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六十二章開疆拓土(二)

第三百六十二章開疆拓土(二)

歷史上西方之所以沒有倒在這個問題上,是因為他們一開始是分封制,不怕失業的農民造反,後來又有廣大的殖民地供他們擴張,等到殖民地開始一個個獨立的時候,西方列強的城市化也基本完成了,這個問題便不再是問題了。但對長期采用中央集權制的古代中國來說,這個問題就決不能忽視,雖然目前世界上還有大量土地可供大宋的農民拓殖,但趙還是大大加快了下放部分權力到地方各級的嘗試,這才是治本之道。

就這樣,到了紹興十九年底的時候,南洋幾乎所有的土地都直接或者間接地落入趙的掌控之中,這也令趙得以解除心中一個不必要的思維慣性。由于前世記憶的影響,趙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總是下意識地以歷史上中國各個時期的版圖作為藍圖,因此腦中無外乎就是東北、蒙古草原、西域、青藏高原之類歷史上曾成為中國領土的土地,最多還有個華人比較多的東南亞。

可是,當諸如幾內亞島這種從來都與中國或者說中國人沒多大關系的土地也輕而易舉地並入大宋版圖後,趙這才猛然間明白過來,「我太蠢了,現在的世界規則還是赤果的弱肉強食,也沒有核彈這種足以令大國之間不敢妄動的大殺器,更加沒有多少有些影響力的聯合國,普天之下的土地誰搶到就是誰的。這種時候自然是哪兒條件好就搶佔哪兒,又何必拘泥于歷史上的疆域呢?其實仔細一想,在歷史上,除了漢人世居的本部十八省以外,我們中國的其他那些土地也不過都是列強力有未逮,而咱們與其更有淵源,又有地緣優勢,才能保住罷了,如果中國當時實力更強,版圖肯定會比後來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大得多。就像諸葛亮的《隆中對》那樣,其實不是荊州與益州該是劉備的,而是劉備當時有可能拿到的只是那兩州而已,現在世界上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咱們大宋,我又何必自縛手腳呢?」

趙終于明白過來,現在大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盡可能地趕在核彈、甚至是機槍等密集殺傷武器(此後火力優勢開始逐漸取代兵力優勢,人海戰術不再管用,密集隊形更是找死,而戰爭的耗費也開始以指數暴增,此後的戰爭更加傾向于爭奪石油等戰略資源,而非土地本身,再加上世界已經瓜分完畢,也不再有多少擴張的空間了,而與強國開戰搶奪土地,代價又未免太大了,還是及早圈佔無人區,或者從原始部落手里搶地,來得更加劃算一點。)出現之前多佔地、佔好地,為子孫後代多攢點身家,至于是否與本土在陸地上鄰接,倒反而不太重要,只要不是被別國隔開的飛地就行。因此大宋必須在此之前搶佔盡可能大的地盤,每浪費一點時間,將來都會後悔不已。

而如果移民數量不足,那些新開拓的土地將只是一塊塊殖民地,成不了大宋的直屬領土。將來,當殖民地分離傾向加強後遲早都會失去(這幾乎是必然的,除非能堅持到信息,才有可能在以直接統治的方式維持龐大的疆域,要不然就只能間接統治,中央的權威一旦受到削弱,那些殖民地與海外省必然會紛紛獨立,畢竟頭上有個老大,誰都不會喜歡。不過如果是無人區的話,倒是有可能保留下來,因為無人區是不會增加統治成本的。歷史上俄羅斯疆域那麼廣大而沒有徹底土崩瓦解,與此不無關系。),如果本族移民佔據了人口的大多數,那麼獨立出來的新國家還能繼續華夏文明的傳承,民族性質也能保留,否則只會變成歷史上巴西等國那樣的半調子(而且由于黃種人的隱性基因比例在三大人種中是最高的,即使有七八成的人口比例,與其他兩個人種、尤其是黑種人長期融合的後裔在外部特征上也會變得完全不似黃種人的模樣,如果連一半的人口都佔不到,而族間通婚遲早會變得普遍起來,那時海外的漢人將會很快被同化掉,因此這個問題比歷史上的西方白人更加嚴重,尤其是漢人又沒他們那樣殘忍,會采取種族滅絕的方式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這可是趙所不願見到的(盡管混血出美女,尤其是第一代),因此大宋向外拓殖的時候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並準確把握重點。

趙選擇大宋移民的目的地,首要條件是必須有較大的食物產出(或者這方面具備足夠大的潛力,如東南亞、西伯利亞,撒哈拉就肯定不在其中),否則該地的大宋移民人口就上不去,而沒有足夠的人口,是難以快速消化該地的。何況糧食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歷史上中國由于人口眾多,糧食長期以來都只能收支平衡,但假如世界上的主要產糧區都在中國人手中,其他的國家就算石油等戰略資源再多,也不得不仰我鼻息,因為沒油只是車開不動,沒糧食可是會死人的

而且,糧食一多,便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在人口素質不低的前提(宋代中國人的平均素質絕對是世界第一,這一點與後世被滿清長期荼毒之後,只有數量而無質量的中國人口有著決定性的差異。)下,人口越多的國家顯然國力越強。這不光是勞動力數量的問題,更決定了一國智力資源的多寡,「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是平均素質不低的億萬宋人呢?而且,由于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是學習模仿要比創新容易得多,因此在世界各國兩極分化的同時,位于第一集團的發達國家(發達不發達是個相對概念,就這個年代而言,各方面都是世界第一的大宋,毫無疑問是發達國家。)在勞動生產率等人均產出(雖然不是全部,但人均數值還是大體能夠說明問題的。)方面卻很難拉開明顯的差距,因此決定發達國家國力強弱的,就是它們各自的人口(注1)。所以,只要不以人口素質下降為代價,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民族的人口都是越多越好,而人口一多,便需要更多的糧食。

而且,即使只考慮眼前利益,趙也要求那些移民目的地至少得能在幾年內便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否則得靠國內運過去的話,不但耗費巨大,而且也不安全。因此,這是趙的底線,滿足不了這個要求的地區,趙在大宋沒有更好的選擇之前,是不會考慮的。

有足夠的食物(不光是糧食,漁業與畜牧業也可以,只要產量達到趙的要求。)產出只是必要條件,因為工業遲早會發生,那些戰略資源(其實糧食也可以算作是其中的一種)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注1︰以二十一世紀初的狀況為例,發達國家中美國人口第一,所以以及綜合國力也是世界第一,日本人口第二,也是世界第二(綜合國力方面則由于戰敗國身份的諸多限制,難以準確界定,但如果沒有這些限制,以日本的科技水平和龐大的海外資產,成為世界第二並沒有多大疑問。),而瑞士與那些北歐國家人口太少,再怎麼富裕也成不了世界第一,何況即使在最富的時期,他們的人均收入也無法和美日等發達國家中的人口大國拉開級差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