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四十一章淆亂的天下(二)

第三百四十一章淆亂的天下(二)

金軍退去後,太原城內的遼軍和百姓都不約而同地松了口氣,這小半年來可真不是人過的日子。而耶律大石那最後的一戰也開始顯出效果,自從金軍上次戰敗後,金國治下的一些契丹、奚人開始大量外逃到河東與漠南,而大漠諸蕃中南下歸附的部落也日益增加,如果不是耶律大石很快亡故大大削弱了那次勝利的影響,此時金國境內的契丹與奚人各部只怕已經紛紛起來造反了,而大漠諸蕃也應該是成片地而不是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地過來歸附。

即便如此,到大宋紹興十五年底的時候,河東與河套兩地的遼軍總數已經超過了十萬,其中兩大「國族」的「精兵」接近五萬,這無疑令蕭塔不煙和她的幼子安心不少。可是,與總兵力都有幾十萬的宋金兩國相比,這十萬多人,真的夠用了嗎?不可否認,至少目前來看,如果遼軍不能將東西兩頭的實力很好地整合,三國之中依然是遼國最弱

宋軍方面,听到完顏亮從河東撤軍的消息後,吳璘立即又向朝廷上書,請旨討伐遼國,但這只是走個形式,他在此同時已經派人知會遼國方面,要他們在一個月內退出河東,這算是「先禮後兵」,政治上會主動一點。但無論遼國是強硬地拒絕要求,還是采取拖延戰術,他都準備出兵伐遼了,現在三路宋軍的指揮權集中到了他的手里,可以出征河東的不少于十萬之眾,即使朝廷方面沒有什麼支持,吳璘自覺也頗有把握(其實攻城戰是他唯一的軟肋,判斷也一直不準,與戰略和野戰方面的準確性沒法比。雖然現在有了火藥爆破的方法,使得攻城難度大大降低,但也不是什麼情況下都可以用的,中國古代防地道的辦法太多了。然而,不久朝廷終于有了消息,而吳璘倒反而猶豫不決起來,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與遼軍開戰了

「衛王殿下到底是怎麼打算的?既然已經將官家‘請’到了封地,為什麼又放走了呢?是他的忠孝之心?那為什麼又要走了嶺南三路之地呢?實在搞不懂啊難道他是準備將重點移向南方,這北方的事情他暫時不準備管了嗎?」,吳璘不覺十分迷惑,之前耶律普速完替趙轉交給他一封信,但那時金軍的奇襲尚未發動,信中也不過是些家常話而已,可現在

考慮到萬一自己妄動,結果卻與趙的主攻方向不一致的話,不但有損兩人的私交,更會浪費兵力國力,而且還可能會影響趙心中方略的實現,吳璘最終還是在其後的一個多月里按兵不動,直到趙有信送來。

「先南後北,西防東擴,變革中華之大陸傳統,走向海洋嗎?」,吳璘看完信箋,面上滿是猶疑不解,但最終他還是長出一口氣,臉上露出了堅毅的神色,喃喃自語道,「衛王殿下,雖然臣不明白您的想法到底如何,但這麼多年來,您從來都沒錯過,臣就再相信您一次吧而且,如您所料,假使現在與遼人開戰,確實得提防遼金合流,雖然即使同時對付他們雙方,也未必就贏不了但如果真像衛王殿下所說的那樣,朝廷現在根本無力犒賞的話」

「傳令下去,全軍即刻做好入川的準備」,隨著吳璘一聲令下,大宋龐大的西軍系統立刻加速運轉起來,本來準備參與北征的軍隊與物資開始掉頭陸續南下。這麼龐大的兵力調動,當然並非是簡單的換防而已,趙既然準備在嶺南再待幾年,自然要好好利用這段時間,將鄰近的幾個問題解決掉,要不然等日後返回中樞的時候再解決,成本會增加一倍以上。

其中最緊迫的問題,在于一勞永逸地解決交趾與大理兩國。交趾是天下反華意識最強的國家,即使是為了將來北伐大漠(收復中原在趙看來毫無難度,而北伐大漠則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補給難題,並不是有了一支新式軍隊就一定能贏的。)時後方的安全,也最好提前將這個釘子拔掉。而大理國長期以來一直都是中國的土地,趙自然不願看到它長期獨立,萬一時間拖長了徹底分出去就不好了,畢竟那里是多民族混居,漢人在人口比例中並不佔優勢。

至于開戰的借口,對趙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何況眼下還有現成的擺在那兒。交趾當初戰敗後被迫簽下城下之盟,每年都要向大宋(其實都被趙截留)繳納大筆獻金,以交趾的貧弱,根本無力負擔,因此當時趙「好心」地向交趾政權貸款,使其勉強能夠支付,給了他們一線生機,交趾人才會在和約上簽字。然而,這些貸款卻沒有任何書面憑證予以保證,也即是說,趙高興才給,不高興就可以不給,但是交趾的賠款卻都是白紙黑字地逐一寫在條約上的,還有交趾的死敵佔婆作為見證

當金軍奇襲江南的消息傳來後,趙就已經預見到自己必將能夠從中大獲其利,而暫停了向交趾提供的貸款,尤其是父親趙構平安抵達廣州後,趙更是放下心來(如果趙構掛掉,趙就不得不出面收拾爛攤子,不管他做不做皇帝,都得回到中樞,那麼幾年之內他都沒工夫與交趾等南方國家糾纏了。),將給予交趾的貸款徹底斷供。沒了這筆貸款的支持,交趾又怎麼能夠繼續交付戰爭賠款呢?于是衛軍便很快獲得了向交趾開戰的借口,而且在這件事上,佔婆人比趙還積極

至于大理國,出兵干涉的理由則更加充分,因為大理國是大宋的藩屬。趙構將大宋南邊的外交事務全部交由兒子處理後,大宋與周邊各國之間的朝貢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自古以來(早在大一統之前的夏商周時就是這樣,只是程度不如後來的大一統王朝那樣夸張罷了,例如楚國只需向周天子進貢土特產「包茅」,而楚國強盛起來以後連這都免了,在藩屬向中央朝貢一事上,一直是都是形式大于實際的,藩國往往只需象征性地進貢一些禮物(一般都是不值錢的土特產),而朝廷卻要拿出大筆大筆的真金白銀予以賞賜。

這樣一來,藩屬必然越來越富,而朝廷則越來越窮,所以中國早期的夏商周三朝無一不是被自己的藩屬取而代之,直到有「聰明人」想出了大一統郡縣制這種法寶。大一統後,朝廷直接掌握的實力大幅度增強,更重要的是不再有「國中之國」的現象(盡管不是一步到位,其間頗有曲折與反復。),因此商代夏、周代商那種地方領主歷經幾代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逐步做大、最終抓住機會(如商紂大軍征伐東夷未歸,導致國內空虛一事。)取而代之的發展路線不復存在了。

可是,由于儒家思想漸漸成為主流思想,而孔子推崇的卻是周朝的制度,因此要想在史書上留下「盛世」的評價,是必須有「萬國來朝」的,但是大一統後中國境內卻不再有那麼多小國的存在了,因此那些皇帝為了能在史書上有個好評價,便要四周的鄰國或者部落向其進貢,以補上這個缺失,為此甚至不惜發動戰爭E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