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七十一章也速該與王罕(下)

第三百七十一章也速該與王罕(下)

此戰過後,乃蠻部雖然主力並未遭到重創,但卻失去了他們杰出的大汗,而且亦難赤必勒格沒有指定過繼承人,結果他這次意外地喪命之後兩個兒子為了爭奪汗位斗得你死我活,乃蠻部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不過,也速該雖然在此役中居功至偉,但蒙古距離乃蠻部的地盤太遠了,中間隔了足有一千多里地以及其間一大堆大大小小的部落,而與乃蠻部鄰近的克烈部卻反而是「近水樓台先得月」,趁著乃蠻部衰敗的機會不斷蠶食乃蠻人的地盤。再加上月兌斡鄰勒本身也是一代雄主,之前只是因為性格原因,無法很好地解決內部矛盾,才無法充分發揮才能,還連汗位也丟了;但在成功復位後,克烈部內部已經不再有什麼上得了台面的反對力量,月兌斡鄰勒終于可以放手大干,克烈部也因此日益強大起來,甚至漸漸凌駕于蒙古之上。

不久之後,月兌斡鄰勒改名為王罕,而漠南各部也陸續臣服于他,克烈部實力大增,到紹興十九年時他們已經有「控弦十萬」,終于取代內部裂痕不斷增大的蒙古,成為了大漠最強的勢力。盡管若只是單論本部兵馬,克烈部依然無法與部民十余萬戶的蒙古相比,但小弟多也是實力

沒有也速該,就沒有克烈部的今天,而克烈部之所以能夠成為草原上的霸主,也與蒙古人自己不爭氣有很大的關系。問題歸根到底還是歸咎于他們的首領忽圖刺,這個猛男雖然一開始在族內威望頗高,可是自他當上大汗以後,蒙古對外的征戰卻鮮有勝利,聲勢自然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而大漠部族繁多,即使蒙古人是其中人數最多的,可若光靠本族兵馬的話,也不過就三五萬人頂天了,這怎麼夠呢?

歷史上那些成功統一草原的部族,如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等,除了直接依靠武力吞並其他部族這一手段之外,更多地是以威嚇、聯姻等政治和外交的手段迫使或誘使草原上的大量中小部族臣服于他們,才有可能擁有二三十萬甚至更多的騎兵(都靠武力征服的話,再能打兵馬也會死光,就他們那一點人口。而蒙古這些年來戰績不佳,不但本身損兵折將,臣服于它的很多部落也紛紛生出二心,克烈部興盛起來以後就更是如此了,小弟跑掉一大半,蒙古的實力自然大為縮水

可是蒙古的實力不要說在草原,就是放到世界範圍也是排得上號的,又怎麼會屢戰屢敗呢?原來,他們的大汗忽圖刺固然勇猛過人,可是做事從無周詳的計劃,戰略眼光就更談不上了(這一點上他比歷史上他的那位佷孫鐵木真差遠了,由于生活方式的影響,胡人常常會有參加戰斗的機會,因此戰術素養普遍很強,但戰略方面就有所欠缺。而一旦其中出現戰略眼光過人,該部族就會迅速強盛起來,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如果同時期沒有更強的敵人,稱王稱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如果沒有這種不學就會的天才出現,沒機會接受文化教育的他們就終究只是一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野蠻人,這一點從蒙古這些年打過的敵人就可以看出

金、塔塔兒、遼、克烈、乃蠻(注),這五大勢力的實力都足以與蒙古抗衡,其中金遼二國更是在蒙古人之上,可蒙古卻居然全惹到了,就算他們兵力再強一倍,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因此連戰連敗是很自然的事。要不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部民流動性較強,打不過也可以轉移避戰,蒙古恐怕早就被自己的那些敵人剿滅了

不過,王罕畢竟還是顧念舊情之人,因此克烈部的實力雖然漸漸超越了蒙古,雙方的關系卻還一直不錯,並不像歷史上常見的那樣因為「天無二日」的情結而反目成仇。也速該還與年齡幾乎是他雙倍的王罕結為安答,大大鞏固了他在蒙古各部的地位,以後忽圖刺就算心生惡念,也不敢對他怎麼樣了。不過,克烈部之所以表現得如此溫情脈脈,也許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南邊的遼國對克烈部構成了直接威脅。

當然,威脅是相互的,在自己的北面出現強鄰,對于現在遼國的那對孤兒寡母來說,也絕不是一件好事。客觀地說,現在的克烈部雖然已經相當強盛,但也未必一定強過前幾年大舉南下的蒙古人(那時克烈部這樣的大部落都成了半個小弟,大部分的漠南部族與一部分漠北部族都一起跟著南下搶劫,規模自然要龐大得多。),但是克烈部離遼國北部邊境卻遠比蒙古近得多,因此威脅反而要更大一些。而且克烈部現在與蒙古之間的盟友關系雖然未必可靠,但總比當初欺負人的「借道」好得多,而遼國雖然現在軍力更勝從前,卻不幸失去了他們的統帥,而且還與大宋交惡,不但失去了一個強援而樹了一個強敵,要想在短時間內將克烈部征服,談何容易?而事實上,克烈部強盛起來以後,已經明顯佔據了主動,因為現在的遼國雖然相當強大,與他們前幾次和大漠兵馬交鋒時相比,卻出現了一個致命傷,那就是遼人現在居然無將可用了

注︰蒙古在合不勒汗時期就與金人為敵,遭到粘罕討伐才不得不稱臣求和,但一開始還是被金人的貿易封鎖摁得死死的,畢竟那時他們的軍力不足以打破這種封鎖。直到後來金人出于「以夷制夷」的需要,為了利用蒙古人阻止東歸的遼人統一大漠,開始對蒙古人部分放開鐵禁,蒙古才迅速強盛起來。可是由于因此招惹到的遼軍比他們更加強大,蒙古與其多次交戰均未討到什麼便宜,若論本部兵馬,反倒折損不少,若不是得到金國冊封後吸引到一些中小部落來投(大漠諸蕃與金國雖然關系不佳,但中原政權的冊封一直被草原部族視為實力的一種證明,隋朝時突厥哪個大汗獲得冊封,那ω個家伙就會迅速強大起來,便說明了這一點。即使是最厭懼文明民族的野蠻人,也無法抗拒文明的吸引力,這筆買賣可就虧大發了。

而塔塔兒人與蒙古人之間則有著無法化解的血仇(忽圖刺的前任俺巴孩曾經試圖與之和解,代價卻是白送一個女兒,還賠上了自己的性命,並且死得慘不可言,即使在蒙古人向金人臣服(塔塔爾人自金國開國之後不久就一直投靠金人,幾乎就是金人在大漠上的代理人。)的時期,這兩個夙敵之間一旦遇上,也照樣會打得不亦樂乎,唯一的區別只是雙方都顧忌金軍干涉,一般不再會主動進攻對方的營地與草場罷了。

至于助王罕復位和幫其征伐乃蠻復仇的事,其實都是也速該這個愣小子擅自作主,忽圖刺當時並不知情,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得出忽圖刺管理松懈,這總不是什麼好事。而在此過程中,也速該幫助王罕復位可以阻止乃蠻人的野心,對蒙古來說是有利的,可他卻隨即和克烈人一起將乃蠻部打殘,就實在是過猶不及了。削弱乃蠻人後,好處都被克烈人得去,蒙古除了獲得一點名聲(而且還不是忽圖刺的名聲)毫無所得,倒反而將潛在的競爭對手扶植了起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