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四十二章淆亂的天下(三)

第三百四十二章淆亂的天下(三)

這種莫名其妙的戰爭,簡直是世界歷史上最愚蠢的行為,雙方的國家與百姓都深受其害,卻只是為了雙方君主的臉面(如果讓百姓選擇,他們是不會願意為了面子而被加稅的,畢竟賞賜藩屬的錢都是從他們身上刮來的,所以這只是君主的面子。)而戰。好在世界上欺軟怕硬的民族畢竟是大多數,所以中國古代這樣的戰爭並不多,尤其是以科舉制度為代表的文官政治開始在中國盛行以後(從這一點來看,文官政治的出現對老百姓來說還是有好處的,總比君主草菅人命要強。),更偏向于息事寧人的態度。雖然不免有些矯枉過正,但相比以前的錯誤,也算得上是一大進步了。

可是,即使大一統後「萬國來朝」只是拿來裝點門面的噱頭,但昔日夏商周時期朝貢體系的弊端卻仍然保留了下來,而且分外變本加厲,因為掌權的文官並不是國家的主人,慷皇帝之慨何樂而不為呢?對他們來說,也許少些麻煩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由于大一統後朝廷太過富有,而那些強收過來的小弟也無法與當年遍布天下的藩國相比(這里指的是相對實力,而非絕對實力,夏商周時期國內所有領主的實力相加,要遠遠大于王室和朝廷的力量;而大一統以後,那些外族藩屬的國力加起來,也比不上當時的中國,要不然以郡縣制的低動員力,是不可能將他們打得過來朝貢的),所以大一統以後藩國做大而篡權奪位的例子並不多,只有朝廷或是皇帝自己出了大問題才有可能,例如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建州女真獨立之前是明朝的藩屬)。

但是,由于大一統歷代皇朝的藩屬大多是異族,與夏商周時多為同族(雖然未必是一個部落,但至少語言相通,僅看這一點,就肯定要比後世的大漠諸蕃與漢人之間的關系要親近得多。)不一樣,當「厚往薄來」的朝貢方式成為傳統之後,就形成了一個影響深遠而惡劣的思維定勢。從此以後,中國的政府無不將外國人看得比本國人更加重要,各種賞賜與優惠簡而言之,一切好的東西總是優先給外國人,而徭役與稅賦一切不好的東西,則優先給本國人

這種傳統的長期延續,在古代而言,導致很多外國人得了好處卻不知感恩,一方面是因為得來太容易,所以不懂得珍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自高自大的中國皇帝在給予他們這些好處的時候,是以施舍的姿態給的,而且不要還不行,敢不要我就打你人總是有自尊心的,這樣的施恩,又有幾個人會感激?結果一千多年來中國撒出去的金錢不知多少,周邊的國家卻沒幾個與中國親近的,中國有難的時候它們落井下石起來倒是挺歡快

而對中國國內的老百姓來說,則很自然地會有些心理不平衡,甚至因此而令其對國家的歸屬感大大削弱了。當個外國人居然比當中國人更快活,誰還願意當中國人啊?即使有鄉土情結與家庭觀念作為紐帶,但古代的中國除非有強敵入侵(其實外敵入侵的時候,也只是相對來說好一點而已,君不見抗戰時期漢奸有多少嗎?),總是顯得缺乏凝聚力,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

至于中國的統治者們,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謬誤的傳統,而遺忘了自己應盡的責任。既然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無不刻薄國內的百姓,那麼我為什麼不可以?反正這樣壓榨他們也不會造反,那麼又何必對那些小老百姓們講仁義呢?于是,中國民眾吃苦耐勞的優點反倒成了他們倍受欺凌和盤剝的理由︰說個現實生活中的類似例子,某紈褲在家人面前說話就像放屁,而對外人則非常守信,家人就怒了,怎麼家人還不如外人呢?結果這小子卻反而厚著臉皮回答道,「我就算騙你們一萬次,因為你們是我的父母,所以還是會相信我。而我的那些朋友是外人,只要騙他們一次,他們就再也不會相信我。所以我就只能騙騙你們老夫妻兩個了」。一千多年來,中國的統治者們大概也是類似的心態吧?)

但不管如何,在古代情況還不算太糟,畢竟那時華夏文明遠比周邊國家先進得多,可歷史上當歐洲在文明程度上超越了中國之後,這一傳統就迅速衍變為令近代無數「仁人志士」扼腕嘆息的「崇洋媚外」(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深入骨髓,哪有那麼容易改掉?即使那些精英人士本身,也常常不自覺地犯著同樣的錯誤,例如魯迅先生關于中醫與漢字的看法),並因此令中國愈發沉淪(近代中國其實有不少牛人,但他們在國內牛得很,但一面對外國人,就立刻蔫了,不是能力不足,而且沒有自信,也許只有太祖是例外。),在歷史上這一痼疾直到湖南的山溝里走出來的那位偉人統治中國以後才有所好轉,但在他走後卻又迅速死灰復燃,直到趙所處的年代,依然看不到明顯好轉的跡象

其實宋代在這方面已經比其他朝代好了很多,不再一味地追求面子,也要考慮到財政的壓力。而且宋代的外貿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發達的,每年巨額的貿易順差完全可以彌補這方面的財政赤字,而且還有不小的盈余。然而,在趙看來,這只是賬面上的盈余罷了,出口賺不賺,不應該只看貿易順差與逆差,只有以國內較少社會必要勞動生產出的商品換回了需要外國人耗費更多社會必要勞動才能生產出的商品,這才是賺的。大宋的勞動生產率比周邊各國都高,外貿中賺錢是必然的,可外貿是外貿,朝貢是朝貢,為什麼他們直接就可以拿到的利益(最多損失一點面子,但上千年下來,他們早就麻木了,就好像現在已經沒有多少日本人對美軍駐日而耿耿于懷一樣。),而我們卻要辛苦工作、生產出商品出口才能賺回來?因此,從本質上來看,舊的朝貢體系與傳統依舊沒有改變

趙自然不想這樣的「傳統」延續下去,再說這樣一種本身有著嚴重漏洞的制度早就應該改革了,真不知道歷史上它是怎麼傳承幾千年的?這恐怕還是因為中華文明位置不好,與其他的文明中心相距太遠,缺乏交流所致。因為這種制度問題太明顯了,只要有個比照(沒有比照的話,就算是聰明人也很難發現一些哪怕是非常明顯的謬誤,例如菱形的面積在古代中國一只是誤用正方形的計算公式來算的,這個錯誤歷史上直到明代才糾正過來。人是有思維定勢的,所以也沒必要過于苛責古人。),傻子都會意識到其中的問題

「從今天開始,臣服可就不光是丟點面子了,但不臣服,就只有滅亡」,獲得大宋對于南中國(北邊的幾個國家或者準國家都很強,大宋沒有壓倒性的實力,得玩柔性外交,還不如讓朝中的文官去搞。)周邊所有國家的外交權後,趙立即對有關藩國的一些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前是藩屬進貢時追求特色、忽視價值,而朝廷賞賜時則非常注重價值,反正絕不能讓藩屬吃虧;但趙這麼一改之後就完全倒了過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