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五十四章一舉多得(二)

第三百五十四章一舉多得(二)

畢竟衛軍現在雖然已經有了相當強大的海上力量,但仍處在風帆戰艦時代,而日本距離中國終究還是遠了點,就算將來趙完全控制了整個大宋,集中全國的海上力量,也最多只能將十萬陸軍投放到日本。而十萬大軍在尚未完全火器化的現在,根本不足以征服民風尚武而且實行分封制度的日本(注1),何況現在趙麾下的海軍還並沒有這樣強大的遠程投放力量。而且趙若真的這麼干了,在道義上將為天下所不齒(不管日本是否自願,但它畢竟沒有趕那些大宋難民離開,總是一番恩德,這種時候若大宋來個反客為主,確實很不厚道,宋代的中國人可不知道後來日本人會干出那些禽獸不如的事情來。就算知道,以中國人歷來的寬容,和宋代風氣的開明,大部分人也肯定會反對拿日本人尚未發生的罪行作為自己行惡的借口。),尤其宋代士林民間對于道德問題都相當在意,後果就更加嚴重。本來戰爭的難度就已經相當大,國內還會有很大的反對呼聲,取勝的幾率真的是相當渺茫

在風帆戰艦時代,沒有火器化的遠征軍穿越數千里的海域跨海作戰,困難是相當大的,而且即使是純粹的海洋國家,在遠征中能夠投入的人財物力與軍隊數量也遠遠無法與本土或是陸上近鄰作戰相比,能有三四分之一就相當不錯了。除非戰爭雙方在實力上有至少一個數量級的差距(歷史上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雙方倒是一個級別的對手,但那卻是羅馬在一百多年不斷通過戰爭削弱敵人,才最終獲得勝利,其間一度也十分凶險,而趙卻不願意為了日本磨蹭這麼久。),遠征是很難一舉將敵國消滅的。

而如果冒失開戰卻打輸了,那麼將會後患無窮,即使不考慮領袖威望受損、國內動蕩不安等因素,光是日本人將從中獲得空前信心這一點,就不由趙不審慎三思了。日本這個民族雖然一貫畏強凌弱,可是他們並不會甘心長期臣服,每過一段時間他們就鬧一下,試探一下那個強鄰(一開始是中國,後來是美國。)的實力,如果輸了(如中國唐代時的白江口之戰,豐臣秀吉的侵朝之戰,日本戰後經濟復蘇後的海外擴張。),他們自然是馬上低頭繼續當孫子;而一旦贏了(如甲午之戰),他們的野心就會迅速膨脹起來,這個民族的潛力也將充分釋放,足以對中國構成威脅。因為日本人的智商也不低(只比華人稍微低一點點,真的是一點點,2點貌似而趙賴以振興大宋的科技與制度都不難效仿(在自動化技術出現以前,技術壁壘並不是嚴不可破的,只要有一批合格的科技人才,「山寨」的威力不可小覷,工業基礎有時也並不是必需的萬一日本人利用「後發優勢」(還有他們的團結與勤奮,前者沒有疑問,關于後者,如果說世界上有哪個民族比華人還勤奮,那麼只可能是「工作狂」遍地走的「大和民族」,這一點從日本「過勞死」的高發就可以看出,那已經到了近乎變態的地步,是我們比不上的。其實也沒必要去比,因為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對手時,這種瘋子一樣的拼勁,也是很可怕的。),趕在大宋有實力將其吞並前取得一些成果,就會相當麻煩。

當然,只要大宋解決了自身的問題,天下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與之抗衡,畢竟她的人口數量與質量(當然是綜合來說,而且只要趙的改革最終完成,即使只論軍事素質,其他國家也無法比擬。)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然而日本畢竟有海洋的保護,只要真的能夠崛起,就算大宋海軍無敵,想要搞定比現在更為強盛的日本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跨海遠征消耗巨大,如果打成持久戰的華,必然得不償失。而縱觀世界幾千年來的歷史,在沒有正當名義的情況下(平民百姓也不是傻子,沒那麼好騙的,他們若能得到好處,也許還會裝一裝糊涂,否則就等著民變吧。到時候再有「持不同政見者」一煽動發動大規模戰爭卻只虧不賺的話,其君主是一定沒有好下場的,而國家也很可能陷入大的危機(日本是分封制,受此影響較小,而且這里假設的是大宋主動征伐日本,它是自衛,不會有多少民怨,日本人又很能吃苦改朝換代甚至亡國,何況現在征日何止是沒有正當名義,簡直就是赤lu果的「忘恩負義」。趙可沒那麼傻,何況南洋與北方的大勢還沒定下來,所以至少在眼下,他是不會吃飽了撐的,與日本人翻臉的

但是好不容易才有機會將那麼多中國人一下子送到了日本列島,趙如果真的再將那些人千辛萬苦地接回來,那他就更是傻到家了。只是若從國內運糧,盡管海運的成本確實較低,運費倒不必擔心,可是張俊信中也提到了,大宋東南沿海的農業生產由于金軍去年的破壞與騷擾,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江南與嶺南地區自己的糧食供應都有些緊張,又哪兒會有多少余糧運到海外呢?

不過張俊提到的屯田倒是給了趙一點啟發,但是如果從國內派農民過去,那至少也得二三十萬人才能養活現在流落日本的近百萬張嘴,這顯然是不太現實的。若衛藩甚至說大宋真有這麼強的海運能力,那還不如直接將日本滅了更省事,但目前的大宋還遠沒那麼強大,恐怕得到工業**發生、甚至是完成以後,才有這個可能吧?因此趙想到的辦法,是讓日本的農民來養活那些大宋「難民」,可日本剛經歷過一次大規模的饑荒,很多農民直到現在都還無法安心耕作,他們連自己也未必養得活,又哪兒有余力喂飽額外多出來的近百萬個肚子呢?

注1︰如果敵國是中央集權制度,那麼只要殲滅敵軍主力,並拿下或摧毀敵方統治中樞,該國的大部分地方就可以傳檄而定。而像日本這種內部封建割據的國家,全國大大小小的領主有成千上萬,要想征服它,光是干掉他們的天皇與朝廷根本不濟事,得一個城塞一個村寨地拔除過去才行,因此耗時必定極長,對于遠離本土、補給困難的遠征軍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日本經過張俊上次搶購糧食的風波後,雖然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卻也多了心眼,開始對糧食高度重視起來,遠征軍想要就地取得足夠多的糧草補給,是很不可靠的,誰也不知道那些城主們臨死之前會不會放火燒糧。

當然,若只是想在名義上吞並日本,倒不是絕對做不到的,只要能夠保證日本各地大小領主繼續享有自主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應該都不會介意換個主人,只要這個新主人遠比他們的朝廷強大得多。可是這樣一來,日本就算在名義被征服,它在事實上卻仍然獨立,打下來與沒打下來有區別嗎?歷史上比日本強大得多的匈奴和突厥等國也向中國暫時臣服過,最後卻都再次叛變。而且,和這些歷史上的輝煌相比,同樣只是以間接統治的方式征服日本這個小國又有什麼可驕傲的呢?倒是被民間輿論認為此舉勞民傷財、得不償失的可能性更大,何況即使如此,也只是有可能贏,並不是一定能贏。M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