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三十八章傳奇的終結(中)

第三百三十八章傳奇的終結(中)

耶律大石怎麼也沒想到,妻子在這方面卻特別堅持,即使眼看自己氣得病情加重,蕭塔不煙驚得滿面緊張焦慮之色,她也只是略略松口,許諾說她會保證兒子的穆斯林老師數目不會多于漢學老師,而且她有生之年決不會將伊斯蘭教立為遼國的國教。見到妻子態度如此堅決,行將就木的耶律大石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好在蕭塔不煙總算是作出了一些讓步,至少耶律大石還能期待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比伊斯蘭這一宗教文化更有吸引力

殊不知蕭塔不煙發現丈夫的信仰根本就不虔誠後不但很生氣,而且也相當惶恐,她想當然(這很正常,再聰明的人,沾上宗教因素也很容易失去理智了。)地認為丈夫這次樂極生悲是真主安拉的懲罰。雖然長久以來的夫妻之情,令蕭塔不煙干不出過分激怒丈夫的事情來,但她也絕不會讓兒子走丈夫的老路。雖然答應丈夫給兒子請更多的漢學老師,但是只要精挑細選,完全可以用質量彌補數量的不足,再加上她這個母親的潛移默化,還怕年幼的耶律夷列不變成真神安拉虔誠的信徒嗎?

至于不將伊斯蘭教立為國教的承諾,蕭塔不煙倒是沒有玩什麼花樣,因為真要那麼做了的話,佔現在遼國人口大多數的穆斯林們就可以少繳納相當一部分的稅賦,那樣一來遼國的財政收入每年得縮水多少啊?其實,當年阿拉伯帝國極盛時期的幾任哈里發們也是這樣想的,要不然以伊斯蘭教可怕的擴張能力,如今世界上恐怕已經沒有非穆斯林的存在了。不管一個信徒多麼虔誠,只要成為了統治者,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如何從老百姓身上敲骨榨髓

也許是由于妻子的一些回答令耶律大石有些不安,他在幾天之後頒布了他在位期間最後一道、也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道公開詔令,里面除了明確傳位給唯一的兒子耶律夷列,並授權給妻子,讓她能夠在兒子長大成人之前合理合法地臨朝稱制(雖然就算耶律大石沒有遺詔說明,按照遼國的傳統,蕭塔不煙一樣可以臨朝稱制,但那樣的話蕭塔不煙得到的支持會弱不少,權力斗爭也更激烈,搞不好就會釀成流血沖突,對目前剛剛復興的大遼來說,是很不利的。)外,還同時任命蕭斡里剌為北院大王、解潛為南院大王,正式恢復昔日大遼時的官制,並囑托他們二人好好輔佐蕭塔不煙與日後長大親政的新皇帝耶律夷列。

這一任命立刻引起了遼國上層的普遍不滿,蕭斡里剌也就算了,身為耶律大石西征過程中的首席大將,又出身于大遼的後族,家世尊貴無比,完全有資格當上大遼的北院大王,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可解潛就不同了,他是大遼統治核心之外的漢人不說,還是大宋的降臣,並且投降過來還沒幾天,出身也低賤得可以,居然只是個山中的尋常獵戶,這樣的一個人又有什麼資格成為大遼的第三號人物呢?何況即使只論才能,擅長屯田這種基層工作的解潛也不能與軍事才能過人的蕭斡里剌相比。

可是耶律大石卻似乎是鬼迷了心竅,他不但沒有收回自己的任命,又將河東一地封給了解潛,讓他成為了世襲的藩鎮,還讓太子耶律夷列拜解潛為師,學習理民之道,這下事情可鬧大了,遼國朝野聞之一片嘩然。雖然為了讓蕭斡里剌心理平衡,耶律大石與其結成了兒女親家,讓兒子耶律夷列與蕭斡里剌的女兒訂親,這樣一來以後蕭斡里剌就是國丈了,然而這些在遼國上下看來並不出人意料,大家的目光還是集中在了解潛這個平步青雲的外來戶身上。

其實,解潛自己也被耶律大石的「發神經」之舉弄得不知所措,當即連連上表懇辭,甚至動了辭官的念頭,盡管他本來是想要報答耶律大石的知遇之恩的,但總比死得莫名其妙要強(解潛不怕死,但死也要死得有價值,因為皇帝發神經而送命,就未免太悲摧了)。但耶律大石卻好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連續駁回解潛請辭的上表,而解潛的部下則拼命勸阻自己的大帥,畢竟解潛高升的話他們也跟著沾光啊(對大宋忠心耿耿而不願降遼的都被解潛暫時關了起來,打算等金軍退兵後將他們放回大宋,好歹大家算是共事一場。而留下來的那些軍官就算不是貪戀權利之徒,也肯定不是什麼忠臣,畢竟能做到解潛那種程度的全天下也寥寥無幾,不可能他的部下也如此忠義。何況解潛也沒有將自己的心思說出來,他的部下自然不可能知道,其實就算解潛真說出來,恐怕也沒人信)一時間,隨解潛投靠遼國的原河東宋軍之中人心浮動,以至于河東的民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解潛新雇的某個幕僚(解潛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多雇了幾個幕僚,工資也大幅度提高了)則覺得這恐怕是因為遼帝擔心無法控制住河東,才將權力下放給他們大帥,若是試探的話有必要搞那麼多來回嗎?可就在這時,很明顯已經沒幾天可活的耶律大石卻突然傳召解潛覲見,解潛的部下與幕僚們不禁有些緊張,以為遼帝是「先禮」完了,這下要「後兵」了。但粗中有細的解潛卻以為無妨,耶律大石如果真要加害自己,最方便的時機無疑是剛剛凱旋而歸的那幾天,而不是金軍已經緩過氣來的現在,耶律大石精明一世,縱然現在已經垂死,也不可能在死敵面前露出破綻。

何況,遼軍目前兵力仍然不足,河東諸州縣(由于兵力損失太大,完顏亮已經將佔領河東各地的金軍收攏了起來,不然不足以壓制太原,于是很快便被解潛的舊部接管了)還都在解潛的掌控之下,如果耶律大石真對解潛下手,那麼恐怕除了一座太原城以外的整個河東都會全部暴動,到時候無論解潛的那些部下是歸宋還是投金,對遼國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畢竟如今西南方向的宋軍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足以與遼金爭鋒

原來,當初吳璘雖然率軍北上,成功地逼迫遼軍退兵,但河套平原卻始終沒能收得回來,雖然後來官家沒有下詔問罪,他自己卻深以為恥。其實遼金兩軍雖然強大,但西部宋軍的實力其實更強,只是甘肅宋軍的主帥郭浩與吳璘的哥哥吳玠有很深的舊怨,因此兩軍各行其是,力量不能擰成一股繩。而四川作為陝西宋軍的後方,雖然錢糧的產出令人十分滿意,但運輸的環節卻著實讓人憂心,這也令陝西的宋軍不敢向北大跨步地挺進。在大西北,宋軍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解決這兩個問題。

對于甘肅的郭浩,吳璘的評價是很高的,他的軍事才能雖然比吳氏兄弟稍遜,卻也相差不多,起碼肯定是在楊政之上,而且他在內政方面的才能即使文官也沒幾個比得上,堪稱是西軍的「錢袋子」,與善于屯田的「米袋子」解潛各有千秋。只要能夠獲得他的幫助,吳璘便可以放手用兵,縱然是耶律大石這樣的一代天驕,他吳璘又有何懼?只是要說服郭浩與自己齊心協力,也並不是很容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