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一章不如投遼

第三百三十一章不如投遼

「這廝雖然粗莽,倒也不笨啊這樣既能避免百姓大批餓死,金軍也只能得到一部分糧草,除非他們從百姓手里搶糧,但那樣做的話,他們現在收買人心的努力可就全白費了。」,李學究心中暗贊,但轉念一想,「不行,這廝真這麼做了的話,老夫答應大遼使者的事豈不是無法完成了?高官厚祿是虛的,可家里的那黃金千兩呃,有了就這麼說」

李學究眼珠一轉,計上心來,馬上開口勸道,「太尉勿憂,援軍其實還是有的,只要您是真心為國為民」

「你說什麼?不行,這絕對不行」,解潛一听就立刻連連搖頭。原來,他這位師爺竟然建議他將河東獻給西面的遼人,行「二虎競食」之計,這怎麼能行呢?

「學生一向以為太尉是赤膽忠心之人,想不到也只是沽名釣譽之輩。」,李學究一見解潛反應激烈,想起他的個性,立刻改勸為激。

「哼解某雖然粗鄙,卻早就發下重誓,為了平定亂世,救萬民于水火,百死無悔這些年里解某雖無蓋世之功,卻也頗有建樹,豈是你一句話便能抹殺的?」,解潛果然被激怒了,瞪圓眼楮憤然答道。

「學生也一向敬佩太尉,可為什麼現在這利國利民的壯舉,您卻不敢做了呢?」,李學究心中暗喜,但面上卻露出了一絲略帶譏諷的笑容。

「你居然說投降遼狗是利國利民?你腦袋是不是被門板夾壞了?」,解潛怒極反笑道。

「太尉勿怒,且听學生為您慢慢道來。」,那個無良師爺見解潛已然入彀,便開始賣弄起他那條三寸不爛之舌來,「如果不向遼人求援,那麼最好的結果也只不過是城破人亡,且不說城內幾萬戶百姓勢必難保,而且河東為金賊所得,宋金兩國的實力必定此消彼長,于國家而言可謂大不利。當然,如果您能予以金軍重創,縱然一時丟掉河東,對我大宋來說,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是,請恕學生多嘴,您有這個把握嗎?」

解潛默然無語,他雖然勇猛過人,但是軍隊規模上萬後其個人勇武就變得無足輕重,再想想他以前並不出色的戰績,河東又剛收復沒幾年(而且岳飛為了盡快出兵燕雲,在解潛接手前的幾年間他對河東是征了重稅的,雖然岳飛重視民生,下層民眾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士紳商賈卻是怨聲載道。如果燕雲戰事順利,大家面上有光,經濟上也將有所補償,事情也就算了,可誰知燕雲戰事先勝後敗,如今金軍竟然東山再起、席卷北方,大家之前的苦等于是白吃了,自然心中對大宋朝廷就頗有怨言了。),人心還未完全回歸大宋,解潛確實不敢說能有多大把握重創金軍。畢竟守城一方雖然有利,但是對敵人的殺傷效率並不高,要想殺傷幾萬人都至少要好幾個月,而解潛又不以守城見長,他能堅守太原幾個月嗎?連他自己都沒這個信心

注意到解潛的神態變化,那個姓李的師爺更有信心了,立即趁熱打鐵道,「可是如果能夠請到遼人來援,縱然金軍勢大,也很難討到什麼便宜,大石林牙的威名可不是吹出來的。」

解潛不自覺地點了點頭,耶律大石西征的事跡他也略有耳聞,確實近乎神跡,何況就算其中有夸大之處,只要想想當年耶律大石率領大遼最後一點殘兵,竟能以寡擊眾將大宋最精銳的西軍打得落花流水(白溝河一戰宋軍大敗有政治上的原因,但對解潛這個武夫兼粗人來說,是不會明白其中的貓膩的。),就可以明白耶律大石實在是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奇才,與他解潛不同,是能夠以一己之力創造奇跡的。

「不過,金軍畢竟號稱有五十萬之眾(又是「號稱」),遼軍縱然取勝,也必定會付出沉重的代價,說不定還會兩敗俱傷。」,李學究越說越有信心,不顧口干舌燥的感覺繼續說道,「如果金軍取勝,那麼您投向遼人的舉動就等于沒有發生過,而比起您全憑河東人馬與金軍周旋,對其造成的殺傷卻要大得多了。而如果獲勝的是遼軍,那麼金軍的主力勢必遭到重創,這對我大宋來說,無疑是更為有利的。若是遼金雙方兩敗俱傷,那就更好了,不但金軍的威脅不復存在,您用來換取遼人出兵的條件也可以賴掉了,這簡直就是‘空手套白狼’啊相比您獨力撐持,向遼人求援唯一的損失,只是您的名聲」

「你是說,若解某是大宋真正的忠義之臣,就應該做到,即使不惜自污其名,也要為大宋與河東的百姓盡力嗎?」,解潛冷聲說道,面色閃過一絲毅然,但他隨即又馬上問道,「可萬一遼人來了,卻只是坐山觀虎斗,如之奈何?」

「成了」,李學究心中大喜,但還是面色如常地答道,「應該不會,金賊對遼人有滅國之仇,大石林牙當年又素以任俠慷慨而聞名,在這次機會面前,恐怕很難按捺得住吧?再說,就算他們真的按兵不動,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金軍現在唯一的弱點大概就是乏糧了,到時候您大可以故意放出一些糧食讓金軍去搶,他們不可能不來。而若金賊得了糧食,聲勢一定更盛,何況這份糧食本是咱們送給遼人的禮物,他們不可能不著急,肯定也會派兵來搶,這仗一打起來,想收住可就不容易了」

解潛面色凝重地又想了一會,最終還是一拍大腿站了起來,「罷罷罷就向遼人求援好了,反正解某俺也沒有家人(解潛不近,無兒無女,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很普遍,傳統觀念中除了那些上層人物比較風流,「英雄」與「」這兩個名詞總是背道而馳)了,連唯一的兄弟也罵名就由解某一人來擔好了」

「不瞞太尉,其實大石林牙的使者前天就已經到了太原」,李學究這時臉上終于露出了得逞的笑容。他為解潛效力已有多年,深知其說一不二的個性(這是優點,也是缺點,解潛仇家眾多,而且少有和解的,也許就與此有關。),既然已經決定投遼,那麼就算明知是中了圈套,也不會反悔的。

果然如他所料,解潛雖然很憤怒,但終究沒有改變剛剛定下來的主意,也沒有難為自己這位吃里扒外的師爺,以免大遼使者那里不好看,畢竟現在真正有求于人的是他解潛,只是語氣多少帶了一點譏刺之意,「難怪都說你們讀書人是‘滿嘴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將那位遼人的使者叫來,然後你就給我滾蛋吧如果再出現在解某面前,就永遠也不要走了」

感覺到解潛眼中透出的殺意,那個李姓師爺滿肚子的喜悅登時化作了徹骨的寒意,連招呼都忘了打,便跌跌撞撞跑了出去。將解潛的傳召通知了那位已經到他「府上」拜訪過好幾次的遼使,便急急忙忙收拾細軟,趁著金軍主力尚未抵達的間隙逃出太原城去。然而,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景,路上危機四伏,他們一家有到底有沒有平安地離開河東,就沒人知道了,只知道這一天後,再也沒哪個人看到他們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