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 深夜訪客(上)

二為父子,性格自然頗為相似。但對于趙喜起的改帶︰。口和岳雲的看法竟然有著天壤之別。這主要是兩人成長經歷不同所致。岳飛在少年時期曾經為北宋名臣韓鏑的一位後人當過幾年的護院,受到他的長期燻陶和影響,而形成了以「忠孝仁義」之類儒家道德觀念為主流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所以,岳飛雖然出身農民階層,但當他成年以後,卻習慣于將自己擺在士大夫的位置上思考問題。這一點在趙籌前世中的「文革」時期曾經遭到過批判。但岳飛雖然因此與趙籌為敵。趙籌卻並沒有因此而看輕岳飛。因為儒家的那一套思想其實本身還是很有價值的,只是隨著儒學的日益泛道德化和士大夫階層的愈腐朽,而出現了太多嘴上仁義道德、肚子里卻是男盜女娼的偽君子,才漸漸走了樣。岳飛身為武人。在貫徹儒家的「忠孝仁義」上做得比此時世上絕大多數的士大夫還要到位和徹底,這本身就已經令人肅然起敬了。而在那些生活的小節注上。岳飛也幾乎做到了完美無瑕的地步。朝中的那些文臣根本沒幾個人能夠比得上,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佩服歸佩服。但想到岳飛正是因此才甘做士大夫們的打手,而一心與自己為敵,趙籌心中還是百味雜陳。好在听完孫默的匯報後,趙籌敏銳地察覺到岳飛雖然甘當衛道士和憲兵,但行動拖沓猶豫,顯然顧慮頗多。趙籌很快就意識到,這是由于父親還未明確下詔廢掉自己的太子之個,岳飛缺乏用兵的名義,一旦趙構最終決定下來,岳家軍的十萬雄師就會從北方以席卷之勢將形態略顯狹長、致使中月復空虛的特區一切兩段。趙薯與他的追隨者們便大勢去矣。

但既然岳飛沒有這麼做,趙籌他們便得以收聚兵力,不會再留空子給他鑽。

盡管如此,由于衛軍管理層人員流失嚴重,兵力也因為趙籌放手讓大家選擇陣營的關系而有所減少,若是與岳家軍這支既有數量又有質量、而且還有天下第一名將統率的精銳之師交鋒,縱然能夠取勝也會是兩敗俱傷之局。趙籌一向最厭惡內戰,而且現在金人雖然退回了老家。但趙籌相信他們的底子還在,一旦大宋因為內亂給了他們死灰復燃的機會,肯定會後悔莫及的。基于這些考慮。趙籌決定向朝廷做出更大的讓步,但他也有自己的底線…

一心想著如何與朝廷交涉的趙籌,渾然忘記了「兵貴神」的原則,幸虧一位有心人來訪時點明了這一點,這個人正是在衛軍收復陝西的戰男子心底里還是更加偏向朝廷一邊,這固然是因其加入衛軍的日子還不長,但更主要是由于他和他的父親都不看好衛軍的前途。雖然當時的衛軍仍有相當強的實力,但是趙勇卻遲遲不歸,令其長時間處于群龍無的狀態,縱然士卒悍勇、器械精良,又有什麼用呢?

可趙籌歸來之後,情況就全然不同了。本來一盤散沙的衛軍很快就重新團結起來,朝廷雖然佔據先機,而且整體實力和道義名分都佔優,卻已經難操必勝,最多也就是三七開。李家世代為將,而且陝甘地處邊疆,心理上與朝廷的士大夫們算不上特別親近,再加上趙勇不斷創造奇跡的經歷也實在神奇,所以李顯忠毅然不顧父親的反對留了下來。因為趙籌要求那些家屬主動或被動地歸依朝廷的將士暫時離隊,李顯忠甚至干脆與父親李永奇月兌離了父子關系。這在朝廷的衛道士們看來無疑是十惡不赦之罪注2。但趙籌一向用人所長。而且衛軍的制度也是以做事好壞為主要標準,對于人品並不十分重視因為違法的都會受到懲罰,

由于當年在《水滸》中看過類似的情節。所以趙籌自然不會相信李顯忠的鬼話,心里明白李家只不過是想腳踩兩只船,好保住家族的傳承,以免萬一站錯陣營落咋小滿門抄斬。因此趙勇對李顯忠的忠誠實在是不敢過分相信,對他的態度一直是不冷不熱,只是將其當成分化朝廷力量的道具而已。

趙剪的想法沒有錯。李家確實是準備腳踩兩只船,但李顯忠的父親李永奇之所以讓家族中最具才器的兒子投奔趙籌。顯然看好的並不是朝廷一邊。同時,這也是為了令家族的利益最大化,李家如果幫助朝廷,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且就算站對了陣營,還得擔心趙構因為顧惜父子之情留下趙籌的性命小以致于日後李家遭到趙籌的報復,就算趙構狠心將兒子處死,日後萬一後悔起來,依然可能拿他們這些平亂功臣做出氣筒。就和歷史上的漢武帝一樣,他在「巫盅之亂」中將兒孫逼死,事後又念起他們的好來。而將此事之中的功臣全部宰了個干淨,而跟隨趙籌雖然風險稍大,但卻是雪中送炭,一旦立下大功。將來的高官厚爵大可期待。其美好前途豈是在朝廷任職時升遷只能按部就班、而且還得時常受氣的狀況可以比擬的?但趙籌很顯然對李顯忠並不十分信任,立功自然無從說起,那他甘冒奇險留在衛軍,一切的努力不是全白費了嗎?

但現在李顯忠已經無法回頭了,家族里除了自己別無能人,若是朝廷得勝,那自己能夠保條小命就算不錯,一展奇才恐怕終生無望。而利用留在衛軍的機會為朝廷暗通消息,自小光明磊落的李顯忠還做不出這種事來,而且這樣做也最多能得點小利,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功名。這並不是李顯忠所想要的。

再說了,光是想想內衛的無處不在,李顯忠就很自覺地打消了這個念頭…

注︰其實孔子初創的儒家思想對生活儉樸並未特別提倡,反而相當推崇以「禮,為核心的貴族生活,當時崇尚儉樸的生活是與儒家長期對立的墨家門徒的標志性特征之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尤其是科舉制度開創以後,士大夫階層的出身越來越平民化。生活儉樸才漸漸作為一種美德被儒家思想吸收,成為其道德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後來的儒學其實吸收了法墨道等諸多流派的思想。與早期的儒學已經大不相同,可惜的是吸收的並非都是精華,而過于注重形式之類的不良傳統倒是完全繼承了下來。儒家思想的泛道德化進程大概也是由此開始的。這雖然因為搶佔了道德制高點使得儒教長期佔據統治地位,卻也令其越來越月兌離實際,而成為孕育偽君子的溫床。完全背離了當年孔子斥子貢的初衷一

順便提一下,春秋後期齊國的名相晏子歷朝歷代都被作為儒家道德的典範,但他還在孔子之前,所以這實在是有些牽強附會了。而即使硬要將儒家思想的源流追溯到周公,晏子為人處事的方式也與早期儒家的傳統格格不入,說他是墨家思想的源流之一,倒是更加靠譜一些一

注不在宋代。父母主動與子女月兌離關系是無妨的。事實上很多人家往往還利用這一規定以達到某些目的,如《水滸》中的宋江一家宋太公告了宋江忤逆,這樣萬一宋江犯下大罪,家人就不會受到連累。而宋江的孝順聞名山東,這個狀子居然輕而易舉地就通過了,可見人治社會的律法實在是空架子而已。,但子女要和父母月兌離關系就罪大惡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