飛行中做旋轉穩定飛行,以加大敵導彈防御系統的追蹤、定位難度;為了抵御敵方地面、天基激光武器的攔截攻擊,導彈殼體采用了抗激光加固措施。另外,其運載艙、彈頭除了在外表與材料上采用了隱身設計外,還配備了先進的高機動突防裝置和干擾敵雷達的誘餌。因此當這些導彈沖破水面之時,美國已經在劫難逃。
考慮核導彈是否能被攔截或在美國本土的何處爆炸實際上已經毫無意義,此刻需要作的只有兩個字︰反擊。在約翰.歌斯特總統的授權之下,美國龐大的核武庫將令歐洲和全世界戰栗。當然歐洲可能會在這一時間對中國和俄羅斯實施「核捆綁」,因此美國人還需要作好摧毀整個世界的準備。當第一架B-2「幽靈」型遠程戰略轟炸機在幕布上急起飛之時,歐洲的末日便將以秒來計時。根據核打擊計劃流程的細分,數以萬計的美國戰略部隊的精英將以最快的度完成目標確認、提取和優先順序排列,得出攻擊效果評估結論,最終為為目標匹配特定的武器。隨後毀滅便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軌道。
數百枚洲際導彈從美國本土的戰略基地內騰空而起,在北冰洋的冰蓋之下美國的戰略核潛艇以牙還牙,而更為精確的戰略目標則會交給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和巡航導彈來完成。當這一切結束之時,緊急會議室內的燈突然亮了。「歡迎來到世界新秩序。」在「殺死」了數以億計的生命之後,約翰.歌斯特總統竟以一個輕松的微笑面對著在座的眾人說道。
注1︰西吉斯蒙德三世瑞典人,1566年6月2o日-1632年4月3o日,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在他的統治期間波蘭人在5年和7年兩度攻佔莫斯科,策立偽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