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九十九章 深夜訪客(中)

,當現趙薯的錯誤之後,李男忠力玄求見趙害,「的才舊狀得其信任的大好機會,決不可以放它白白溜走。而趙籌雖然此前對其有所保留,但也深知李顯忠的才能,之所以冷落他,其實也是為李顯忠著想,以免其家人受到連累罷了。所以雖然夜色已深,但見李顯忠態度堅決,他還是便衣出迎,接見了這位歷史上身陷敵境十余載,其間輾轉數國,卻始終心念大宋,最後終于返回南宋,並在采石大不朽功勛的奇男子。

由于情況緊急,李顯忠也不廢話,直接切入了主題,「陝西地勢險要,民風悍勇,是割據自立的好地方,殿下這些天一直逗留此地,卻從不說明這仗該怎麼打,該不會是只想安心在此當個土皇帝吧?可是陝西地狹民貧,早已不再是漢唐時的帝王基業,據守此地以待天時,只是「守戶之犬。的自欺欺人而已,殿下英明神武,豈能效此愚行?何況大家伙追隨殿下,民心所向是一方面,但大家都想成為從龍功臣,才是更主要的原因,如果只是一方諸侯的家臣,還不如歸順朝廷來得劃算啊!」

這話說得很露骨,而且語氣也很不恭敬,但趙籌卻沒有火,反倒面色凝重起來,因為李顯忠一語正中他的心病。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如果衛軍真的和朝廷大軍打起來,那目的是什麼呢?也許可以說是自衛,因為如果有選擇的話,趙籌與絕大多數的衛軍將士都壓根就不想打這一仗,但究竟要自衛到什麼程度呢?衛軍現在雖然實力不弱,卻還遠未達到可以征服全國的地步主要是具備了新思想的人群數量還太少,如果貿然將攤子鋪開,只會被舊的社會所稀釋同化。

,這種無法獲得完全勝利的戰爭究竟該如何打呢?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對于這類不以完全征服為目的的戰爭有過精闢的論述,還提到了一個十分著名的例子,那就是拿破侖兵敗莫斯科。趙籌到現在還記得,克勞塞維茨在書中說。以拿破侖的聰明,肯定知道無論他有多少兵力,都不可能只靠一次戰爭就將縱深近乎無限的俄羅斯征服,所以他出兵遠征的目的,其實不過是想逼迫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作出妥協,退出反法同盟,從而可以騰出手來全力對付英國。

然而,俄羅斯人卻是驢脾氣。實在是倔得很,即使都和大片國土淪陷,他們也決不妥協。由于在集權國家,統治者的意志在較短的時期內是可以決定國策的,所以拿破侖就杯具了,他那所向披靡的六十萬法軍之中,絕大部分都因為俄羅斯可怕的寒冬而凍死或是餓死注。從此法國元氣大傷。即使他後來僥幸逃出牢籠,東山再起了一次,也無力回天了。

其實那場戰爭對沙俄來說,最後是贏了面子、輸了里子,最精華的土地被法國人蹂躪了一遍,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堅壁清野,俄羅斯因為饑荒而餓死的人數比法國人的死傷更多。而他們的盟友英國人則成功地維持了最符合他們利益的「歐洲均勢」從而令其稱霸世界的歷史大大延長。後來希特勒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也沒想過一口氣征服蘇聯,德軍當時根本就沒那個實力,而只是想削弱蘇聯的實力,並逼其作出令納粹德國滿意的讓步而已。誰知蘇聯人和他們的祖先一樣倔強,無論輸得多慘都絕不和談,一定要將戰爭進行到底,于是德國人便步了法國人的後塵注2而趙籌最擔心的就是這個,萬一那些士大夫們死 起來,衛軍又沒能力佔領全國,這場戰爭將不知道要打多久,即使最終獲勝,大宋乃至整

叮雙都會示與大傷,到時候很有可能便骨了旁虎視眈眈稠那趙籌可就真成了華夏的千古罪人了。克勞塞維茨曾經指出,戰爭雖然主要是為政治服務,但因為戰爭的主體是有感情的人,所以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因此敵人是否會作出妥協,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判斷的。所以,對于那些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如果目的不是徹底消滅對方,還是盡量不要輕啟戰端的好。

但有時戰爭並非是自己可以選擇的,若是讓克勞塞維茨站到拿破侖的位置上,他一定不會選擇同時與那麼多強國為敵,實力對比太懸殊了,即使戰勝多次也無法徹底打敗敵人,而法國只要輸一次就完蛋了。可問題是並不是拿破侖想惹他們,而是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想要顛覆法國的資產階級政權,不想打也得打。趙籌現在的情況也是一樣,而且處境更加糟糕,因為朝廷的征剿大軍隨時可能出動,而衛軍卻還沒有完全準備好。並且這還是沒有勝利者的內戰,萬一這場戰爭打個好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怎麼辦?有些腐儒的心思可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的,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玩個魚死網破?趙籌想到這里,手心不覺有冷汗沁出。

李顯忠並不知道趙籌竟然因他的一句話想得如此深遠,他見趙籌一直沒有回答,只得主動開口說道,「即使殿下不願傷及父子之情也必須當機立斷,盡早入朝堂、清君側,還我大宋一個朗朗乾坤。」

趙籌這才回過神來,連忙打個哈哈小接下話題道,「這些我自然知道,但是內戰一起,黎民百姓必然流離失所,心中不忍啊!」

「末將正是為此而來,要想百姓少受戰亂之苦,不讓金賊有可乘之機,只有一個辦法,「放棄邊角,直取中原」」李顯忠獻計道。

趙籌不是笨蛋,一下子就听懂了他的意思,沉吟片玄道,「你的意思是集中兵力,直取臨安?」注︰即使將後來俄軍以及反法聯盟其他各國在法軍撤出莫斯科以後的追擊戰獲得的戰績也算上,法軍戰死的也不過十多萬人,而成功返回法國的法軍不過區區兩萬,也即是說凍死餓死的法軍數量要比戰死的多好幾倍,這種戰爭根本就沒法打一

注不其實對英戰爭也是差不多的情況,英國有廣闊的殖民地和強大的海軍作為後盾,德國最好的情況也就是逼其簽下城下之盟,但當時強硬派的丘吉爾已經上台,就算倫敦被德國飛機炸爛也絕不妥協,結果德軍徹底地陷了進去。其實以納粹德國當時的實力,即使只對付英國或蘇聯其中之一,也一樣不可能將其徹底打敗,因為英國的海軍和蘇聯的氣候在事實上加大了這兩國當時本就極為可怕的縱深。

希特勒可能得到的最好結果,就是兩國承受不了德國的打擊而主動求和,偏偏英蘇兩國的領袖卻都是堅定的死硬派,一定要抵抗到底,所以歐戰從丘吉爾上台的那一天開始,德國就是沒有半點勝機的,即使不考慮道義因素。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人都錯誤地理解了軍事力量存在的意義,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今他們就算意識到,也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德國面積已經縮小小了差不多一半,而且隨著各國移民的不斷涌入,德國也早已不再一個具有極強凝聚力的民族國家了,而且這一過程還在不斷延續。不過,也許這對德國人民,對整個世界,未必是什麼壞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