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一十二章動蕩的天下(八)

再說九州現在是平家的地盤,張家與他們之間一直有著生意上的往來,憑著這層關系,也許可以避免這些人遭到日本軍隊的「不友善對待」。而且日本是封建制政體,雖然民風尚武,全國總兵力也不下于二十萬,但是卻都分散在各級藩主手里,除非是有亡國之危,日本局部遇襲時可動員的兵力卻是極有限的,這一百多萬人過去,淹都淹死日本一兩藩的軍隊了,只要稍加組織,真打起來倒也不怕。

這時,張俊突然接到南方傳來的聖旨,得知官家等人均為衛軍所救,心中頓時一寬,這下同樣受到金軍荼毒的福建路有衛軍接管,就不用他操心了。只是金軍竟然有本事打敗韓世忠的水師,平安撤回北方,還真是令他有些驚訝,不過現在他也無暇思索其中的緣由(部分「蕃客」與金人合作的事情,除了那些當事人外,目前還沒幾個人清楚,但張俊卻因為滿腦子都是錢的事情,對那些「蕃客」的情況較為了解,因此在南宋諸將中,他倒是第一個想通的。)。張俊深知衛藩的實力,心道金軍這次奇襲雖然重創了朝廷的力量,卻令蟄伏數年的趙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事後指不定有多後悔呢。而那些士大夫們現在恐怕心里也很不安吧,趙雖然脾氣不錯,但上次差點連命都丟了,以他的年紀,不報復幾乎是不可能的

張俊與趙關系不錯,自然不必擔心他重回中樞,不過他稍想了一會,還是很快作出了一個決定,「罷了罷了,老子就當一次好人,送這些人去日本好了。衛王殿下公私分明,如果我不干點好事,他尋不到理由保我,日後登基,未必便會放我一馬,而且軍中倭人甚多,我卻不知那「日出之國」是什麼模樣,去一趟看看也好」

之所以作出這個決定,也因為張俊現在已經心無掛礙,勤王之事有趙大包大攬,用不著他再操心,而且從那封與聖旨同時送到的私信中,張俊了解到自己的家人也都平安(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心情自是大好,張俊這才難得地做了回好人

也多虧了張俊同行,要不以他帶出來的軍隊,搞不好半路上會干脆丟下那些饑民不管,自己回來復命都不是沒有可能。反正張俊一向護短,等得知實情的時候木已成舟,這又不是戰場紀律,想必輕輕一帶就揭過了。但現在張俊就在身邊,他們自然不敢當面打這位老大的臉,而那些饑民也因為張俊親自護送而安心不少,這也省去了不少麻煩。要不然在這茫茫大海之上,若再起紛爭,真不知道還有幾個人能夠平安抵達日本了。

饒是如此,在十余天(注1)的航程中,這一百三十余萬人中,卻因為疫病死者數萬,而不少近海船只承受不了外洋的巨*而解體沉沒,其他船只又因嚴重超載而難以施加援手,則造成了更大的傷亡。(好在張俊未雨綢繆,將糧食淡水主要存放在那些正經的海船上,所以損失不大,糧食供應反倒因為人數減少而略微寬裕了一點。)結果抵達日本的時候,出發時的一百三十多萬人,抵達日本九州南部的時候已經不足百萬了

而且張俊雖然與日本有著生意上的往來,但自己此前卻從未到過日本,並不是很清楚日本的實際情況,登上日本的土地以後,他才發現自己當初的想法真是不切實際。日本雖有千萬人口,畢竟只是個小國,而且九州雖然這幾年里因為宋日貿易而迅速繁榮起來,不復昔日的荒涼景象,但它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耕地貧瘠狹小,人口一向不足,農耕技術也相當落後,就算當地人全都不吃飯,也養不活這麼多宋人難民啊!

然而,此時張俊已經騎虎難下,非得解決這個難題不可,要不然他這一趟的辛苦不是白受了嗎?盡管日本四面環海,張俊手邊有的是船,依靠海洋漁業多少能夠緩解一下食物緊張的狀況(日本的漁民可不敢與大宋的水師搶奪漁場,而且他們為了填飽肚子,也不會管自己算不算是「涸澤而漁」,所以捕獲量比日本漁民平常年景多得多。),而且張俊還以高價(日本糧價低廉,即使是所謂的「高價」,放到南宋也相當便宜。)征光了九州居民幾乎所有的余糧,又通過私人關系從琉球搞來幾十萬石大米(雖然由于大宋移民不斷涌入,現在琉球自產的糧食已經難以自給,但作為衛藩重要的海上領土,又是宋日之間航海貿易的中轉之地,存糧必然不會太少,要不是張俊這次帶來的人數實在太多,說不定危機現在已經解決了。),總算可以暫時應急,可是還有三個月的缺口無法填上,縱以張俊的能耐,也不由得犯愁了

而且平家對于自己的領地一下子涌進來上百萬大宋移民也非常不滿,要不是顧忌張俊是南宋大將,而且這次連水師在內還帶來了上萬大軍,恐怕早就動用武力將他們驅逐出境了。但張俊本來就是老流氓,他鐵了心賴在南九州不走,平家還真的不敢拿他怎麼樣。畢竟以平家的實力,雖然未必打不過張俊總數不過幾千人、而且其中還有幾百個日本武士的陸軍,但是也絕不可能輕易取勝,到時候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豈不是便宜另外兩家?

所以他們只能采取「鴕鳥政策」,但是態度還是要表示一下的,親宋派的領袖平清盛也因此第一次見到了張俊這位詹會龍口中的「宋國的征夷大將軍(注2)」,但張俊雖然對日本士卒很滿意,卻根本沒將日本這樣一個蠻夷小國的所謂朝廷看在眼里,雖然為了生意往來嘴上還算客氣,但到了具體的問題上他卻是寸步不讓。平清盛雖然也算是日本歷史上的一代人杰,但要說到勾心斗角、胡攪蠻纏,又怎麼能與張俊這個中國歷史上名列前茅的老土匪相比呢?結果平清盛此行不但沒有說服張俊將那些人帶回大宋,反倒令張俊想到了解決目前困境的辦法

張俊雖然不學無術,但若論心計,即使放眼天下,恐怕也能排進前三。只是隨便和平清盛談了談,就舉一反三推出了日本的基本國情。日本雖然國小民窮,但糧食產量還是不低的,要不然也養不活一千多萬人口,張俊之所以無法就地籌到足夠的糧食,只是因為九州雖然面積不小,但平原狹小,又未得到充分開發,根本就不是日本主要的產糧區而已。

注1︰如果是真正的海船,水手數量與質量也都夠用的話,只要風向不太背,從兩浙沿海東航到日本九州,只需要三五天而已。但是這支船隊是拼湊出來的,不但水手不足,其中也不都是海員,而且這支船隊之中還有相當多的近海用槳船,嚴重拖慢了船隊的航速,所以十幾天後才到日本

注2︰此時日本的幕府制度尚未出現,但征夷大將軍一樣是日本武士最高首領的稱號,只是武士階層尚未取代皇室和公卿成為日本的統治者而已。詹會龍那樣稱呼張俊,其實是為了在平家面前抬高他大哥張子蓋的身份,連帶著也抬高自己,而張俊雖然戰績一般,但若論他在大宋的權勢和資歷,在武將中確實數一數二,這個稱號倒也不算太夸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