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七章奔 逃(中)

「敵人從北邊來,官軍自然不會去自投羅網,而東面海上又不敢去,那麼官家就只能向西或者向南了。如果沿路的官軍能夠有一兩支表現好點,向西的確是最佳的選擇,不過以臣的看法,也許越過南嶺,來到我們這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在長江以南,除了不足一萬的御林軍,就只有我們的衛軍能與金軍一戰了。朝廷雖然不清楚我們現在的真正實力,但即使報上去的數字三萬人,也足以應付那支神秘的金軍了,畢竟嶺南的氣候和地形是他們難以適應的」,孫默難得地笑了笑,繼續說道,「如果朝廷真的南下,向我軍尋求庇護,那麼主上的大計就指日可待了。」

趙聞言冷哼了一聲,不過心底里還是贊同的,「挾天子以令天下」嘛,看過《三國演義》的都懂

「即使朝廷選擇西行,那也沒什麼關系。金軍這次奇襲出人意料,縱使各地官軍逃得快,沒什麼大損失,但百姓卻肯定是遭了大罪,也即是說,朝廷手里的錢糧與人力都會蒙受巨大的損失,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也許只需要再過三五年、甚至更短的時間,主上就可以重掌天下的權柄了。」

「其實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大宋百姓生活太富裕安定了,缺乏變革的動力,所以之前我改革才會那麼艱難。如今借金人的手令他們變得貧窮不安,對我繼續深化改革是很有幫助的,不過,對老百姓來說,未免太殘忍了一點不過為人君者,是不可以有婦人之仁的,當年那位偉人,在抗日戰爭中不是也有所謂「三國志」的說法嗎?」,趙心里輕輕嘆息,但面上卻看不出半點跡象,他稍頓了頓,作出了一項重要決定,「傳我的命令,徐州衛的三個騎兵師擴大警戒範圍,做好參戰的準備。不必管江南的情況,小心北算了,作好警戒就好,在我下一道命令之前,他們還是以保存實力為優先」

趙剛才突然想到,南方糜爛後朝廷一定會從江北調兵勤王,那麼北方防務必定空虛,而且大宋收復這些失地還沒多久,根基不如南方那樣穩固,一旦金軍利用這個機會傾國而出,留守的部分宋軍未必抵擋得住,因此趙本想讓李顯忠的幾萬騎兵幫他們一把。但是趙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借力的好機會,為了減少未來全國改革的阻力,鏟除自己明里暗里的敵人,借助金軍的力量來做遠比親自動手更好,于是就立即更改了既將下達的命令。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趙自從經歷過那次差點導致他完全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重挫後,「厚黑」的功夫已經月兌胎換骨,即使心里對那些可能遭遇戰亂之苦的百姓仍存憐憫,卻依然可以狠下心來放棄他們,理由自然是「長痛不如短痛」

除了告誡李顯忠多加小心之外,趙還立即啟動了衛藩的戰時機制,揚州衛的二線部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幾乎全部轉為戰兵編入一線部隊,而他們原有的編制則迅速由民兵補足,衛軍台面上的兵力也一下子由三萬人暴增至十五萬,如果連海軍也算上的話,那就是二十五萬以上,即使與衛軍昔日極盛時期相比,實力也毫不遜色。目前朝廷自身難保,可沒誰有暇出來唧唧歪歪了,而且現在朝廷亟需救援,趙這是忠勤王事,誰敢說他的不是?

不過趙這「勤王」的口號只是嘴上說說,他擴軍的真正目的不過是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良機搶地盤罷了。大宋朝廷南渡之後,對于嶺南地區的控制力有所加強,但仍然是「有點無面」,根基扎實的只有廣州等大城市,對于廣大的農村和邊遠城鎮,統治就沒那麼穩固了(要不當年也不會有虔州之亂,那還沒到嶺南呢。)。至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廣大山區,則長期處于自治甚至半獨立狀態,這一點在推行「改土歸流」之後有所改觀,但這反倒方便了趙對整個嶺南地區的攻略,因為大宋任命到嶺南地區的眾多流官之中至少有八成是出自衛王府的培養

何況朝廷現在再次流浪,就更是沒有余力顧及目前仍然遠未得到充分開發的嶺南了,再加上衛軍壓倒性的實力與「近水樓台」的地緣優勢,又有「北上勤王」的名義,大軍出動後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各路府縣無不傳檄而定。就這樣,不到一個季度的時間,趙的地盤就一下子擴增了好幾倍。不過,現在的趙已經深諳「韜光養晦」之道,對外一直宣稱自己只是憂心局勢動蕩、朝廷又不知所蹤而無法請示,為了保護嶺南的百姓不得不出兵穩定局勢

為了把戲做足,也為了加快瓊州與夷州兩地的開發,趙還矯詔從新佔土地上強制上百萬各族民眾南遷。雖然大家普遍眷戀鄉土,但對戰亂的恐懼與對朝廷習慣性的服從最終還是令他們听從了衛軍的安排(注1),趙也總算如願以償。結果衛藩建立不過短短三年,領民數量就已經接近五百萬(不算廣州等新佔土地的人口,要不就超過一千萬了),這實在是近乎奇跡了,要知道整個嶺南那麼大一塊地盤,人口也不過一千多萬罷了。

趙構本來是打算向西逃竄的,畢竟雖然他與趙之間仍存有一點父子之情,但身為父親的他跑到兒子那里尋求庇護,也未免太丟面子了。而且說實話,趙構也有點擔心兒子在當初的怨恨(次要)與皇權(主要)的誘惑下,會干出某些令他後悔的事,畢竟趙構雖然相信兒子的人品,但歷史上這樣的事實在太多了,不由人不怕,尤其趙還是個有理想的人,因此他對權力肯定也更加渴望

然而,與當年幾次逃跑不同,這次趙構逃跑可是拖家帶口,老娘、後妃、子女甚至是宮人、宦官他全帶著,速度自然要慢得多了。本來趙構還以為臨安守軍能夠抵擋一陣子,而金軍忙于搶掠也會耽擱不少時間,他應該會有足夠的時間擺月兌追擊逃到安全的地帶,那時在調兵剿滅金軍也不遲,如果他們還沒逃走的話。誰知由于皇帝帶頭逃跑,臨安守軍不戰自潰,不但沒起到阻滯追軍的作用,部分亂軍還趁機荼毒百姓,引起了可怕的連鎖反應(注2),對江南的經濟民生造成了更大的破壞

注1︰漢人民眾尤其如此,少數

民族之中「刺頭」就比較多,不過他們雖然缺乏律法概念,但卻服從于軍隊的刀槍,很少像漢人一樣提出這樣那樣的質疑

注2︰官軍失去指揮淪為盜匪,大肆搶掠百姓,致使百姓家破人亡、衣食無著,又無法安心生產,只得也參加盜匪去搶別的百姓,然後便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他們經過的地區也因此盡皆變為人間地獄。而且,這種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被軍隊鎮壓,或者是盜匪之間的兼並廝殺決出了最後的勝利者,恐怖的混亂才會終結。如果是封建國家,這種情況最多只會發生在相鄰的幾塊領地,百姓有路可逃,死傷數量有限;而在大一統的古代中國,這種暴搞不好就會席卷全國,百姓十去七八,所以才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而由于皇帝乃至整個朝廷都落荒而逃,江南地區普遍陷入無政府狀態,這種連鎖反應無人制止,破壞力可以想象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