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六十三章開疆拓土(三)

第三百六十三章開疆拓土(三)

說到資源,趙的腦子里就不可避免地再次想起了記憶中的那兩個級大國,都說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中國在資源方面其實並不能完全自給自足,至少與那兩個國家是沒法比的。蘇聯還好,雖然不可再生資源儲量豐富,珍稀資源也足夠自用,偏偏最重要的糧食卻得依賴進口(主要是政策原因,農民沒積極性,要不然以蘇聯的耕地面積,氣候再怎麼苦寒,養活兩三億人還是沒問題的。),最終也正是倒在了這個致命傷上,而幅員相對來說小得多的美國,在資源方面就真正稱得上「完美無缺」了。

可以這麼說,即使不考慮美國的眾多附庸國與其控制的廣闊海域,只計算美國的本土,其擁有的資源(按照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府的理解,人口是不算資源的,至少負擔的成分更大。)的總量也過疆域相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好幾倍。因為幾乎所有事關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資源,美國(本土)的儲量都可以排進世界前三位(中國雖然大都能進前六,但想想世界上大國總共才有幾個,就知道和美國相比,中國在資源上是多麼匱乏,這還沒考慮人口的因素,要不然按人頭一分,那數字就更加慘不忍睹了。),而且沒有任何短板(美國每年進口大量石油,不是因為它自己的石油不夠,而是攢著以防萬一呢,當然美國人的浪費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即使如此,美國國內石油的年產量也比中國多很多,但他們的消費量實在是太大了,這在世界上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就拿在任何時期都最重要的耕地來說,美國的耕地面積足有中國(當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四倍,而且其土壤大多是和中國東北類似的草原黑土,十分地肥沃,同時氣候卻不似中國東三省那樣酷寒(因為地形關系,美國冬天的暴風雪還是挺恐怖的,這也是美國優越的自然條件中唯一不好的地方,但暴風雪的次數有限,與同緯度的中國地區相比,美國的冬天相當暖和,因為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降水也很充足,美國能夠佔據世界糧食出口的一半以上份額,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這還是美國人的耕作方式比較粗放的緣故,要是他們采用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等等)農民那種精耕細作的方式,養活三十億人都沒有任何問題,這是什麼概念?

而且,除了耕地以外,美國剩下來的國土面積基本上不是森林就是草原,無法開利用的沙漠與石山面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而在中國,這種「廢地」就佔了國土面積的過三分之一,並且可用土地中佔據一大半面積的草原中也大多為產草量較低的荒漠或半荒漠草原,與美國郁郁蔥蔥的西部草原沒法比。有了這麼好的家底,美國又是移民國家,不必擔心失去進步的動力,成不了世界第一才怪(其實說白了,美國從來就談不上什麼崛起,由于是移民國家,而且以西歐白人為主,美國建國後人口素質一直不遜于西歐老牌強國,一開始只是人口太少所以國力不濟罷了。後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美國的資源優勢漸漸體現了出來,而英國的殖民地又紛紛**,就只剩下本土的大英帝國還能強到哪兒去?即使沒有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列強的殖民地都陸續**了,而比本土的條件,誰能比得過美國?巴西雖然版圖和人口與之接近,但平均素質與美國相比差遠了,尤其是在科技方面,而且巴西的資源與美國相比也要差一大截,而且還有很多短板,如石油。)。

趙當然希望大宋將來也能像他記憶中的美國那樣什麼都不缺,所以他的思路是哪兒有中國缺乏的那些資源,哪兒就是大宋擴張的目標。在趙記憶中,後世中國最缺乏的資源莫過于鐵,為此不知道花了多少冤枉錢,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亞的力拓與必和必拓這世界上鐵礦石生產的「三巨頭」吃準了中國必須從海外大量進口鐵礦石,所以得寸進尺,不斷漲價,令中國的鋼鐵企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其實,若論中國鐵礦石的儲量,雖然進不了世界前三,但在世界上也算得上是名列前茅,可是中國除了海南的石碌鐵礦品位較高之外,其他地區的鐵礦石基本都是品位很低的貧礦,煉鐵時不但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出鐵率也低得可憐,同時還會大大縮短高爐的壽命,所以必須往國產的貧鐵礦石里面摻入一些富鐵礦提高品位才行。可中國的富鐵礦就石碌那一個地方有,又怎麼能夠用呢?所以只能進口(注1

在趙記憶中,世界上富鐵礦蘊藏量豐富的地區主要有巴西、澳大利亞、印度、美國以及俄羅斯的庫爾斯克(該鐵礦于十八世紀末現後,令當時世界的鐵礦探明儲量翻了一番還多,而且庫爾斯克鐵礦大部分都是富鐵礦,直到二十一世紀初葉,已經開采了兩百多年的它依然是俄羅斯乃至整個歐洲最大的鐵礦。)地區,按照就近原則,自然是澳大利亞應該作為選,而且澳大利亞有著廣闊的草原,東南沿海的狹長地帶又適合耕種,養活幾千萬人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澳大利亞目前尚未被宋人現,還得派探險隊去尋找,好在距離不遠,目標又那麼大,找不到才怪了

除了富鐵礦,僅就目前的大宋版圖來看,未來工業生後,將很可能會缺乏石油和橡膠(這個時空由于趙這個穿越者的影響,以實用型蒸汽機明為代表的工業可能會大大早于石化工業部門的建立,估計在很長時間內橡膠都只能依靠天然來源,而大宋適合種植橡膠樹的地方不多不說,現在產膠量最大的三葉橡膠樹這個物種還根本沒被宋人現呢。),但前者分布廣泛,大宋只要將那些潛在的糧食基地(東北、西伯利亞、東南亞等等。)拿下,未來就不必擔心缺油(趙自然知道中東石油最多,但那里實在太遠了,成本上不太更新。劃算,再說那里早已經是有主之地,阿拉伯文明也遠未像歷史上蒙古人興起的時候那樣腐朽衰敗,再加上阿拉伯人的海軍一向很強,大宋在工業完成之前想要將其並入版圖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只是變成殖民地也相當不易,但那樣做還不如直接以商業手段搞定呢。);橡膠現在還沒有可靠來源,得先找到三葉橡膠樹這個物種才行,杜仲膠的產量太寒磣了,而且除了絕緣性極好以外,各方面都比不上來源于三葉橡膠樹的膠種,不過在內燃機明之前,橡膠的用途並不廣,再說尋覓物種與引種推廣,到橡膠產量上規模,沒五六十年是不可能的事,何況現在衛軍正在攻略的東南亞地區正是趙記憶中後世橡膠樹種植最多的地區之一,所以繼續東南亞攻略,將橡膠與糧食這兩大戰略資源一並解決,自然是最佳選擇。

注1︰不過,這個問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相對來說那麼嚴重,因為不必考慮成本問題(其實還是存在的,只是由其他部門分攤掉了,這一點很像改革開放前的隱性失業,即故意降低勞動生產率來提高就業率的情況。),所以改革開放幾十年後,中國缺鐵的問題才凸顯出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