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石林牙

而且,趙當年讀史時,最厭惡的一點,就是皇室之中為了爭奪大位,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宋朝在這一點上是歷朝之中最好的,除了開國的兄弟倆有點嫌疑之外,後面的一直沒有弄出人命來,趙可不想這一好的傳統在他手中從此斷掉。

更何況現在的趙自信十足,在他看來,論能力,除了虞允文、岳飛等極少數天才人物,天下能夠超過他的也沒幾個,即使不算那超越世上所有人的龐大知識量(考慮到全面性的話)與獨步天下的戰略分析能力,趙也比大宋歷史上的絕大部分皇儲更加優秀,其地位又豈是一個還在吃女乃的毛孩子可以撼動的?

雖然西邊的通道已經打開,但傳說中耶律大石的居城葉密立據馬擴的出發地揚州有萬里之遙,而且沿途多雪山沙漠,又有馬賊沙盜,並不是那麼好走的,即使有趙花重金聘請過來的向導和數十名騎射兼優的各族勇士隨行,馬擴這一路上還是吃了很大的苦。

但即便如此,馬擴依然心頭火熱,因為困難越大,他這次使命的功績也就越大,再想到趙對此行的重視,馬擴不由對自己的前途產生了美好的憧憬。而且,大宋開國以來,還是第一次向如此遙遠的國度派出使節,僅就這一點而言,他馬擴就肯定能夠名垂竹帛了。

雖然路途遙遠艱險,但在紹興九年的秋天,馬擴還是在幾名新雇的向導指引下,抵達了之前傳聞中大遼的國都葉密立城。可誰知此地根本就看不出半點國都的樣子,不但人口有限,駐軍也少得可憐。

馬擴一問才知道,原來早在五年前,耶律大石擊敗西域大敵東喀喇汗國後,就將國都遷到了西域最大的城市虎思斡耳朵,于是馬擴等人只能繼續西行,在是年的冬天抵達了那座具有濃厚伊斯蘭風格的西域大城。

耶律大石的舊都葉密立城雖然已經不復王都的風光,但因為前來投奔耶律大石的契丹人都會先到此地,所以他在當地留下了一部分契丹、奚人甚至是漢人軍民,所以精通契丹語的馬擴在問話時非常方便。可虎思斡耳朵卻已經在極西之地,再加上絲綢之路早斷,這些年少有中國之人到此,當地人中會漢語的基本一個沒有。

而耶律大石手下的本族兵馬數量有限,留在城里的不過幾百人,去掉戍守在皇宮之內的就更少了,而且還分散在整個城市之中。再加上馬擴又不懂當地的突厥語系,結果在設法覲見時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馬擴急得滿頭大汗的時候,適逢耶律大石巡城,看到那雖然有些簡陋卻依然符合漢文化傳統的皇帝依仗,馬擴突然心生一計,讓所有的隨從放聲大喊,「大石林牙,大宋故人馬擴求見!」

馬擴的隨從基本都是些大嗓門,這幾十人一起大吼,很遠的地方都听到了,馬擴也總算是如願見到了闊別已久的耶律大石。

「大石林牙,別來無恙。」,馬擴上前一步,躬身行禮道,順勢瞄了一眼。與十幾年前年輕卻神情憂郁的樣子不同,現在的耶律大石雖然已經略顯老態,眼神中卻充滿了自信與威嚴,只是隨意地一瞥,就令馬擴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當年的金國老皇帝阿骨打論威勢猶在耶律大石之上,但因其對大宋及馬擴本人極有好感,態度相當客氣,因此馬擴見他時反倒沒有面對現在敵友未定的契丹人這麼緊張。

「馬宣贊,你還有臉來見我?」,耶律大石的國字臉微現扭曲,心情顯然惡劣至極。當年馬擴先後出使遼金,企圖取回當年被「兒皇帝」石敬瑭賣掉的燕雲十六州,但遼國當時土地已經喪失大半,若再放棄燕雲,就只能回大漠牧馬放羊去了,所以沒有談攏。于是馬擴就又奉命與金人聯系,最終背棄了宋遼之間的百年盟好,轉而與金國簽下了「海上之盟」。此後陷入絕望的遼國雖然也有耶律大石這樣的國之干城力圖中興,但終究無力回天,亡于昔日的家奴之手。

雖然當年的馬擴只是一個執行者,但當初大遼被滅,他起到的作用也確實不小,耶律大石遷怒于他,也是人之常情。畢竟耶律大石雖然努力在西域重建了大遼,但想到國內的契丹人到現在也才幾千人,皇族耶律氏更是少得可憐,怎麼看都是一個全新的王朝,昔日的大遼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馬擴听到這恨聲,心中卻不由一松,有機會說話就行,最怕的是根本不給機會,直接拖出去砍了。而且從耶律大石依然稱呼自己舊日的官位來看,顯然他對馬擴的來意也多少有著幾分好奇與期待。

馬擴在來的路上,也多少了解到一些耶律大石的近況,這個天下梟雄雖然在西域重建了大遼,但由于兵馬尤其是本族兵馬嚴重不足,至今仍未對西方回紇(注1)勢力形成壓倒性的優勢。雖然依仗不世出的軍事才能,耶律大石先後打敗並迫降了高昌回鶻和東喀喇汗國這兩個西域大國,而西喀喇汗國的主力也被其重創,但西方仍有更加強大的塞爾柱帝國,擁有十萬精兵的塞爾柱人可不是其他國家所能比擬的。而耶律大石卻因為本族兵力太少,對那些征服了的國家都是采取收為藩屬以間接統治的方式,隱患其實是非常大的,根本就輸不起。

在這種情況下,大宋使節的出現對于耶律大石的意義就顯得非同小可了,因此他才沒有將馬擴一刀砍了泄憤。而馬擴也明白大宋目前執有的大量契丹戰俘對于耶律大石的意義,信心自然更足了,不過夜長夢多,馬擴沒有過多耽擱,盡可能簡潔地介紹了大宋自遼國滅亡之後十幾年間的情況,並說明了他此次出使的目的。

出乎馬擴意料的是,耶律大石對于大宋現狀的了解,遠遠超過大宋絕大部分人對于遼國現狀的了解,因為若不是趙突然提出此事,大宋君臣恐怕除了知道耶律大石在西域重建了遼國之外就一無所知了,而耶律大石甚至知道趙構南渡時造出的神跡「泥馬渡康王」

不過,在西遷到葉密立以後,耶律大石決定全力向西發展,對于大宋後來的變化就不甚了解了,由于目前陸上的絲綢之路已然中斷,縱有商旅從中國來到西域,也是鳳毛麟角,耶律大石除了知道大宋還沒有滅亡以外,就沒什麼別的信息了

盡管如此,馬擴並沒有添油加醋,因為來時趙特別要求過他,一定要如實敘說。因為要與大遼建立起可靠的同盟,就必須改變遼人心目中大宋不守信諾的形象,至于實力,並不是不重要,但像耶律大石這樣的英雄人物,本來就不會听信那些道听途說的東西,你就算吹得天花亂墜也沒用,只有真實的力量才有意義。

注1︰歷史上,回紇這一稱呼在宋代被轉而用于稱呼穆斯林,到了元代則演變成「回回」,而由于色目人在元代作為上等民族而被委任官吏派駐全國,「回回」這一稱呼的影響力遠比其他名稱大得多,因此一直沿用了下去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