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二十章 軍屯制度

經過了解,郭浩發現衛軍的軍官普遍十分清廉,喝兵血、吃空餉的情況更是完全絕跡,這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過郭浩是明白人,他知道人的貪欲是無限的,所以比起趙的知人之明,他更留意內衛這一專門的內部監察機構。說實在話,作為被監視的對象,郭浩對那些軍中聞之色變的內衛並沒有什麼好感。可這的確是限制軍隊**的有效手段,而且趙肯定還有針對內衛的制衡方法,要不然那些混蛋也不可能如此隱忍,而早該跳出來敲詐勒索了。

對此,郭浩在感嘆趙手段的高明時,也隱隱有著一些無奈。他在西軍時雖然對地方治理有方,大家皆大歡喜,可那完全是因為他能力過人,其實要說貪污,他一點都不比自己的同僚少。但他這樣的情況只是特例,廉政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那樣的話,就只能接受這該死的監督

如果說加強監督反映了趙對于人性缺陷的防範,那麼他的「尚首功」思想與軍餃制度則是其對人性弱點的充分利用。趙為他的衛軍官兵設立了十五級軍餃,並規定了各級軍餃對應的基本俸祿與相應待遇。每一級的軍餃都必須達到相應的軍功才能獲得,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較小的違紀情節可以用軍功抵掉,但是得加倍扣,而叛亂、投敵等嚴重的罪行則功不抵過。

而在軍費總數有所縮水的情況下,趙依靠拉大各級官兵之間的收入與地位差距,充分地激發了各級官兵的上進心,衛軍的求戰之心才能始終強烈。趙明碼標價地給下層官兵以晉升和發財的希望,他們對于眼前的利益就看得沒有那麼重了。

不過說到底,在衛軍推行了全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之後,損失最大的其實是吳璘等高級將領,因為他們失去了很多中飽私囊的機會,而在趙抗最近連朝廷發給他們的那份俸祿以及賞賜的錢財也截留下來重新分配之後,不滿的情緒就愈發普遍了。吳璘有君子之風,自然不會斤斤計較,可其他人就未必這麼好說話了,不過想著趙將來怎麼也不會虧待他們這些東宮舊人,所以大家倒也安心。

但趙卻知道他父親壽命長得很,時間一久難保那些家伙沒有別的想法,到時候令他難辦就不好了,所以不能總靠空頭支票撐著。于是趙一方面出台軍餃制部分彌補大家的損失;另一方面則向大家許諾,當他們的軍功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趙會給大家一個天大的驚喜。那幾個知情的將領對此將信將疑,但趙未來可是要當皇帝的,只要大家一直堅定地支持他,沒準還真有那麼一天。而那個所謂的驚喜,雖然在中國已經絕跡近千年,卻依舊是武人心中最大的夢想,即使只是一句空口無憑的承諾,也足以令大家獻上自己的忠誠

除了那些物質方面的手段,趙也十分重視精神鼓勵的作用,就算效果不如物資刺激那麼好,至少也省錢啊!而事實上那些精神鼓勵的手段,其效果大大超出了趙的意料。特別是勛章制度出台以後,那些拿到勛章的官兵整天戴著在軍營里到處顯擺,更是令沒拿到的戰友們眼紅不已。而軍歌、軍旗的確定等加強集體認同感的手段,以及在軍中廣開言路以充分利用下層官兵的智慧等方法,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于軍隊抗災、全軍掃盲等老辦法的效果更是日益明顯,衛軍官兵的素質越來越高,也越發受到特區百姓的擁戴。

趙現在還不敢說衛軍是天下最強的軍隊,但他完全可以拍胸脯保證,衛軍是天下(至少也是東方,西方的那些什麼騎士團他沒見過,暫時不好比較。)凝聚力最強的軍隊,最受百姓愛戴和支持的軍隊,也是詭計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的軍隊。

與郭浩不同,解潛更擅長的是屯田本身,所以他雖然也對衛軍驚人的盈利能力非常詫異,也對淮南經濟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而感到不可思議,但他更在意的卻是特區的全新農業模式以及各種五花八門的農業技術與機械。

而這本來就是趙想方設法將解潛調來的最主要原因,即使是他這個外行,也知道培高田地技術、農業機械的應用與農場的經營模式,和軍屯的方式是十分合拍的。可是這三者怎樣與屯田的方式配合,即使是陳這個農學權威也給不出答案,趙只能請教解潛這個大宋軍屯的第一人。

解潛足足過了六七天後才從最初的興奮中平復下來,他再怎麼也沒想到,趙竟能將軍事目的與發展經濟統一起來,培高田地與運河網一旦建設完成,宋軍在防御上的壓力將大大減輕,那麼也就可以騰出更多的富余兵力用于進攻,他心中滅金復仇的宏願也就更有希望了。而更難得的是,這些措施不但可以如他想象的那樣防旱抗澇、便利交通,而且居然還能大大增加作物的產量,這實在是令他不敢相信。

畝產幾近翻倍,意味著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那麼就有更多的青壯;而耕作的效率大大提高,那麼便可以騰出更多的士兵與民夫。而屯田兵是幾乎不必發給軍餉的,這些措施一旦推廣開來,大宋一下子就可以多出百萬軍隊

當然,現在這些還只是想法,要將其變為現實依然需要反復嘗試。身為內行的解潛很清楚,屯田雖然利國利民,可屯田兵因為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用在耕作上,訓練嚴重不足,他們的戰斗力就實在是不夠看了。可農場模式卻啟發了解潛,他立刻就向趙提出了一個設想,並進行了一季的嘗試,接著他根據試驗的結果做了一些必要的微調,才基本確定下來。

按照解潛制定的原則,屯田兵的數量被定為種地所需勞動力的三倍,這樣一來,再結合輪換制度,屯田兵便也可以達到相當于主力部隊士卒三分之二的訓練量,戰斗力與以前的傳統屯田兵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在輪換種地的過程中,還培養出了三倍數量的合格農業工人,一旦佔據了新的土地,屯田地區便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到最多三倍面積,這實在令趙欣喜異常。

要在以前,這些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但現在隨著農場模式的不斷推廣,以及各種土機械的大量應用,特區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已經大大提高,一個技術熟練、身體健康的青壯年農業工人,只要有足夠的畜力和農業機械,便可以負責超過五十畝水田,若是旱田則面積更大。有了這樣優越的條件,要做到解潛所說的還不是小菜一碟?

部分由于解潛的建議,趙對衛軍的編制做了一定程度的調整,未來威震天下的「神州九衛」也從此初顯端倪。趙將一個主力師(注1)、一個屯田師以及一個預想中的工兵師編為一衛,總兵力預計約七八萬人,作為衛軍的最高軍事單位,直接對他負責。

趙還籌劃著在不久的將來,于特區以至于整個大宋範圍推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境內所有年滿十五歲的男孩必須從軍(後來規定大學生可以免服兵役,由于此時科學還未昌明,學校課程較少,十五歲便已經達到了大學的入學年齡,正好對應。)。

注1︰一開始是一個步兵師,後來戰馬數量上來以後又加設了一個騎兵師,再後來又加設了一個炮兵師,再後來而且每加設一個主力師,就得同時增設對應比例的屯田與工兵部隊,好在隨著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國家完全養得起數量大增的常備軍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