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六十一章開疆拓土(一)

第三百六十一章開疆拓土

于是,歷史上後世越南人始終沒能實現的夢想卻在近千年前實現了,四個(因為這時越南這個國家還是一分為二,連民族都沒融合形成呢。)文化語言族群相近的國家自此合為了一體。然而,這個融合後的產物,卻是作為大宋的一個省而存在。而對這個時空的人來說,趙究竟為何將這個省命名為「印支」,則成了一個永遠沒有解開的謎團

對于外來者來說,炎熱潮濕、蛇蟲遍地的南洋地區從來都是統治比打敗當地軍隊要困難得多,但孫默卻以極為簡單的方法解決了。這方法說到底還是中國人古已有之卻很少能夠用好的計策——「以夷制夷」,不過孫默卻毫無疑問地掌握了其中的精髓,他以交趾人控制佔婆,以佔婆人控制真臘,以真臘人管束老撾,而最不服王化的交趾人則由衛軍的精銳部隊親自彈壓。由于這幾個民族之間昔日就有宿怨,因此不必擔心駐軍與當地人合流,卻又不用從漢地多派軍隊過來,可謂是「一舉兩得」。至于交趾人得有衛軍親自出馬,是因為交趾人本來就是南洋的一個小霸,除了北邊的大宋,其他國家都屢屢被其欺負,那些國家出來的軍隊又怎麼能夠鎮得住他們呢?

然而,那些地方駐軍由于自身素質與民族恩怨的原因,一開始的軍紀自然相當差勁,惹得當地民怨沸騰,但這卻正是孫默想要看到的。他在一開始甚至故意縱容這類行為,而對各地爆發的起義則予以殘酷的鎮壓。因為他很清楚,戰後最早跳出來造反的那批人毫無疑問是反抗意識最強的,即使大宋再怎麼善待各國遺民,他們只要恢復了元氣,也未必就會死了反抗的心思,因此若不將他們除去,省內將難有寧日。

然後,當省內的苛政已經逼得各地都開始出現自發的零星反抗時,孫默又很快便開始改變其最初的政策。因為這種缺乏組織的反抗說明苛政已經令很多人無法活下去,如果繼續這樣的話那麼恐怕會全省皆反,那就有違他的初衷了。在其後的幾個月內,孫默在印支省境內開展了一次雷厲風行的「嚴打」,光是被處死的違紀軍人以及瀆職官吏就有好幾千人,總督府在全省各族百姓心中的威望一時無兩。

此後,孫默卻又放松了對省內吏治與軍紀(衛軍除外)的監管,然後每隔一兩年就「嚴打」一次。沒過多久,大宋對于印支省的統治就得到了當地人的普遍支持,而各族之間的矛盾卻愈發尖銳起來。見到時機成熟,孫默才逐漸改用治政的正道,令印支省的經濟民生狀況一日千里,各族之間也逐漸實現了和解,而這個時候原來四國遺民的下一代也逐漸長大了,他們對于亡國之恨沒有父輩們那樣執著,對于先進文明的漢文化也更加向往,不但統治難度大大降低,他們也最終都融入了漢人大家庭。正是由于孫默在任近十年間打下了極好的基礎,即使他離任以後,印支省也沒有像歷史上常見的情形那樣再次分裂出去,而是最終成為了大宋不可分割的核心領土

而且,孫默治理印支省的做法,也給了趙很大的啟發。其中適當地放縱貪官橫行,再在他們破壞國家根基之前,將其中那些罪大惡極的、與不太听話的收拾掉,這一做法更是得到了趙的廣泛應用。這樣雖然在富國強兵方面不如以前力求公平的做法,但對趙個人來說,卻要省心省力得多,雖然他還處在年富力強的階段,但能偷懶的話,又有幾個人願意拼命干活呢?何況隨著老婆孩子的不斷增加,個人生活也開始佔用趙越來越多的精力與時間。而反正大宋已經不再有大的危機,並且國力與軍力相對于周邊諸國的優勢也愈來愈大,趙又何必急于一時,而令自己成為一個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呢?再說,這樣也可以乘機清除一些並非不可或缺卻常常令他無法貫徹構想(簡單來說就是令他不爽的)的「刺頭」,可謂是一箭雙雕。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就眼下而言,只是衛軍閃電般連滅三國(佔婆是被真臘滅掉的,而趙以其沒有按時足額償還債務、並且拖欠貢賦為由,解除了大宋與之的藩屬關系。)的結果就已經足以對南洋其他國家產生足夠的震懾了。于是這些國家紛紛遣使來朝,而且不等趙派人催促,便將它們的王子公主們打包似的送到了廣州。其中,光是紹興十七年這一年之內,「主動」臣服的就有蒲甘、羅斛等十多個國家,那些還算不上國家的部落就更是不可勝數。其中甚至還有一些芝麻點大的部族居然也派人過來湊熱鬧,趙不禁有些哭笑不得,只得專門作出規定,戶數過千的部落才有資格成為大宋的藩屬,那種只有幾百號人的原始村落就別來湊數了,識相的話主動投降,還能得點賞賜,頑固不化的話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相對于中南半島上燃起的滔天戰火,趙對于南洋諸島的攻略則顯得有些波瀾不驚,由于南海周邊的島嶼上雖然也零星分布著一些國家,但其中的大部分土地都還沒有得到開發(以印尼為例,歷史上直到二十一世紀初葉,總人口兩億多的印尼居然還有一大半的人口依然擠在狹小的爪哇島上,而加里曼丹島與蘇門答臘島這兩個更大的島嶼上卻沒有多少人煙,更有很多島嶼根本就是無人島。文化昌明、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尚且如此,何況是近千年前的宋代?),因此光是依靠直接圈佔和「購買」這兩種和平的方式,南洋諸島大半的土地便落入了趙的手中,海域自然更不必說,因此自然也就沒必要動刀動槍了。「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如果不打仗就能獲得想要的東西,那麼自然還是不打仗的好

而且這一思路轉變帶來的影響還不止于此,以農業生產為例,以前趙一直強調的還是中國自古以來精耕細作的傳統,即首先提高單位面積上的糧食產量,也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而自此以後後則變成了首先提高每個農業勞動力的產出,也即是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

這也就是說,假設有兩種耕作方法,第一種是能夠讓畝產達到三百石,但一個農民只能種五十畝;而第二種則是畝產二百石,但一個農民能種一百畝的話,現在的趙毫無疑問會選擇後者,而歷史上中國無論哪個時期都是傾向于前者的(歐洲人倒是一直傾向于後者,歷史上西歐畝產不足中國一半時,他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都要比中國高數成之多。)。

趙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他意識到,若是農業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優先,便會增大國家對土地的需求,促使國策向著開拓擴張轉變。歷史上歐洲人之所以在有史記載以來的絕大多數時期都表現得比中國人更具擴張性,除了他們都是商業立國之外,農業方面他們更傾向于勞動生產率而不是單位面積產出,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這樣做,卻有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擴張不可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一旦擴張停頓卻不能及時轉型,失業問題將會馬上浮出水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