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五十三章一舉多得(一)

第三百五十三章一舉多得

一般人在心理受創的時候,往往會選擇讓時間來撫平傷痕,但耶律普速完卻會尋求更大的刺激以壓過心中的痛苦,舉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好像毒品可以鎮痛的原理那樣。這種特質可以避免耶律普速完陷入長期的消沉,也可以減輕其受到的心理創傷(時間固然可以沖淡一切,但是創傷不可能完全消失,總會留下疤痕,一不小心還會轉化為永生難忘的心理陰影,嚴重限制其未來的成長空間,也多少會影響其以後的生活質量。),但是這種人也很可能因為一時的不理智,干出令自己後悔莫及的事情來。趙雖然對心理學略有了解,卻還沒狂到有信心改變一個人的性格特質,他很清楚,耶律普速完雖然經過自己的教後,很可能會變得比歷史上更為強勢,但還是必須置于自己的羽翼下才行,要不然無論是耶律普速完干了什麼不該干的,還是遭遇了什麼她不能承受的,受害的都將是他這個丈夫。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正是因為發現耶律普速完性格上有嚴重缺陷,趙當初才會放心地培養她吧?

紹興十六年不是趙的幸運年,除了與耶律普速完有關的私事外,公事上也有些麻煩。張俊當時難得地發了一次善心,將近百萬宋人帶到了日本南九州,卻很快便發現好人遠比壞人更難當。雖然張俊充分發揮了他在商業上的過人天賦,設法買來了足夠那些「難民」吃用一年的糧食,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畢竟這一次前無古人的瘋狂收購導致日本很多地區存糧告罄,致使日本饑荒四起,死于饑餓以及各種繼發災難如瘟疫之類的人口至少也有數十萬之多,而且四處蜂起的民變也嚴重干擾了日本各地的農業生產,因此紹興十六年日本的糧食收成肯定會大幅度減產,估計連日本人自己也得再餓一年肚子,又哪兒來余糧供應那幾十萬大宋「難民」呢?

如果那些「難民」都是農民的話還好辦,日本九州地廣人稀,尤其是南九州更是如此,張俊又有屯田的經驗,讓大家屯田來自己養活自己就行了,可這大幾十萬人卻幾乎都是不會種田的市民,只能靠別人養活,這可怎麼辦呢?

而且此事還引起了日本方面的強烈不滿,甚至還有少數人試圖借機掀起浪潮,雖然最終由于這個年代的日本人對于中國依然心存敬畏(歷史上,是到蒙元滅宋後,日本人認為中國斷掉了華夏文明的傳承,文化上不再對中國產生自卑感;而兩敗元軍入寇後,日本人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強了,從此在心態上不復自古以來對中國的仰視;直到日本戰國後期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日本人卻從此發現中國並沒有他們原先以為的那樣強大,而在動員力上甚至未必比日本強上多少,從此他們才開始對大陸生出覬覦之心。)而沒有得逞,但疑懼與戒備卻與日俱增。民意如此,再加上日本的親宋派勢力平家又被趕出了朝堂,因此日本人即使糧食夠吃,也不大可能會支援大宋的「難民」。

不過說句實在話,趙在了解事實真相後,心想若自己是日本人,恐怕也會有同樣的想法,幾十萬人死得不明不白,日本人還沒下絆子,已經夠隱忍的了。不過這倒也符合日本人的性格,他們一向是畏強凌弱,現在大宋遠比日本強大(尤其是海軍方面,因為陸軍再強大,沒有海軍支持,也無法對日本構成威脅。隋朝的時候中國尚無跨海遠征的能力,因此日本天皇居然敢在國書里要求與隋煬帝平起平坐。也不知道隋煬帝後來拼了命地遠征高句麗,結果將國家也拖垮了,是不是就是為了將來討伐日本做準備,畢竟隋朝時期中國航海技術雖然遠不如宋代,但若只是想安全渡過相對狹窄的對馬海峽,能力還是有的。),所以他們就不敢亂來

另外,那近百萬中國人長期滯留日本南九州,他們的身份應該如何定位,將來該怎麼辦,也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張俊雖然聰明,但由于私心太重,在大局觀上一直略有欠缺,因此這段時間他的腦子幾乎成了一團漿糊,不過他倒是有全始全終的習慣,不願自己難得做件好事,卻弄得半道中殂。

張俊自己只想到兩個辦法,一是將那些難民再帶回國內,畢竟大宋幅員遼闊、糧食產量也大,多養活幾十萬人比小小的日本總要容易多了,何況這些人本來就是從大宋帶出去的,只是紹興十六年大宋的糧食收成本來就好不了(還是金軍下江南惹的禍),這些人回去會不會引起大的饑荒,張俊心里沒底,而且他好不容易將這麼多人辛苦地帶到了日本,什麼都沒做就又傻乎乎地帶回去,他心里又有些不甘。

二是與日本人翻臉,鳩佔鵲巢,張俊這個人渣對于這種事是不會有什麼負罪感的,但是他這次帶到日本的不過萬余軍隊,而且其中還有幾百名日本武士,就算這些人全都忠誠可靠,僅憑他們這麼點人也絕不可能與日本的官軍抗衡,何況維持近百萬「難民」的秩序就佔用了其中一半以上的兵力,能夠拿出來參加戰斗的寥寥無幾。而那些「難民」大都來城市(宋代民風日漸文弱,但鄉村和小城鎮的情況還好,所以南宋才得以延續,但大城市的民風卻早在北宋中期,就已經軟得不行了。),會武藝的很少,身體素質也普遍不行,即使以張俊招兵的標準(即南宋禁軍招兵要求的下限),也最多能夠挑出一兩萬人而已,還得花費不少氣力和時間嚴格訓練,根本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因此,無論哪一個辦法,都不是張俊現在手邊的力量可以辦到的,非得趙的衛軍出手幫忙才行。因此張俊便寫信給趙,向他請示此事到底該怎麼解決,他現在已經知道趙將二皇子趙敖扣下當人質(恐怕除了當事人之外,都會這麼理解。)、而且總督嶺南三路的事,深知趙重回中樞掌權只是時間問題,因此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以個人名義私信往來,而是第一次以臣下的身份向趙請示,這等于是在隱晦地表明他願意唯趙馬首是瞻,張俊也因此成為了第一個主動向趙效忠(吳璘是趙先寫信的)的方面大將,再聯想到昔日趙構即位時他也是第一個上表勸進的,其超強的政治嗅覺確實令人驚嘆。

「這麼快就急著向我效忠嗎?真是一只老狐狸,不過他在日本的確干得不錯,而且不給他點甜頭,後面還有誰會過來投效呢?」,趙看完信件後搖了搖頭輕笑幾聲,但他也知情況緊急,事關那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決不能再拖延太久,因此立刻派人將詹會龍與張子蓋這兩個對日本最為了解的部下叫來商量。

其實,剛看到張俊信中向日本開戰的提議,趙還真的一度有點心動,大概絕大部分抗戰之後的中國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有此想法吧。不過,這種狂熱的情緒只在趙腦中維持了一小會,就馬上被他排除了,趙現在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深知國家大事的重要決策萬萬不能僅憑自己的喜惡而定,亂來的話搞不好會亡國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