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九十六章宗室與外戚(中)

第三百九十六章宗室與外戚(中)

不過,由于自衛軍組建以來,趙就一直沒開過後門,為了保持這一優良傳統,趙所能允諾的,只是會給吳家子弟更多的機會罷了,縱然是外戚身份,一開始也照樣得從基層干起(當然,比起全無背景自然要強得多,好歹能當個小軍官或是二三等縣的縣令之類的,危險相對較小,立功也容易。)。但只是這樣,趙又覺得有些對不起吳家,而且與皇帝結親若一點好處都沒有,也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就算是尋常人家,嫁出女兒也能有聘禮可拿呢因此趙仔細斟酌之後,終于拿出了一個自己覺得較為合適,趙構夫妻也都認可的方案

從此以後,凡是入宮的女子,都能夠根據其品級定期領取一定數額的俸祿(這個以前就有,不過以後更加正規,普通宮女的收入也被提高了不少。她們雖然只是小人物,但能量卻著實不小,趙這次難得地慷國家之慨,為自己謀取了看不見的巨大利益。),成為正式的妃嬪(以大宋目前的情況,就是被封為夫人以後,雖然品級不高,但歷史上趙構連太上皇時期也算上,在位足有大半個世紀之久,能到這個位子上的也就一二十個,所以不必擔心需要分封的土地太多。)以後,便可以得到多少不等的封地,其中皇後、太後、太皇太後(這三者是互相獨立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女子先後成為了皇後、太後、太皇太後,那麼她死後其名下將獲得三百里的實封。當然,在其活著的時候,按照慣例朝廷並不會分封土地給她,只會以現金進行補償。補償的金額較之以前略多,但因為將外戚的花費也包括在內,實則大為儉省。)均有一百里之多(若想依靠軍功獲得這麼大的封地,戰績得比衛青霍去病更加輝煌才行,也許歷史上就白起、韓信和李靖這三個妖孽勉強能夠達得到要求,不得不說趙的確是很小氣),而爵位授予時也會盡量往高里給,只要封地面積達到要求就行(例如100里封地就能受封為伯爵)。

按照新的後宮管理制度,這些封地和爵位都是落在後妃名下,而且可以轉讓給任何人(這種相對的高自由度無形中提高了後妃在娘家的地位,而受到了她們普遍的歡迎。),比起軍功封爵來自由了不少。但是,這種依靠以色事人換來的封爵並不是完全世襲罔替的,如果下一任領主(其實就是事實上的第一任)只是混吃等死,那麼當他死後,領地與爵位都將被朝廷收回,想要轉正的話,下一任領主就必須立下足以獲得實封的巨大功勛。此外,還有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那就是在後妃過世之前,族內又有女子進宮(最好是前一位已經成了皇太後之類,兩者隔代,否則時效太短不劃算),並成為足以封爵的妃嬪,便可以將封爵轉讓給後者,讓封爵可以再往後延續一代,而且還有所增加,但這終究只是權宜之計,而且即使打算這樣做,也不見得滿足那苛刻的條件,一個家族想要連出兩代後妃,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宋又不是遼國

外戚的封爵制度給了趙很大的啟發,他隨即又將其幾乎是照搬過來,用到了宗室子弟身上。從此以後,大宋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基本廢除了沿襲數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而規定只有年滿十八歲(對于中老年人並沒有年齡上的限制,只要身體健康,能夠通過經趙修改更符合大宋實際情況的鐵人三項測試,就一樣有成為皇儲的資格。不過,只是資格而已,只要差距不是很大,一般來說皇帝是不會選個老頭當儲君,萬一死在自己前面,還得再找一個,豈不麻煩?同時,如果鐵人三項測試中跑出毛病,朝廷也是不會給報銷醫藥費的,誰叫他自不量力的)、並且已有子嗣的宗室子弟,才有資格繼承皇位。

同時,大宋所有在籍的宗室成員都必須定期接受考核,通過後才會被列入皇儲的備選名單。考核的成績越好,自然成為皇儲的可能性就越大,不過這不是決定皇儲最終人選的主要因素。說到底,趙主持的考核其實更類似于後世的學歷,考核通過是一塊必需的敲門磚,但也只是一塊敲門磚。通過考核,也即是說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否能夠成為皇帝,還要他各方面的表現,以及現任皇帝和朝廷重臣對他的看法,後者尤其重要,畢竟沒那個皇帝會願意將位子傳給一個跟自己關系不好的子佷吧?

而且,只要能夠傳給兒子,一般來說也不會有幾個皇帝願意將皇位傳給佷子的。這些趙就不管了,能夠避免將來大宋的皇位落到一個不能勝任的庸才手里,就已經很難得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傳統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他可沒那個閑工夫去推翻帝制搞共和,好歹他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的說,如果不能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那麼當皇帝也就沒那麼大吸引力了

說到底,趙現在所做的,只是在盡可能確保皇儲素質的前提下,給皇帝以更大的擇儲自由,免得像萬歷皇帝那樣因為立儲的事情與朝臣慪氣,最後幾十年不上朝。而將考核的權力交給文官(第一次就由趙自己示範一下,不過現在他大權獨攬,即使將考核權讓出,那些大臣恐怕也不敢逆他的意吧?),則是為了幫皇帝把好關,免得他只憑自己的喜惡亂來。不管怎樣,對皇儲人選各方面素質吹毛求疵,總要好過歷史上一次次為了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形式而掀起黨爭

不過,正所謂「天家無小事」,即使是這樣有限的自由,皇儲人選之間也還是有著天然的排序,不過這種所謂的順位,遠沒有弄出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那麼嚴格,只有幾句話而已,「在符合繼承條件(即年滿十八歲、身體健康,並已育有子嗣,女兒也可以,還需通過他參加過的所有儲君資格考核,如果未滿二十五歲,第四次考核可以免于參加。)的前提下,兒孫優先于佷子、佷子優先于女兒,如果子佷中無一符合條件(幾乎可以肯定是遇到了極大的危機),則在皇儲的備選名單中擇賢(危機面前,唯才是舉。)。」

趙對于初次考核十分重視,為了定下基調,他自然要是親自設計考核方式和內容,並且親臨現場主持的。如果某個宗室子弟現在年紀還小,那麼他一生中將最多(如果他對繼承皇位沒興趣,後面兩次可以不參加,但前兩次無論如何都必須參加。)經歷四次考核,分別是在其五歲、十二歲、十八歲和二十五歲那年進行,其間只要有一次沒有通過,便永遠喪失了成為皇儲的資格,免得心里老惦記,到時候再弄出什麼妖蛾子。不過這一次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條件放寬了很多,例如七八歲的小孩照樣可以參加本該是五歲時參加的測試,而且連太祖一系的宗室成員也獲得了同等的機會(這固然是趙對趙匡胤很有好感,為其被弟弟害死頗為不平,因此對其子孫略加照顧;更是由于太宗一系的男丁在靖康之難中十不存一,所以趙不得不擴大範圍海選)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