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八十八章分封制度(上)

第三百八十八章分封制度(上)

那些普通百姓可沒有多麼深遠的思慮,在他們眼中,誰能懲治貪官(注),誰就是明君(沒錯,只是懲治貪官,而不是吏治清廉。舉例來說,一個每年殺死大量貪官,但吏治仍然**的統治者,肯定要比吏治相對清廉,卻很少誅殺貪官{即制度較為完善,可鑽的空子比較少。}的統治者更受人民支持,前提是兩者統治下老百姓都不至于活不下去而趙之所以敢這樣「蠻干」,正是因為他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但是趙也知道,比起精神層面,利益始終才是決定性的力量,要不然歷史上最推崇精神作用的紅軍也就不必搞土改了,因此趙在拿出棒子狂揍手下官吏的時候,也得給他們點甜棗才行,但趙卻並未沿襲幾百年來的傳統,賞賜金錢、官職與虛名,而是拿出了早就不再盛行的手段——封地。

從歷朝歷代的經驗來看,因為官吏將領普遍都有自己的灰色收入,對于賞賜的要求自然就普遍很高,你賞賜少了他們只會對朝廷不滿,可賞賜得太多,又會給國家帶來沉重的負擔,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到了中期以後,財政上都會遭遇到嚴重的困難,與此不無關系;而虛名這東西,效力比金錢更差,而且名氣越大的人就越不在乎;至于官職,本來就不能用來賞賜,而應該選擇有才干、能服眾的人才擔當,這才是對國家、對百姓負責的做法,因此所謂「恩蔭」制度一直為趙所反對。

同時,在皇帝制度下,那些賞賜的金錢、虛名甚至官職都是不可靠的,說不定哪一天皇帝心情不好,就什麼都沒了,因此價值相對縮水,對數額的要求就更高(在現實生活中,穩定月收入一萬比不穩定月收入兩萬更吸引人,就是這個道理。)。而且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那就是在這三方面國家的支付能力其實是有限的,一旦出現某些天才人物,很容易就會到達賞無可賞的地步(張俊有趙構的寵信,算是特例,還是拿基本都靠軍功升上去的韓世忠做例子。他的功勞與霍去病班超等人沒法比,也依然封了郡王,那麼岳飛要是真的盡復失地、直搗黃龍,趙構又拿什麼來賞他?而岳飛又一直堅持抗金復仇的信念,甚至為此毫不客氣地與皇帝爭辯,所以歷史上岳飛只有死路一條最後皇帝要麼冷落于他,防止其再建奇功,要麼就干脆借故除掉以翦除隱患,中國歷史上無數的天才就是這樣被扼殺的。而那些天才也不是呆子,他們為了自保,要麼養寇自重,結果給國家民族留下後患;要麼就干脆鋌而走險、造反作亂,無論哪一種情況對于國家和人民都是極大的傷害而封地則完全不同,將土地尤其是遠離京畿的土地分封出去,在減少稅源的同時也成比例(甚至是相對收入方面更大比例地)地減輕了財政的負擔,只要那些主要稅源地不分封,就可以保證朝廷的財政體系永遠不會崩潰,因此歷史上實行分封制的夏商周三朝,壽命都遠比後來的漢唐等大一統朝代長得多。舉例來說,如果朝廷只管富裕的江南、巴蜀等地,財政肯定要比現在寬裕得多。不過如果將過多的土地分封出去,大宋朝廷的力量就會顯得過于薄弱,很可能陷入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動亂之中,但趙對分封一事籌謀已久,有他自己的獨特想法,不會犯下這樣的低級失誤。

中國歷史上的分封制度,雖然有所謂的宗法制度增強了政權的穩定性,但在趙這個現代人眼里,其實還是很不嚴謹的。舉例來說,當初周武王取得天下以後,幾乎一下子就將全國大部分的土地分封了出去,其中大多都是沒有什麼功勞、才能也未必出眾的宗族,而周成王更是因為幼時的一次戲言,就不得不將幾乎相當于現在半個省的廣闊土地封給了弟弟(注2)。因此分封制度在周朝後期表現出了太多弊端,而被後來的皇朝所放棄(大一統集權一旦成為傳統,就沒有哪個皇帝願意放棄專權,也許才是更重要的原因經過至少十年的深思熟慮,趙已經在心中對中國先秦時代的分封制度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正,其中還借鑒了不少西方的經驗(人類在進入奴隸社會之後,基本都要經歷分封階段,中國在夏商周這接近兩千年的分封制時期一直落後于西方,而且差距相當大,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漸漸拉近,可見西方當時的分封制度要比中國更合理,這里所說的西方不單指歐洲,還包括中近東與北非。)。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分封只能依據法律,而不能只因為統治者的一時高興,這樣才能保證制度穩定可靠,而且君主一樣無權非法剝奪領主的領地,否則領地的可靠性就會大打折扣,變得不值錢了。同時,封國必須向朝廷上繳實質性的貢賦,而朝廷只對其承擔有限的義務,簡單來說,就是中央朝廷在封國所得必須明顯大于為其所付出的,否則封國就會成為吸血鬼,損害朝廷利益而壯大自身。這樣一來,大宋的分封最多也只是重復周朝的命運,而且現在外有強敵,分封的傳統又中斷了至少幾百年,情況恐怕會比周朝更糟不過,分封的傳統中斷了上千年,在趙看來,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因為自大一統、尤其是漢亡以來,想要獲得實封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哪怕是同樣的一塊封地,其價值自然就要比當年周朝、甚至漢朝(漢代是郡縣制與分封制混用,以前者為主,在漢代四百多年的歷史中,不要說姓劉的諸王了,即使是大臣,因功成為萬戶侯、或是得到更多封地的也不在少數,一萬戶的封地已經不小了,至少也有四五萬人,相當于一個縣城呢。)時大得多了,反過來也即是說,趙需要分封出去的土地遠比周朝那時少得多,分出去的土地少,朝廷的力量就強,分封制的弊端自然就不明顯了整理注︰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一方面,但在外國普遍不如大宋、缺乏有力參照物的情況下,大宋百姓顯然對國內的公平更為關心。歷史上三年困難時期餓死那麼多人,老百姓依然支持太祖,正是因為當時吏治清廉、分配公平,而由于外國的封鎖與zg宣傳工作的效果,國內又不了解外國的情況,所以當時百姓對政府的支持率反倒比生活水平高得多的改革開放後高得多注2︰即「桐葉封弟」的典故,雖然細節上未必可信,但周成王確實一下子將當時天下將近十分之一的肥沃土地分封了出去,並形成了後來盛極一時的中原霸主晉國,而周王室的力量卻因此大減(天下的十分之一,對當時的周王室來說,至少也是五分之一,而且從此周王室直轄的領地徹底被其分封出來的各國圍死,不再與外族鄰接,從此失去了向外開拓的可能,結果幾次輝煌的外戰勝利則都是為他人做嫁衣,秦國也正是因此才崛起的,兵大部分都是周天子借的,打下來的土地卻都歸了秦國。),要不然也許周王朝就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千年王朝。X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