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三十九章傳奇的終結(下)

第三百三十九章傳奇的終結(下)

因為當初吳玠與郭浩交惡,過錯主要在吳玠一方,並且仇怨還不算小,幾乎到了見面就要動刀子的地步。而吳玠對吳璘而言並非尋常意義上的大哥,而是有著類似「長兄如父」的關系,這個年代的中國卻又有「為尊者諱」與「為長者諱」的傳統(其實後世也一樣有,只是程度上沒那麼夸張罷了,尤其是「為尊者諱」就更是千古不變。),一般來說吳璘是不好代哥哥向郭浩認錯的,至少在公開場合這樣做是肯定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詬病的。但吳璘一向以國家為重,最終還是決定親自前往甘肅代他已死的哥哥向郭浩致歉。

誰知,郭浩如今年事已高,對于當年之事也頗為後悔,再加上才德兼備的吳璘與他心胸狹窄的哥哥不同,深得大宋西軍之心,因此郭浩聞訊後深感慚愧,立即拖著老病的身軀親到城外迎接。一番寒暄之後,賓主相談甚歡,大家都是血海里面翻滾過來的,只要心結解開,昔日的仇怨頓時便煙消雲散了。郭浩當即表示,願意接受吳璘的指揮,只是朝廷體制在哪里,沒有旨意的話,恐怕會有些麻煩。畢竟這對目前還未恢復職務的吳璘來說,是很明顯的越權行為,若他是文人還好,朝廷最多也就是訓斥一番,可是吳璘卻是武人,在未奉詔命的情況下指揮十幾萬大軍,要想朝廷那些整天無所事事的御史們放過他是根本不可能的

吳璘听後笑了笑表示理解,其實他早在出山的時候就已經派人向朝廷請旨去了,只不過以大宋「兵為將有」的事實,如果郭浩與他們吳家的芥蒂沒能消除,縱有皇命在手,人家也未必會听他的,現在問題才總算是解決了

誰知由于朝廷長時間顛沛流離,吳璘當初雖然派出多名信使,卻遲遲沒有與他們接上頭,朝廷的詔令自然也就不可能來得那麼快。而郭浩畢竟年邁,平素生活又過于儉樸,在與吳家達成諒解後去了一大心事,結果一時間心情太過放松,反而一病不起,不久便辭世了。這下吳璘想不接管甘肅的宋軍也不可能,好在他在「守孝」結束前的一次四川之行沒有白費,同樣蟄伏了許久的虞允文終于再次出山,他是文人,又當過一陣大宋首相,即使其間沒像秦檜那樣結黨營私,他在大宋朝野的影響力也遠非吳璘這個武人可比,有他出面,很多麻煩便都不再是麻煩了。

虞允文的功名之心甚為淡薄,本來他甚至打算就此歸隱算了,反正當時大宋中興之勢已成,徹底打敗金人只是早晚的事,並不是非要他在朝不可。誰知這短短幾年里,天下的形勢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是虞允文缺乏見識,而是金軍那次軍事冒險成功的可能本就微乎其微,忽略掉這種小概率事件是很正常的,畢竟一個人再聰明,精力也總是有限的,若連一丁點的可能性也要考慮得面面俱到,非累死不可,那時可沒有計算機。),虞允文的父親虞祺不由更加後悔昔日的過錯,病情也愈發沉重起來,這時恰逢吳璘登門拜訪,虞祺便當著吳璘的面,立下遺囑要虞允文不得在守孝上浪費太多時間,而要先全臣子之忠,以國家大事為重,見到兒子應承下來,虞祺心事已了,沒幾天就與他九泉之下的老妻團聚去了。

虞允文是至孝之人,本來無論如何他都要為父親守孝三年的,但現在既然父親臨終前已經那樣說了,他總不能令老父在九泉之下不能瞑目吧?再加上急轉直下的天下形勢,也確實令虞允文不敢繼續留在家中「獨善其身」,在將父親的後事料理完畢後,便馬上開始忙碌起來。

雖然回鄉日久,現在的虞允文並無實職在身,而朝廷又失去了聯系,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什麼正式的任命,但是虞允文的威望與才德擺在那里,又有誰敢忽視呢?要知道歷史上他還只是個小官的時候,就能憑著自己的人格魅力,說服萬余準備逃跑的宋軍听他指揮,造就了「采石大戰」的奇跡,何況是歷史改變了、虞允文早就當過大宋首相的現在?

于是,自從虞允文抵達成都以後,四川的官吏將士但逢大事,無不登門請示。而虞允文的才能也再次凸顯出來,不過區區數月時間,四川已經呈現出一派政通人和的盛世景象(這也是因為四川的底子本來就很好,在一些關鍵之處提點一下,效果就非常明顯了,如果是河北等久戰殘破之地,行政主官再有本事,也至少得花上幾年工夫。),而且連原本因為缺乏訓練而只能維持一下治安的當地軍隊,面貌也煥然一新,雖然還算不上是什麼精兵,但已經完全可以派上戰場見見血了。至于吳璘一直擔心的糧餉運輸問題,雖然一直是老大難問題(「蜀道難」),但有虞允文插手打理,總能緩解不少,速度方面雖然依舊沒多大辦法,但效率卻著實是大勝從前了。而且在運送錢糧的同時,虞允文還從四川給吳璘派去了兩萬名基本素質出眾的優質兵員,只要再給吳璘教一下,並到戰場上見一見血,很快就可以成為天下一等一的精兵勁卒。

虞允文出山後,吳璘便可以拿他的名義同時指揮甘陝兩地的宋軍,而不必擔心朝中的御史亂嚼舌根了。畢竟雖然是同樣的事情,但以虞允文的名義來做,和以他吳璘的名義來做,罪責是要相差很多的

接管郭浩的軍隊之後,吳璘大為驚喜,因為郭浩留下的家當居然足夠甘肅八萬宋軍吃用三年,不愧是「錢袋子」啊這也就是說,即使吳璘要集中甘陝十八萬宋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遠征,也不必為錢糧的事情擔心了(畢竟陝西宋軍雖然錢糧沒那麼富余,也多少有點存貨,何況還有西川這個大糧倉作為後盾呢)。既然兵精糧足,吳璘便沒有必要繼續隱忍,西北宋軍的戰略方針也漸漸由適度積極的防御轉為了在有利條件下的進攻

正因為金軍實力仍存,而宋軍則氣勢大盛,耶律大石又快不行了,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弄出內亂,給遼宋兩國以可趁之機。解潛听了那名幕僚的分析,覺得確實有些道理,便老老實實地前去覲見,他心里很清楚,這恐怕也是他最後一次與耶律大石見面了。

不知道耶律大石接見解潛的時候到底說了些什麼,反正解潛出來以後兩眼泛紅,看起來相當感動,同時他一改原來的想法,老實不客氣地接受了耶律大石的遺命。不過,據後人分析,耶律大石最後一次召見解潛,目的很可能是托孤,這一結論因為有較多史實的支持,在各種說法中最為可信。而耶律大石與解潛之間的君臣關系也因為這一壯舉而廣受贊譽,經常被拿來與劉備諸葛亮這一對相提並論,只是主次關系倒了個個兒。

但是,也有人清醒地注意到,解潛年老無子,也許在其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要不然再賢德開明的君主,恐怕也不會如此信任一位封疆大吏吧?而那所謂的世襲藩鎮,考慮到這一因素後就變得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為幾年或者十幾年以後解潛歸天了,那麼河東這塊土地不還是大遼的了嗎?E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