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六十八章家家都有難念的經

第三百六十八章家家都有難念的經

一向強硬的完顏亮立刻派兵鎮壓,但卻因為金軍的高級將領對其多有不滿而暗中搗鬼的緣故,平亂大軍不但沒能迅速平息叛亂,反而讓其很快壯大到十萬之眾(老弱病殘也算上了)。接到戰報後怒不可遏的完顏亮當即處死了多名統兵大將,並全權交由紇石烈志寧來指揮,要不是現在改革大計離不了他,完顏亮肯定就御駕親征了。好在紇石烈志寧最終不負所望,僅用了一個多月就將叛亂完全鎮壓下來,但這次以契丹人為主的牧民叛亂(起義)卻還是對金國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由于第一批平叛大軍將領不力,致使叛軍坐大,所謂的十萬大軍雖然水分不小,卻也多少有些實力,連第一次征伐在內,金軍前後損失官兵萬余人,就可以看出叛軍的實力,而金軍殺死殺傷的三萬多契丹叛軍其實本來也該是金軍的士卒,這一進一出就等于少了四五萬兵力,對現在國力大損而又外有強敵的金國來說,著實是不小的損失。而且牧民起義與農民起義有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機動性很強,活動範圍很大,跑到哪兒禍害到哪兒。前後將近半年時間內,因為他們而死的各族百姓不下十萬,顛沛流離的更有百萬之眾,連帶著來年的春耕也受到了影響,這經濟上的損失可想而知,要知道金國現在本來就已經夠窮的了

不過與物質損失相比,更要命的是,從不認錯的完顏亮從此失去了對昔日大遼遺族的信任,這無疑進一步削弱了金國本就大不如前的軍事潛力,而且與大漠諸蕃的裂痕(金國與大漠諸蕃的關系本來就不親近,蒙古人臣服不過是當初粘罕威逼利誘的結果,如今蒙古日益強大,而金國勢力則大不如前,決裂是必然的。別說他們了,連一直臣服于金國的塔塔兒人現在都有些不太老實了)也進一步加深了,好歹他們與契丹(奚人)牧民同宗,生活方式也類似,舊遼遺族的遭遇多少會令他們有些唇亡齒寒,何況對如今空前強盛的蒙古來說,也許他們本來就只是需要一個自立的借口而已。

由于完顏亮對舊遼遺民政策的轉向,那十余萬戶牧民里面稍有點能耐的都跑到了遼國,而金軍則幾乎等于是一下子少了十萬騎兵(不管他們是走人了,還是不再從軍。)。雖然在軍事改革完成後,金國的常備軍能夠維持三十萬之眾,還有五十多萬屯田兵這樣的二線部隊,但卻是自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出現了一線部隊中騎兵數量少于步兵的情況。畢竟如今善于騎射的契丹與奚人已經反目成仇,而女真、渤海(以及人口更少的高麗)人口有限,漢人士卒則一般不像胡人那樣是自幼騎馬(例外也是有的,要不然也不會有「南船北馬」的說法,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家族出身,比例自然不會太高。),想要將其訓練成為合格的騎兵,難度大、耗時長、費用高,不是現在財政吃緊的金國所能夠負擔的

而對剛剛遭遇耶律大石之死不久的遼國來說,這卻無異于天降鴻福,這十來萬本族兵馬,雖然並非都是精銳,卻也足以令遼軍實力大增。到紹興十七年底的時候,遼國東部兵馬已經驟增至三十來萬,其中騎兵就有接近二十萬,只看數量的話已經是天下第一,令宋金遼三國在北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現在北方的宋軍由于吳璘帶走了十萬精兵,一下子便由最強的變成了最弱的一方,因為大宋的邊防線最為漫長,駐扎在北方諸省的總兵力卻不過二十余萬,其中精兵更是不超過八萬,而且相當分散;金國雖然兵力最多,但新一輪的改革剛剛開始,國內人心不穩,即使以完顏亮一向的自負,也不敢在這個時候輕啟邊釁;而遼國雖然軍隊一分為二,但如今超過八成的軍力都集中在東線,而且大部分都是騎兵,同時遼國戰線最短(主要是甘陝宋軍主力已經南下,而蜀道難行,想要再調回來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再加上甘陝一帶多山的地形本就不利于出擊,所以遼軍只需守好河東就行,戰線自然就短了。),位于前線的河東又易守難攻,這便使得遼國擁有了三方最強的機動兵力,至少有十五萬騎兵可以隨時主動出擊,這是其他兩國無法比擬的。

而且河東的地形還有個好處,這里既利于步兵堅守,又便于騎兵出擊,是最適合作為前進基地或是大本營的用兵之地。因此河東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很多北方王朝都是起家于此(戰國時期的趙國、南北朝時的北魏、太原起兵建立的煌煌大唐等等不勝枚舉。)。然而,這樣有利的形勢,遼人卻沒有半點主動出擊的動向,這固然是因為新君即位不久,不宜對外用兵,更是由于更北邊的大漠形勢發生了令每個人都意想不到的變化

蒙古當初雖然已經初步崛起,對外號稱有鐵騎十萬,但與歷史上成吉思汗那時相比,卻還根本未成氣候。關鍵在于歷史上鐵木真被擁立為「成吉思汗」的時候已經將蒙古各部(成吉思汗這個名號出來的時候,鐵木真還沒滅掉札木合呢,只是剛剛統一了蒙古諸部,但實力已經相當強了。)擰成了一股繩;而現在的蒙古大汗忽圖刺雖然極有勇名(號稱可以只靠雙手撕碎壯牛),卻並非理所當然的大汗人選,又只是一個有勇無謀之輩,因此威望並不是很高,能夠勉強團結蒙古內部各大部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一群人心不齊的武裝牧民,就算真有十萬之眾,又有何懼呢?

也正是因為這樣,蒙古崛起以後,雖然嚴重影響了遼國收服大漠諸蕃的計劃(遼國除非滅掉蒙古,否則各部的首領恐怕還是會繼續觀望下去,畢竟契丹人再親,親不過他們大漠上土生土長的自己人),但卻無法正面挑戰大遼的精兵,因此幾次南下都是損兵折將。而且與遼國相鄰的漠南地區是大漠上實力只是稍遜于蒙古的另一個「兀魯思」克烈部的地盤,一開始見蒙古勢大,他們不得不向其「借道」,可是蒙古幾次受挫之後,他們立馬就不樂意了。

首先,蒙古人並不是什麼善男信女,「借道」過程中仗勢凌人的事情沒少發生,要不是克烈部實力不弱,防範得又嚴,只怕早被蒙古人「假途滅虢」了,畢竟蒙古人再沒文化,但各部里面也多少有幾個聰明人的。而蒙古人南下受挫以後,他們往大漠深處一逃就行了,遼軍的報復卻全落到了鄰近的克烈部身上(其實也不算太冤,好歹是從犯)。大漠諸蕃一向都是欺軟怕硬,有利則出、遇挫則走,而全是騎兵而且備馬充足的他們機動力很強,所以蒙古人雖然戰敗多次,損失卻一直不大,而牧場被燒、牛羊被搶的克烈部卻是倒了大霉,成了不折不扣的冤大頭。

克烈部不是沒有想過倒戈相向,趁著蒙古人敗逃的時候將其火並掉,可是且不說蒙古的實力在克烈部之上,他們就算偷襲未必能有多少勝算,就算勝了,他們也沒有多少好處(蒙古的牧場與克烈部不相鄰),反而便宜了塔塔兒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