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八十二章衛軍現狀(下)

第三百八十二章衛軍現狀(下)

派人費了不少力氣終于確定了一條安全可靠的通向新洲(即美洲,趙給起的名字,意思是新發現的大洲,而澳大利亞則還是叫「澳洲」,反正「澳」這個字本來就有南方海濱的意思,所以倒是沒有引起什麼異議。)的航道後,趙讓人在北美西海岸建立了一個規模不大的定居點,等那里的港口建立起來後,大宋的船隊想要往返于大宋與新洲之間,就容易得多了。而且,這樣一來,找到橡木這類目標很大而且特性鮮明的樹種自然要比當初範成大等人尋找金雞納還要容易得多。只是將木料從萬里之外運回國內建造船只,這成本也未免太高了點,所以還不如在北美建設一個或是多個大型造船廠,專門負責生產各種巨型戰艦。但這樣一來,前後需要耗費的時間就絕不僅僅是一年兩年了,好在目前廣州的造船廠已經能夠大批量地生產排水量兩千噸(還是說噸順溜)以下的商船和四千噸以下的軍艦,遠遠領先于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要超過朝廷這方面的能力,即使往壞里打算,至少十年之內恐怕沒哪個勢力能夠趕得上

到紹興十九年底,趙已經可以確認,衛軍現在的強大實力已經堪稱是天下第一,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要說缺陷嘛,那就是騎兵少了點,只有淮北的兩萬多人和特種騎兵團的那點人馬,加起來不會超過三萬人。但是這兩萬多騎兵的精銳程度即使放到整個天下來看,也堪稱是首屈一指,而且他們的戰馬也並不缺乏,每個騎兵至少也配有兩到三匹副馬,而且他們還有岳雲和李顯忠等優秀的騎兵將領作為統帥,武器方面也基本實現了火器化(三眼馬槍的成本比燧發步槍低多了,而且從本質上來看,它其實是可以當作熱兵器使用的冷兵器,就算點火成功率低點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再說三眼火槍管口較粗,炸膛的情況是幾乎不可能遇到的,因此它完全可以采用燧發,而不像早期型號那樣畏懼雨雪,作戰效能自然又躍上了一個新台階。),戰斗力自然更是強得令人發指。

有這三萬精銳騎兵在,再配合衛軍天下第一的步兵與炮兵,在陸地(海洋上就更不必說)上不管面對哪個敵人,也都足夠用了,何況現在大宋官軍里面也有不下十萬的騎兵,只要將這支軍隊搞到手,騎兵的問題便更加不是問題了。趙這麼想可不只是yy而已,現在他確實已經決心重返中樞,因為現在的他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壓制那些反對他的勢力,並且不需要付出全國陷入動亂的沉重代價

且不說衛軍現在的實力已經全方面地蓋過了朝廷的官軍,就算硬踫硬趙現在也有必勝的把握,而且有那百萬後備兵員在,他不必像以前那樣擔心有能力打敗官軍、卻沒有足夠的部隊佔領全國,也不必擔心外敵趁虛而入,因為現在的衛軍足以同時應對兩場十萬人以上規模的戰爭。而在經濟方面,紹興十九年這一年里,衛王府財政的淨收入(是扣除開支以後的淨收入,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歲入,大宋建國將近兩百年了,還從沒有哪一年財政能有如此巨大的盈余。不過衛王府的財稅結構與大宋朝廷有著很大不同,歲入倒並不十分驚人,也就兩千多萬兩銀子一年而已,只相當于朝廷的三分之一,關鍵在于官營機構多而強,說難听點就是與民爭利。雖然這樣做不太厚道,但對于保證國家在救災、戰爭等大宗開銷時的動員力卻是很有好處的,而且還可以發揮榜樣和模範的作用,扶植民間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歷史上日本明治維新時也曾這麼干過,先以國家力量保護脆弱的新經濟,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再將其轉讓給私人經營,可以加速資本主義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已經突破了一千萬兩白銀的大關,衛軍對于「以戰養戰」又很有經驗,而且還可以加發紙幣以應急(雖然這是下策),完全有能力應對一次大規模的長期(即三年以上)戰爭。何況趙這幾年也不只是一直埋頭發展而已,他還想方設法爭取更多的盟友,以減少其需要直接面對的敵人,而團結盡可能多的盟友,與盡可能少的敵人對抗,並斬草除根、不留禍患,這正是大國外交的精髓所在,例如趙記憶中聞名天下的「統一戰線」其實就是同樣的原理

在古代,軍隊是一切的關鍵,「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句話無疑稱得上是至理名言,趙在這方面自然也花費了最多的工夫。由于楊沂中戰死、郭浩病死、劉氣死,解潛又投向了遼人,大宋朝廷目前還有較強戰斗力的官軍只剩下甘陝西軍以及張俊、趙密和趙立這三員大將的部隊。然而,現在這些大宋官軍的精銳卻都已經月兌離了朝廷的掌控

吳璘在大宋西軍的威望是無以倫比的,因此當他復出南下之後,趙在事實上就已經基本獲得了對那二十萬大軍的控制權;張俊一直與趙過從甚密,自從率眾東渡日本以後,就更是完全倒向趙一邊,連朝廷的詔令都不再理會,而且大宋的很多將領都是張俊昔日的部下,勢力不可小覷,他的投靠對趙來說還不僅僅是帶來了一支大軍而已;河南宋軍的主將趙密雖然為人陰險狡詐、器量不足,但他對老上司張俊還是十分敬畏的,而且以他的聰明,也看得出如今衛軍的實力有多麼可怕,因此當他收到張俊的書信後,立刻就寫信向趙效忠,這又是十萬大軍的出入;趙立與趙的關系一直不錯,在岳雲和李顯忠與其並肩作戰之後就更是如此,但是趙立始終是更忠于皇帝趙構,而且其平素極為看重「忠孝」二字,趙與朝廷的官吏們爭斗,他會保持中立、甚至幫趙的忙,但若是趙要當一個「不忠不孝」的逆臣與逆子的話,趙立就不會這樣好說話了,然而趙卻已經通過子女互質的方式,與吳芍芬達成了諒解,他與父親之間的隔閡和不快便也漸漸煙消雲散,因此趙立的幾萬軍隊也不再是威脅。這樣一來,大宋官軍之中的野戰精兵幾乎全部倒向趙一邊,有可能與其對敵的不過區區二十萬地方廂軍,衛軍只需出動揚州衛的兵力就可以輕松對付,何況這些地方雜牌軍也未必就會與趙敵對

而且,趙當初選擇退讓的最重要原因如今已經不是問題,因為現在的南中國有一千多萬基本適應了新制度、並向趙效忠的臣民,而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也不下百萬。這些人的存在完全可以構成趙將來的統治基礎,即使大宋的士大夫們依然采取不願合作甚至是對抗的態度,趙也不愁沒人當官。而且新式知識分子的數量超過了舊式知識分子,便不用擔心已經逐漸成型的新文化會被以儒家思想為主的舊文化所同化和侵蝕。因為有恃,所以無恐,現在的趙終于可以放手在全國範圍推行自己的主張,而既不用擔心引起大宋嚴重內亂而成為民族的罪人,也不必擔心改革像以往的眾多例子一樣虎頭蛇尾。趙甚至可以囂張地說,以他現在的實力,就算大宋本土的士林百姓都不願臣服,他也可以直接把整個大宋打下來,要知道歷史上那些身為異族的征服者實力還不如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