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四百二十三章黃河改道(下)

第四百二十三章黃河改道(下)

相對來說,太原城外的宋軍所受影響較小,實在不行可以從陝西(其實產地是四川,儲存在陝西而已。)運糧,而且河東經過已故的屯田專家解潛的治理,糧食產量大增,實在沒辦法的話,他們也完全可以就地解決,趙雖然重視軍紀,但「事急從權」的道理他還是懂的,所以大家也不必過分擔心。但不管怎樣,黃河改道的消息還是肯定會對宋軍的士氣造成不小的影響,無論是岳雲還是李顯忠都明白,想要強攻拿下太原,已經幾乎沒有可能了,可是若就此撤軍而功敗垂成,大家又實在是不甘心,一番商議之後,李顯忠終于有了主意

李顯忠一方面對內(太原城內自然更加難以獲知此事了,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這樣。)封鎖黃河改道的消息,另一方面則分兵襲佔河東各地,只留下了特戰大隊的一萬多人繼續監視太原。太原守軍兵力本就不多(人數肯定比特戰大隊要多很多,但考慮到戰斗力,就明顯不如了,特戰大隊一萬五千人不亞于十萬精兵,若論作用,還要更勝一籌,所以城內守軍只能干看著宋軍分兵,卻不敢出城反擊。遼軍如此被動,主要是因為遼國決策層沒有預料到偷襲河北的行動會遭受那樣慘重的失敗,岳雲等人又迅疾反擊到太原城下,以致于耶律夷列根本來不及補足城內守軍的兵力。若不是太原人口眾多,可以靠強征壯丁突擊訓練的方式勉強支撐,太原恐怕真的會就此陷落。),援軍又幾乎沒了指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宋軍一點點蠶食河東全境。

這樣下去的話,恐怕要不了多久,太原就會成為一座孤城,雖然城內的兵力與物資都足以支持遼軍堅守至少一年,可是時間一長,只怕那些遲遲不來勤王的帶兵將領與各部首領的野心會進一步膨脹,到那時就算宋軍撤圍,遼國也將陷入內亂之中,再無復興之日了。耶律夷列雖然也堪稱一代明君,但與他的父親相比,至少在軍事上還是有差距的,何況耶律大石當年面臨的機遇(西域四分五裂,而且一開始各國都沒有重視這支弱小勢力。),現在也不再有了

這下太原城內的遼國君臣終于開始心慌了,朝臣還好一點,如果遼國分裂甚至滅亡,他們一樣可以身居高位,只是權勢不如現在罷了,但對身為皇帝的耶律夷列來說,遼國一旦分裂,他的皇位乃至身家性命都將難以保全,那些亂臣賊子是決不會放過他的。因此,原來一直誓死抵抗的他們一下子就軟了下來,很快便派出使者求和

遼國開出的求和條件是將河東地區全境歸還大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他們卻又提出河東是當年解潛無力抵御金軍進犯才出于嫁禍的目的獻給遼國的,由此河東百姓才免于遭受金軍荼毒,經濟也一直較為繁榮,所以大宋必須為此向遼國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他們的要求是一千萬貫,可以分期支付。

李顯忠立即駁斥了這一觀點,他說當年大宋不計前嫌,將外(河)套借給遼國牧馬,作為他們東歸的前進基地,誰知遼人竟然恩將仇報,不但只借不還,還趁著大宋騰不出手的機會將屬于大宋的內套也侵佔了,其後更是接受逆臣(雖然當初解潛的主要動機是為了保護河東百姓,但對大宋而言,他確實是毫無疑問的逆臣。)解潛的投誠,將大宋的固有領土河東佔為己有,這次更是趁著大宋北伐的機會妄圖偷襲河北,兩國事實上已為敵國,所以遼人現在的托辭沒有半點說服力。他隨即開出了大家初步商議好的條件,要求遼國歸還河東、河套(包括外套)兩地,並為他們入侵河北的行為賠償大宋相應的經濟損失以及宋軍在這幾個月內所花的軍費,共計白銀一億兩。

這條件實在太苛刻了,遼人當然不可能全部接受,于是雙方便展開了唇槍舌戰。不過,由于雙方都不敢拖延太久,所以還是很快達成了協議,遼國歸還河東與河套地區,並賠償大宋一千萬兩白銀(可由黃金以及糧食布帛等戰略物資折價),但宋軍必須先後退五十里讓遼人從太原安全離開。另外,由于這份協定並未得到趙的通過,所以遼人要求宋軍暫時不能進入河套平原,必須等趙這個大宋的攝政王在協議上簽字、並由皇帝趙構蓋上印璽以後,遼軍才會撤出河套。

對此,有不少將領都非常不滿,認為遼人沒有求和的誠意,但李顯忠卻很清楚這已經是大宋目前能夠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了,因為即使遼人得知黃河改道的消息後賴帳,大宋也至少能夠收回河東故地,相比漢民比例較低、而且易攻難守的河套地區,價值明顯要大得多。不過李顯忠也在一個幕僚的提醒下,要求遼人不得強迫太原內的百姓離開,否則宋軍將立即開戰,耶律夷列雖然心有不甘,但最後還是同意了,畢竟李顯忠也沒做絕,至少官吏和軍隊他能夠全部帶走,大遼還有復興的希望。

也正是因為這樣,太原雖然一下子走掉了十幾萬人,卻沒有因此徹底失去往日的繁榮,畢竟那些人其實只是外來人口,太原的根基並沒有動搖,而且異族的紛紛離開大大降低了大宋對于河東的統治難度,伊斯蘭與游牧文化的殘余只能成為漢文化的有益補充,而不足以令其變色了。

由于信息的閉塞,遼人北渡黃河以後,才得知了黃河改道的事。耶律夷列雖然氣得差點吐血,卻並沒有沖動地撕毀和平協議與大宋再次開戰,因為現在大宋已經獲得了河東的民心支持,又有山川之險,即使因為黃河的問題而撤走一半軍隊,現在的遼軍一時半會也拿不下來。與其這樣冒險,還不如以黃河天塹作為屏障、與大宋隔河相望,而將主要精力集中到平息內部的反對勢力上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